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济群法师:弘法也是心灵的慈善

济群法师:弘法也是心灵的慈善





问:有些学者提出,社会在几十年左右将发生问题。因为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农民利益得不到保障,加之天灾人祸。若没有信仰为基础,社会难免面临各种困扰。佛教是安抚人心的,那么教界能否主动参与,重塑国人的价值观?

济群法师答:社会怎样发展,代表着众生的共业。所以,我们更应该关心的是当下。在佛教界来说,积极弘扬佛法,就是为了帮助大家树立良好的心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一方面,是为社会尽一份责任;一方面,是实践佛菩萨的慈悲精神。至于能做到怎样,那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从我个人来说,一向是以无所得的心在做,不敢指望会改变哪个人,也不觉得自己一定能改变哪个人。当然,我希望所说的这些对你们有所启发。我做的,仅此而已。

问:ji 督教特别主张慈善救助,还发展出一套理论和体制。相比之下,大多数佛教修行人却在深山中。请问,两者的社会意义有高下之分吗?

济群法师答:从慈善方面来说,ji 督教做了很多年,确实做得比较好。但佛教也提倡慈悲济世,利益众生,只是更侧重精神方面,相比之下,在物质方面做得比较少。不过,这几十年已是有所改观,尤其台湾教界,如证严法师创办的“慈济功德会”就规模很大。大陆南普陀等道场,也在积极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在给予众生物质利益方面,不论ji 督教做还是佛教做,效果都一样。所以,我们也随喜赞叹ji 督教的慈善行为。

但我们也要看到,佛教有更高的智慧,能给予人类更究竟的帮助,那就是明心见性,了脱生死。另外,佛教所要利益的是一切众生,而不仅仅局限于人类。在行布施等善行时,更应做到“三轮体空”:了知施者、受者、施物三者皆空无自性,了不可得。果能如此,其意义远胜于普通的世间善行。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当我们已经在三界当中,我们不产生停留,我们不会因为财富、眷属而停留,我们愿意大大方方地走过去,但是你要注意一种退转的因缘。什么叫退转呢?这当中有二个障碍:



第一个,“处在生死的有情”,这些苦恼的众生,经常去触犯修行人。修行人去帮助这个众生,这个众生有时候内心有烦恼,他也不是故意的,他去干扰修行人,使令修行人产生痛苦,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修行人本身修习福德、智慧“善”法的时候,因为“长时间”,产生了“疲”倦,就想要退转:算了算了,放弃了!



佛陀安立忍辱,来调伏这个众生的伤害;佛陀安立精进,来鼓励这个修行人不要懈怠:这二个法门是为了避免修行人的退转。



我听一个老和尚的开示说:如果你有志于走菩萨道,你要有心里准备:菩萨道是一个马拉松赛跑,不是一百公尺的短跑,重点不是你刚开始跑得多快。



我曾经有一个同学,我过去读佛学院的同学,他读佛学院的时候,一天拜三千拜,拜了三年,拜三千拜拜了三年!不可思议。后来毕了业,差不多十年以后,他来看我。我问他说:你现在拜几拜?他说他现在一天拜三拜。(呵──)



所以我自己办佛学院办了十八年,我很有经验,你要看一个新生来,这个新生同学一天拜二三千拜,早上也不吃、晚上也不吃,这个人你很担心。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刚开始出家,一天拜三千拜,你可以断定──这个人拜佛不会拜太久。你不必神通,你就从理论上判断,不正常!这个人一出家的时候,一天拜二百拜,这个人拜佛会拜一辈子,因为正常。



所以修行,你永远要保持中道,太紧是会断掉的,太松的话也不行。所以,马拉松赛跑,他这个精进是什么精进?如果我们有注意佛陀的开示,你就会很清楚,佛陀对于精进,你看他怎么描述精进?佛陀说什么叫精进?“滴水长流,则能穿石”。你看屋檐的水,它一滴一滴的,水是很柔软,但重点是它长流,我就是不放弃。我今天给你滴几滴,明天又滴几滴,后天再滴几滴,总有一天,坚固的石头是会破洞。



我们很少看到佛陀讲精进,说“波涛汹涌”,波涛汹涌的精进,看他是不会太久。我看过很多,刚开始的时候,好像是很严重的样子,我都劝他说:你不要这样子,你这样子不会持久。你用一百公尺的精神去跑五千公尺,你跑到一半你就没有力量。所以你看他刚开始很用功的,到最后在跑道上都消失掉。一个人能够长时间,从他出家到临终最后一个时候还在跑步的,他一定是跑得很正常。所以佛陀告诉我们:你要善调身心,忍力跟行力要相调伏,要「善知进退,量力而为」。所以佛陀知道菩萨有这个问题,安立了这个忍力跟行力,来调伏菩萨的心情,因为这不是短时间的,是长时间地修习善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