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惟觉法师开示:正知见

惟觉法师开示:正知见

禅七最重要的是要坐到一支好香,有了这一支好香,佛法的心要、精髓,就能够通达无碍。

  初初打坐,腿酸、腿痛、腰酸背痛,必须要忍耐,这是第一关。经过这段时间以后,这念心慢慢沉淀,心清净了,达到绝对的境界,超越时间和空间,就感觉时间过得很快,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这就是好香。

  佛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犹如耕田不下种」,如果修行学佛没有在这个地方用功,虽然听了很多道理,仍然和这个理不相应。所谓「不相应」,是指心还在活动当中、还在无明当中、还在空虚当中,对于菩提和涅槃的认识如隔靴搔痒。如果明白心性的道理,对于佛经所说的道理就能了解,这就是理,这个理就是心性。

  「心」就是菩提心,「性」就是空性,就是寂静无为。心性是本具的,由转识成智、转染成净,慢慢熏习得来的。凡夫的心就像一潭浑水,里面有泥土、有尘沙,还有很多波浪。波浪就是指妄想,一个念头就是一层浪。经上说,众生从早到晚有八亿四千万个念头,白天起心动念,有善念、恶念、杂念;晚上作梦也是一样,不论是好梦或是恶梦,都是第六意识在攀缘、在起心动念,所以白天也是妄想,晚上也是妄想。

  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念头的生灭,「观」就是注意自己,注意自己的心、口、身。早上一起床,「起床了」,这是一个念头;起床以后穿衣服,这又是一个念头;衣服穿好了,又要穿袜子,这又是一个念头;袜子穿好了,要穿鞋子,这又是一个念头;鞋子穿好了,就去漱口、洗脸,这又是一个念头……就是这样注意自己现在在起什么念头。观察自心的生灭,发现念念都在生灭当中,这就是生死。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生灭,一个生灭就是一重生死,所以,念头是非常重要的。念头有善的、有恶的,善恶夹杂。一般人善的念头不多,坏的念头多,名利财色、我执我所、人我是非,从早到晚,念念不停,就这样过了一生。这就是人之所以有生、有死。

  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为雪山童子,在雪山打坐时,听到罗剎鬼在空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雪山童子一听到,觉得:「这是人生的真理!」「诸行无常」就是指我们的心从早到晚都在起心动念,白天也是生灭,晚上也是在生灭当中,这就是无常。人的一生,从小至少、至壮、至老、至死,都是无常,要悟到无常的道理。

  这个世界有成、住、坏、空,是无常,是生灭,是属于大期的生灭。成、住、坏、空,成就是形成,住是安住,我们现在都住在这个地球上。现在地球慢慢在坏、在老化,到最后就消灭掉了、就空掉了,这就是无常。人也是这样,从出生到幼年、少年、青年、壮年、中年、老年,这个过程都是无常,所以我们自己要警觉,「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一切有生就有死,都是在生灭当中。试看,从过去到现在,有没有一个人是不死的?没有。因为一切是无常,有生一定有死。

  周朝彭祖姓钱名铿,有四十多个太太、五十多个儿子,他活了八百岁,照理说应该很满足了,但是他还是在向上天祷告,希望他的寿命延长。事实上,不管是人、动物或植物,有生一定有死,诸行无常。无常就不是永久存在,因缘和合了,这件事情就存在,因缘过去了,这个事件就灭掉,所以说「诸法从缘起」,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

  雪山童子听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两句话,觉得是人生的真理。修行就是要追求真理,真理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现代的科学、哲学都是相对的,为什么说是相对的?现在发明一个公式出来,过一段时间就要修改,这就是有漏,就是属于相对的。雪山童子听了这两句话,知道下面还有两句,这两句一定更宝贵,就追问罗剎鬼:「你刚才讲这两句话,很有意义,是不是还有下面两句真理和名言?希望你告诉我。」罗剎鬼回答:「你要知道,这两句话是过去佛讲的,是我在过去佛那里听来的,你要听下面两句,可没那么简单。」接着又说:「我喜欢吃人肉,如果你把身体布施给我,我就把剩下的两句话告诉你。」

  雪山童子听了马上说:「我过去生生世世不断地精进行道,舍此受身不知多少劫,目的就是在追求无上道。我愿意把身体布施给你,我是不会打妄语的,就这么约定了!」于是罗剎鬼就告诉他最后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我们禅坐就是希望这念心契入寂灭境界,十方诸佛都是如此成道的。证到寂灭,寿命无量,智慧无穷,十方三世所有一切时空统统都在这念心当中。雪山童子听了,忽然一下契悟了:「这是我多生多劫追求的真理,我现在死也瞑目了。」这就是孔子所说的:「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到人生的至道,即使晚上就死,也很值得。雪山童子咬破指头,用血在岩石上写下这四句话。最后雪山童子爬上高树向下跳,准备布施身体供养罗剎鬼,这时罗剎鬼恢复忉利天主释提桓因的原貌,接住雪山童子,并说:「我是来试验你的道心,你真正是修菩萨行的人。」


--------------------------------------------------------------------------------
(二)980111
  释迦牟尼佛将心法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传给阿难尊者。有一天,阿难尊者在外托钵乞化,看到路边树林里有一位出家众在打坐,口中念念有词:「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一听,这不是什么佛法,也不是什么道,这样的知见,修几千年、几万年也不可能成道。于是,阿难尊者上前问:「您刚才念的是什么?我想再听一听。」这位沙门就说,人如果活了一百岁,没有见过水潦鹤,实在很遗憾;如果能看到水潦鹤,就算只活一天也很满足。阿难尊者说:「唉呀!您把这四句话弄错了,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这个就是无上道,是过去佛传下来的。」生灭法,就是诸行无常的道理。活了近百年,现在才听到无上的道理,死也暝目了。

  这位沙门心想:「阿难尊者是佛的传人,当然是要相信他。」第二天,阿难尊者又从这里经过,又听到这个沙门在念:「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阿难觉得很奇怪,问道:「昨天才告诉您,怎么今天还是念错呢?」这位沙门说:「昨天回去后,我跟我的师父说,师父听了不高兴,就说:『阿难老朽,年纪大了,记性不好,我说的才是对的。』」阿难一听,心想:「释迦牟尼佛的法传给迦叶尊者,再传给我,才相隔几十年时间,已没有人相信我说的法,不但不相信,而且还说我老朽不堪。」阿难尊者觉得佛法很难传承,圣人不能住世了。为什么?阿难尊者已经证到阿罗汉的圣果,毁谤圣人会堕入三涂恶道,所以不希望让人毁谤圣者造恶业。于是阿难尊者说:「毁谤圣人的罪过是很重的,我还是赶快入灭吧!」便通知他的弟子:「我明天要在恒河上空入涅槃,你们皆可前来礼拜。」为什要在恒河上空呢?因为在恒河这一边,对面的弟子不甘心;在那一边,这一边的居士不服气,所以阿难说:「你们两边都不要争,我干脆在恒河上空入涅槃。」到了中午,恒河两岸的国王、信众都到齐了,阿难尊者升到高空,身上出水、身下出火,身下出水、身上出火,空中行、空中卧……现了十八种神通,然后用三昧真火把自己的色身烧掉。舍利像雨一样飞落恒河两岸,弟子们留取舍利供养,增长福报。

  世间修行的人很多,但成道的人很少──修道的如牛毛,成道的如麟角,主要就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无上道。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说自己是佛菩萨的化身、是佛菩萨转世。要知道佛性空寂,实际理地,一法不立,我们的心当中绝对不能有一点点杂质,不能有一点点东西存在,这样才是圣。所谓「超凡入圣」,什么是「圣」?就是心当中达到寂静无为的境界,而且经过检讨反省,把心中的烦恼、垃圾统统漏掉,「万法皆空明佛性,一尘不染证禅心」,这样才真正是圣位。我们把这个道理明白了,就能判断哪些人讲话是正,哪些人讲话是邪,哪些人讲话是骗人的。佛法是最高的智慧,一个是智,一个是理。智就是能观之智,理就是觉悟之理、空性之理。儒家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我们这一念心不可须臾离开,不能有一剎那离开本具的觉性,时时刻刻都要有正念;因为没有正念了,自己的法身慧命就没有了。所以,打坐先要契悟、明白这些道理。


--------------------------------------------------------------------------------

(三)980118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佛入灭以后,把正法传给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再传给阿难尊者。从释迦牟尼佛一直到达磨祖师是第一个阶段,只传僧、不传俗,传衣又传法。所谓传法,就是要印证此人是不是真正悟到这念心;印证了以后,就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下来。佛有粪扫衣和金缕衣,粪扫衣是平常所着的袈裟;金缕衣是用金丝打造出来的,佛佛相传。

  达磨祖师将释迦牟尼佛的袈裟带到中国,之后传到六祖大师。从六祖大师,一直到虚云老和尚,称为祖师、祖庭,这段期间只传法、不传衣,传法是以出家众为主、在家众为辅,称之为「普传」。从虚云老和尚一直到现在,称之为「广传」,是传法不传衣,传僧又传俗,希望每个人都悟到本具的这念心。

  释迦牟尼佛到达磨祖师是单传,所谓「单传」是只传僧众,传法又传衣;六祖大师以后称为普传,只传法不传衣,以出家众为主,居士为辅;现在为了弘扬佛法的方便,使更多人了解佛的心法,所以中台禅寺是广传,落地生根,遍地开花。在过去,居士要打禅七不容易,因为每个人对家庭都有责任,要连续参加七天是不容易的。这一次大众能来参加学界禅七,是最大的福报。明白这些道理,再来坐禅,就是相得益彰,如虎添翼,否则,坐在这里持咒、祈求、祷告,甚至练气功,都不是正统的佛法。

  正统的佛法就是指这一念心,佛法是心法,诸位听法的这念心清净了、超越了,烦恼没有了,就成无上道。虽然说起来简单,这念心要从相对心达到寂灭心,由烦恼妄想心达到清净心,不是容易的事情,要经过种种的磨炼、返照、对治,才有办法。尤其理上契悟是最重要的,如果跟理不相应,南辕北辙,不修还好,愈修离道愈远,因为这念心是寂灭的、清净的,假使在这念心当中生是非,在这念心当中做活计,就是跟自己对立,打妄想了。所以,修行先要悟道,如儒家所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佛法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都是在这念心上来用功。

  儒家讲究「内圣外王」之道,内圣,就是心要净、要定、要明,如《大学》所说:「定、静、安、虑、得」,跟佛法的心法是相通的。此外,《大学》讲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与佛法说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是一样的道理,只是有深浅的不同。八条目有八个层次——「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所谓「致知」,就是端正知见,就是清净的学术;假使知见不端正,就是有毒的学术,会危害个人、危害社会、危害大众。格物是什么?我们坐在这里就是在格物,「格」是去掉,把心当中的贪心、瞋心、痴心、慢心去掉。打坐就是在澄清当下这一念心,这就是格物。


--------------------------------------------------------------------------------

(四)980125
  佛经说,菩萨向五明处学习,第一是内明,就是明白自己的心在哪里,怎么样使我们的心净化、安定。要达到这个境界,必须格物,要检讨反省,要转识成智、转染成净;要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漏尽,就是用对治的方法,把心当中的烦恼去掉、化掉。如果不知道这个道理,人生就是很枯燥、很虚伪、很虚假的物质生活,每天都在烦恼中过日子。

  社会上有许多人的思想颠倒了,积非成是,用学术自由来掩护自己的邪知邪见。假使我们没有正知见,就会随声附和。佛法就是端正知见、净化心灵,也就是儒家所说的「内圣外王」。我们的这念心要定、净、明,要平等、广大、慈悲,有这样的心,做什么事都会成就。无论时间、空间如何变换,科学如何进步,都离不开当下这一念清净心、智慧心、惭愧心、检讨心,离开了这些,就失去了人格,活在世界上与禽兽有什么差别?所以,佛法就是清净知见,拨乱返正,使每个人走上光明的大路。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值得每个人去学习、实践。佛法的真理,就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是过去雪山童子得到的佛法,阿难尊者也是这样把佛法传给大众──「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假使不了解人生的真理,活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没有用,为什么?不但死了之后与草木同朽,还要堕入六道、落入恶道。

  每一个宗教都讲修善断恶,但善恶的标准不一样,例如,我们认为建道场、供养三宝、流通佛法是大善事,但其他的宗教不一定认同,每个宗教都认为自己的教义才是善法。佛经里讲,善有三种:第一是假观善,第二是真空善,第三是中道实相善。

  什么是假观?世间一切万法,不管是善、是恶,都是虚妄不实的,这就是假观。举例来说,有的民族把两颗门牙敲掉,露出洞来,他们觉得很美丽,有人看了却不认同。所以,哪个是丑?哪个是美?没有一定的标准,这些都是假相,不要执着。

  佛经里讲三假观,第一是因成假,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第二,相续假,从过去相续到现在就是相续假;第三,对待假,有明就有暗,有男就有女,有美就有丑,一切都是相对的,称为对待假。世间的森罗万象,不外乎是这三种虚妄的存在。

  什么是真空呢?声闻、缘觉悟到真空,一坐就入到空定。古德云:「有形皆归坏,不灭为真空,但见曹溪水,门前坐春风。」这就是中道实相善。「门前坐春风」,悟到这念心,时时刻刻都很安定、很平静、很喜悦,就是中道实相。以上三种善当中,最高的就是中道实相善。打坐时,这念心是绝对的真,这念心当中不能有一点点东西。这一念菩提心、清净心、真空心、妙有心、无为心、寂灭心现前了,用金山、银山都买不到,这就是无上道。

  因此,希望大众在这念心上来用功,怎么用功?经云:「无功用行我恒摧」,通身放下就是用功,不假方便。


--------------------------------------------------------------------------------

(五)980201
  初初开始修行,诵经、持咒、念佛、修善、修六波罗蜜,忙得不得了,这是第一个阶段的用功。第二个阶段的用功,就是现在在禅堂里的用功──放下。放下到一定的程度,无为法、本具的佛性现前了,就能契悟中道实相、菩提涅槃。要漏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等烦恼。漏尽了见思惑,就证得阿罗汉果;破了尘沙惑,就证菩萨果;漏尽了无明惑,就成无上道。

  思惑是心当中的烦恼,贪、瞋、痴、慢、疑……如果把这些去除了,心当中一片真空,就成阿罗汉果。什么是见惑?有很多人解释错误,说「见」是眼睛看到外面的东西,起了烦恼,产生错觉。乍听之下好象很有道理,事实上不是的,这是属于思惑。例如,无始以来我们都在起贪瞋痴,造杀盗淫,这些烦恼是由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对外面六尘境界产生出来的烦恼,由烦恼而产生排斥、嫉妒、仇恨;或由烦恼产生贪爱,由贪爱产生执着,由执着而占有,占有不到就产生仇杀。无论财、色、名、食、睡……都是属于贪瞋痴产生出来的烦恼。

  「见」就是知见,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知见,也就是所谓的人生观。如果观念不正确,就是自己害自己;观念正确了,处处都是光明,不会钻牛角尖,所以,知见很重要。禅宗祖师说:「只贵汝知见,不贵汝行履」,什么意思?先要问你明不明白心在哪里、佛在哪里、道在哪里?这就是理。

  理有深有浅,有时候听来的、看来的,并没有跟自己的心相应,懵懵懂懂,似是而非。明白了知见,行住坐卧、挑柴运水都是道,都是神通妙用,所以知见非常重要。什么是见惑?举例来说,假设从来没听过佛法,忽然亲戚朋友说:「你来参加教会!人要有一个精神寄托。」听起来有道理,就去信了ji 督教或是天主教。人容易先入为主,一听说世界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的动物是上帝创造出来给人吃的,地球的一切都是主给我们的。这个时候心里面有烦恼、心里空虚,病急乱投医,听了觉得这个道理很好,就百分之百相信。既然一切动物都是上帝创造出来给人吃的,就都该吃,认为佛教吃素实在太愚痴了,落入这个见解,就是见惑。因这个知见而产生错误,由这个错误而造业,造了业就有罪过,这就是因「见」而起的烦恼。

  佛经里讲,世间所有一切都是因缘和合。以禅七为例,为了利益大众所以举办禅七,这个就是根本的因;如果没有禅堂,也没有人来主七,要想打禅七也没有办法;现在有了禅堂,但是没有人来参加,禅七也办不成,就是因缘不具足。我们办禅七,又有禅堂,有住的地方,又有素斋可吃,还有法师指导,又有大众共同来参加这个禅七,众缘和合,举办这个禅七就会成功。世界并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也不是佛菩萨创造出来的,一切是缘起、因缘和合而生。

  既然一切世间法、出世法都是缘起,都是因缘和合。因缘成就了,事就成就;因缘没有了,这件事情就没有了。地球也是因缘和合,有成、住、坏、空,将来因缘散掉了,地球也没有了。未来因缘成熟了,又产生了另一个地球,又出现人类、动物、植物。如果执着人类是上帝创造出来的,就成了见惑。见惑就是一种错误的知见,有了见惑就会产生种种烦恼,所以我们要把见惑破掉。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业,都是随业流转,一切都是业识所感,不是上帝创造出来的。所以,佛法是非常科学的,知道「原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创造者,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相信因缘和合的道理,一剎那就把见惑破掉了,所以,见惑来得快也去得快。


--------------------------------------------------------------------------------

(六)980208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做一分得一分,做十分得十分。七天当中,不管开悟也好,没有开悟也好;坐到一支好香也好,没有坐到一支好香也好,都有功德!因为过去六根都是染污,现在在禅堂里打坐,两手结印、两腿盘起来,六根都是清净的,就得到清净的功德。静坐有很多好处,最低限度也可以得到这些功德。

  禅七当中,坐到一支好香,超越时间、超越空间,这就是菩萨行,这是真正的菩萨。所谓「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什么意思?「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个人心中都有一轮明月,但是这个月亮被云遮住了;每个人都有千江水,但是这水浑掉了。静坐就是在沉淀这一念心,把遮住菩提心的云拨开,拨云见月。在禅堂里打坐是事,用事显出我们的觉性、菩提心、清净心、无为心这个道理,目的是在这里。

  所谓「万法归宗」,宗就是宗趣。佛法是以心为宗,所以禅宗称为宗门。佛法有宗门、有教门。宗门就是「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前面所说的单传、普传、广传,就是传这一念心,传佛心印,属于宗门;经藏、律藏、论藏,佛的种种言教,称为教门。教门、宗门合起来,如鸟之二翼,如车之双轮,如果鸟只有一只翅膀,没有办法飞行,车子只有一个轮子也没办法行驶。所以除了打坐以外,还要听经闻法,这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藉教以明心,因宗以显教」,教理是在说明这念心。听经闻法是理,然后藉由事上打坐,来达到这个理。宗就是藉由打坐清净这念心,教理一听、一看,马上就了解了,二者不能偏废。所谓「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通教又通宗,如日处虚空。」「通教不通宗,如蛇钻竹筒」,不透过打坐沉淀心念,在经教上怎么去用功?入海算沙,好象蛇钻在竹筒里面,陷在死角中,始终钻不透的。

  社会上很多人认为:「既然『心即是佛』,那就不用修了,吃什么素?念什么佛?心即是佛。」这是错误的知见。既然心就是佛,更要吃素,佛是慈悲的,要有大慈悲心,不吃众生肉。说得到,也要做得到,佛法不是口头禅。没有研究经教,只知道「心即是佛」,假使进一步问他,哪个心是佛?他就不知道了,所以「通宗不通教,开口便乱道」。

  「通教又通宗,如日处虚空」,能够通达宗、教,心就像太阳在空中运行一样,照耀十方,无挂无碍,过后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告诉我们,宗、教都要通、都要学习。「宗教元无二,同居大觉中」,宗和教不是两个,到最后都归于无上菩提,就是「大觉」。诸位在禅堂静坐,所修的就是「觉」。

  坐在这里要觉察、觉照,要保持这一念觉性。这一念心不能迷失,迷失掉了,只是得一个清净的功德。禅七即将圆满,大众就是修一个字──「歇」。所谓「狂心顿歇,歇即菩提」,通身放下、万缘放下,看到什么都不理,过去不要想、现在也不要想、未来也不要想,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这念觉性始终不要迷惑、不要颠倒、不要昏沉、不要妄想,坚住觉性、随顺觉性、安住觉性,这就是属于修道,把道找到了。没有在这念心上修,不算修道,只是在修加行,如:忏悔、诵经、持咒……乃至于种种发心,都是属于加功用行。修了这些加行,有了福报,打坐说放下就放下,一念相应,就成正觉。在禅堂里要放下,出了禅堂就要提得起,提得起又能放得下,就能得自在。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过去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正觉,未来弥勒菩萨在龙华树下三会成佛。无论修哪一个宗派,目的都是想要成佛,但如果弄不清楚「佛」的意义,修行就会没有方向,糊里糊涂,空过一生。

  在事上来讲,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事上的成佛。成佛就是成道,有罗汉道、缘觉道、菩萨道、佛道,所以成道也有层次上的差别。

  理上来说,佛,就是指这一念心,菩提心、涅槃性。菩提和涅槃没有形相,是无相,就是指我们当下这念心,这就是修行共同的目的。无论是声闻、缘觉、菩萨,最终都要证到菩提、涅槃的境界。净土宗说「花开见佛」,禅宗讲「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密宗讲「即身成佛」,所见的「佛」、所成的「佛」,都是指菩提、涅槃。

  因此,要成佛就要见性。佛性就是觉性、灵性。修行学佛必须知道佛性在哪里;如果不知道,修行就没有方向和目标。佛所说的八万四千法门,最后通通归于自性菩提和自性涅槃。人人都有自性,所以人人都能成佛。

  净土宗说:「花开见佛悟无生」,「花开见佛」是什么意思?「悟无生」又是什么意思?这个佛是指我们内心的佛,不是外面的佛。一般人认为,见佛就能得解脱,假使如此,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善星比丘为何仍堕入恶道?就证明见佛是见自性佛。「花」,就是莲花。莲花是一个譬喻,莲就是心莲,我们这一念心就像莲花一样,依心清净的程度分为铁莲花、白莲花、银莲花、金莲花,铁莲花是譬喻众生的心就像生了锈的铁一样。

  所谓「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比喻凡夫心像淤泥一样,里面又脏又臭,但在听闻佛法之后,藉由检讨反省、禅修静坐,沉淀这念心,回光返照,观空破执,这念心不染着六尘境界,慢慢就成为白莲花。然后继续用功,最后到达「金刚道后异熟空」,就变为金莲花。

  何谓不染着六尘境界?譬如,脏的水倒到莲花上,莲花也不嫌臭;用香水喷到莲花上,莲花也不觉得香。换句话说,遇到不好的境界,心不嫌弃、不排斥;遇到好的境界,心也不生贪着。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心无染着,无住生心。

  从铁莲花到白莲花,从白莲花到银莲花,从银莲花到金莲花,是代表修行过程中心清净的层次。心的境界很多,有烦恼心、善心、恶心、染污心、菩提心、无住心、大慈悲心。如果心中充满愚痴、邪见、恶业,这就是恶心,里面一片黑暗,不但黑暗,还有铁锈,称之为铁莲花。这个锈慢慢地把铁腐蚀掉,最后就是堕落,无法证到菩提。

  一般人以为往生净土,就能从莲花里面生出来;事实上,莲花是指我们这念心,如果这念心清净了,现在就坐在莲花台上。明白这个道理,信受奉行,这一生绝对能生净土。


--------------------------------------------------------------------------------

(二)971214
  修念佛法门,乃至听经闻法,忽然契悟念佛的是谁、能闻的是谁,就是见到了我们本具的佛性。「花开见佛悟无生」,见到本具佛性,就悟到无生。无生,即是没有念头。有念就是有生──起恶念生到恶道;起五戒十善的念头,生到人道和天道;证到四谛寂灭境界,生到声闻道;证到十二因缘,是缘觉的果位;修六波罗蜜,就生到菩萨的世界去。静坐时一念不生,不但恶念不生,连善念都不生,这就称为「悟无生」。

  假使想到过去,就住在过去。过去已经过去了,就像一个梦境,还想它作什么?所以,不想过去,也不住在过去的心境当中。也不想未来,一般人常常想:未来要到哪里去,未来要做什么事情……未来还没到,想再多也是空想一场。所以,未来也不想,就不会生到未来的梦境当中。此外,也不要想现在,现在一起心、一动念,就属于生灭,就不是无生。所以,过去也不想,未来也不想,现在也不要想,这就是无生。为什么要无生?无生就没有生灭,一真法界、菩提、涅槃,这就是真正的佛法。

  禅宗有个公案:庞蕴居士是个大彻大悟的人,全家四口都悟了道。有一天,庞居士想去度有缘的人,经过一个讲堂,里面有位法师正在讲《金刚经》,庞居士也进去听。听法师讲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庞居士就问:「请问座主,既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都没有,那么是谁在讲经?谁在听经呢?」这位讲经的座主被问得哑口无言:「对啊!我讲了这么多次《金刚经》,这个问题,我还没有发现,谁在这里讲经?谁在这里听经?」这位座主感到很惭愧,于是对庞居士说:「谢谢大德的光临指导,这个问题我实在答不出来,请大德指点一下。」庞居士就说了几句偈,说了以后,这位座主一下就开悟了。

  如果因缘成熟,在座诸位听了这几句偈也会开悟;假使因缘没到,说了也没用,不但说了没有用,就算说十次、二十次也听不进去。为什么?心太粗,法太细,所以不相应。众生的妄想心始终停不下来,所以对这个法门就不相应。自己没办法开悟,不能怪因缘没有成熟,因缘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就是自己要努力、要有信心──要在因地上努力,要相信正法住世,要知惭知愧,要修善断恶。假使有了这些心,一听,马上就懂。

  庞居士说:「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金刚般若性,外绝一纤尘;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无我复无人」,即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既然无人相、无我相,心当中就没有念头,也没有人我是非,是一片空寂,是无生境界。

  念佛念到「花开见佛悟无生」,就是悟到我们当下这一念心,没有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上方、下方,没有任何方所,达到一个绝对的境界。佛不在西方,也不在东方,无生就是佛。我们这念觉性,没有生、没有灭。悟到这个道理,就知道念佛要念到能所俱空、能所双亡──无念佛之人、无念佛之心、无所念之境、无所念之佛,能所俱空,一念不生,悟到无生,马上就花开见佛,心就明了。

  「无我复无人,作么有疏亲」,人相、我相都没有了,何来有疏亲?这念心是绝对的空寂、寂灭,只有当下这一个灵知灵觉,这念心每个人都有。

  「劝君休历座,不似直求真」,现在保持当下这念心,不要离开讲经这念心,不要另外去寻师访道、找大善知识、求佛求法,这一念心「当下即是,动念乖真」,要直下承担。佛是不可求的,有求就是妄想,要不作佛求、不作法求、不作僧求、不作众生求,也就是达磨祖师所说的「无所求行」。真心本来清净,要想东求西找,就错误了。一念不生,万法无咎。要求一个真心、求一个真如,都是妄想,只要不求,这念心自然现前。

  「我闻并信受,总是假名陈」,诸位听到这些道理,并且信受奉行,觉得这个法实在是无上大法,这一生就不会白费。如果没有悟到这念心,听到这些道理感觉无关痛痒,就没有意义了。


--------------------------------------------------------------------------------

(三)971221
  《金刚经》说无住生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个心究竟是哪一个心呢?禅宗是传佛心印,不是故弄玄虚,希望大众要有信心。悟了,一定有信心;没有悟的话,就要培养信心。如何培养?要发大愿,发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菩萨都是发四弘誓愿,所以我们也要发这个愿。

  众生的心处处执着,不能无住生心,因此,发其他的愿,容易产生执着、妄想。举例来说,发愿往生西方,于是,天天都想到西方去,对这个世界的人事物都产生厌恶,做人做事都成了障碍,与这个社会不相应。一般人认为生到净土就能享受种种快乐,黄金为地,琉璃为池,微风吹动,快乐得不得了。要知道什么是苦、什么是乐?佛经里讲得很清楚:「菩提觉法乐,涅槃寂静乐。」契悟了这念清净心,是最大的快乐;心达到寂静无为,才是最大的快乐,这就是诸佛菩萨所享受的快乐。假使只希望享受黄金为地、琉璃为池、微风吹动,想吃什么就有什么,那就是属于众生境界了,不是真正的佛法。我们出家修行是为了什么?不是去净土享受一番,而是为了求无上道,要证到菩提、涅槃,要成就佛的智慧、福德、愿力、禅定,乃至于神通妙用、说法无碍,目的是在这里。既然如此,就要悟到佛的心才行,佛的心就是菩提、涅槃,没有悟到佛的心境,不可能有净土现前。

  经上说,众生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身体以触尘为食、意根以法尘为食;佛菩萨是以禅悦为食,法喜充满。什么是法喜?听闻到微妙法门,心中欢喜得不得了,这就是法喜充满。什么是禅悦?我们每天上供,供养香花、水果,诸佛菩萨不是吃这些东西,如果佛菩萨吃这些东西,那就变成了众生、鬼神。菩萨是以禅悦为食,这念心不打妄想、不落昏沉,超越时间、空间,这就是禅悦。诸位坐在这里,只有听法的这念心,不想过去、现在、未来,不落昏沉,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念心达到宁静,是绝对的境界,坐在这里一个钟头一剎那就过去了,就是坐到一支好香。假使这念心还在相对的境界当中,都属于众生,不是菩萨。明白这些道理,就找到了一条路,修行就有了方向;假使连路都没有找到,就会禁不起五欲、邪见的引诱。

  时间、空间是虚妄的,所有一切相对的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那么,什么才是实在的?菩提心、寂灭心,就是实实在在的,这念心达到无为、无住,觉性现前,这个禅堂就是人间净土。净土不是在外面,心净佛土净,心清净了,外面所有的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通通变成净土。这是百分之百的真理,这就是真正的佛法。假使不了解这个道理,不知道检讨反省、改过向善,只拚命想着:「佛菩萨啊!我要生到东方、南方、西方净土。」这都只是妄想。心清净,佛土才清净;心不清净,坐在净土当中,净土也会变成秽土。所以,一切法不离自心。明白这些道理,行住坐卧都是道,搬柴运水都是神通妙用。念佛也是如此,念念不离心,念念归自心,通通要销归自性,安住在觉性、菩提和涅槃。


--------------------------------------------------------------------------------


(四)971228
  古印度琉璃王想把释迦族赶尽杀绝,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为了要救释迦族,把五百童男、童女装在钵里,送到天上去避难。等到战争结束以后,目连尊者到天上一看,五百童男、童女全都化成了血水,这是在劫难逃、业果难逃。因为人道有人道的业,天道有天道的善业,人间是善、恶业夹杂。持守五戒的程度分为九个层次,上上品五戒,就生到北俱卢洲,其余都是生在人间。修十善,未来的果报才是在天上。

  俗话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佛法也讲:「没有天生的释迦、自然的弥勒」,无论世间法、出世间法,一切都要在因地上努力。每一尊佛都是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勤苦修行,不是简单的。佛为了广度各种根机,因此设有种种法门,有渐修、有顿悟,还有五乘佛教,让每个人自己去选择。无论是哪一种法门,每一帖法药都是甘露法雨,要亲自去吃,病才会好,业障才会消除,才会悟到本心,才知道什么是三惑漏尽、二死双亡。

  禅七就是净心、定心、明心。悟到这念心,动静闲忙、二六时中要保养这念觉性。如何保养?佛经上说:「不起凡夫染污心,即是无上菩提道。」什么叫不染污?一起心动念,就是无明、烦恼、妄想,这就是染污。眼睛一看到外面的花花世界,见到好的就欢喜,见到不好的就起烦恼。无论是财、色、名、食、睡,喜欢的就想要占有;占有不到,就用种种方法巧**夺,就造恶业了,这些都是众生境界。佛菩萨见到好的,心里不取着、不生贪爱,了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看到坏的境界,心里不生排斥、不起烦恼。

  众生就是有众多的生灭,无论是好的生灭、坏的生灭,都是一个梦。善业是好梦;恶业是恶梦。作梦就属于众生境界,佛菩萨是不作梦。所以,塑一尊菩萨像,称作菩萨,就落入境界了。什么是文殊菩萨?智慧才是文殊。什么智慧?空的智慧,就是《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有这念无住心,就见到如来,就是文殊菩萨。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当下就是普贤菩萨。起大慈悲心,戒杀放生,能所俱空,愿代众生受苦,好事给他人,坏事自己承担,惭愧忏悔,现在就是观音菩萨。人家不愿意做的事,自己承担起来,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不舍一众生,就是地藏菩萨。社会上的邪见很多,有些人自称是如来转世、菩萨转世、济公转世……,告诉你三世因果,说你前世是什么人,若被这些说法迷得团团转,就堕落了。

  佛法是人生的真理。听到这个法,自己要吃这个药,要舍除过去的邪见、执着,否则左耳进右耳出,跟自己毫无关系。大众平时都很忙碌,自利利他,「修一切善,无善不修;断一切恶,无恶不断;度一切众生,无众生不度」,这是自己的菩萨愿行。在禅堂里,无众生可度、无佛道可求、无法门可修,能所俱空。为什么?有求皆苦,无求乃乐。佛经云:「修无修修,念无念念」,因此,求而无求。但是,我们还是要修行,假使不修,心当中的烦恼没有办法转过来,所以一定要修。修了以后,执着善法、功德,又落入妄想、法执,所以要修无修修──修了以后,没有能修、所修,最后归于当下不生不灭这念心。不生不灭这念心就是道、就是佛,所以说无佛道可成。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悟道。悟到这个道理,安住在这个地方,在动静闲忙中保养,就称为修道。修道圆满了,就是成佛。修,只是把妄想、无明、昏沉修掉,不是有什么可得,因为有得就有失,有生就有灭。完全没有妄想、昏沉,完全能够作主,达到寂灭,一切都是现成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