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济群法师:什么让妄想显现为世界

济群法师:什么让妄想显现为世界

我们的精神世界是无形无相的,可物质世界是有形有相的。如果一切色法都以识为体,无形之物又是如何成为有形之物的呢?



  对于这一问题,唯识宗认为是我们的坚固执著所致。因为我们坚固的执著,才使我们所认识的一切变成固定的、实在的。对于圣者的境界,或成就某些神通的人而言,当他们进入特殊的空定时,现实境界就不会对他们构成任何障碍。如瑜伽师修练到一定程度后可穿墙而过,之所以可以这样,是因为他的生命进入特殊状态时,世界呈现的差别和障碍已不再存在。

  对于不同层次的生命来说,不同的执著和妄想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而这不同的世界只是对这一层次的生命才有意义。当生命抵达另一个层次时,时空都发生了彻底改变。所以说,我们现在所认为的真实,只是建立在我们的妄想之上,由业力和习气形成的。在我们的生命中,每个妄想都代表着一个世界,其作用又取决于自身力量。开始萌芽时,它只是一个妄想;发展到某个阶段,就表现为我们的某种思想境界;一旦成熟,则能代表我们整个的生命状态。从一个妄想演变为思想境界,进而成长为生命状态,就是生命转化的过程。我们培养哪些妄想,在人性中培养哪些心所和念头,就代表着未来将进入怎样的生命状态。

  所以说,我们的心灵有很多频道,可以进入这一层世界,也可以进入另一层世界。这正体现了“唯识所现”的道理,也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之所以会有十法界的区别,关键也在于我们现前的一念。而我们所认为的坚固外相,只是妄想和执著所致。比如水,本来只是流动的液体,是低温将它们冻成了冰。执著就像低温一样,将妄想凝聚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1.追求精神良药的智者就像狮子一样伟大,追逐物质享受的愚人好比狗一般愚昧。当一块石头丢过来时,狮子根本不理会石头,但会观察石头是谁丢的;狗根本不会观察石头的来源,却盲目地去追石头。心,是诸法之根,万物之源。掌控了心,等于掌控了诸法;通达了心,等于通达了万物;降伏了心,等于战胜了一切。



2.无论你的心再浮躁、再焦虑和烦恼,请你不要绝望,也不要过度的沮丧。因为你心的本质仍是如此的纯洁、安宁、光明、慈爱和智慧。若明白其道理,并能做到发挥潜能的话,那么我们的一切烦恼和痛苦会从中自然消融,所有的问题和麻烦也会自然化解,并能离苦得乐、寂静自在。这就是所谓的解脱,也是证得涅槃。


3.我们都想让不安定的心安定,却很难做到,反而浮躁、焦虑,原因是我们从生到死一直在不断向外求。已经获得一些世间的成功,却仍然不满足,并为追求更大的成功不停地造业。有些人失败,却体认不到因果报应,仍然继续造业。现在我们的所思所做,注定了难以获得内心安定,更不用说稳固或发 挥功用了。


4.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于调伏众生的八万四千种烦恼而宣说。我们为了修行而做出的一切努力和付出,归根结底都是为了调伏自心。即使我们修行长久,佛学渊博和身份高贵,但内心如果仍然没有丝毫被调伏的话,那就只是徒有虚名,而不是名副其实的佛教徒。


5.佛教告诉我们:当我们幸福和快乐时,要想,这些幸福和快乐并不是实有和永恒,就像天空出现的彩虹既短暂又幻化。同样,痛苦和忧虑的时候,也要想,这些痛苦和忧虑也是无常且虚幻,就好比梦境中子女夭折一般。无论是我们快乐,还是痛苦,都不应该过度地在乎和执着,而视为如幻如梦、幻化无实来看待。


6.当我们遇到现象时,如果能做到不分别和不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获得幸福和快乐的助缘;如果我们总是对现象进行分别和执著,那么现象就会成为我们遭受痛苦和烦恼的因素了。


7.当我们遇到外境时,它给我们带来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愉快还是烦恼,都取决于自己内在的心态。分别念少,执着轻的人,即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也会很从容、善巧地化解,并从中体现出他的宽容和智慧;分别念大,执着强的人,哪怕是遇到鸡毛蒜皮的小事,也会使他烦闷忧郁,并导致发生害人害己的事。


8.我们的繁忙并不在利益他人的事情上,而是在利益自己的事情上了,所以忙的最终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佛陀曾经很清楚地告诉过我们:幸福和快乐源于利益他人,痛苦和忧虑源于利益自己。无著菩萨也说:“诸苦由贪自乐起,佛从利他心所生。


9.噶举祖师帝洛巴大师对那诺巴祖师说:“那诺巴,束缚你的不是显现本身,而是你对显现的执著。”每当遇到各种景象而产生执著时,都要忆念这句窍诀来调伏自己的内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