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妙明真心 脱去烦恼的枷衣

妙明真心 脱去烦恼的枷衣


         动生烦恼,静生智!

      现代生活节奏快,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缘境相瞬息万变。身处这样一个飞速发展、无常变迁的时代,人们的心绪有点应顾不暇,脆弱的六根,被眼前这个五彩斑斓的世界深深地诱惑着、吸引着、纠结着!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求,追求自身的目标,疲于奔袭的心性被欲望充斥着、束缚着,妄念烦恼自然就不断。

生活中常听到有些人叫“烦”,问他们烦什么,又答不上来,只说见到什么都烦,为家庭琐事烦、为单位烦、为老的烦、为小的烦、为吃饭穿衣烦、为住房股票烦、……仿佛“烦”成了他们生活的代名词。烦来烦去,烦出了一身病,血压上去了、血糖也升高了,有些年纪轻轻就落下了忧郁症、失眠症,整夜整夜睡不着,很痛苦。人为什么会有烦恼?是因为心理未得到平衡,心里牵挂、障碍太多,没有对事物做到真正的看破与放下!从更深一层次剖析,就是有贪执的习气在作祟。试想一下,如果事事都如你所愿,事事都安逸顺心,你还会烦吗?而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要求每样事都顺你的心是绝对不可能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去烦去愁去怨,是很不明智的,也是很愚蠢的,再说很多事情也不会因为你的几声抱怨就改变,劳心费神换回的却是一身的病痛,岂不痛惜?!

“放不下”就会烦!为什么会放不下?是因为你心量不够大!固执!贪执心重!遇事爱计较!有个年轻的妈妈,对女儿的学习抓得很紧,样样都想女儿出人头地,女儿也很争气,每次都会以优异的成绩回报妈妈,给妈妈在单位里面争足了面子,然而有一天,这位妈妈病了,是因为忧烦生病的,原因是自己单位一位同事的女儿期末考试成绩超过了自己的女儿,而那位同事女儿的成绩此前一直是不如自己女儿的。年轻妈妈为自己狭隘的心胸在买单,为虚荣和面子,吞下了病痛的苦果。

        烦恼源于何处?源于“对境生心”!什么是对境生心?就是心随境转!情绪情感喜欢跟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对随顺自己的事情就欢喜,对违逆自己的事情就厌恶,分别心重,情绪起伏不定,不得安定泰然。佛说“诸行无常”,就是要告知我们:事物始终都处于永不停息的无常变化当中。今天是好事,明天有可能就成坏事,前一秒钟还忧伤满腹,后一秒钟可能已喜笑开颜了……事物的变化万千成就了我们这个斑斓的世界。心动则万物动,心静则万物静!你的心若追随瞬息万变的尘缘境相去奔袭驰征,那你片刻也不会安宁,你会活得很累很辛苦。你会事事都上心,事事都挂念,一天二十四小时神经都是紧绷的,惶恐的眼神比鹰眼还尖,警觉的双耳比兔子还灵,外面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也能让你心事满腹、辗转失眠。原本安逸的生活开始喧闹,清净的心性变得浮躁,整天唉声叹气,疾苦缠身,凡人真正成了“烦人”!

生活中遇事爱计较的人,往往烦恼就多,学佛就是要我们放下妄念与执着,让我们在生活中学会自在,遇事少挂碍,顺缘逆缘,坦然面对,不要过于挑剔与计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学会用宽容去与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和各种各样的境打交道。运用智慧善巧处理生活中的纷争与纠结。衣食住行、待人接物,打开心量!慈悲先行!要随缘,不要攀缘,缘来不拒,缘去不留,把心性安住于清净之地,烦恼忧虑自然就少。

起心动念多,不是好事,念头多,烦恼就多,生活中很多人心事很重,整天不是担心这个,就是担心那个,样样事都要劳心,都要管,仿佛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主宰者,事无巨细都喜欢身体力行地去参与。劳心重,挂碍重,忧烦就多,身体自然就好不了,自己活得累不说,还拖累家人或他人。世间万象,因缘和合,皆虚妄不实,了不可得。佛在经上说:“凡所有相皆为虚妄”。相由心生!起什么样的心念,就生什么样的境相,你认为是苦的,甜的也变苦;你认为甜的,苦的也会变甜。“烦”也是如此,你认为它“烦”,不烦也烦;你认为不烦,“烦”也不烦。就象我们吃蔬菜里的苦瓜,很多人说它苦,不爱吃,但有些人却不同,不但不觉得苦,反而食用起来香甜无比,乐趣无穷。可见同样一件事情,看待他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果自然就不同。由此可知“烦”与“不烦”也只是当下的一种心态。

烦恼是假相!五蕴身都是假的,烦恼自然也就是假的。生活中很多的所谓烦恼,甚至是因为当事人的“杞人忧天”造成的,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烦心重的人,生活处事喜欢捕风捉影,听风就是雨,遇事爱认死理,明明知道钻“牛角尖”苦,却硬要往里钻,这就是智慧未开!容易生烦恼心的人,还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遇事喜欢“妄自猜疑假设”,事情还没有发生,就开始揣测它的结果。这有点象强迫症,强迫自己怀疑某人或某事。曾经有个人,因为自己左脸比右脸稍微大点,就怀疑自己口腔里长了肿瘤,整天恐惧,烦得不得了,睡也睡不着,茶饭也不香。后经医院医生检查,告知他没有问题,他却仍然不信,人瘦了好几圈,全国大小医院跑了十几家,来来去去折腾了好几年,肿瘤倒是没长起来,慢性病却落下了不少。俗话说“忧郁成疾”,整天愁眉苦脸的,你说能不生病吗?!

  以前有个笑话:说有一对夫妻在月下乘凉,丈夫躺在竹床上,仰望星空,突发奇想,自言自语说到‘如果现在天上掉下头猪来,我一定给我母亲吃’,躺在边上的妻子一听,心里顿时就不乐意了,说‘我母亲吃的苦比你母亲多,应该给我母亲吃’,夫妻俩你来我往,唇枪舌战,互不想让,最后闹到大打出手,邻居听闻哭闹声前来劝解,当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邻居问:猪在何处?夫妻俩面面相觑,止住啼悲,呆若木然,无言以答。这则笑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生活中的好多烦恼实际来源于“无中生有”,遇事宽容慈悲,心量广大,妄念少起,顺逆因缘泰然处之,内心自然空寂清净,“烦”心不生!

    烦恼是个“包袱”,很多人被这个包袱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们要学会卸去这个“包袱”!说到烦恼是包袱,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从前有两个和尚要涉水过河,其中一个是年迈的师父,另一个是二十出头的徒弟,正当他们要过河时,遇上一年轻女子也想过河,女子想请年轻的徒弟背自己过河,徒弟觉得男女有别,拒绝了,年迈的师父见此情景,欣然背女子过了河,过河后,女子道谢别去,徒弟为师父背女子过河一幕耿耿于怀,心里郁闷不乐,心想:作为出家人师,和年轻女子肌肤相触,实在不成体统。一路上,徒弟愈想愈郁闷,不住摇头叹气,走过四十里山路以后,年轻的徒弟实在憋不住了,就责问师父,为何会破戒去背一个年轻的女子,师父是这样回答的:背女子过河是救她的急难,不是犯戒。就当那女子是个“包袱”吧,我背她过河只背了一百米,这个“包袱”就放下了,而你心中的这只“包袱”却整整背了四十里,还没有放下啊。徒弟一听,惭愧不已。

烦心重的人,做事就做不好,往往做事时顾头不顾尾,慌乱阵脚,丢三落四;内心清静的人,往往智慧很高,处理事情有条不紊,很有章法。工作生活,应机接物,要学会平静善巧处之,“事时,于事无心;事后,于心无事”。观世音菩萨了知众生疾苦,宣说大悲神咒,化解众生热恼忧烦,功德无量!诵《大悲咒》能“结界净坛场,热恼化清凉”!经常念《大悲咒》的人,疾忧不起,烦恼不生!恭请常念大悲神咒!

   烦恼即菩提,我们要学会利用“烦恼”,让它真正成为我们修习的增上缘。若无烦恼磨炼,心性容易懈怠,不但难发大心,就算修学小有成就,一旦遇上点风浪,就无法承受和驾驭。在逆缘恶境中,必然为缘所困,为相所伤,为境所转。

   在“贪、嗔、痴”三毒给我们带来伤害时,我们要学会冷静地反观自己的心性,痛定思痛,转“贪、嗔、痴”为“戒、定、慧”,转烦恼为菩提!世人因“迷”而苦,其实“迷”和“觉”是一不是二,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不是二。觉时,烦恼即菩提;迷时,菩提即烦恼。烦恼和菩提没有不同,只是心的作用。心中有执着、贪欲、分别、妄念时,就生烦恼;心无挂碍,没有分别、执着、妄念时,就生智慧!六祖慧能在《坛经》中开示: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修习佛法,应与生活相融,要学会“心转境”,而不是“心被境转”。善用“烦恼”这把钥匙,去打开菩提智慧大门,在“觉、正、净”中精进修习如来正法,脱去烦恼的枷衣。生活工作中,面对善恶诸缘,内心如如不动,不以烦恼为“烦恼”,欢喜面对,不住于相!悟修楞严定法,证入三摩净地,得舒神悦体,自在随心!。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