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福至心灵──记一段蕅益大师的往事经历

福至心灵──记一段蕅益大师的往事经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李太白从白帝城下江陵的经验,长江流经三峡,穿过崇山峻岭,千里直下,一叶扁舟在峭壁危崖,急流暗礁的江水上,奔腾前行!这一路行来,有多少的危机险境,有多少的生死关头!这不就是危机四伏的世间缩影吗?谁能“轻舟已过万重山”,安然抵达终点呢?

  有一住用晦大德,在佛法用功之余,想兼修福业,特来请教蕅益大师。这位年青人天资优秀,质地诚实,志向又纯正,就是拙于人情世故。蕅益大师以他的亲身经历,给他开示一条修福修慧的门路。

  佛能,我为什么不能

  学佛之人,都相信一件事实,佛和众生拥有一模一样的法身本性。这个重要的信念,只要是证悟的圣人,所见略同。孔子还有保留地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至于佛则是直截了当地说:“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性;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可是,为什么拥有同样的法身,佛陀能万德庄严,广利人天?而我们凡夫,却整天被芝麻琐事挂碍心头,天天活在恐怖、颠倒、梦想中,得不到一刻真正的安详宁静?蕅益大师说:“佛异众生,修德有功而已。”佛用了很长的时间在“道德”上用功,修足了福报和智慧,成就非凡,所以有资格安享法身的大受用。

  有福有慧是大德

  佛的德行,如何修成的?蕅祖说:

  “修德有二,一、般若,二、解脱。欲证般若,须勤闻思修三慧。欲证解脱,须勤施戒心三福。”

  佛的般若智慧,从勤闻、勤思、勤修而证得。佛能解开烦恼系缚,脱离生死痛苦,靠的就是勤修布施、持戒、禅定三种福。布施让人富裕,远离贫乏的环境;持戒可以清除身心污垢,成为堪受佛法的器具;禅定使人摄心除去散乱,引出真实的智慧。勤修三慧、三福,累积了丰厚的福德智慧,那时身心庄严,大德于焉而成。这福慧如车子的两个轮子,不能暂废,若废弃不用了,和佛一样的清净法身,便沦落六道风尘,成为烦恼众生。

  学佛路上憾事多

  修德成佛的路是明白地摆在前面,可是,在佛法末落的时代里,要依着佛法修福修慧,竟是这般艰难!蕅祖说出他的所见所闻:

  “或师心任意,或纵恣宿习,或精勤不得其门,唐捐苦行,或知路不肯举足,坐待日暮,或甫欲入路,外魔内障,顺逆境缘,纷纷竞作,有志不展,可痛哭流涕者,不止一二事也。”

  在学佛路上,有的人走的很自负,坚持意见,一意孤行;有的人则是一股脑地跟着旧习气走、有些人虽放得下我见习气,提得起精神;一心精进用功,可怜,不得其门而入,白费工夫,成了无益苦行。有些人是抓对了学佛的门路,偏偏懒得起步走,坐在那里,让大好光阴从身边溜掉了。有些人刚刚上了路,就招来许多魔障──有人一帆风顺,却忘失了学佛的初心;有人在层出不穷的挫折逆境里,那刚冒出来的一点道芽,就被摧毁殆尽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学佛人,原先有的满腔成佛大志,因经不起考验,个个锻羽而归,真是令人难过得痛哭流涕啊!

  过来人的亲身经验

  学佛发心不真不正的人,学佛志愿不远不大的人,或者学佛誓力不勇不猛的人,那就不必说了。但是,像蕅益大师这样的祖师,到头来也感到无可奈何,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看蕅祖的一段自白。

  “我二十四岁出家,当时,过世的父亲还没安葬,母亲一个人在家,无人奉养。我毅然决然出家,在云栖寺为大众作事务,再到双径山坐禅参究,后来住在天台。那时,学佛的心是如此的真而且正,学佛的愿是那么的远大,学佛的誓力是这样的勇猛!

  一出家就发了三条愿,一、未证无生法忍,不收徒众。二、不登高座。三、宁冻饿死,不诵经礼忏,及化缘以资身口。又发了三拌,拌得饿死,拌得冻死,拌与人欺死,也不说一句怨言,与人争执是非,比较得失,更不要说是报怨复仇了!所以,几年的行脚参访,不敢乱走一步,不轻发一言,不敢动一下度众的念头。

  只因年纪还轻,又懂了一点文墨,不久就被道友所逼,一起讨论佛法。虚名日渐张扬开来,就违背了‘不登高坐’的志愿。又因初出家时,急着要让心地工夫成片,没有依照剃度师:‘要先作务三年’的训诲,当时以为,等工夫成片了,还可以作务,没料到,被虚名所误,后来竟然无处可以讨得作务的工作了!

  一时的蹉跎担误,造成无可弥补的结果,以至福轮欠缺。虽有种种的著述,‘仅与天下后世结般若缘’,复兴正法的志向,也无可奈何了!”

  察言观色修福慧

  蕅祖因急于用功,想早得消息,错失了修福的机会,有了这番切身经验,所以,对于如何修福,如何修慧,他老人家自有办法。他说:

  “孔子谓,邦家必达者,贵质好义,察言观色。此双修二轮之秘诀也。质直者,正念真如也。好义者,乐集功德也。二者皆以察言观色,为进修方便。”

  要获得真正的福慧,首先必须亲近善知识,如儒家所说的“亲仁”。其次必须随顺众生,如儒家所说的“泛爱众”。在亲仁爱众时,若没有察言观色的功夫,很容易增长我执、法执,不仅得不到修福、修慧的益处,反而获罪于仁者,恼怒了众生,损了福,又害了德。如何察言观色呢?蕅祖说:

  “欲修此观察妙法,内不见有我,则我无能;外不见有人,则人无过。一味痴呆,深自惭愧,劣智慢心,痛自改革。”

  善于察言观色的人,先观察自己,观察这个“我”,不过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样东西所组成的假我,又有什么可以炫耀骄傲的能耐呢?再观察别人,也不过是五蕴假合的众生,既然是假的,又会犯什么过失对不起我呢?自己时时这样观察,就能够一味痴呆,深感惭愧,降伏骄傲慢心,痛下决心,改掉恶习,渐渐便能养就一副正直朴质的心地,见义勇为,乐于众善奉行。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样善于察言观色,福慧双修的人,自然在邦必达,在家必达。蕅祖说:

  “逮积福多,善根淳厚,只此痴呆汉子,却能如水之随处流行,泛应曲当。若坐立去来,悉不逆前人意。

  福积多了,善根淳厚了,福至心灵时,不论身处那个环境,面对那一样的众生,都能像灵活的水,随处流行,顺当融洽,了无挂碍。那时,一叶轻舟,走过重山,飘过急流,避开暗礁,安抵终点,就可以和曾子一般地说:“而今而后,吾知免夫!”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