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大智度论》之真空与邪空的差别

《大智度论》之真空与邪空的差别

缘起性空的「般若空观」是佛法修証的核心;声闻缘觉依之而証涅槃,菩萨乘依之能够圆满六波罗蜜。般若空义可以由「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诸法毕竟空」的法义得到胜解,但是要体証般若,就不是从单纯的从法义理解所能相应了。

在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六度乃互相依持,少了其中一项,就无法圆满六波罗蜜;比如不持戒,不修禅定,却想要求証「般若实相」,就犹如煮沙成饭,了不可得,如《大智度论》说:「观真空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然后得真空。邪见中无此事,但欲以忆想分别,邪心取空。」「先有无量布施、持戒、禅定,其心柔软,诸结使薄。」就是要先具足「善根」。「善根」指善良敦厚的个性,少了自我傲慢的心态,具备「理性与民主」的心态,凡事讲信用,重人情义理,处事稳重,不会心浮气躁,富包容心,心怀慈悲等等内在的德性;若是欠缺了这些「善根性」,对「般若」的了解,就会止于想像分别,无法获得亲切的体验,而且在分别想像中,很容易错解法义成为邪见。若是心中已有邪见,又得不到善知识的指正,就会「邪心取空」;「邪心」含有著强大的贪瞋心行,贪瞋心行会相应邪见而不自知;只要染著在贪瞋之下,就不可能契应「般若真空」;也会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以「诸法毕竟空」来掩饰自己贪欲心,说「贪欲」乃空无自性,一切行为「无罪无福」之邪见。

《大智度论》用了一个比喻来说明「不积善根,不得真空。」大意说,一道好吃的菜,必须加一点盐,「盐」比喻为「般若」;如果完全没有其它的料,只吃盐的话,不但不是在吃一道好菜;在大量的盐份摄取下,还会危及色身的调和。「只吃盐」比喻为没有具足善根而只求「取空」,也必然入于邪见而损害自己的慧命了。所以《大智度论》又说:「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不行诸功德」就是不长养「善根」,不修习「布施、持戒等等善行」,思想与行为就会不知不觉的被自己的贪瞋习性所主导,落入「邪见空」。

《大智度论》第十八卷(註),谈到十项「真空与邪空」的差别:

一.「邪空」者,不说今生无罪无福,只说来生无罪无福;因为「邪空者」只看到现象的结果归于无常,无法了知色身内外,都是因缘所生,所以「邪空者」不说今生无罪无福。「真空者」明了一切罪福由因缘所生,空无自性,今生来生都只是因缘所生的名言设施。

二.「邪空者」行恶断善;他的行为多少会偏于恶行,也不会有至诚的善行。「真空者」了知善恶业唯是因缘所生,对善法尚且不会起心执著,何况会作恶。

三.「邪空者」破坏「因果」;说「无罪无福」是破因;说「无今世与后世」是破果。「真空者」知「因果」依于因缘所现,对一切罪福与因果,不破不坏。

四.「邪空者」立于断灭空,无罪福无后世,一切法皆空;有了这种思想非常可怕,会倡言地狱本空,也不会有罪福果报,以致为了满足今生的欲望,作出邪淫妄语等等恶业,恣意妄为。「真空者」了知诸法空无自性,不破不坏,只说罪福依因缘所生,无自性说为空,不坏罪福,不坏今生后世。

五.「邪空者」说诸法空无所有,所以执取一个「空相」,遗除一切有相。「真空者」了知「诸法本空」,不取相,不遗有相。

六.「邪空者」虽说一切皆空,然而心中却是染著「贪、瞋、我慢、我痴」,行为含摄著我贪、我瞋、我痴、我慢。「真空者」了知诸法本空,趋向止息「贪、瞋、我慢、我痴」心行,心念犹如虚空,烟火不能染,大雨不能湿,种种烦恼不能覆盖他的心。

七.「邪空者」不与「慈悲心」相应,认为「慈悲心」也空,若是有著慈悲心,就是执有,堕在「执理废事」的执见中。「真空者」相应「慈悲心」,于一切善行,一切六度万行中,相应「般若波罗蜜」,以事証理,以理达事,无住无取,理事圆融。

八.「邪空者」名为「邪见」,后世当入地狱受无量苦。「真空者」后世当得作佛。

九.「邪空者」执取空相,不相应「空空三昧」,被「空」所困。「真空者」契应「空空三昧」,了达「空不异色,色不异空」。

十.「邪空者」只是依于忆想而取空。「真空者」依于「善根」具足而証得「真空」。

有些堕在「邪空者」,看到《圆觉经》说:「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就执著文字相,虽然知道自己的心念染著「贪瞋痴」三毒,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就拿这段话作为搪塞的籍口;却不知道《圆觉经》这句话的应机众是已証得法身不生不灭的入地菩萨,而非博地凡夫。

世尊在说《圆觉经》时,谈到要修証「圆觉心性」有四个过程:凡夫随顺觉性、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如来随顺觉性。「诸戒、定、慧及婬、怒、痴俱是梵行。」这句话是世尊在谈「如来随顺觉性」时所说,这句话也是如来的境界,是世尊为已証得法身的入地菩萨要如何圆满「如来觉性」而说。凡夫耽著于欲乐,念念心系五欲,想要伏住贪瞋的妄念,令心安住于「清净的觉性」都已了不可得;即使能伏住贪瞋烦恼的浮动,令心沉静而明白「贪瞋」乃因缘所生,空无自性,也明白心性本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般若,也只是通过第一个过程「凡夫随顺觉性」,更遑论「已入地的菩萨境界」。如果拿这段圣者的话来作为满足自己贪欲的籍口,难免有犯下「未証言証」的大妄语之嫌了。

《楞严经》说:「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大般涅槃经三十三卷》说善星比丘随佛听法二十年,却不信佛语,谤法拨无因果,倡说「无罪无福」,妄说一切法空,以致招来生身陷入阿鼻地狱;乃是「邪空者」后世当入地狱果报的明确的启示。《大般涅槃经》又说:「善星比丘常为无量诸众生等,宣说一切,无善恶果,尔时永断一切善根,乃至无有如毛发许。」入于「邪空」宣说「无善无恶」、「无因无果」,所结下的恶业,足以永断善根,成为「一阐提」。

永断善根成为「一阐提」是很可怕的恶果,所以古德在教授学人时,都强调说:「宁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执著善因得善果,就算「执事废理」,虽然不得解脱的智慧,也能得到生天的果报,不至于拨无因果,堕于阿鼻地狱;何况升天后,也还有因缘听闻佛法。或者执著「有道可修,有佛可成。」虽然一时「执事废理」,但是只要有菩提心,乃至执持佛菩萨名号,也能因此获得佛菩萨的护念,结下成佛之缘,乃至往生十方佛国净土;何况只要精进不懈,善根必然日日增长,有朝一日,也会业障消除,智慧明了,获得「以事証理」的大般若智;若是「执理废事」,妄说一切法空而不知要长养善根,就会愚痴无知而谤法,乃至谤三宝,以致断灭善根而堕阿鼻地狱。

发愿往生净土的念佛者,有些人虽然福德因缘,一时不足,一生只能执持佛菩萨圣号,立志往生净土,无法明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般若理趣;然而以执持佛菩萨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业障也会渐渐消,善根渐渐增长,并且相应诸佛的大愿心而往生净土,从此不再堕入恶趣,直至成佛;如彻悟禅师说:「执事昧理,犹不虚入品之功;若执理废事,则不免落空之诮。」往生极乐世界的众生,虽然「执事废理」,然而依于念佛功德,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尽管品位不高;但是「执理废事」就不免有落入「邪空」之嫌了。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