打印

四谛 十二因缘—劝修

心态是大乘,可是他的行为是二乘可以吗?

净界法师

    学员:师父慈悲,我是想问,如果是一个大乘的修行者,他的心态是大乘,可是他的行为是二乘可以吗?就是把心态调整成大乘的,可是行为上没做到。

  师父:他是心态是大乘,他的行为就是大乘。好,请坐,请坐。她的意思其实是这样,我们智增上的菩萨呢,他的行为会很像小乘。所以我们很难从他的行为,去判断他是大乘、小乘,因为你看菩萨戒,初心菩萨,他是要共声闻学。本来我们大乘是要誓断一切恶,对不对?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对不对?

  但是大乘佛法可能在初学阶段,会放弃度众生这一块,但是他放弃只是放弃行为,没有放弃心态,就像你说的,但是他还是大乘。我们这样讲好了,我们要到某一个地方,大乘佛法要到一个某甲的目地,二乘人也要到一个地方,但前半段会走得一样,前半段会走得很像,但是到了后半段,他就各走各的。

  初心菩萨的行为会等同声闻人,是相同,没有错。但是他是大乘,因为他心态有调伏力、有引导力,他那个种子种下不同,他种下的是一种大乘种性的种子,声闻人他的心态狭小,他整天只想到自己,所以他种下的种子是小乘的种子。

  诸位,现在我们很强调法门的不可思议,对不对,五乘法门。所以大家的观念没有建立起来,没有建立一佛乘的思想,到了一佛乘的时候,不谈法门,谈心态了。心力引导法力,不是法力引导心力,法力只能够加持心力,它没办法引导心力,不可以。

  这个观念我们还没有上,我们下一堂课慢慢五乘讲完以后,我们现在的概念是这样,我们认为五乘是片段的,人乘是一块,天乘是一块,声闻是一块,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好像这个没有关系,好像一个念珠散满地,没关系,你先有这个观念没关系,但是到最后我会帮你找一条线,找一条线把这五个念珠串起来,它是一条线,到一佛乘的时候,它不是一个法门它只是一种观念。

  我们怎么把五戒、十善、四谛、十二因缘、六度这么一个散乱的法,把它吾道一以贯之,这个就是《法华经》的思想了,这个对大乘佛法很重要,法门没有高低,你需要你就要吃。

  你这个人很少造罪,五戒对你来说,对你来说就不重要了,你这个人,世间感情重,虽然你是行为很好,你感情太重,四谛、十二因缘对你就是良药,因为它专门治感情重的人,这个药对你来说就要吃了。你不是说,诶!这二乘人修的,谁跟你讲二乘人要修的。

  你用不同的心态去修,你在修这个调伏的过程,你同时回向无上菩提,所以它引导我要成佛。所以我们到了最后会把诸位片段的这种佛法的概念,五戒、十善、十二因缘要把它串起来,串起来以后,你接触到五乘的时候,你就知道要怎么去为自己调整。

  我们生长在末法时代,你必须为自己配药,如果你还记得我说的话,我第一堂课的时候,我们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说,我可以讲一部通途的《佛法概要》,但是我没办法讲一部属于你个人的《佛法概要》,这个我做不到,我不是佛陀。

  所以《佛法概要》即将上完的时候,你要怎么去思考,就是说,你要怎么样布局你自己的一套《佛法概要》,这个法门的加减,你要加重哪一块,可能你自己要有一个布局,我这个五年之内,我先吃哪一块,我先忏悔,我先布局,三年忏悔,最后二年,调伏爱取,怎么样,你自己要有一个规划,那当然就是你要了解自己,你的问题出在哪里。

  这五乘法门,每一个法门对你都意义非凡,没有一个法门跟你没有关系的,绝对不可能,只是你怎么去取舍,怎么去配,调配而已。这就牵涉到你对自己有多了解,末法时代,有法无人,我们遇到很多很多的法都还在,但是,没有一个善知识可以帮你配药,医生不在了。

  所以你自己要怎么去调配,但是我只告诉你,到最后会把它贯穿起来,这五乘法门,没有一个法门跟你没有关系的,都有关系,只是你的轻重缓急而已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们去哪里问善知识,我这样子修对不对?

净界法师



  好,请说。

  学员:师父,阿弥陀佛,我还是不明白,就是说像我们在家居士,那按照师父的说法,就是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根器,来排一个自己应该适合自己修的法门。那我们在家居士,如果真的是配这个药配错了,我们去哪里问,我们去哪里问善知识,我到底配的药是不是对,我这样子修对不对?

  师父:你起码大方向不能错!我们的根机是这样子,你的药是这样子,至少在你的吸收范围,你不能落差太大,至少你要知道,你是属于理智型的、感性型的,这至少你知道吧。理智型的,你要多鼓励自己,观众生的苦,扩大胸量,你感性的人,你观众生的苦就完了。

  所以悲增上菩萨,佛陀在说,悲增上菩萨不能修太多的慈悲观,因为你这个根机已经往慈悲方向跑了,你又修慈悲观,修到最后你干脆净土不要去了,陪众生流转算了,所以你这个就是对治,要合乎中道。

  就是说,至少你大方向要抓得出来,微细的地方,药跟病落差一点,至少乱不了,是吧,你不能落差太大,所以你不能跟着感觉走。诸位,你要知道,你为什么要理智的面对自己,你喜欢度众生,表示你就有这种根性,你过去有这种等流习性,但是你不能,就像我们以前考试,德智体群要四育发展,要平均发展,你不能够说你体育考一百分,其他都是三十分,这个就不对。

  因为你要往生净土,你临终的时候是平衡的,你每一个东西都不能太差,你任何一个事情出了差错,你就完了。你业力出了差错,你这个人修得很好,但是你有一个重大业没有忏除,你也不行,你业力没有出差错,你爱取出了差错,你这个人是一个翩翩谦谦君子,一生没有造过伤害别人的事,但是你情感太重,你也完了。

  学员:对,所以我就觉得像末学,上课这一段时间就觉得,听师父的讲课然后回去打坐,也觉得念佛好像有进步,就是有师父的引导。

  师父:表示你有用药下去,其实这个药你只要用得下去,就有效果,一定有效果,如果你觉得吃一个药没有效果,绝对不是佛陀药开错了,你操作有问题,理论上药是可以治病的。

  学员:我的问题,就是说有的时候,我们自己都不太了解自己,所以有的时候就偏了。

  师父:所以你要去了解自己,不要老是了解别人,对不对,你要多花点时间了解自己,是不是?

  学员:可是就是要听了课之后,才会去了解自己,平时就好像……

  师父:还有打坐,其实打坐很重要,你要内观,观察一下你的内心是怎么活动的,你起码要把自己,你是属于感性型、理智型的,这个抓出来,这个很重要,因为这两个用药是完全不一样。理智型的,你要多强调众生的苦。

  因为你现在面临的前面只有佛道跟众生两个,上求下化,药呢,用药只有一个原则而已,取其中道。你英文考八十分,数学考三十分,你要去补英文,补数学?当然现代人是培养专业,那应该补英文。其实从净土宗往生的角度,你要补数学,你补那个不及格的。

  那这说什么意思,就是说你这个人多生多劫来,慈悲已经太重了,已经变成烂慈悲了,带有爱取的慈悲。你就要管管你自己这一块了,告诉自己,慈悲的结果就是后患无穷,你就是要对治自己,叫对治。你这个人本身,已经很理性了,你还告诉你自己这个攀缘是痛苦的,结果你更理智了。

  所以你至少知道,我应该多用佛道来引导自己,还是多用苦谛来调伏自己,这个至少你要知道。这个调伏跟引导这两块,要保持平衡,调伏的包括什么?四谛、十二因缘,其实人天乘也是调伏,它调伏罪业也是调伏、引导的,大乘佛法都是引导的。

  来,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听到四谛、十二因缘的时候,起大欢喜的举手,好,理智型的。你进入大乘佛法听到菩提心,起大欢喜的举手,好,我知道。所以这就对啦,这就对了,你看到一个东西突然间,似曾相识燕归来,就表示你这一块你以前学过,如果你对一个法很陌生,你就要注意,这一块可能是你欠缺的,营养不良,我们要去修正过去留下的东西。

  你临终的时候,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出大差错,业力不能出错,妄想不能出错,真如也不能出错,你要安住真如,你不安住真如的时候,你心向外攀缘,缘那个相状,你临终是何等境界,你禁得起那个刺激?你内忧外患,外面有人在哭,你内心要离开娑婆世界,你那个感情是错综复杂。

  所以临终的时候,忏悔业力、调伏爱取、安住真如,这三个功课都不能太差。业力不能出差错,妄想不能起颠倒,你可以打妄想,不能打颠倒妄想,这个太厉害。你可以打一般性的妄想,一般性的妄想你念佛就好了,它不是你的对手,但是你那个坚固妄想就要小心了,你那个没有处理掉就是地雷。所以妄想也不能出差错;第三个真如也不能出差错,你忘了安住真如,你就四面楚歌了。

  你要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临命终,你临终的时候要走得潇洒自在,安住空性,安住真如是很重要。这个人世间,本来就不是你的,严格来说你本来就不该来的,严格来说啦。我们就不应该来人世间的,真的是这样子,我们是一时糊涂一念妄动,才把今生给创造出来。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学员:师父好,刚才师父说,四谛、十二因缘是对重感情的人,就是说是一个治病的良药,那我们就是说,如果我们是重感情的人,我们应该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经?

  师父:多思惟苦谛,对,思惟苦谛。

  学员:去看佛陀的哪一部经或者是祖师大德的哪一本书来对治呢?谢谢。

  师父:好的,这个问题问得不错,我会建议你,如果你去看经,可能要看《阿含经》很多啦,因为《阿含经》专门在治,专治苦谛就声闻人,你去读《阿含经》,所有的话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色不净、苦、无常、无我;受,感受不净、苦、无常、无我;想,不净、苦、无常、无我,都是这样子。

  如果你要去对治你的感情,最简单,你把蕅益大师的四念处颂背下来,没有事的时候,你就一个字一个字的把那个文,去体会一下意思,你就会进步。你把文字里面的道理,把它消化出来,就像你就观想你是只牛,我把每一个草经过多方的咀嚼,把营养释放出来。这个文字相就是草,你用你的思想能力,去思惟佛法的文字,你的心中就会出现道的光明,你会觉得你进步很多。

  你把蕅益大师的四念处,背下来你试试看,没有事的时候就把它吐出来,观察、胜解、舍离心相,就不断的去观察,去思考,你发觉你心中会出现一种力量出来,一种调伏的力量出来。你就知道佛菩萨所施设的法力不可思议,这个药真的有效果,以前我们只是没有去吃它而已。

  当然你最好一天有一点时间打坐,念念佛然后在寂静当中去思考法义那最好,如果你要让药效来得快一点的话,你最好在静中思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观身不净,是否打断了我所有念佛的功德

净界法师

    我们回答下一个问题,这个也是有关修止观对治妄想的。

  学员:请问师父在修止观的时候,如果观身不净,是否打断了我所有念佛的功德,又者观身不净,它是一种对欲望的强制压抑吗?

  师父:我们讲过净土宗它是大乘法门,一定有调伏,有所调伏,有所引导,调伏的是对娑婆世界的爱取,引导的是对极乐世界的欣求。当然你在忆佛念佛的时候,你心中现的相是佛的功德相,希求的,那你修不净观的时候,你现出是众生那种烦恼杂染相。

  那你的意思是说,打断了你的念佛的功德,其实这个就看你的心态,当你现出了杂染相的时候,你的心如果是诃责的,是厌恶的,那怎么会打断了你念佛的功德。我们现出极乐世界的相状,我们的心态是欣求的心态,我们现出娑婆世界的杂染相状,是以诃责厌离的心态,这两个不冲突,没有冲突,一个厌离娑婆,一个欣求极乐,这两个是一条线上的。

  不过我的建议是这样,一般操作次第很重要,你先厌离娑婆,你如果不厌离娑婆,你直接看极乐世界的功德,你不会很欣求,你不会珍惜。一个人经常吃好东西吃久了,他就不会珍惜了。你最好先观,次第很重要,你最好先观娑婆世界的苦恼相,然后你告诉你自己,我没办法处理,然后你再观极乐世界的功德,你会有强烈的皈依,强烈的危机感。

  所以我们一般来说,是先观娑婆世界的苦恼相,再观极乐世界的功德相,这个次第会比较好,先厌离再欣求,这是一个操作的次第了,你反过来,效果就不一样了。好,那么这个假观的操作,有没有问题,就是先求调伏,再求引导。

  当然我们念佛人先安住,安住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面对因缘的时候,你就两个因缘,一个杂染的因缘,一个清净的因缘。调伏杂染因缘,那么引导到清净的因缘,两块,一个众生法界的厌离,佛法界的欣求,先求调伏,再求引导,那最后安住空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调伏和引导是不是同时去做?

净界法师

 学员:师父慈悲,那先调伏再引导,是在一堂功课里面做,还是说一堂功课完,就是停留在同一个点?

  师父:最好能够接着做,因为你调伏会帮助你引导,如果你分两天,可能你的昨天的心情,已经没有了会消失掉。因为我们在修行过程中,还是生灭心嘛,所以你的功课当中,比方你当然去佛堂先拜佛、打坐,先静下来,先把心中的波浪静下来,静下来的时候就是把你的所缘境,于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出来,对不对。

  你第一个,先把娑婆世界的现出来,我如果不往生,我来生将会怎么样?你遇到很多障碍,烦恼障碍你,业力障碍你,老病死障碍你,你又要经历过一次生死轮回的痛苦。这个时候,你就会有一种危机意识了,那怎么办呢,我自己也没有办法处理,对不对,这个时候再现出极乐世界的功德,最后会归到佛号,很重要。

  你把所有的修观,最后一定要多一道程序,这个是《往生论》天亲菩萨说的,当你厌离娑婆,当你欣求极乐以后,最后一定要会归到因为有佛号。所有的修观到最后,都是帮助你修皈依,你如果说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完了就没有了,你没有会归佛号,那你这个没有收尾太可惜了。

  学员:那师父像您说,就是来重复两三次,一堂功课之中,都是停留同一个情况。

  师父:佛法本来就应该重复,我们在造业的时候,我们就不怕重复,对不对,造善就要重复,要熟悉,生转熟,让你熟悉深刻印象。所以要观察胜解,胜解就是你要很深刻的体验,最后舍离心相,把娑婆世界的杂染相舍掉,再现出清净相出来,清净相你就会功德很好乐。

  你要告诉你自己,你为什么会有这个东西呢,因为有佛号。你经过厌离娑婆欣求极乐,再念佛的时候,你就对佛号的感觉就不一样,你不容易把它丢掉,就算丢掉,你会很快把它找回来。

  学员:我的意思就是说,观了五分钟之后再念佛,然后再回到观那一部分也是一样。

  师父:如果你念得很好,就不一定要去观了,如果你佛号念得,诶,一句佛号信愿具足,坚定很有力量,就不一定要去观了,一路念到底了,这堂功课就一路念到底了。如果你这个佛号,念得懒懒散散的提不起劲,你这个人就是,你的观就太薄弱了,心太沉默。就你不知道怕了,那这个时候你就要修观来对治了,因为你念的这个佛号,已经没有效果了。

  所有的东西都不能勉强,修行一样不能勉强,你要怎么引导自己。所以你如果觉得这个佛号,你自己觉得这佛念得都觉得悠悠泛泛的,没有感觉了,这就是你修观的时候到了,你要引导自己了,观娑婆世界。你来生只有两种选择,只有两种没有第三种,第一个继续来娑婆世界,第二个到净土去。这两个会有什么后果,你最好先知道一下,你要把你未来的果报,事先让你看到。

  我们要用未来来引导现在,不要老是想过去,真的你够聪明的话不要想过去,毫无意义。我们一般人都错用心老想过去,过去不可改变只有充满着悔恨,早知道,早知道,千金难买早知道,对不对。你再回忆过去通通浪费时间,一个够聪明的人思考未来。未来比较重要,你未来只有两个地方,一个到娑婆世界,一个到极乐世界,这两个会有不同的结果,最后结论,好好念佛。

  但是你经过这个过程,再念佛就不一样了,那是你会体会到,什么叫做通身靠倒,你还会把佛号丢掉吗?我看你不敢,你不敢,就是修皈依。不要忽略,你稍微的观照一下,它产生念佛的效果是非常好,我们的心要引导它,你不能强迫它,说,你给我好好念佛,没有用的没有用,你这心跟小孩子一样,你强迫它做的事情,通通它都反弹的,没有效果。

  当你开始走入修行的时候,你要知道怎么跟自己沟通,这很重要。你学那么多佛法,就是你沟通的管道很多,我现在的心已经够沉默了,你现在的心已经是心灰意冷,你老是骂它骂到最后,干脆我不要念佛了。心灰意冷要就鼓励呀,你做得不错啦,至少你还可以念十句佛号,很专注,对不对,比那些不想念佛的好多啦。

  所以你需要鼓励的时候,你就不要吝惜给自己鼓励,真的是这样,修行调心之道,只有一个原则,保持中道。这个时候已经脆弱了,你不要再去骂你自己了,给自己一点掌声。你自己太高慢的时候,诃责自己,我还有很多不足。所以说,你现在学《佛法概要》,你现在等于是多了很多沟通的工具,你掌握很多工具,但是怎么用,那就看你的了,就看你的经验了。

  但是你慢慢慢慢,跟你的内心打交道久了,你就会知道你需要什么,你怎么引导自己,让它慢慢的保持进步。不要再用强迫的方式,来要求自己做功课,没有效果。要引导自己,就像你去引导一个小孩子一样,他有些时候需要鼓励,有些时候需要诃责。你学那么多法门,就是跟自己做好沟通,应该调伏就调伏,应该引导就引导,就是这么回事,这叫善调其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