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远离八大怖畏》-度母心咒念诵方法

《远离八大怖畏》-度母心咒念诵方法

《远离八大怖畏》-度母心咒念诵方法


  

度母是本尊大悲观世音大士以女相显现的本尊。其所以在我们的心中显现女相,是因其曾经发愿,于轮回未空之际,将以女相来利益一切有情众生的缘故。


本来,从真谛或是佛性的角度——即众生的光明心性来讲,本不存有男女分别之相。但是从俗谛或世俗心来讲,则仍有男女分别之相。这就是度母发愿显现女身的原因。我认为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每一个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有成佛并且利益一切众生的可能性。
度母尤其体现为一切诸佛利益众生之事业。诸佛为度化有情,显现各种形象,从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方法来利益众生。就像医生当中,有做眼科医生的,有做牙医的(我对此很了解,因为我看过很多牙医,在为我治疗的过程中,他们也灵活的使用不同的方法来完成治疗。),同样的,佛也有多种,有主慈悲的佛、主智慧的佛、药师佛、主忏悔的佛等等,而度母则主诸佛利益众生之一切事业。


度母心咒——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


“心咒”一词的梵文为Mantra,其中Man意思是“内心”,tra意思是“护持”。心咒一词的含义,即为对内心之护持。护持什么呢?——护持心免遭烦恼之侵袭。此度母心咒,能救度众生的八种怖畏烦恼。如果如法修持,能使我们永远摆脱怖畏。

度母心咒与解脱轮回
持度母心咒并依咒禅修,是一种会产生强大加持的修行,将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极大的利益。特别是在我们做佛法修行时持此度母心咒,可以消除障碍,净化我们的身口意。这就是我开讲度母法和如何修习度母法之因缘。
“嗡”由三个音组成:a,u和m。这三个音象征着凡夫不清净的身口意和度母清净的身口意。
“哒咧”意思为脱离轮回。
梵文的samsara即指轮回之意。所谓轮回,是说众生经历生、老、病、死之生命流程,死亡之后再入新生,如此生生死死,无有休止的循环状态。
没有生就没有死,没有死也就没有生。正如鸡蛋和鸡的典故,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之所以处于轮回之中,是我们的业障和烦恼所导致的。那么烦恼都有哪些呢?傲慢、无明、嗔恨、嫉妒、邪见、悭吝、执著、疑虑这些怖畏烦恼,都是使我们处于轮回的原因。
如果说轮回的根本原因是烦恼,那么是谁制造了烦恼?没有人!没有人把烦恼塞进你的心里,它们是自己来的。这些烦恼能从一世传递到下一世,其原因是众生不通达空性智慧,无有利他之心的愚昧所致。
因为有烦恼所以我们总是无法摆脱轮回,这就是我们现在的处境。因此此处所说的脱离轮回意指必须发起让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远离轮回了脱生死的慈悲心。
“嘟哒咧”意为远离轮回之因,此特指远离八大内在怖畏和八大外在怖畏。
“嘟咧” 意为远离病苦之因。
“娑哈”意为将我们不清净的身口意转变为度母清净的身口意。


三.远离八大怖畏烦恼
第一大怖畏:傲慢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傲慢,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狮子一般。我们可以把内心的傲慢与象征着外在怖畏的狮子联系起来。傲慢的人总是认为他是最棒的,像个支配者,总是从一个角度看问题,正如狮子把自己看作支配者,视其他动物比它渺小、次要。所以,它站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立场上,认为认为它可以吃其它的动物。
在藏文里,傲慢这个词叫做nga-gial,nga是我,gial是赢。因此,我们可以把傲慢理解为“我赢”或“我必须赢”。藏族有句谚语,叫做“我慢高山,不存德水!(在傲慢的山上,存不住智慧之水)”。强烈的傲慢心是修学上的巨大障碍。因为我们是在无明和痛苦的影响下,才认为自己是最棒的,是个支配者。在生活中,你可能是某些的老板,你认为你比某些人更重要,更出色。正因为如此,你对他们的情感漠不关心。同样的,傲慢也奴役着你,成为了你的支配者。
当我们面对圣物礼拜时,我们用身体去礼拜,我们的头额接触地面,这个姿势是对治傲慢的良药,因为地面永远是最低的。对治傲慢的慈悲心是愿所有众生远离傲慢,这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至让自己生起觉受。


第二大怖畏:封闭的心(无明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无明,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发疯的大象一般。封闭的心关的紧紧的,这意味着它通向了痛苦,被封住的是快乐。比如,对一头发疯的大象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是好的。同理,封闭的心不会产生美好的东西,只有痛苦。在西藏有句话,如果有人想封住别人的心,那他不可能封得严严实实,但是如果他封住了自己的心,那他就完全地把自己关在了黑暗里。
封闭的心是一种很容易被无明捕获的心,它是一种渺小、狭隘的心。怀有这种心在与人交往时也是闭而不开的。比如,你可能认为你是富有之家的一员,与社会地位较低的人群没有共同之处。这种交往方式就是由封闭的心所驱使。
即使我们在谈到不同宗教之间的关系时,我们也有可能受到这种封闭的心所带来的影响。如果认为我的宗教更好,唯有我的宗教的存在才是天经地义的,这种念头就是来源于无明。再比如,认为“我”是有自性地、独立地存在,与他人无关,这种念头非常自私自利。这样的话,从身心两方面讲,你都不会和别人分享你所拥有的好处。
从真谛上讲,一切万物都不能独立自主的存在。不明此理,即是轮回及痛苦之因。所有的问题都是来自于无明和封闭的心。这种封闭的心比疯狂的大象这样的外在怖畏还要危险,虽然我们可以甩掉疯狂的大象,但我们却甩不掉内心的无明,这个无明一直在我们的心里,静悄悄但却力量十足地给我们制造了痛苦。
而我们一般会以为一头发疯的大象要比无明危险得多,事实上并非如此。我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如此的经历——即因心的封闭所带来的麻烦。但是没有人真正发现过封闭的心到底是什么。封闭的心是非常危险的,因此,从无明中解脱出来实为必要。
对治这个怖畏的慈悲心应当是愿一切众生摆脱无明。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觉受。


第三大怖畏:嗔恚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嗔恚,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烈火一般。烈火可以焚烧一切,嗔恚之火也能毁灭所有的善根。但嗔恚烧不掉烦恼。有趣的是,嗔恚可以消减善根,却使恶念不断的增长。比如,当你怒发冲冠时,你就好像完全变成了疯子。智慧的功德完全被嗔心所摧毁。同理,如果某人发怒,甚至完全发疯,如果此时你和他针锋相对,那么你也疯了,因为只有疯子才会跟疯子打架。当你一起嗔心,你的皮肤甚至会由白而变红,由黑而变蓝。
内道佛教讲,忍辱的暂时果报是来世相貌英俊,最终果报是成佛。我认为美丽来自忍辱的理由是因为丑陋来自嗔恚。嗔恚会把美丽变成丑恶。即使你天生丑陋,这可能缘于你的父母的遗传因素,但是你的丑陋不能完全归咎于你的父母。为什么你生于丑陋的父母?这是个问题。依佛教观点,你之所以投生于父母丑陋的家庭,是因为在过去世中因嗔恨心而造作恶业所感召。所以说根本的原因在我们自己。如果你的面相丑陋,甚至相当丑陋,那是嗔恚的果报。所以,如果你不想下一世生就丑陋或相当丑陋,那就要增加你的忍辱心,不要起烦恼!
对治此怖畏的慈悲心是发愿所有众生远离嗔恚,如果你具备了这样的慈悲心,当有人伤害了你或起了烦恼心,此时,你应该想:“真可怜!这个人起了烦恼”。这样你就可以控制住你的嗔恨。你应当认为这个人是个患有嗔恨的病人,并对他生起慈悲心,而不应当以嗔恨还击。如果你有嗔心,那你就是病人!
嗔恚之病非医院所能医。现在,可能能找到一种治疗嗔恚的疗法,但那些药物同样也能破坏智慧的善根:这种药非常危险!唯一能够摧毁嗔恚的良药只有忍辱。
通常我们对罹患身体疾病的人怀有极深的慈悲心,但是对罹患由嗔恚烦恼所引起的精神疾病的人却一点儿慈悲心也没有,这就是由嗔恚所致。当你发起愿所有众生从嗔恨中解脱出来的慈悲心时,这种慈悲心是纯净、广大、深邃、重要的。我们是这个慈悲心的第一受益者,这是百分之百确定的,然后才有给其他人带来利益的可能性。
从绝对和相对来说,设法理解并培养这种大慈悲心是非常应该和决定重要的。那么,就让我们讨论解脱嗔恚及解脱嗔恚怖畏。


下面是修习忍辱的几个例子。
根据寂天菩萨的教授,如果有人用棍子打你,你会对这个人恼羞成怒,但不会对这个棍子恼羞成怒。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没有那个人,只有棍子是不会对我造成伤害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那个人恼羞成怒?如果没有嗔恨之病,是不会恼羞成怒的。所以,问题的起因是什么?是他(她)的嗔恨。最有可能的办法是使那个人安静下来或使他(她)的嗔恨得到缓解,这只有通过忍辱。
你的嗔恨摧毁不了他(她)的嗔恨,正如火不能扑灭火一样。只有通过忍辱之水才能扑灭嗔恚的烈火。寂天菩萨还说,如果有人伤害了我们的身体,我们会认为其责任应由伤害我们的人承担。但其实那个人只应该承担一半,另一半应由我们自己承担。事实上我们身体的痛苦仅仅是痛苦的一半,如果没有身体,没有人能打我们。从表面上看,我们身体的所有痛苦好像都来自那个人,所以我们对他或她起烦恼,但是那个痛苦的一半的确来自我们自己的身体,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对我们的身体起烦恼?寂天菩萨还说:“没有必要用嗔恨去杀死你的敌人,随他去!他们早晚会死。”

如果我们思维和禅修,我认为这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好处。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此意味着如果有人对我们或他人起烦恼心,我们应该对他们怀有慈悲心,否则我们也会对这个人起烦恼心。我们应当这样想:“这个人可以从嗔恨的疾病中恢复过来”,并生起愿这个人能够从嗔恨的疾病中解脱出来之心,这就是慈悲心。
对治嗔恨的慈悲心就是愿所有众生消除嗔与恨。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觉受。


第四大怖畏:嫉妒怖畏
此怖畏从内在的角度讲即为我们的嫉妒,而其外在怖畏之象征则如同一条眼镜蛇。
嫉妒之人像眼镜蛇:没有人想与他相处,甚至没有人愿意看到他。如果某人看到他的样子,他会像看到眼镜蛇一样想杀死他。眼镜蛇没有朋友,终其一生都是孤独的。造此业,可怜矣!嫉妒除了使人愚痴,还很危险,因为它给怀有嫉妒的人带来麻烦并造成痛苦。比如,当你认为的敌人越来越有钱,你就心存嫉妒,但你的嫉妒对那人不会伤及一根毫毛。如果嫉妒有可能干预到那个富有的人,还情有可原,因为那至少还能够构成一个理由,但事实上,一点儿也不可能。因此,嫉妒只给怀有嫉妒的人带来麻烦。
当某人比你出名、比你有钱、比你漂亮或精神,比你朋友多,总之比你强了,你应当学会接受。如果你看到这些,心里不能平静的接受,就说明你有嫉妒。
另一种嫉妒来自执著,这跟爱不能混为一谈。当你有了女朋友或男朋友,丈夫或妻子,当他(她)和别人相爱时,你的嫉妒油然生起。这是执著造成的,而不是爱。我们坚信这种嫉妒是源于爱或慈悲心,但事实上其中90%是执著,爱可能只有10%。我们之所以变得嫉妒不已,是因为我们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看待问题,认为“我需要那个人”。这真是一个荒谬的想法,如果说我爱他(她)是因为我需要他(她)的话,这简直无法构成一个理由。爱和慈悲心意味着为别人着想,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举例来说,梵文karuna这个词被译成英文compassion,karuna译成藏文翻成了deh-gok, deh意思是幸福,gok是终止。慈悲心被翻译成终止幸福。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终止幸福,意味着终止贪欲,终止自私的幸福,终止以自我为中心的幸福,这才是karuna的准确含义。如果你能终止这种自私的幸福,这种只为自己的幸福,那么,它就上升为清净的慈悲心,纯净的爱。 这是真正的爱。在这种爱和慈悲心中,嫉妒无从产生。现在你明白了什么是爱,什么是执著。
除了与执著相关的这种嫉妒之外,另一种嫉妒是与嗔恨心结合在一起的。在这样的情况下,其力量将会非常巨大。不管哪种情况,只要有其中一种嫉妒心,就已经足以使我们完全处于痛苦之中,使我们的心想的都是蠢事,最终使我们变得愚痴。
带有嫉妒的生活是非常棘手的,这就是我们要致力于通过分析和禅修来理解真谛,理解爱与执著的区别,从而断除嫉妒,打开心灵的重要原因。
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在对治嫉妒心的角度来说,应该发愿让一切众生远离嫉妒,这是清净的慈悲心。致力于这种慈悲心的禅修,直到生起觉受。


第五大怖畏:邪见怖畏
邪见为内在怖畏,黑手党可以比喻为邪见的外在怖畏。非黑手党人都知道黑手党之凶险,但是黑手党成员却不感觉黑手党凶险,因为他们本身就是黑手党之缘故。邪见正如黑手党,因为你要是成了黑手党,会被他们引入歧途。他们使你做恶事,做蠢事,即使是他们让你这么干,你也不会认为有什么不对的。同理,邪见把你引向歧途,正如以盲导盲,前面之人摔倒,后面之人会步其后尘。举例来说,佛教的因果之理告诉我们,善报来自善因,恶报不来自善因。如果你认为做恶能得善报,就堕入了邪见,如为了宗教而杀生祭祀就是邪见,杀生祭祀祈求来世生天或生的好一点也是邪见。根据此种见解,杀戮成了快乐之因,此正是邪见也。这种行为结果只能带来痛苦,因为其目的与行为大相径庭。
这只是一个例子,我们有太多像这样的邪见。在任何情况下,不论不论所持的观点正确与否,如果过分的执著,即使是所谓的“正见”,同样会带来麻烦和痛苦。邪见决定把你引入错误的方向,但执著“正见”,同样把你引入歧途。
有时,不经过逻辑的分析及亲身修证,偏执的将一种宗教认为是正确抑或是错误的,这种对见的执著常会引发不同宗教之间的战争。虽然我们经常提到“我们”的宗教,但事实上有时我们并非了解我们的宗教,我们有的只是盲信。真正的宗教观非为战争而存在,而是为人类社会谋求幸福。如果它们带来了痛苦与战争,那还是不要它们为好。我们为这些烦恼吃尽了苦头,因此,我们没必要由于见解而再增添痛苦,这种痛苦是自找苦吃。基于此,如执著己见,无论其正确与否,都不是正见,因为这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迷惑和负担。
根据萨迦派的教诫,这些教授的心要是远离四种执著:
若贪现世非佛徒(舍弃现世),
若贪轮回非出离(莫贪轮回快乐)
若贪自我非菩提(远离我执)
若贪实执非正见(远离我见)
如果我们与这些教授背道而驰,则无法从执著中摆脱。这些教授心要是即优美又深邃的。
在上述的教言中,我尤其强调第四句的教义,即远离我见。若贪执于自己的哲学见解,尤其是宗教之见,则不能称之为真正的见解。
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见解是错误的,而是指你对你的宗教(及见解)的这种贪著的态度。如果你抱持着此种态度,即会不加分析,不用智慧的认为你的宗教至高无上,如此你的宗教观点即成为一种盲目的信仰。如果有人斥责你的宗教,你还会起烦恼,还会面红耳赤,这意味着你执著于自己的见解。我认为如果你真地修持你所信仰的宗教,那么,当别人对你的宗教有所指摘,你即不应该起烦恼,亦不应该指摘其他宗教之见。这样,才堪称为具备其宗教信仰的优秀修持者。
一般来说,我认为宗教观并非用来增加烦恼或嗔恨,相反,从佛教观点来看,它们的存在是用来控制、断除烦恼,并将心降伏。比如说,佛教的空性正见就是用于调心,净化心,洗去烦恼尘垢,用智慧之火和慈悲心之水来“烹调”我们的心,而非是用嗔恨之火和执著之水来“烹调”我们的心。重要的是远离邪见,并且也要远离对正见的执著。但是很显然,我们需要通过透彻的分析和禅修来获得对这些见解更大的信心,从而不再产生执著并从而完全没有执著。
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
第五大怖畏是远离邪见:即愿一切众生远离邪见。愿一切众生远离邪见,并且远离对正见的执著(这一点甚至比远离邪见还要重要)。对治这种情况是愿一切众生远离邪见。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心,致力修这种慈悲心,直至生起觉受。


第六大怖畏:悭吝怖畏
悭吝像精神上的枷锁,把你关进牢房,你被牢牢地锁住,而无法动弹。同理,如果你有悭吝,就无法动弹,也就不可能有所布施,甚至你连有关布施的言词都听不入耳。而根据教言的说法,布施是富贵之因,悭吝是贫穷之因。
有一些悭吝,强烈到不仅针对于他人,即便是面对自己,也悭吝得不能自拔,这是极难断除的!如不去餐馆吃饭,不上酒吧,有这么多的餐馆酒吧,但是由于悭吝,好像它们根本就不是为你开的。印度语里有一个词,是理解悭吝这个意思一个很好的例子:maki-cius,maki意思是“苍蝇”,cius意思是“舔”。当一个人非常悭吝,印度人就会说这个人太maki-cius,人们就明白了。“舔苍蝇”意思是指当苍蝇掉到这个人的茶杯里,他不是马上把它扔出去,而是要等到他把苍蝇完全舔干,因为苍蝇身上还有茶。这是一种多么强烈的吝啬!
六度当中的第一度是布施度:如果悭吝太强,就几乎不可能修持布施。布施有四种:财布施、无畏布施、法布施和慈心布施。
财布施:就是用财物毫无悭吝地施舍,直接利益他人,满足物质上的需要。
无畏布施:如有人买了一条鱼宰杀,我们把它买下放生。这样,我们就使被杀对象免去被杀的恐惧。由于对生命的布施,这种行为会产生即刻的意义。从业的角度上讲,这种修行的确很重要,因为这种行为不仅让被帮助对象得到好处,同样也将好处返回给了布施者。
法布施:对(讲法的)善知识而言,有正确的讲法动机,和(自身)具备正确的教授是必须的。对听者而言,重要的通过听闻的意乐,能够用心直接接纳善知识的教授。当具备这两点时,这样布施才能成立。
慈心布施应该是统摄在其他三种布施之中,他使其他三种布施具备正确的动机。没有慈心的动机,其他三种布施看上去是布施,但是否是真布施,值得怀疑。
如果真心想修布施,必须要时刻留意你的动机。第一种布施是用财物直接布施。第二种布施是与生命有关的直接布施。第三种布施是透过教法,对心的布施。第四种布施是与动机有关的布施。通过这四种布施,有可能减少悭吝并祛除悭吝。
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
对治此种情况是愿一切众生脱离悭吝。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慈悲心,致力修这种慈悲心,直至生起觉受。


第七大怖畏:执著怖畏
执著的外在怖畏像一条汹涌的大河。如果掉进这条河里,就很难出来,汹涌的河水平会把我们卷入大海。同样,强烈的执著会把我们卷入轮回的海洋。为什么祛除、控制执著如此地难?我认为这跟执著于自我紧密相关。执著的第一对象是执著“我”本身,第二对象是“我的(物)”:比如我的身体、我的工作等等。比如,当孩子刚开始独立的思维,就有了“我”的想法了,没有人教他“我”是什么,也没必要教他诸如此类的事。因为我们(已经)生生世世的和这个(执着有一个“我”的)想法交往甚密。我们认为这个“我”是存在的,同时,(我们当然也认为)这个“我”(所具有)的身体也是存在的,这个“我”的所有(物)也是存在的,(并且相关的一切)其他的东西也都是存在的。因此,看上去好像“我”是一个主宰,而我的心和我的身体是这个“我”的仆人,我们觉得“我”凌驾于身心之上。
从语言的角度上看,“我”和“我的(物)”这两个词是不一样的。这两个词(所隐涵的意味)有很大差别,好像这个“我”是自性的、坚固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着的。
我们对这个本不存在的“我”,怀有强烈的执著。如果我们通过严密的分析及甚深禅定寻找“我”和话,你会哭笑不。因为根本找不到我们执著的这个对象——“我”,我们将意识到我们执著的,不过是一个巨大的幻觉。如果真正理解了作为被执著的这个“我”并不存在,那么,去执著这个“我”(被主观意识所执着的一个“我”)的这个主观意识(也就是隐藏在最深处的那个发起执著的“我”)也同时消失。(注:什么时候知道(被执著的)“我”)不是独立存在的,那个时候,(发起执著的)“我”也不是独立存在的。比如,我们观空性时,“我”在哪里?“我”是谁?从哪里都找不到“我”,因为我的身体,我的心都不是“我”,但除了身心外,再也找不出另一个“我”,但我们感觉里总有一个在身心之外独立存在的“我”(即发起执著的那个“我”、那个主观意识),那就是无明。)
换句话说,是“我”在找“我”。第一个“我”是俗谛上的“我”,是依因缘而生。作为我们寻找的对象的第二个“我”是我们认为有自性存在的“我”。这个“我”从它本身来讲,的确是不存在的,但是从我们平常的思维来说,我们却想当然地认为它确实存在着,并且很重要,但是它只是以表象存在。从这种无明产生出了强烈的执著。只要我们有强烈的无明,就没有办法断除执著,因为执著背后的这个因在。
执著的另一个原因是“取”。通过“取”,我们认为现象与外表是永恒的,但实际上,它们非永恒存在。在种想法是由于无明。举例来说,我们把女朋友或男朋友,丈夫和妻子作为执著的对象。如果我们认为这个人永远存在,永恒不变,就会产生更大的执著。在这种情况下,让他们明了他(她)会改变的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认为他(她)永远如此。
我们认为我们执著的对象永远不变,而且他(她)永远能够满足你的愿望。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执著的对象身心都是变化着的。靠执著想把这种变化停止下来是不可能的,因为变化是无常本性的一部分,运动和变化是万物的本性。如果你真的明白了无常的意义,这样理解能帮助你明白事实的真相,你的妄想也就少多了。
我们应该找到我们对于一个对象的执著的真正原因,是出于我们自身(对于所执著的对象)的需要。很显然,当我们执著的对象由于因缘,身心发生了改变,你不大可能接受无常所导致的事实,我们的我执心使我们认为一些事情(理所当然的)应当是恒常不变的。因此,当我们真地情绪低落时,我们可就痛苦不堪,忧郁症也就来了。
“取”这种念头认为执著的对象是永恒的,这个念头是忧郁的因。
重要的是我们认为我们的思想和事物的本来面目是一致的,即我们认为事物在我们想象中的存在方式与事物真正存在的方式之间不存在矛盾。(我们心里想我是恒常,今天、明天没有改变,但实际上每一秒钟都在改变,所以不能嘴里说我是无常,心里想我是恒常,这也是一种邪见。)。这不仅仅是佛法所阐述的哲学观,也有其现实意义并且是经验之谈。因此,我们可以说忧郁症导致的精神上痛苦都是直接由执著产生的。
我想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但是没有人能够清楚地发现它,包括我在内。这就是为什么执著如此牢固,如此难以断除。如果意识到了无常,当出现像父母、朋友和财产状况发生重大变化时,将对我们产生帮助。到那时,更容易去接受事实,不会再有强烈的忧虑,并且你也知道了用忧虑来面对无常的规律,没有任何的作用。
我离开西藏去印度学习时,母亲对我的忠告成了她的最后遗言,这件事让我牢记了无常。起初她本不愿意让我去印度学习的,但是最后还是同意了: “因为你是出家人,必须要学习佛法,但同时还要帮助我的仁波切------Khube仁波切”。在她的前世,Khube仁波切曾是她的仁波切。她接着说:“如果你真地要走,我不知道我们还能不能相见,但我希望你学习佛法。去学习!去帮助仁波切!这就是对我的愿望的回报”。这就是她对我的临别告慰,我再也没见到过她。当我学习,并帮助仁波切时,(事实上是仁波切帮助了我),虽然是间接的,但我还是觉得我回报了母亲的爱。
如果我们常常思维人生无常,即死亡随时会降临,并且禅修无常,会帮助我们打开心灵,体会到这个事实。比如,当我知道她的死讯,我为她祈祷并禅修慈悲心,而不是为她忧虑。我们知道忧虑对她对自己并无益处。重要的是要区别开慈悲和执著。有时用语言是难以说清楚的。我觉得慈悲和执著是有明显分界线的。这一点通过禅修及对教法的学习来理解是有可能的。
我们举个例子,在梵文中,慈悲是Karuna,Karuna藏文叫de–gok, de意思是“快乐”,gok意思是“终止”。终止快乐,这是什么意思?每个人都想快乐,如果慈悲心把快乐终止了,这事儿就有点儿不对头。但是其中有更深层的含义,“终止快乐”意味着终止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执著以自我为中心的快乐意味着只替自己考虑,只希求自己快乐。从这个意义来看,慈悲心和执著区别甚大(可以说,人们嘴上所表现的目的与人们内心最深处的目的有天壤之别!)。
即使从慈悲心的角度来说,也不要去伤害别人。从仁爱的的角度来说,也要帮助别人,因为慈悲心的意思就是愿别人解脱痛苦。如果这个愿的确是出自真心,就不可能会去伤害别人。
有时这颗心看上去是慈悲心,其实不是。比如,某人养了一头猪,给它盖个猪圈,喂食,照顾它直至它长大。但是最后呢,猪真可怜!每个人都知道这个故事的结局!这个看上去是慈悲,但是我们根本不能叫它慈悲,那是对自我的执著。
另一种情况是你的“慈悲”与他人的物质财富有关。我们对这些人怀有慈悲,但实际上我们的慈悲针对的是他们的物质财富。一旦这些人落破了,你的慈悲心也就没有了,我们就会对他们说“拜拜”。
甚至从身体而言,如果某人漂亮,我们对这个人就能够生起强烈的慈悲心。没有这个人,你就活不了。但是当身体上的美丽逝去,变丑了,我们慈悲心也就渐渐消失。我们的慈悲心就会转移到别人身上。但事实上我们慈悲心的对象是不应该发生改变的。对治以上问题的大慈悲心是什么意思?愿一切众生脱离痛苦及痛苦因,在此,执著为痛苦之因。
“嘟哒咧”的意思是愿一切众生远离执著并愿一切众生远离执著怖畏。这是大慈悲心,致力修慈悲心,直到生起觉受。


第八大怖畏:疑惑怖畏
外在的疑惑怖畏很像怕鬼。人们常常会疑惑鬼的存在与否。同样的,人们经常会习惯于对一些事物的真假,好坏产生疑惑。
疑惑来自所知障。有时我们生起了疑惑,但是很难定义这种疑惑到底是什么。特别是拿空性来说,我们对它是否存在存有很大的怀疑,或认为那只是一种哲学观点,也实在搞不懂它对我们有什么好处。人们就是不想深入的学习或修行表象之下的深层含义,总是对表象的表象感兴趣,如电视(节目)。这正像西藏人们常说的:“人不喜欢真理,正像狗不喜欢棍子一样”。这就是对事物真相的疑惑。
我认为绝对有必要用智慧正见去探索真谛的深层意义。教法言:“我们没有见过的东西还很多,驴子没有走过的路多着呢”。这意思是说广学博闻、不要关闭自己的心是多么重要。举例来说,一个人可能认为他(她)了解真谛,但事实上他(她)不知道。同样,我们有疑惑,但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有疑惑。
当我们皈依佛法僧三宝时,法的其中一个皈依处就是忍辱。所以,皈依法就意味着皈依忍辱。皈依忍辱不意味着皈依别人的忍辱,而是皈依自己的忍辱。不要皈依嗔恨。
那么疑虑就产生了:如果我百分之百地皈依忍辱,会带来快乐还是痛苦?这样就疑虑生起来了。(我们想)也许为了快乐,还是皈依嗔恨好了。

有时人们说:“忍辱对我来说没有用,嗔恨倒来得更好,因为这更管用。忍辱不会带来任何东西”。这些是对法的疑惑。如对法尚存疑惑,修法时会带来许多怖畏。事实上,没有理由恐惧,如果你真心修法,那么,法带来的总是喜悦。如果你修法时有疑虑,可能你认为法会给你带来麻烦,事实上,是疑虑给你带来了麻烦。疑虑有多种,不能一一述之。但是透过经验要认知它们,限制它们,保持自己清净的心。
什么是慈悲心?愿一切众生消除对法性真谛的疑虑,愿一切众生消除对这些疑虑的怖畏。致力修这种慈悲心,直到生起觉受。这就是“嘟哒咧”的涵义。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4-10 23:06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四.远离病苦


“嘟咧”意思是远离所有的病苦。愿一切众生脱离一切疾患,这也是一种慈悲心。


身体疾患
当我们看到父母、亲戚或朋友得了重病,我们会对他们生起一种很强的慈悲心,在这种慈悲心的促使下,我们会为他们解除疾病而祈祷。这是很好的,对他们有益。首先这能够帮助你的心安静下来,而不是去焦虑。焦虑不会带来好处或快乐,只能带来痛苦。
寂天菩萨在教法中说:“如果痛苦可以改变,那我们为何还要担心呢?如果痛苦改变不了,那担心又有何用呢?”。我觉得此教诫甚妙,直达人心。有时间的话,可以思维一下。
不要焦虑,应当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并为他们免除疾病而祈祷。从因果上来说,你的慈悲心和祈祷对他们有所裨益,因为你的慈悲心和祈祷源于他们:没有这些病人,你不会去祈祷,不会生起慈悲心。
我们为什么为他们祈祷?他们并不知道你在为他们祈祷,那这个祈祷对他们是否起作用?从逻辑上说,这是有道理的。我认为他人的存在是你祈祷和爱心的因。因此,爱心和慈悲心因他人的存在而被激发出来。爱心和慈悲心所带来的好处不仅仅利益了他人,又反过来利益了你。同理,如果你做了不好的事,其恶果也返回到了你那里。从逻辑上讲,你的祈祷和慈悲心因别人而生,又回到了别人那里。
最主要的是动机。尽量生起深层而清净的慈悲心。如果你用这种清净的慈悲心祈祷,你肯定会给别人带来好处。即使我们是为了别人身体的疾患而起慈悲心,这种慈悲心的动机也不仅仅是为了你认识的人及对你好的人,也应该为了你的敌人,如果你有敌人的话,(我希望你没有敌人)。
当看到你的敌人身体生病时,尽量生起深而强的慈悲心,而不要生起快乐的心。 有时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朋友(友人)生病时,我们非常焦虑。当我们看到我们认为是敌人的人身患疾病,我们就有快乐之感。这是很愚蠢的。这种当我们看到我们的敌人身患疾病时所生的快乐之心来自于嗔恨。我们所爱的人生病时我们起的担心不是源于慈悲心,而是源于“取”:“我需要这个人”。这就是说某人生病时我们生起的担心是百分之百的执著,如果觉得美滋滋,那百分之百是嗔恨。


个人疾患
如果得了严重疾病(我们希望没有),我们自然是去医院,吃药,想方设法除掉这个病。打开你的心,设法接受这种疾病。不管情况如何变化,都要忍耐,担心没有用,生气也于事无补。对帮助你的医生和护士生气只能给你和帮助你的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从因果法则看,痛苦和疾病来自你的业力,教法言:“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烦恼心病
当我们看到有人身体有病或贫穷时,我们会对他们生起慈悲心,会说:“多可怜呢!他(她)得了病...,他(她)很穷...,他(她)没有吃的。”。当然,即使这种慈悲心不错,也不是真正清净的慈悲心,因为我们有分别。事实上,我们不对健康人发慈悲心,也不对有钱人发慈悲心。我们有的时候就这么奇怪,我们对这些人有的不是慈悲,而是嫉妒。
当我们只为有身体疾患或穷人怀有慈悲心时,这不是很深、很明智的慈悲心。比如嗔恨、嫉妒,的确是很危险的疾患。这些疾患不是这一生的疾患,而是前世带来的,而且还会带到下一世。身体的疾患只是这一生的疾患,因此,心的疾患就要比身体的疾患严重了。
我认为,当我们禅修这种慈悲心时,一切众生都可远离疾患。我们不但要他们脱离身体的疾患,也要脱离心的疾患。心的疾患是一切烦恼的根。每一种烦恼都是一种严重疾患,这些疾患即没有药物可医,也没有手术可治。
如果有摧毁烦恼的药物,我们也应该最好不要去吃。在你实在没办法的时候再吃,这个在西藏叫做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它能使痛苦有所减轻,但是其危险是这些药物不但能摧毁烦恼,同时也摧毁清净的智慧光明。
透过显微镜是看不见烦恼的,因为烦恼没有形状。尽管看不见,但烦恼总是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存在着,从一世到另一世,不断的以这种力量制造着痛苦。祛除烦恼唯一的方法是通过禅修空性、无常、爱心、慈悲心和菩提心。愿一切众生远离身心疾患: 愿一切众生远离疾患,这就是这种慈悲心和“嘟咧”的涵义。致力修这种慈悲心,直至生起觉受。


五.修习菩提心
禅修这八种慈悲心后,我们应当修习菩提心。菩提心意思是心的证悟:Bodhi意思是菩提;citta是心,此意就是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愿获得证悟。如何修习菩提心?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自他相换菩提心修法,这个传承来自寂天菩萨 。一种是七支因果菩提心修法,其传承来自阿底峡尊者。我在此讲的是第一种菩提心修法:自己和他人交换,这个在藏文里叫Ton len,意思是“取和给”。即把别人的痛苦取过来,把自己的快乐给别人。
对有些人来说,修习自他相换有时比较难。当把别人的痛苦取过来时,某些人会感到不舒服。如果自他相换确实修习得好的话,并不意味着真地把痛苦带给了你。从自利主义的观点来讲,人们总希望得到快乐,不想给自己找痛苦。如果你整天想的都是你自己,获得幸福就很难,得到痛苦却容易,进而,培养利他之心就难了,利他之心才是快乐之因,有教法言:“偏爱自己一切衰败门,偏爱众生一切功德基”。
怎样修炼自他相换?观想一切众生在你的前方,将他们的痛苦观想成黑色的光,用左鼻孔吸至心间。把自己的快乐观想成白色的光施与他人,从右鼻孔呼出去,观想此光普照一切众生。用这种悲心的动机,将他人的痛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用慈心将快乐布施给他人。
因为我们修习了自他相换,所以我们能够修炼菩提心。虽然我们观想过把别人的痛苦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把自己的快乐转给别人,但是我们仍然被烦恼所束缚。所以,我们尚不能如自己所愿利益别人,不能给他人指示真实之道。谁能够指示真实之道呢?唯有佛。因此,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必须证悟,给他们指示正道。因此,让我们修炼菩提心。要学好菩提心,需耐下心来学习其他与此修法有关的教授。
第二个方法是从阿底峡尊者传承的七支因果菩提心的修法,分别是知母、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和菩提心。


首先,一切众生为母的意思是要知道一切有情是我们过去世的母亲。
但教法中说为什么要把一切众生看成母亲,而不是父亲。我认为有一个理由,比如在人类当中,与父亲比起来,母亲在照顾孩子方面一般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即使是像老虎、狮子、狗等动物,其雌性对幼崽也是付出的最多。虽然有时雌雄共同建筑巢穴,但是大部分雄性并不照顾幼崽。这就是佛教让我们视一切有情为母的原因。特别是在轮回的过程中,从我们的中阴身进入母胎的第一天起,到我们出生为止的九个月零十天当中,母亲就把我们视为她们生命的一部分。像羊、牛、老虎、狮子这些动物,出生后马上就知道到母亲的哪个部位吃奶。他们为什么知道?依佛教观点,它们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吃母亲的奶,因此,出生后马上就能知道,否则,不可能这么准确地找到母亲的奶头。在母亲的子宫中,它们什么也不知道,即使有鼻子有嘴,也不能呼吸。难怪全世界大部分的语言都称母亲为妈妈。我认为,婴儿一开始学说话时,首先学会说妈妈。这是因为(我们)生生世世与母亲连结在一起。因此,我们应当观一切有情都是我们的母亲,并以此禅修。这部分是最重要的修法。知母修好了,其他六支就容易修了。
第二是念恩,念母之恩的意思是应当记住一切有情的恩德。
即使今世的敌人,你也应当把他们看成是过去世的母亲,当她们作我们的母亲时,就像今世的母亲一样照顾你,仅仅是时间上的有所差别。把敌人看成是过去世的母亲,是因为在过去世她们曾是你的母亲,从而修习念恩。
第三是报恩,报恩就是尽我们最大的可能帮助一切有情。
我们能做什么呢?由于一切有情都想得到快乐,而不想要痛苦。因此,我们需要尽一切所能使他们快乐,因为有教法言:让母亲欢喜是报恩,让有情欢喜是善业,让上师欢喜是供养。报恩意即尽我们所能利益一切众生,以此来修习报恩。
第四是慈心,慈心是愿一切有情具备快乐及快乐因。
不管你是否认得他们,不管他们是否喜欢你,不管他们是帮你,还是伤害你,从你的内心深处愿他们得到快乐及快乐之因。这就是清净的慈心。


第五个是悲心,是无分别地愿一切有情远离痛苦及痛苦因。
那样,你就能修习清净的悲心。


第六,增上意乐的意思是对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负起责任,这就在增上意乐。
但是现在我没有这样的能力,我还没有(为众生)开显圆满解脱之道的能力,谁这个能力?唯有(证得)佛(的果位)。所以我要修习菩提心。


第七是菩提心修法,梵文的菩提心Budhicitta中,Budhi是“菩提”,citta是“心”。
愿为一切如母有情众生之利益而证悟,从而修习菩提心。


念诵方法
观想白度母或绿度母在眼前,不是像照片里的样子,应该是栩栩如生。应当熟悉她的穿戴、坐姿及颜色。要了解这些,可以看看照片或唐卡。
注释:
1. 持“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咒时,根据你的信心选择观想白度母还是绿度母。
2. 度母的身口意的加持以光的形式进入你。如果是白度母,光就为白色;如果是绿度母,光则是绿色。这些光净化了你的不清净的身口意,也净除了你日常生活中一切修法的障碍。
3. 持“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心咒数分钟。
4. 禅修打坐慈悲心数分钟
5. “嘟咧”是脱离轮回,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禅修这种慈悲心数分钟,直至生起觉受,然后念“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
6.“嘟哒咧”是脱离轮回之因,在此特指八大怖畏烦恼为轮回之因。愿一切众生脱离第一大怖畏:傲慢怖畏,禅修这种慈悲心数分钟,然后,在这种禅修的深处生起觉受,念“嗡哒咧嘟哒咧嘟咧娑哈”。以这种同样的方式,用慈悲心的禅修依次对治其他七种怖畏:无明、嗔恨、嫉妒、邪见、悭吝、执著、疑虑。
7.“嘟咧”为远离一切病苦。愿一切众生远离身心疾患。致力禅修这种慈悲心,直至生起觉受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