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没真干就得不到利益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这一句话叫我们要发长远心,绝不因外面境界干扰,顺境不起贪恋,它不干扰我们,逆境不起瞋恚,顺境逆境、善缘恶缘,永远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什么?就是经题上讲的清净心、平等心、觉而不迷之心,清净平等觉这叫平常心。要用在生活上,每天早上从早晨起床,到晚上睡觉,什么心?清净平等觉,修净业三福、六和敬、三学、六度、十大愿王。那是我们经题「清净平等觉」修学的纲目,这一句五个字,「清净平等觉」这是总纲领。怎么落实?就在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愿上落实。先落实在我们的身心,再扩展到家庭,再扩展到社会、到国家民族、到全世界,最后扩展到遍法界虚空界,我们的功德就圆满。「所发誓愿圆满成就」,第九品就是圆满成就。
学了很管用,不是学了没用,这叫真学佛。念经不行,光念不干得不到利益,我们得真干。念,念熟,理解,经上所讲的义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把它落实到身心,身心健康,这是我们自身所得的殊胜利益。自己身正,心正、身正,你的家庭哪有不正的道理?家庭幸福。落实在你的事业、在你的工作,你的事业顺利!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佛陀教育确确实实给我们无比殊胜的功德利益。现在我们看到的,学佛的人很多,没干!他为什么不干?他不懂。读经读得很勤,天天读,经都能够背诵,什么意思不知道,与自己日常生活毫不相干,这就变成迷信。我们想想,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如果像现在佛教这种样子,这佛教能传得下来吗?早就被社会淘汰掉了。我们在经典上看到佛陀的行谊,在《释迦谱》、《释迦方志》,就是释迦牟尼佛的传记里面看到他一生的行谊,他不是这个样子,他真干,做出来给我们看。这都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你看下面说的,「如理而行戒定慧,曰修行」。特别重要的是如理这两个字,你要是不如理,修戒定慧都会走错路,戒定慧都有偏邪,开的是邪慧,得的是邪定,那个麻烦就大了!说老实话,魔也有定功,千万不要学佛学到魔道去了。有没有这种人?有,不但有,而且很多。自古以来,开头是好心学佛,最后学到魔。如何防止?永远在正道上,没有偏邪,那就要靠大乘经教。如果你要用自己的意思,我要想个什么方法,比这经上所讲的还要好,那就问题出来了。你讲的方法比经典讲得好,那你就成佛了,你不是凡夫;如果真的成佛,佛佛道同,「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你说你的方法超过佛,肯定是邪道。为什么?真正成佛跟佛是平等的,没有超越的。佛所证的像个圆一样,你不能增、不能减,佛佛道同。不但是上上智、小智慧,我们讲须陀洹、讲阿罗汉,这是佛法里面果位最低的,小果,阿罗汉是小果,须陀洹是小小果,他们都谦虚、都诚实,绝对没有傲慢。孔子在《论语》里面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夫子这句话是个标准,谁的标准?我们自己在学佛的道路上,要时时刻刻警惕,我有没有骄慢、骄傲,有没有吝啬?如果有,自己要赶快回头,为什么?我们的路偏差了。世间圣贤,贪瞋痴慢疑都很薄,他并没有断,他完全也把它控制在一定限制之内,他能控制得住,世间圣贤。我们今天求出世间的大道,一心想在一生当中真正摆脱六道十法界,这习气不能有,有一点点习气会造成你严重的过失。
这功夫在哪里练?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在这里头去练。真正修行他才知道,众生对我的恩德多大!没有他们,我到哪里修。我每天面对的境界,修什么?看自己的起心动念,我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头,还有自私自利,还有名闻利养,不行!完全失败了。前面讲了,顺境(环境好)、善缘(人缘好),不能有一点贪恋的心,这最容易生贪恋;环境不好,人都是坏人,没一个是好人,练什么?不生怨恨。换句话说,顺境善缘帮助我们放下贪痴,这是三毒烦恼;逆境恶缘帮助我们放下瞋痴,贪瞋痴,从哪里断?从这里断。贪瞋痴断了,所有一切烦恼都断了,因为它这是三个根。慢是属於瞋恚里的一分,疑是属於痴里的一分,统统归起来就是贪瞋痴这三毒,一点都不错。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工作里面都是要来断贪瞋痴的,那你就真会用功,你真会修行。提不起,干起来是真不容易,净宗法门里面就教你提起这一句阿弥陀佛,那个念头才动,贪瞋的念头才动,这叫念头初起,不怕念起,为什么?习气,无始劫以来的习气,凡夫,怎么会不起心动念?念头才一起,阿弥陀佛,转到阿弥陀佛上去,转得快!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把贪瞋痴慢、自私自利放下了。只有这句佛号,能够坚持下去,哪有不成就的道理?肯定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永远超越十法界。所以「如理」这个字非常重要。我们今天为什么还要研究经教?离开经教,我们依据的理就不见了,行戒定慧也很难成就,戒定慧与经教的道理一定要相应,这叫修行。
应以什么身得度,佛就现什么样的身,佛没有起心动念,怎么现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喜欢什么身,想什么样的人来度他,他就现什么身去度他,感应道交。
我们今天起心动念想佛菩萨,佛菩萨来不来?来。在哪里?你想他的时候他就在你面前。为什么见不到?我们的烦恼习气太重,障碍住了,不是他没有来,他来了,见不到;他见到我们,我们没见到他。我们的愿求,希望佛菩萨保佑,他真的加持你,可是我们如果要造作恶业他也无可奈何,为什么?帮不上。到什么时候能帮上?你的业障消了,我们所希求的感应就现前。这是早年章嘉大师告诉我的,他跟我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讲这桩事情,真的,绝不是假的。那我们有很多想求的都没有感应,没求到。老师说不是求不到,是你有业障,业障忏除,你所希求的都出现。在佛法叫时节因缘,这个时节因缘是自己决定、自己造成的,问题不在外。真的,应了古人的一句话,「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全是自作自受。如果我们怨天尤人说佛菩萨不灵、祖宗没有保佑,那是造罪业。祖宗哪有不爱后代的?没有这个道理;佛菩萨哪有不慈悲的?自己造的业障,人家加持力量加不上,你业障抗拒,是这么个道理。
求有不得,那我们就要反省,我们就要修忏悔,业障忏除,你所求的就满愿。要真正忏除,不是在佛菩萨面前跪着磕头烧香祷告,那忏除不管用。从哪里忏除?从自己心地上忏除。怎么个忏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的,「后不再造」,那叫真忏悔。真的忏悔了,明天老毛病又起来了,这个不可以,这个不会有感应。真正觉悟、真正回过头来,这问题才真解决。那我们要想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违背性德的地方太多了!我们细心想想,拿中国传统的标准,孝有没有做到?好像是做到了,其实与标准相差距离太远。跟圣人比一比,尧舜禹汤,我们的孝悌跟他比行吗?我们的忠信跟他比,我们的仁爱跟他比,这一比不像,差太远了,这才晓得自己为什么没有感应。拿佛法,佛法的标准是十善业道,我们总以为我们自己十善业道做得不错,不杀生我们做到了。不杀生向上提升一级是什么?爱护众生,这个我们没做到,这是包括在不杀生这一条戒里头的。爱护众生、照顾众生、成就一切众生,全在这一条里头。所以这一条展开,八万细行,表面上看起来差不多,一看到细行里头,我们就晓得差远了,怎么能跟菩萨比!不但比不上菩萨,比不上阿罗汉,比不上天人,比不上我们世间的圣贤,那还有什么话说!所以我们没有办法,自己没有做好,怎么能教别人?教别人也不听,没有办法。
修行是佛门的术语,行是行为,我们行为错了,把错误的行为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意思要懂。现在人讲到修行就知道拜佛、烧香、磕头,这是修行吗?不是,这种形式与修行不相干。所以是沦落于,你看佛法是圣贤的教诲,沦落成了宗教,宗教迷信。为什么要烧香?为什么要磕头?他不懂,意思不懂,以为别人这么做法,我就这么做法,错了。一定要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们的生活才会正常,所谓如理如法,这叫正常,合情、合理、合法。学佛的人见到佛菩萨的像要礼拜,这礼拜是什么意思?不是求他保佑,泥塑木雕的怎么会保佑你?这是表示我们尊师重道。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我们见到老师这个像都这样尊重,何况其人!人是谁?人是我们的老师,是人,佛菩萨是我们的老师,对老师平常这样恭敬,对现前的老师你能不恭敬吗?哪有这个道理!对老师这样恭敬,对父母能不孝顺吗?起这个作用。这个形式有必要吗?有必要。形式做给谁看?做给社会大众看的。因为现在社会大众不懂得孝顺父母,不知道尊师重道,我们要做出样子给他看,是这个意思。是属于教化,是属于善良的风俗习惯,是这个意思,不能搞错。
你真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你得要知道,你把这个世间东西舍得干干净净,最难舍的是情执,难舍能舍,难得能得,得的是什么?得到极乐世界、得到阿弥陀佛。难舍能舍,难得你才能得到,你这里不肯舍,那边就得不到。经不能不多读,不能不多听,为什么?多读多听,慢慢明白了,慢慢觉悟了,你真的就放下了,不再干傻事。认真努力去修行,一生成就,你说多圆满!
在楞严会上富楼那尊者提过这个问题,问得很有趣味,也是我们很想知道的。还源回归是成佛才回归,妙觉才回归,回归到常寂光。从常寂光出来,这个可以明了,物质是无中生有,物质现象跟精神现象都是无中生有,那个无就是常寂光、就是自性,从这里变现出来。大家迷了,愈迷愈深,出现十法界,出现六道,出现三途,出现地狱,愈迷愈深。遇到缘碰到佛法慢慢修行,又不知道经过多少长的时间,佛家讲无量劫,你证得阿罗汉、证得菩萨,最后成佛又回归,到妙觉位又回到自性,这一个大循环。富楼那问,回归之后再会不会变成凡夫?就这个回归之后会不会又从头来起?释迦牟尼佛说不会。为什么不会?你的智慧完全现前,圆满了,圆满的智慧不会再迷了。他举个比喻,譬如黄金,黄金是从金矿里面提炼出来的,提炼纯金之后,它再也不会变成矿,佛用这个比喻。是提炼出来纯金,它会不会变成矿?我们要把黄金丢在垃圾堆里去,看再过几十万年之后它会不会变成矿?我相信金是永远不会变成矿的。它旁边染污的那些东西,那就变成矿石,那再经过提炼,不经过提炼纯金还是得不到。我想这应该是,佛说这个话是不是方便说?因为如果将来以后还做凡夫,那算了吧,我还学什么佛?我就不要学了,学到最后还要轮回,这还有什么意思?我觉得佛这些话是个勉励的话,同时也是真话,佛不打妄语。经过这一次提炼之后,纵然再有染污,很容易觉悟。那人有的根性为什么那么利?有的人根性为什么这么钝?从这个地方我们能够体验到,那个根性利的都是什么?再回头的时候他很利的。又何况回归到自性之后,起不起作用?起作用,众生有感,他就有应。随心应量,应以什么身得度,自性能现什么身,这就是如来现身,不是实报土里头法身菩萨。法身菩萨跟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带着无明习气,常寂光土里面的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没有习气,这是不一样的。所以他起作用,不是不起作用,从他起作用的话,我们相信佛的话是真的,他不会再变成凡夫。所以这句话也有很多种解释,都讲得通,都能说出一番道理,但是并不矛盾,这是佛法里头妙用无方。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六0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