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迷信的特征

迷信的特征


  了解迷信的几个判断标准,对于自己或别人,都可以提供一个参考。迷信大致而言具备四点特色:出于恐惧、崇拜个人、增强欲望、迎合世俗价值。以下即将这四点稍作介绍:
出于恐惧
  恐惧心理会削弱一个人的正面力量。一个人如果心存恐惧,就很难发挥爱心了。爱心是积极的,真正的信仰必满溢着爱,是生命能量的发挥,而非患得患失。它会让人拥有积极的力量,展现创造力,使生命日新又新。
  以2003年夏初所发生的sars病症为例,大家由于未知而恐惧,以致在公众场所听到有人咳嗽就白眼相加,并因猜忌而走避,最后使整个社会死气沉沉,这就是一种缺乏爱的表现。
  所谓迷信,正是出于恐惧心理,譬如:我因为害怕生病,所以相信某位气功师父,他可以帮我打通任督二脉,如果真的成功了,我可能奉他为神明。这就是一种出于恐惧的信仰—担心自己失去健康。
  此外,也有些恐惧是“担心得不到自己所要的”,举例来说,很多人到处求神拜佛,希望能够升官发财,这种迷信出于恐惧得不到自己所要的。
崇拜个人
  崇拜个人是一件冒险的事,因为个人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可能堕落,即使是宗教界的领袖也不例外。既然有这种可能性,我们就不应读崇拜特定的人,因为人获得的崇拜越多,加在他身上的压力也越大。
  有些人由于机缘凑巧,选择崇拜某位师父,认为他最完美,此生只愿意追随他。然而,佛教有一句话说得好:“依法不依人”,人有生老病死,教义则是永恒的。传教者的角色是桥梁,怎能自己变成神明?
增强欲望
  迷信会使一个人的欲望越来越强,因为它可以让你在世界上的各种需求获得满足。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帮助人消解欲望的,至少会使“自我中心”的欲望转化提升为“非自我中心”的欲望。所以,真正宗教徒的表现会比较超然,不被世俗的有形物质所困住。
迎合世俗价值
  世俗的人总是嫌贫爱富,而真正的信仰不会受到这种价值观的干犹。
  我小时候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其中一幕我到现在还印象深刻:
  在印度某个乡下有一座庙,当时尚未发明电灯,信徒晚上到庙里从事宗教仪式时必须携带蜡烛。蜡烛在当时是相当贵重的东西,所以一个人所带的蜡烛大小往往与他的财富成正比。有一个穷寡妇带了一支很细的蜡烛,细得几乎看不见。在所有人都点上蜡烛祷告时,恶魔化成了一阵狂风吹过来,蜡烛一支支地熄灭,只剩下寡妇那支蜡烛还发出一点点光明。而在一片漆黑之中,那一点点光明也就变得非常明亮。
  这与耶稣所讲的—个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犹太人要进教堂做礼拜时,耶稣带着门徒站在会堂门口。当时做礼拜必须捐钱才能进去,许多富人投了不少钱,有一个寡妇悄悄捐了两毛钱,深怕被发现。耶稣看到了这种情形,就告诉门徒,这个寡妇所捐的两毛钱,在天父的眼中,比那些富人捐的钱还要多。因为别人都是将有余的部分拿出来捐,而寡妇却是捐出自己所有的钱,她表现了对神毫无保留的信心。
  这两个例子都在说明,宗教超越世俗价值,甚至与它背道而驰。人活在世界上,宗教是最后的依靠,当你一贫如洗、受尽委屈、被所有人唾弃的时候,只有宗教能够提供慰藉。如果连宗教都被有钱、有权的人所把持,那么人间根本毫无希望可言。
 摘自《报恩》**年第1期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