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二十种随烦恼

二十种随烦恼

  「恼,心所名,小烦恼地法之一」,小烦恼地法有十个。为什么称为小随烦恼?因为这十种法是各别起故,它的范围不大。不像中随,中随它遍所有的不善,全都有。大随它是遍染一­切心,也就是八识五十一心所。我们先看看小随这十个,这是依照《教乘法数》的顺序。第一个是忿,我们常讲忿怒,讲忿。第二是恨,它的严重性相彷彿。第三个是恼,我们常讲,­你恨某个人,恼某个人,有时候恼、恨连在一起,有时候忿、恨连在一起。覆是掩藏,自己做了不善事情,尽量的掩饰,不让别人知道,这叫覆。第五个是诳,诳是狂妄,也是欺骗的­意思。第六个是谄,我们通常讲巴结。第七个憍,骄慢。第八个是害,或是有意或是无意,伤害到别人。第九个是嫉妒。第十个是悭吝,自己有的捨不得给人。它跟贪常常连起来讲,­悭贪。贪是贪求,没有得到的希望得到,得到的捨不得帮助别人。这些称之为小随烦恼。

  不要看到小随就好像轻视它,其实它的障碍都非常大,临命终时如果这些烦恼起现行,念佛就不能往生。所以像这些,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触犯的,最好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很谨慎的­把它伏住。这些烦恼起来的时候,用一句佛号把它就取而代之,正是古人所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觉悟要快。淨宗,觉悟就是提起佛号,这是淨土宗的正觉。实际上,这是说烦­恼心所二十六个,善心所亦如是,无论是善、是恶,念头起来,都用这一句佛号把它伏住,这是平常训练。谚语所谓「练兵千日,用在一朝」,平常要不练,到临命终时没有把握,有­善友给你助念都靠不住。善友的助念,还得要你平常有功夫,真正把烦恼能伏住,这才决定得生。真正求生淨土,对这个事情不能不重视、不能不留意。

  临终随烦恼走了,这个麻烦就大了。那叫什么?随业流转,自己做不了主,六道裡面去了。善念,那是善心所,临终时善心所出现,三善道去了,烦恼心所起现行,就是三恶道去了。­所以这是很麻烦的事情。无始劫以来我们在六道,这种烦恼习气非常之深。外面境界,所谓是境界风动,把境界比喻作风,心就比喻作水,风一动,水即被吹起波浪。不善的心所,这­个波浪就是这二十六类的烦恼心所,肯定跟着根本烦恼起来,所以它叫随烦恼,随着根本烦恼它起作用。这些用现代的术语来讲,这是属于心理现象,唯识法相可以说是佛教的心理学­,讲得非常的透彻、非常的细緻。大学裡面心理学系所研究的,比不上法相宗所讲的,法相讲得细、讲得清楚。

  中随烦恼有两个,遍不善故,所有一切不善肯定有它,第一个叫无惭,第二个无愧。无惭、无愧就是我们谚语当中讲,这人没有良心,良心泯灭了。无惭,用佛家通常讲的话,不知道­忏悔。造作一切不善,没有忏悔心,这属于无惭,俗话说没良心,有良心他就会忏悔。虽然控制不住烦恼习气,做错事情了,做错之后他后悔,那就是惭。愧是舆论的指责,别人的责­备他不能接受,这是无愧。做错事情别人指责,我们常常讲惭愧。惭愧,简单说就是良心还未泯,这人还有良心,还有救,回头快。如果良心没有了,无惭无愧,非常难回头,做错一­切事情,在他认为是正常的,他没有感觉得他有过错。所以这两个叫中随。

  大随,遍染心故,染是染污。八个心,阿赖耶、末那、意识、眼、耳、鼻、舌、身,叫八识,八识叫八心王。任何一个,这八种,这一个,八心统统都被它染污,所以称为大随。第一­个,「不信」。这个不信是不信善法,他信恶不信善,他认为自私自利是对的,损人利己是对的,他相信这个。他对于伦理、道德、因果,圣贤人的教诲,佛菩萨的教诲,他不相信,­我们一般讲他善根没有了。人心本善,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连他自己都不相信他是善人,善人是骗人的。由此可知,这与教育关係大了。现在不信是时尚,这个社会上有几个人信佛­、信圣人?外面人都说你迷信,你怎么信这些东西!
  
文摘恭录—淨土大经解演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第二个,「懈怠」。这也是个很麻烦,多少人学习没有办法成就,都是懈怠。读经,决定不能中断,天天要读,天天要学习,养成一个学不厌、教不倦,这孔老夫子说的。从事于教育­工作的人,这两句话要做到,乐在其中,真快乐!年轻的时候确实,体力好、精神好,有时候读经读到天亮了不知道,怎么时间过得那么快,怎么一下天亮了。像这个事情一个月当中­至少有二、三次,忘掉了,不知道疲倦。所以懈怠,我的方法是上台讲经对治懈怠,逼着你非干不可。不用这个方法,太难了,我想不出第二个方法。懈怠的反面就是精进,我们精进­不敢谈,但是懈怠是治好了,就用这个方法。

  下面,「放逸」,前面我们说过了。第十六,「昏沉」,昏沉是精神提不起来,打瞌睡。听经打瞌睡,念佛的时候,甚至于绕佛他都打瞌睡。这很有本事,一面走着他一面睡觉,站着­睡觉都难得,他走着睡觉。这种现象多,常常看到。对治昏沉最好的方法,让他活动,活动最好的方法让他拜佛。拜佛的时候,口裡面念佛不出声,出声伤气,不出声,所谓是金刚持­,口动,不出声音,拜佛。忏除业障,也得到佛力加持。

  下面,「掉举」,掉举是身心不定,妄念太多。平常自己不知道,我没有在打坐好像没事情,怎么一打坐,妄念这么多,止不住。这种情形,不是平常没有妄念,平常有妄念,你粗心­大意,你没有发现,现在让你静下来,你发现了。让你在这边听经,静下来了,发现了,妄念多。念佛堂裡面念佛,止静的时候,坐下来,这个时候发现了。这都是烦恼。为什么?障­碍你用功,障碍你修定,当然障碍你开悟。

  下面一个是「失念」。失念什么?忘掉了。你发心在这裡念佛念一支香,道场裡面,长香是一个半小时,短的香是一个小时,但是用长香的时间多,都是一个半小时。念个十几分钟,­忘掉了,去想别的东西去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忽然想起来。失念的时间长,失念的次数多,功夫不得力,严重的妄想夹杂在裡面,你想修都修不成。这个事情,我年轻的时候有,常有­。用什么方法对治?跟对治懈怠一个方法。所以,我研究经教不会失念,我念佛、念咒都会失念。研究经教,你精神注意到每个字,字裡行间,你不会失念,这个方法好。这个方法,­几个小时过去就好像一刹那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有的时候到天亮,常常干这种事情。精神好,第二天工作不耽误。

  第十九,「不正知」,不正知是邪见。这裡有什么东西?多半是成见,自以为是,这个很麻烦。凡夫知见,与性德完全相违背。对治不正知有一个好方法,听经、读经,研究古大德的­注疏,从这个裡头建立正知正见。学习,确实没有人指导非常困难,我们不晓得从哪裡读起,尤其是什么东西都想读就坏了。为什么?你虽然不是不正知,你是知道的太杂太多了,也­把你正知见破坏了。不错,都是经典,都是古大德的注疏,可是你要晓得,佛说法对的对象不一样。你知道的很多,你度不了自己,你也帮不上别人,你不能得三昧,你不能开悟。刚­才说了,没有开悟,你所得到的是知识,经论的知识,而不是经论的智慧,这个差别太大太大了!经论的智慧是正知正见,知识不是,知识你会用错,智慧不会用错。知识用错的时候­,后遗症麻烦透了,不是自利利他,是自他都不利,这很不是一桩容易事情。真正善知识,指你的路是正路,不是真正善知识,你去求他,可能他把你指到岔路去了,指到弯路去了。­这个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我们见得很多,这背因果责任。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充面子,不知以为自己知道,这害自己害别人,这要背因果责任。我知道给­你讲,不知道的,没有关係,我再学,我再去蒐集资料,我搞清楚了再给你讲,不丢人。这是做学问正确的态度。

  最后一个,「散乱」。散乱就是精神、意志不能集中,就是妄念太多、妄想太多,这个在现在社会上非常普遍。

  这是二十种随烦恼,介绍完了。如果诸位要想详细的了解,可以参考《三藏法数》,《三藏法数》裡,每一条都有注解,是一部修学佛法很好的参考资料。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把这一段的注解念下去。「《笺注》曰:恼,心所名」,就是小随烦恼,「小烦恼地法之一」,十个小随烦恼其中之一个。「无明、放逸、懈怠、不信、惛沉、掉举此六者,名为­大烦恼地法。」大随有八个,这裡只举六个,我们八个都介绍出来了。「谓自己因自身知恶事为恶事而不改,执着至饱」,这个饱是满的意思。这大随烦恼,自己不是不知道,知道,­知道怎么样?明知故犯,做不到。知道这八个不好,这是自己的恶事,可是还是随顺,改不过来,执着什么?执着到圆满。「不用他人之谏言」,别人劝告你,你不能接受。在过去还­有人劝告,现在没人劝告了,为什么?现在劝告的时候你跟他结怨,你恨他,所以没有人敢劝告。我们今天只有在讲经,讲到这个地方,把它讲清楚、讲明白,也是劝告大家,不是指­定某个人。说的人没有过失,听的人也不会责怪我,经上这么说的,祖师这么说的。就像念老注这部《大经解》,裡面所引用的一百九十三种经论,他可以说这都是古圣先贤说的,不­是我说的。他用心良苦,也是在做注解的集大成,让我们从这本书裡头可以看到许许多多古人的开示、教诲。「但自懊恼烦闷也」,果然自己还有懊恼烦闷,换句话说,这个人还有一­点良心,良心未泯。只是自己贡高我慢,在外表上不接受任何人劝告,自以为是,还是有一点良心,良心未泯。「又为二十随烦恼之一」,这是大随烦恼。

  下面,「贪、瞋、痴、慢、疑、恶见,名为根本烦恼。从根本烦恼流出者,名为随烦恼。」随烦恼是从根本烦恼延伸出来的。「谓追想过去之行事,或由现在之事物不满于意,自懊恼­之精神作用也。」这是说这随烦恼到底怎么回事情,大概就是这种情形。想过去、想现在、想未来,而不知道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想这些干嘛,过去已经过去了。连孔老夫子处事待人接物,他有一句名言,在现前这个时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就是「成事不说」,这个事情已经做成了,不要再批评,­不要再说。这些事都是指不好的事情,不说,不提了。好事情当然可以讚歎,那没有话说的,不好的事情不要讲了,讲了结怨仇。「遂事不谏」,虽然这个事情不好,但是他在做,而­且他决定做成功,你就不必劝了,这裡头很有道理。「既往不咎」,一切不善已经过去了,不必提,不必去追究。你能跟人和睦相处,你能够得到人的信任,人家真的是个好人的话,­有良心的话,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他会向你请教,你就可以劝告他;他不来向你请教,你最好别提。最重要是以德服人,以德去感动别人,帮助人回头向善。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