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界法师: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净界法师: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阿弥陀经讲解摘录

【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个地方是说明与会的菩萨众,莲池大师在这个地方开示说:佛陀的说法有二种处所,一个是在秽土,一个是在净土。

  如果是在秽土的话,他参加的大众,声闻众是排前面,菩萨是排后面的。

  但是如果佛陀是在净土说法,像《华严经》,他的法会很多的处所都是在净土,如果在净土说法的时候,菩萨是排前面,声闻是排后面。

  因为《本经》的说法是在娑婆世界,所以它把声闻众排前面。

  那为什么在秽土的时候声闻众要排前面呢?

  蕅益大师提出三个理由:

  因为声闻众是出世相,不管他有没有修行,他外表现出的是三世诸佛的相状;你看菩萨有的是出家、有的是在家,这个形状太复杂:为了尊重他的一个僧相,所以排在前面。

  第二个常随从故,这些声闻众是经常跟随佛陀而住的,所以也值得尊重。

  第三个佛法赖僧传故,因为这个僧众在秽土,有住持正法、续佛慧命的功德。

  这个地方是说明声闻众排前面的理由。

  在经典上,有一次文殊菩萨遇到了迦叶尊者,文殊菩萨是菩萨,他的功德是超过迦叶尊者的,但是他请迦叶尊者走在前面。为什么呢?

  因为你现的是僧相,我是居士相,所以你排在前面。为什么?

  因为‘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依止这三个理由,对声闻众就多了一分的尊重。

  这个地方是说明:为什么在介绍大众的时候,声闻众排前面的理由。

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在声闻众当中,我们先看第一科明类标数,说明声闻的类别跟他的数目。

  与大比丘僧是说参加法会的类别都是比丘僧,这个比丘僧简单的说,就是剃发染衣,现出清净的幢相。为什么加一个大呢?佛法的大都是一种赞叹,就是质胜量广,名之为大。就是它有广大殊胜的戒定慧功德,他不是外表现出僧相,他的内心有这种广大殊胜的戒定慧,所以叫做大。

  这个比丘僧有多少呢?千二百五十人俱,这一千二百个比丘,是佛陀成道以后,最初的僧团。这个僧团的结构,主要有三类:

  第一个是佛陀度的三迦叶,三个兄弟,还有他的眷属;

  第二个是舍利弗尊者,还有他的徒弟;

  第三个是目犍连尊者,还有他的徒弟。

  这三个团体加起来,就构成了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僧,也就是佛成道以后最初的僧团。这个僧团经常的跟随在佛陀的身边,到处去游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常随众。现在佛陀讲《弥陀经》的时候,这些大比丘的常随众,就跟随在旁边听闻。这个地方是先标出他的类别跟数目。

  戊二、表位叹德

  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前面的经文是着重在外表的描述,他是现出僧相,他的数目是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以下是正式说明他内心的功德。这些大比丘僧有什么功德呢?皆是大阿罗汉,这是第一个功德。

  阿罗汉翻成中文,简单的说就是无生。

  这个比丘僧在观察五蕴身心的时候,他观察无常、无我的道理,就证得我空真如,从我空当中,就趣入无生的真理。也就是说,他整个三界生死的力量,这十二因缘的力量被破坏了,所以他在来生当中,不再招感三界的果报,这叫无生。

  这个无生为什么加一个大呢?就是说,他不但证得我空的真理,他还成就种种的禅定,所以他能够在禅定当中,成就三明、六通、八解脱,这是简别他不是慧解脱,他是俱解脱的阿罗汉,所以叫大阿罗汉。

  这个地方是形容前面的大比丘僧,他内心有无生跟禅定二种功德,所以叫做大阿罗汉,这是赞叹他们第一种功德。

  第二个功德,众所知识。这个知识,闻名叫知,见面叫做识:你听过这个法师的名称叫做知,你亲自跟他见过面叫识。

  一般的阿罗汉的心情,他在我空的真理当中,是不想跟人群接触的:很多阿罗汉去托钵以后,回到僧团,他脚洗一洗就入灭尽定了。入灭尽定以后,他七天出来(因为他七天不出来,他身体就破坏,所以他昼夜七天出来),他出来以后再去托钵,吃完饭再入定七天,他的生命只有一个目的──等待涅槃的到来,那这个地方就不能说是众所知识了。

  这个地方众所知识是说:从佛转轮,广利人天,名称普闻。也就是说这些大阿罗汉,经常帮助佛陀到处宣化真理,所以在整个印度当中,很多的国王、大臣,乃至诸天,对这些阿罗汉都是有所知、有所识的,这些人可以说是名称普闻。像我们知道的忏公师父一样,是众所知识。这个地方是赞叹阿罗汉的大悲心,他们在等待涅槃之余,也做了一些帮助众生的事情。

  这个地方是表位叹德,赞叹这些阿罗汉的智慧、禅定跟大悲的功德。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