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舍离执著 保任此心

舍离执著 保任此心


  各位了解了“解与行”的关系,了解了禅者的心路历程,就应该肯定“真实的自我”,要扬弃那些闲知解。我们一生坏在知道得太多,再增加些废知识,岂不被埋葬得更深?

  各位不必再怀疑、寻觅什么了,从生到死最真实的就是“保任此心”。如果还有个道理坚持不肯舍,就是“法执”;还有个习惯丢不掉,那就是“事障”;如果你仍然喜欢他人赞扬、爱面子,显然“我执”还未除。学正法的出发点,应该是只求心安无愧,并不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如何。如果还计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批评,而不重视自己是否心安,这个人的“我执”还在。修行人只问自己是否心安,别人对我看法如何,那不过小事一件。事实上 人命不会那么微贱,哪一个人若是把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建立在少数人的主观、偏见的好恶之上,这个人未免太作贱自己、太看不起自己了!你对我如何?那是你的事,我不会介意,若是你无理由地不喜欢我,也幸好你不是我太太,我们用不着办离婚手续,你活你的,我活我的,所以大家不要太计较面子和虚荣。你看,你由劫至劫“头出头没”,如天文数字,你那些面子都在哪里呢?与真正的自己又有什么关系?

  在这个世界上,有人要钱、不要脸,有人要钱、不要命,也有人要今天、不管明天,要无常、不求永恒,我们修行人只重视自己的慧命,镕铸自己的法身,要把握住自己生命的永恒。

  跟各位从认识到现在,所说的只有两个字:“佛法”。佛法者,成佛的方法也。只要方法对了,就能打开你的心扉,取得自己的家珍—无尽宝藏,“归无所得”,家珍原本就是自己的,你另外得到了什么?

  参禅,古往今来曾有很多人参话头、参公案,然而最好的话头无过于《六祖坛经》上的第一公案—“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只要真参,很容易上路,当你空闲时就提起这个话头,久久一定有豁然的一天。其它的话头很多,如“念佛是谁?”“万法归一,一归何处?”……等等,不容易相应。如二祖见初祖的对话:“你来找我干什么?”“弟子心不安,祈求师父为我安心。”“把心拿来,我与你安。” “我却找不到它。”“既然找不到,我已经给你安好了。”这话很妙,他的弦外之音即在“求心安”,必须是“无心”,“无心”自然安,“有心”不得安。 “心”与“念”相通,“有念”心不安,到了“无念”的时候,心自然会安。读古人公案,自己如果没有开悟,很难看得懂。古人的公案没有什么奇特、神奇,不如自己品尝自心的安祥觉受,那种味道才最可贵、最真实。但肯保任此心安祥,老朽绝不相赚,当来必定成佛,事情就这么简单。

  开悟有粗有细,粗者还会退转,一大意就退转,细的就不再退了。不退转,就是有了一定的结果,就是“果位菩萨”。

  各位保任此心,要把它当作唯一的兴趣,而不是兴趣之一。过年,我不赞成你们打麻将、玩牌、下棋……并不是说那些东西都是大逆不道,消遣嘛!也无可厚非,但是你兴趣多了,便不能制心一处。当你感到枯燥、疲倦时,就唱《自性歌》,调和一下心情。当你修行到某种境界以后,就不会有枯燥感,也不会感到寂寞了,内心会不断涌出安祥的觉受,那是一种极为美好的“春的气息”。当你获得此种“无上法乐”以后,就永不退失了。

  在座各位此刻的心态,都已“进入状况”了,这即是“生命的原态”,这就是“生命的永恒相”,这个心态就是经上所说的“如幻三摩地,弹指超无学”,在感觉上似真似幻,能进入这种心态的人,终会有大事了毕的一天。

  虽然保任的阶段,六根迟钝,当你一旦开悟,就会六根猛利,而越来越锋利了。六根迟钝名“凡心大死”,六根锋利是“法身大活”,也只有能忍耐得酷寒的冬眠,然后才会有美好春天的到来。修行人“不经一番寒彻骨”,又“怎得梅花扑鼻香”呢?

  学佛法就是要修正偏去的个性,以保任这种极难得的心态。此后没有事情时会感到安祥,有事情、在工作时,既不会感到厌烦,也不会失去安祥,这就是“随缘不变”、“安分守己”。


  这样修,才是真修;不这样修,名为妄作。珍重!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