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隆藏法师:往生净土 依止善士听闻正法的最佳路径

隆藏法师:往生净土 依止善士听闻正法的最佳路径

一、净土法门之殊胜

很多学习净土的人都有这样一种认识,认为净土佛法非常的殊胜。为什么殊胜呢?因为它学习起来非常的简易圆顿,乃至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念佛嘛,谁都会,“南无阿弥陀佛”,谁都会念,看起来似乎很简单,所以,很多人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净土法门之殊胜所在。

它的殊胜并不仅仅在于“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还在于什么呢?还在于它里面蕴含着一个非常殊胜的法义,它是以密意趣的方式蕴含其中。所以,我们学习的时候,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一般人学习,可能就是念念佛号,但是,真正地从深奥的意趣来讲,净土佛法是一切佛法修行的门径。这就是我们说的密意趣。

二、圣道门与净土门

过去祖师大德对净土教法的判摄,习惯于把佛陀的一代时教判摄为两个方面,一个叫圣道门,一个叫净土门。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概念?

什么叫圣道门呢?就是说,以得圣道作为修行的目的的这样一个戒定慧三学之所摄,称为圣道门的修行。圣道门的修行有其次第,有其方便,依于闻思修而趣入,依于戒定慧而增上。两个方面,依他言音,以对佛陀从最清净法界等流而出的圣教的言文熏习为因,以对于佛陀圣教的如理作意、正确思维为因,来趣入修慧,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最后通过修习止观,成就分别智,实证分别理,彻见一切诸法真如法性,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那么,这是圣道门的修行。它是以依他言音行,内自各别如理作意为因,以戒定慧三学增上为缘,由戒清净,导致心清净,最后导致慧见清净,如此因缘和合来成就菩提智慧。这是圣道门的修习。

过去很多净土大德把这样的法门比喻为“竖出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这是我们的世间的境界,我们最后要超越这个世间,趣向出世间。怎么样求解脱?打个比方,就象竹子里面有一只虫,它要把竹子咬破了爬出去,要求解脱,采取的是什么方法呢?它顺着竹子往上一节一节地咬,最后从竹子顶端突破出来。所以,过去净土的大德把圣道门的修行比喻为“竖出三界”。而净土门的修行就被叫做“横超三界”。通过修行净土,通过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此为方便,最后横超三界。就象是竹子里面那只虫,竖着咬的话要咬很多节才能够爬出来,对不对?现在它变聪明了,横着咬,直接咬穿就出来了。所以古来的大德通过这个比喻来表彰净土法门修行之简易、圆顿。所以过去判教往往把净土修行判为顿教。

但是这里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在此我们不但要为大家介绍传统的对净土的阐释和了解,也要跟大家来“解深密”,要来解开它的密意趣。

在传统的说法里,似乎圣道门与净土门的修行毫无关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路径,完全不同的两种修行方便。但是事实上,佛陀曾经讲过,诸佛祖师唯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佛陀所觉悟的人生宇宙的真理,只有一个,没有多个,所谓“唯有一佛乘,无二别乘”。不光是法门无二,而且诸乘无二。这个乘的施设往往是由于众生根机的差别,行进在菩提大道上,每个人的程度不同,进度不一样,所以,针对不同众生的特定阶段,施设一个不同的方便去引导他不断向前,而路是唯一的菩提大道。所以,佛陀在经典里开显这个道理,叫作“法是一乘,种性有五”。佛陀所有的法的核心,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

至于声闻乘、独觉乘还有菩萨乘,或者说佛乘,这个三乘的说法,事实上,都是依于一实相理,依于佛陀所觉悟的真理,对于不同根性的众生所施设的方便。

三、《法华经》的火宅三车喻

《法华经》里有个三车的比喻,说房子着火了,这个房子比喻世间,长者的几个小朋友在这个房子里面玩游戏,没有觉察到危险,就象我们世间的愚痴众生一样,沉迷颠倒于五欲六尘,争名夺利,纷纭颠倒,乐著其中,不知出离。

你看我们现在在学习佛法,非常清净自在,善业任运增长,而世间的众生在干什么?堵在高速公路上。大家都出去玩,现在高速公路又免费,最后整个高速公路堵成一片,接着就变成垃圾场,再变成公厕。如果你要这些世间的众生节假日来好好地修行念佛,他可能不愿意,他贪乐世间五欲。所以《法华经》里把这样的众生比喻为无知的孩子。房子已经着火了,不知道生老病死炽烈猛火已燃,眉毛已经着火了,我们应当要如救头燃,速去寻求解脱出离之道,但是世间的众生他不了解这一点。虽然无常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但是人们总是心存侥幸,觉得不会轮到我。“生命在呼吸间”,但我们总是心怀常想,觉得无常都是别人的事情。我们“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有很多很多的计划,但是最后可能突然之间无常到来,我们什么准备工作都没做好。就象今天我要来讲经,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心怀忐忑,紧张得要死,本来想请智懿法师来救命,让他来讲。世间的众生很多都是如此,活着的时候没有做好作业,没有找寻到生命真实的意义,混生混死,浑浑噩噩,最后等到无常到来的时候,突然想起:哎呀!我的作业还没有做!所有的资粮还没有准备,没有积累。但是,这时已经悔之晚矣!

所以,《法华经》的火宅三车喻里就说,这个时候,这位大富长者啊,他就以诸方便诱使这些小朋友赶紧从危险的火宅里面逃脱。他讲,我这里有三辆宝车,非常庄严妙好,你们出来就给你。这个是很好玩的玩具对不对?小朋友喜欢玩小车车。告诉他们,你出来,这个劳斯莱斯就归你了。小朋友们很高兴,所以就赶紧跑出去。跑出去就摆脱了生老病死,摆脱了世间的苦厄。那么这个时候,佛陀真正给予我们的是什么?是大白牛车,是一乘之道。

四、三乘诸门乃方便施设

所以,这么看来,所谓的三乘其实都是佛陀的方便施设。那么,三乘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在大乘佛法里面的圣道门和净土门呢?这个圣道门和净土门哪,表面上看是不同的两个道路,好象一个在竖超三界,一个在横超三界。释迦牟尼佛那么慈悲,他在往昔生中为了修行佛道度化众生,不惜舍头目脑髓。佛陀成道的时候,以指触地,地神涌出,庄严宣告,说,在整个虚空大地之中啊,没有任何地方不是佛陀在修行菩萨道的时候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舍头目脑髓之所。所以,包括我们现在坐的这个地方,你们可以把它观想成什么呢?这是圣地!为什么?因为往昔生中佛陀为了救度我等,勤求佛道,乃至此处亦是他舍头目脑髓修行的处所。佛陀的这个慈悲啊,可以说是痛彻骨髓,没有比佛陀更加慈悲的了。我们世间人的慈悲,都当不得大慈大悲,都是小慈小悲,犹有我执夹杂其中,而佛陀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真的有毫无关联的两个法门,一个是竖出三界一个是横超三界的话,那么,佛陀是这样的慈悲,他不会去讲那么多的——禅宗讲“闲家具”,一定是把那个最真实、最直接、最了当、最方便易行的,直接就告诉我们了,就让我们直接横超三界就好了,为什么还要讲这样一个竖出三界的圣道门的修行?所以这里面实际上是有一个密意趣。事实上,这个圣道门的修行啊,和净土门的修行,是同一意趣的,它其实是一致的。为什么?这里我要给大家详细地说明这个道理。

所以,我们要对净土的修行有信心。很多人对这一点有不正确的了解,认为净土的修行是方便法门,既然是方便法门,当然对应的就有一个究竟法门,或者说实相法门。一个是究竟,一个是方便,那么,他就会有一个割裂的认识,认为这个方便是方便,但是它并没有直接传达人生宇宙的究竟实相,所以导致一些所谓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瞧不起净土法门,认为修行净土法门的都是些愚夫愚妇,老太婆修的!当然一看,我们修行净土的,当然老太太是要占到大多数。但是,并不能以这样一种轻心侥幸来去看待它的。实际上它有一个非常深奥的意趣。

五、欲入堂奥先窥门径

表面上看,净土法门,包括我们读的《阿弥陀经》里面,都并没有讲什么甚深空性、甚深缘起,只是显示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劝使我们生起信心,发愿往生。但是,其实这里面蕴含着非常深的意趣。我们可以给净土在整个佛法的修行中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那就是:大乘佛法的入道处。我们讲它殊胜和方便,为什么殊胜,为什么方便呢?因为它是整个大乘佛法修行的门径。就象你们要到河南佛教学院来,能不能不走山门,突然一下子遽然出现,就到了大殿?有没有这样的神通?没有?对吧?!欲入堂奥,先窥门径,这里的门径,就是净土法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六、圣道门修行之四预流支

在圣道门的修行里,无论是大乘还是声闻乘,有一个修行的通轨:在见道、在悟入诸法的实相之前,有四种前行的方便,称之为“四预流支”,就是说,预入圣流,成为圣者,有四个方便,或者说四种因。第一是亲近善士,第二是多闻熏习,第三是如理作意,第四是法随法行。这四点你们要记住,非常重要啊!

亲近善士

为什么第一要“亲近善士”?“善士”者,最上善士唯佛乃是,所以我们称佛陀为“大师”。我们现在表示尊重,经常称某某为“大师”,但实际上,唯有佛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大师。我们现在也经常称某位师父为“法师”,其实要到九地菩萨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大法师。为什么?因为九地的菩萨得十无碍解,到这时才能远离一切问答怖畏,能够答众生的一切疑难。这里我们讲亲近善士,最重要的就是要去亲近佛陀,因为只有佛陀所说的法才是无垢无染,所谓法义圆满,纯一满净,文义圆满。它不光是义理圆满,包括文字都是圆满的,它有着殊胜的功德。那么,我们其他的人,没有成佛、乃至没有圆满、没有成为大乘无学果位的人,我们在讲法上面,都犹有缺漏,还是有不圆满的地方。所以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亲近佛陀,这在大乘的修行里被称为趣入见道的四种利益之中的“因利”,或者说“善友利”。在《摄大乘论》里讲到,我们要想悟入大乘境界,必须“承事供养亲近无量诸佛出现”,才能够对大乘佛法深生信解乃至发起修行趣证,要积累无边的福智资粮。所以《阿弥陀经》里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那自然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来趣入圣道。那么,怎样积累福德因缘?最重要的莫过于亲近一切三世诸佛。

《般若经》里把“念佛三昧”称为“除诸业障第一三昧”,就是说,修行要想清净障碍,灭除罪障,最为殊胜的三昧就是念佛三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里说,念一句“阿弥陀佛”的圣号,灭除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所以念佛功德所灭罪障逾于恒沙,恒沙所喻之劫都不能来比拟。那么这句经文往往被我们看作是一个广告词,就像一个宣传手册一样,它多多少少要来表扬一下:你看我们念佛的功德非常了不起,念一句佛号就能灭除无量无数的恒沙罪业,大家觉得这只是一个形象的比喻,但是,事实上,这个是完全如是的一个说法。因为,这里的念佛尤指趣入念佛三昧。般若经典里讲,在佛陀的一切无量三摩地门(三昧)里面,这个念佛三昧是什么呢?是灭除业障第一三昧。通过对佛陀的亲近依止承事供养,随学其法,就能够使我们去除无边的障碍,积累无量的功德。在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积累福智二种资粮,这在“亲近诸佛、如法承事供养”一法里面就已经圆满具足。

为什么圆满具足呢?因为亲近佛陀、听闻佛法能够积累智慧资粮,熏习我们的般若种子,让我们八识田中来自于最清净法界等流的佛法不断任运增长。同时,供养承事佛陀,也就具足了无边的福德资粮。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里引用经论来说明,我们在拜佛的时候,身体趴下去所占的这么大小的面积啊,从此地面,乃至金刚际这里面所有的微尘,所有的碎为微尘啊,一尘一劫,我们以此拜佛所招感到的转轮王的果报,还要超过这样的数量,超过这样的时间,所以这个果报是非常的不可思议。以佛陀为所缘境来修行所获得的福德无量无边,不可穷尽,用我们凡夫的智慧,是不可以计量的,所以说它能迅速地积累福德资粮。

《大乘庄严经论》里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成佛最重要的就是要积累福德和智慧资粮,二者圆满,缺一不可,才能被称为是两足尊的佛陀。而要具足这二资粮,最殊胜的方便莫过于以佛陀为所缘境来亲近承事供养,以其他任何所缘境都达不到这样的效果。所以这是第一点,要亲近善士。

多闻熏习、如理作意

接下来,“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这是刚才我们讲的成就圣道的另外两种因缘。不光是大乘佛教讲,在《阿含经》里面有讲到,《般若经》里面有讲到,《大般若经》里有讲,在《宝积经》里有讲,在很多的经里面,还有很多论,比如《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等,无量的经论里都说,要成就出世间最上无漏智慧,一定是要以多闻熏习和如理作意为其因缘。为什么呢?因为由此闻思所成正见才能够引发毗婆舍那的观慧,依于此观慧的修行最后才能克服世间的种种妄见,从世俗的虚妄分别中解脱出来,趣入无分别的圣智。因为成佛是获得智慧,成就无上正等正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成就最为无上周遍圆满的智慧。这个智慧,要依于这样的修行来获得。这在一切大小乘的经典与论典里面,都共同如是说到。我不完全地搜寻统计了一下,至少有不下十种,都是这样的。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见,这是一切大小乘修行的通轨,非常重要。

摄四归一

而“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又是以“亲近善士”为基础为方便的,最后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法随法行”,趣入智慧的境界。所以在这里,依止善士就显得尤为重要。

七、善士难遇,佛法难闻

但是对于“依止善士”,这是容易获得还是不容易获得?我请问诸位善友。有些人说,挺容易的啊,对不对?寺院里讲经,我想去就去。只要我有空,去了之后法师就可以讲。有的时候就跟我们看电视点播频道一样,法师你给我讲个净土,法师就讲个净土,法师你给我讲个般若经,法师就讲个般若经。你们觉得很容易对吧?大藏经摆在屋子里,我想看哪本看哪本,对不对?所以我们有时候会对闻法生起轻易之心,觉得这很容易。但其实,这是非常不容易的,非常难以获得的。要知道,哪怕是闻一佛名,听到一声佛陀的名号,都是我们无量劫中久修善根所获得的功德,才能以此因缘,获得此胜境。有些人可能也就把这个善根当作露水善根,太阳一出来就蒸发掉了。虽然过去有这样一个学法的善根,但是呢,他又轻易地浪费了自己的生命,舍弃了暇满人身的真正要义。所以,亲近善士其实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亲近佛陀。佛陀出世,甚难可得。

因此,在座的诸位,你们是非常非常有福报的,都不知道过去生修了什么样的伟大的功德,是修了佛陀的舍利塔,还是拯救了无数的众生?有各种各样殊妙的功德,才能够使你们生在佛世。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佛,还有缺憾,但是我们已经感到很了不起了,因为,我们毕竟生在有佛陀化度的世间。虽然我们是通过经典或者善知识的讲解来间接地学习和了解佛陀所说的法,但是毕竟还能够听闻到佛法,甚至像净土法门这样一种甚深难信之法,你看我们现在也能够听闻修习,如说而行,所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了解到这一点,就不会觉得“亲近善士”很容易获得而轻视它。我们要了解,佛陀的出世啊,甚难可得,这要有无量的善根福德,才能够招感到佛陀出现于世,招感到我们去听闻佛法。

即使大藏经就放在你的房间里,也不是随时就能打开闻法的,一定要有善根,你才会有心思、有这个兴趣,去把这个佛经打开,否则的话就算是像念“阿弥陀佛”这么简单的修行,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忘在脑后。有一句话叫“临时抱佛脚”,遇到大灾大难了,突然一下想起了佛陀,这个时候好好地念两声。所以有的时候大家往往念观世音菩萨比念佛要诚恳,因为很多人都是遇到zai 难了才赶紧念“观世音菩萨”,循声救苦啊,对不对?这个时候,有困难了,他很诚恳,但是困难一过,他又该干嘛干嘛了。这就是善根微劣的表现。甚至有的时候我们还会善根退堕,这时尽管大藏经摆在那里,你也不会去翻,善知识在这里你也不会去请教,或者你跟善知识在一起的时候,唯说世事,谈论的都是什么呢?世间法。“师父,你吃好了没有?”你没有问:“师父,你给我讲讲佛法,讲讲解脱的要领吧!”没有。这是我们善根退堕的表现。就算是佛经摆在那里,你要能够去翻开它,能够看上一字一句,都是要有无量的善根来作支撑的。

所以要想能够随常地亲近佛陀,听闻佛法,就要往生净土,就要生在佛前,就要生在佛陀讲法的大会众之中,来听闻熏习,以此作为整个佛法修行的前方便。如果没有这些的话,我们的修行会非常困难。

你设想一下,即使是在佛陀的时代,能够听闻佛法的人,三分之中可能仅占一分;能够见到佛听到佛陀教法乃至一句一偈的,可能只是一少部分人;那么在这些听闻佛法的人里面,还能够如说修行的,可能又是少之又少。更多人虽然生在佛陀的时代,却并没有听闻佛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娑婆世界是一个染土。佛陀能够在我们现在这个世界,出现于世,这是甚难希有的。我们能够在这里对佛法生起乃至一念的信心,都是因为我们过去跟佛陀结了缘,是佛陀所度化的弟子,所度化的众生。也许佛陀从那个地方走过去的时候,我们是那个小蚂蚁,佛陀看到我,祝福了我一下,小蚂蚁,愿你赶紧消除业障,见佛闻法。可能因为这样的一个因缘,最后我们就生在佛世,现在也能够来听闻佛法,对佛法、佛陀生起信心和道念。佛陀在过去生精进修行的时候,特意地去培植众生的善根,所以等到佛陀出世的时候,众生的善根已经成熟。

但是佛陀啊,并没有像弥勒菩萨那样着意成就清净的佛土,这样的方便去作意修行。菩萨修行有两个重要的方便,一个是成熟有情,一个是严净佛土。释迦牟尼成佛出于无限的悲心去培植众生的善根,此时众生善根已经成熟了,但是佛土还尚未严净。由于这部分众生善根已经成熟,能够招感佛陀出现于世间,所以佛陀出现在我们这个世间给我们讲法。但是,由于这样一个娑婆世界——我们也把它叫做堪忍世界——有苦有乐,甚至很多时候苦多乐少,暇满人身甚难可得,更多的人为了追求生计而劳碌一生,更不要说有时间有闲暇去修习佛法。所以在这样的环境里,真正能够有成熟善根去听闻佛法的人是很少的,更多的人因为环境的恶劣,修行非常辛苦,往往是进一步又退三步。大家有没有这个体会呀?就象我们现在来打佛七,精进修行,这七天非常努力,等到一回去马上就放逸懈怠,散成一团。有没有?这是世间众生的通病。没有佛陀的摄受,环境又恶劣,这时候你要去精进修行啊,实际上是有很多困难的。

在《解深密经》的“如来成所作事品”里就讲道,我们这个染土之中啊,八事易得二事难得。什么是最容易获得的呢?各种邪见众生特别容易获得,对吧?我们经常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种种错误的观念来引导我们。有的时候我们会被很多的相似佛法所诱惑,拼命地学习,原来学的都是什么呢?是相似佛法,是错误的观念,并没有真正契合如来的圣道。然后是,下劣作意的众生非常容易获得。什么叫下劣作意啊?就是自私自利仅仅追求自身的解脱,没有发起广大的菩提心,要度化一切有情的菩萨的无上菩提之心。象这样的众生是难能可得的,反过来,下劣作意的众生随处都是。

佛陀度化众生啊,他在任何的境界里面,只要众生善根成熟,他都会现身度化。但这里面犹然有几种差别。有的时候佛陀出现在染土中来度化众生,就象佛陀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来度化我们一样。更多的时候,佛陀在清净的世界去度化众生。后面我会跟大家讲,这个净土啊,里面也是有很深的密意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八、往生净土的目的:亲近善士

我们要想能够真正完全无障碍地具足种种功德,迅速积累资粮,依于“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作意乃至法随法行”,如是地于圣道增进修行,最重要的莫过于随顺往生,生于佛前,而且一定要生在充满着暇满人身的、有各种不退转因缘汇聚的、诸上善人聚会的净土世界,如来所说法的大会众之中。这样才能够圆满地完成“亲近善士”。

而完成这一点的修行,就是净土法门的修行。我们要去具足成就往生的因缘,我们要去具足成就生在佛前的因缘,我们要去具足成就生在佛前而能够见佛闻法的因缘,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

有些人也生在佛陀的世界,但是他所生的世界,众苦充满,乃至无有暇满的条件。佛陀的时代,也有很多人没有机会听闻佛法。这样虽然生在佛世,也等于没有生在佛世,没有意义。这是其一。

其二,虽然生在佛世,但是有种种业障,有信解障,不能够于佛法生起清净信解,那也没有用。就象在佛陀时代,也有很多有情对于佛法没有信解。我们说,佛陀非常了不起,你只要见到佛陀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都能够以此因缘,成为道种,成为你究竟成佛的因。

有个佛陀时代的故事。当时有个老太太,她对佛法一点信心也没有,没有这个善根。阿难对佛说,她没有善根不要紧啊,只要见到佛陀,乃至听闻佛名,这样的因缘就能够使她深种善根,资粮任运增长,直至最后以此资粮趣入佛道。所以,你只要让她看到你,看一眼,她就会有善根了。但是,当佛陀出现在这个老太太面前的时候,老太太因为对佛陀有信解障,各种邪见的种子使得她干脆转过头去。佛陀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她就转向背后。佛陀就以神通在她背后也出现一个佛陀。看你怎么办?她又转向左边。那么左边再出现一个佛陀,她再转向右边。最后,佛陀以神通示现,前后左右把她包围住。这下总要看到佛陀了吧?她干脆抬头看天,最后在天上也显现一位佛陀,她就把头埋到地里。佛陀又从地里涌出来。好了,这下子她干脆把眼睛直接闭上。所以啊,如果我们有信解障有邪见障,它会障碍我们见佛的。

我们看佛陀是那么伟大,对不对?看佛陀的传记时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在世间所有的天、人之中,我们再也找不到象佛陀这样伟大的楷模。但是,即使在佛陀的时代,也有诽谤佛陀的。有一个印度妇女,受到外道的挑唆,在肚子上包个枕头,跑去诽谤佛陀:你看,我这个大肚子就是佛陀造成的!但是最后,她的恶行败露,枕头掉下来,当场出丑。你看当时也有这样的人去诽谤佛陀。也有象提婆达多这样的人要去伤害佛陀。象善星比丘,二十五年间不见佛陀有任何的优点和功德。这很难得啊,佛陀那么伟大,但是他跟随佛陀那么多年,居然可以看不到任何优点!也有这样的众生,他也是生在佛陀的时代,为佛所摄受,但是由于有这些障碍,导致他不能够对佛所说的法生起信解。当时有很多人也知道佛陀,有时候可能也跟佛陀顺手打个招呼,但是他们并没有去听佛陀说法,或者于佛陀所说法疑惑不信。

佛陀刚刚成道的时候,有商人路过,看到佛陀形仪殊特,于是就问佛陀,你是什么样的人啊?怎么在这个地方?佛陀说,我是一切智知者。就是说,我是世间的全知者,具足一切智慧的人。那个商人听了之后,“啊,这样啊?哈哈!”然后,转身就走了。他觉得佛陀在自吹自擂打妄语。所以你看,虽然他也有因缘见到佛陀,甚至有因缘跟佛陀有一番对答,但是,他仅仅成为我们的反面教材出现在佛经里,他没有闻法的因缘,对法没有生起信解。

所以这一切都告诉我们,要圆满“亲近善士”,刚才所讲的这几点都是缺一不可的:第一,你要生在佛前,生在佛世;第二,你生在佛世的时候要具足种种暇满人身,要具足修道的顺缘,也就是说,你要生在一个净土的世界而非杂秽的世界;第三,你要于佛陀所说法深心信解,无有疑惑。这几点缺一不可,否则的话,都没有意义。

在《无量寿经》里,大家特别地注意到一点,不是所有生在极乐世界的人,都可以迅速地积累无边功德,也有一类众生虽然生在极乐世界,但却是生到了边地疑城。他在边地疑城众宝花之中,就象珍宝所成的牢狱之中,经过很长的时间去任运培养他的善根和信解,最后才能够见到佛,才能够听闻到佛法。

所以同样的道理,在这个地方,我们看净土修行的意趣,我们在最开始的时候讲,这个《阿弥陀经》整个这个经典的要义、一经之宗趣在什么地方?以净土为宗,或者说以往生净土为宗。那么,为什么要往生净土?这一点很重要。今天我所讲的内容啊,都是来解释这个宗趣的,来去给它在整个佛法里面找到它适当的位置。也就是说,净土的修行,是我们趣入大乘的门径,是修行人啊,去修行“亲近善士”。我们往生净土的全分因缘,是为了要能够见佛闻法,亲近承事供养,乃至无量诸佛出现于世。

九、在净土中修行的殊胜

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乃至吃饭之前,你都可以往趣十方无量佛土,以诸香花供养诸佛,这就是培养福德和智慧资粮。回来之后,饭食经行。你看,虽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个世界,却可以具足亲近无量诸佛的功德。

所以,我们往生净土的全部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见佛闻法,为了亲近承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为了培植我们的福智二种资粮。是不是?

虽然经典里讲到了极乐世界的种种依正庄严,讲到极乐世界黄金为地,讲到它的七宝楼台、八功德水,但是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不是为了去满足世间的贪恋五欲六尘之心。现在我们这个世界太苦了,我们住房子也很紧张,对不对?以后我们移民到极乐世界可以住大房子,有很多的珍宝,对不对?现在我们没有各种首饰,到了极乐世界,连地上的土疙瘩都是金子做的。啊?你不是去享乐的,对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这个净土法门就不是大乘佛法了。大乘佛法是要什么呢?是要以利济众生为志,要发菩提心。《无量寿经》里讲到三辈往生,都是要发菩提心的。这样修行的法门,才能被称为大乘的法门。倘若这个大乘的法门最后培养了一堆自私自利的享乐主义者,那这就开玩笑了!

所以,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目的,是为了见佛闻法。《阿弥陀经》里说,等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有一个极为殊胜的功德在于什么呢?在于那个地方连小鸟,连风吹过璎珞激起铃铛的鸣响,都在宣说念佛念法念僧。那里面各种动物都在谈论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都在说法。你想一想看,这么殊胜的境界和因缘,能够使你在净土之中胜进无碍,不断前进,没有任何的障碍。所以,在极乐世界里,成就了一个最为殊胜的功德,就是能够迅速地成就阿鞞跋致之位,就是不退转位。这是极乐世界里最为殊胜的功德。

十、净土修行是圣道门修行中的重要部分

由此我们了解到,净土门的修行和圣道门的修行并非是毫无关联的两个东西。如果是毫无关联的话,很多法师可能会批评说,你们这个净土已经发展成净土教了,你们已经不是佛法了,你们已经是独立的一个宗教了,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人生宇宙的真理,所有的缘起性空的道理,你们都没有去依止奉行随学,这怎么能是佛教呢?对不对?事实上,并非如此。为什么我们学习净土没有如上所说的过失?因为,净土门和圣道门其实是承顺无违的,它实际上是圣道修行中的一分,而且是极其重要的一分,是整个入道的门径。那么既然是入道的门径,你说重不重要?当然,你可能会说,山门没有大雄宝殿重要,但是,如果不经过山门,能不能进入到大雄宝殿?不能。如果没有依止善士,能不能够最后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也不能。在菩萨成佛的这一生里面,所谓得“自然智”、“无师智”,似乎不由他人的教导就可以自然觉悟,但是要知道,这实际上是他在三大阿僧祗劫里久修福慧,已经功行圆满了。就象种稻谷,之前已经经过了种种加行,施肥、除草、浇水、松土……等等所有的劳作已经完成了,最后它自然地成熟。我们不能看到它自然地成熟,就说:“啊,原来种稻子是不需要任何努力的。”我们不会有这样的结论。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亲近善士”为其因缘,我们是不能够圆成佛道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华严经》的《入法界品》里,在在处处谈到善知识的功德,而一切善知识之中唯佛是最为殊胜的。我们在染土中修行有很多退转,亲近善知识非常困难,即或是亲近到如法的善知识,然而由于他的修行尚在道中,犹未圆满,所以,他的说法里面仍然会有一些偏颇之处。真正最圆满的亲近善知识,一定是以佛为对象的亲近承事



念佛的人有三种:

第一种人,是为了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或是使家人开智慧得平安。此乃消灾祈福,解怨释结。

第二种人,是为了人间苦多乐少,生命危脆,所以求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待至位阶不退,再入娑婆,广度众生,成就无上佛果。

第三种人,相信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此如禅宗四祖道信大师所说:“若知心本来不生不灭,究竟清净,即是净佛国土,更不须向西方。”五祖弘忍门下诸师,则多用“齐速念佛名,令净心”。他们念佛,都没想到求生西方,但是每次念佛,都感到身心宁静,烦恼减少,而且自己的心力越来越能与佛的慈悲愿力相应。此正是《观无量寿经》所说的“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体现。这种人在日常生活中,不但自己能得到利益,其他有关的人亦能因他而获得利益。这就是因为念佛恒常不断,最后必得念佛三昧,必发悲智愿行。这一等人,虽不求生净土,但亦不得不生。得到念佛三昧时,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不一不二,那时,时时处处都能见佛在说法,时时处处无非极乐国土了。

依佛法来说,第一种人,仍属于人天善法,所谓民间信仰的层次;第二种人是正信的佛子;第三种人则是上乘的利根。由于众生的业深障重,在修行净业时,一开始即以第三种人自居,是不安全的,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仅以第一种人的立场来念佛,所求又太少了。以第二层次来修念佛法门,是最落实可靠的,既可深植善根而臻于上乘,又能兼得消灾植福的现世利益。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5-6 20:02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