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身体力行就是潜移默化教化地众生

身体力行就是潜移默化教化地众生

请看《大经科注》第520页,从第三行看起:

“汉译,称,阿弥陀佛为无量清净平等觉。”

这个意思就是法法皆如,法法皆是。

“故知,十方大士,闻佛名号,至心信乐,以平等心,念平等觉,如是安住,亦是,得平等住之义也。此一句佛号,即是实相,即是法界全体,即是诸法平等体性,但能念念相续,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故曰,得平等住。”

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接着:

“如是心行,是菩萨行。”

自己要依照经教学习。最重要的,经教所说的事、理明白了,就立刻要落实到生活当中。佛法确确实实是生活教育,在生活当中体现智慧、德能、相好,这叫真修,真正学菩萨行,行菩萨道。

“辗转教授。”

辗转教授的心不能有一刻失念,念念当中常常有。有这个念头,我们要将这一个殊胜的大法传授给一切有缘众生。身体力行就是潜移默化,跟我们住在一起的人,见到我们的人都会受感动;还不能受感动,自己要反省,过失不在对方,是在自己真诚做得不够。别人没有感动,要认真,要努力,一年、两年、三年。中国古圣先贤居住在一个地方三年,这个地方的民风完全就改正了,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功德;到感化之后,就可以教学了,为什么?他们能听你的话、能相信你、能尊重你,愿意向你学习,这样才能够教化一方。释迦牟尼佛当年在印度,十二年的苦行,那就是他的潜移默化,示现大彻大悟之后就展开教学,四十九年一帆风顺,什么原因?前面十二年的潜移默化。这个十二年不说,只是做,做出样子来给你看,做些什么?就是后面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教学要教得成功,不能不懂这个道理。

往年,05年的年底,06年开始,我们在汤池办的试验。我要求这些种子老师,三十七个人,我跟他们谈话,我说自古以来教学最成功的两个人:在中国,孔子;在印度,释迦牟尼。这两个人为什么教学成功?没有别的,先行其言。他在没有说之前他先做到了,孔子十几年周游列国,那是在行、解,做样子给大家看。列国的这些君王不是不知道,知道孔子是贤人,为什么不用他?孔子不会随顺他的烦恼习气,不会随顺他的贪嗔痴慢,这些君王不敢用孔子。孔子回到家乡去教学,以后成为至圣先师,我想这是孔子在世做梦也没想到。但是孔子这大愿确实是“辗转教授”,世世代代的人都得利益,都是先行其言,最后教学。我们要会看、要能体会到。真正发心度自己、度众生,不真干是不行的。世尊“信、解、行、证”,孔孟“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后头有“笃行”,儒、佛看法做法都相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是“信、解”,“笃行”就是真干,一定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真干,“果”则是成圣成贤。佛法里面第一个是“信”,第二个是“解”,“解”就是“慎思、明辨”,都在这些地方下功夫,真正相信没有丝毫怀疑。

……

五忍:伏忍,信忍,顺忍,无生法忍,寂灭忍
佛在《仁王经》上讲五忍:

第一个,“伏忍”。一般讲是地前,没登地,三贤菩萨,他能够伏住烦恼,没有断,所以第一个叫 “伏忍”。念佛法门里头,能伏烦恼,一般都能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第二个,“信忍”。“信忍”是初二、三地,“得无漏信”,这叫真信,初二、三地,地上菩萨了,这都是说的别教。

那么第三,叫“顺忍”。“顺忍”是四、五、六地,四地、五地、六地菩萨。四、五、六地,“趣向无生”,这叫“顺忍”。

“无生法忍”,第四个,是七、八、九地。“诸念不生”,名无生忍,也就是六根在六尘境界里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这叫“无生法忍”。见一切法不生不灭,生灭是差别法,菩萨远离两边,就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了。

那么现在我们知道,科学家的发现,一切法是从波动现象产生的,菩萨见到动静不二、动静一如,这个境界里叫无生法忍。那么这个里头有上、中、下三品,七地菩萨证得的下品无生法忍,八地是中品,九地是上品,后面还有十地,“妙觉得菩提果”,这叫寂灭忍。《仁王经》上讲的“五忍”,十地是下品寂灭忍,等觉是中品寂灭忍,妙觉是上品寂灭忍。

“六度”里最重要的,“布施”是结缘功德,“忍辱”是能保持
世尊说法对于“忍”非常重视,“六度”里头,大家知道,“布施”跟“忍辱”这两个最重要。“布施”是积结功德,“忍辱”能保持,没有“忍辱”,那个功德积不住,你所积的功德都会漏掉。学佛的同修都知道,佛门里头有个俗语叫“火烧功德林”,“火”是什么?嗔恚。脾气一发,功德全没有了。那是不是白做了?没有白做,功德变质了,变成福德。福德所感的果报是在人天,人天福报。功德呢?功德不是的,功德是成就你的品位,是出世法,不是世间法,超越六道轮回,以证声闻、缘觉、菩萨、佛果,节节上升,那个靠功德了。功德最怕的是嗔恚,所以嗔恚、傲慢、嫉妒都把你的功德毁掉了,把功德变成了福德。喜欢发脾气的、贡高我慢的、嫉妒别人的人,他修的大福报,来生多半在阿修罗、罗刹,做阿修罗王、罗刹王,他的福报很大,可是死了以后堕在地狱,这是佛门常讲的三世冤。你看第一世修福,修福带着烦恼习气,真修福,修大福报;第二生享福,享福造业;第三世堕落,堕恶道去了,叫三世冤!这是迷惑,这不是觉悟。如何能保持?你所修的福变成功德,不求人天福报,求了生死、出三界,求菩提果,这是功德;求念佛求往生是功德,超越六道轮回,超越十法界,干这个事情。我们决定不能享人天福报啊,生活过得去很好,很知足、很满足。不要再要求了,要求就错了。我们所要求的,是求佛菩萨加持,让我们真正能够远离烦恼习气,不再迷惑颠倒了,做一个真正念佛人。也就是除了佛号没有杂念,世间无论什么事情随缘就好、有缘很好,没有缘也很好。没有希求,与人无争,于世无求,一心一意念佛求实净土。这个人天天在积累功德,我们要向这些人学习。

李老师当年在世,常常勉励我,他以他自己做例子,他很想学这些阿公阿婆,可惜一生都没有学像,没有学成功,勉励我们要有这个机会,要真干,真放下。

大慈菩萨告诉我们,我们劝两个人念佛,这两个人念佛往生了,那个功德比自己成就还大。送两个往生,就是送两个人成佛了。如果能劝个十来个人往生,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议了;能劝几十个人往生,这个人是菩萨再来,不是凡夫;能劝上万的人往生,这个人就是阿弥陀佛。大慈菩萨说的,菩萨说的话我们不能怀疑,要真正相信。你劝别人往生,等你往生的时候,相信那些已经往生的人都会要求阿弥陀佛,我们能到极乐世界是他劝的,现在求佛去接引他,我们一起跟着佛一起接引。肯定的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只要你往生的时候没有大障碍,决定得生。往生的那些人会报恩,不知道恩德,不知道报恩的人都不能往生。知恩报恩,念佛了必定往生,那么这是《仁王经》上五种忍简单的说到此地。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菩萨有定功、有智慧,能够明了决定,在大众当中说法他没有恐怖畏惧之相,所以叫做无所畏。第一个「能持无所畏」,能持是说「菩萨闻一切法,常能受持,忆念不忘」。这八个字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受持那就不是菩萨,关键就在这两个字。

闻法一定要能信、能理解,完全接受,依教奉行,这叫受持。如果听了,听懂了,做不到,这是什么?这是佛学。所以佛学跟学佛是两回事情,佛学只能够学到佛法里面的常识,或者我们今天讲的知识,不是智能,智能是无限的,知识是有界限的,他依旧在迷,他没有觉悟。

至于知识的深广,每个人并不一样,与什么有关系?与他的诚敬心有关系,与他的宿慧有关系,我们讲与生俱来的,这个人也就是说前世他曾经学习过,与这个有关系。但是前世虽有学习,他这一生要不肯真修,所得到的很有限。

得到佛法的知识,也能够辩才无碍,也能够说得天花乱坠,问题在哪里?问题这一生不能成就,他的烦恼断不了,他没有办法提升他的境界。如果行得正,善业多,恶业少,果报在人天;如果依仗自己的聪明,世智辩聪,恶业多,善业少,果报就在三途,这是不能不知道的。

「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这个里头,菩萨没成佛,必定有佛加持他。我们初学,常识是很重要,这讲讲经教学,一门深入是根本,这是佛门跟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教学方法,首先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目的何在?求根本智,也就是求定、求慧。根本智得到,就是清净心现前,然后再广学多闻,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那是最好的榜样。

根本智没得到,决定不要去广学,愈学愈杂,愈学愈乱,你这一生当中永远得不到根本智,那就不如老实念佛求生净土,先度自己,到极乐世界之后再去度化别人。到阿弥陀佛那个地方,就得弥陀本愿的加持,你就有能力在十法界去度有缘人,真有这个能力,真有功夫才行。

第二是「知根无所畏」,前面是契理,这边是契机,知道众生的根机。「知根者,谓菩萨知一切众生诸根利钝,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这就是有能力观机,知道这个人的根性。当然能知道他过去生中所学的,这最好,那非常契机。

第三种,「决疑无所畏。决疑者,决剖一切众生之疑难。谓凡有一切来难问者,菩萨悉能如法剖决而答,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这是有疑难的,疑问来向你请教,你都能解答,这个可不是容易事情。一切众生,男女老少、各行各业奇奇怪怪的问题可多了,遇到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些问题一定会遇到的,我们在过去每个星期还有一个时间答问,专门解答问题。过去许多年当中,记载下来好像印了好多本《答问》。

我们用什么态度来应付?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的我答复你,不知道的就老老实实说这个问题我不知道,我不是佛也不是菩萨,当然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态度总是要谦虚,绝不能有傲慢的态度。解答问题都要有根据,佛所说的、祖师大德所说的。所以在这一方面,经典、古大德的注疏看多了会有帮助。这个是决疑,帮助别人断疑生信,如理如法的解答。

末后一个,「答报无所畏。答报者,以言辞应答,酬报其所问也」。这什么?「谓凡一切众生听受问难,菩萨悉能随意如法而答,故于众中说法,得无所畏也」。有故意找麻烦的,出些难题来问你的,总希望出些问题把你问倒,你不能回答。有没有?有,到处都有,都有这些人来找麻烦,我们想每一个上台讲经这些法师都会遇到这些事情。所以学习不能不虚心,不能不认真,总要开智慧。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