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超越科学的局限

佛教超越科学的局限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这些成就都是我们的骄傲。依据古书的记载,我们的祖先尊崇月亮为天神;而现代人类却已经登陆月球,在上面漫步。人类可以在太空船待上几个月,探测遥远的星球。所有这些“奇迹”都是得力于科学知识和技术。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处处都离不开科技。不久,我们将会崇拜科技。早期的时候是我们将寻求科学的支持,证明我们的宗教正确无误和不可或缺,而且要使宗教现代化,赶上潮流,受人尊敬和信仰。

因此,不少有心人士,无论僧俗,都在从事一项愚蠢的努力,企图证明佛教是一个科学的宗教。不错,佛教哲学和现代科学之间,有若干相通和类似的地方,从知识的层面来看,这种现象很能够鼓舞人心,引发兴趣和令人兴奋,甚至令人大吃一惊。但这些都只是周边的东西,并未触及佛教的核心。

〖原子〗

让我们简单介绍这些相通和类似的地方:

公元第四世纪的无著菩萨,是一位伟大的大乘佛教哲学家。他在提到原子(paramanu)时说,原子无色身(nihsarira)。原子的认知,一定要透过物质的最终分析。现代物理学中的原子观念,与一千六百年前梵文佛典的定义相同。

有一位科学家朋友曾经邀请我参观沙克雷,这是距离巴黎不远的核子研究中心。我曾经向该中心的物理学家,提到佛教的原子定义,问他们有什么想法。他们说,即使是到今天,他们仍然没有超越这个定义。不错,他们都同意,原子没有色身(物质的形状),不能看得到或触摸得到,它的存在必须用心构思,它是一个观念。

这位公元第四世纪的佛教僧侣,对于原子的界定,竟然这么接近现代物理学,真是令人匪夷所思。他不是科学家,对物理学也没有兴趣。他是一位修行人、哲学家,见到诸法实相而已。他如何获得这个定义呢?他并没有藉助任何精密的仪器。他所使用的“仪器”,正是透过禅定所开发和净化的智慧。

〖空间和时间〗

根据无著菩萨在《摄论》中所阐释的佛教哲学,时间只不过是为了无尽因果所立的假名而已。无尽因果的一切活动,则都是在空间中发生,换句话说,时间离不开空间,无尽因果的一切活动才能够发生。一切活动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时间绝对无法独立存在。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即使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科学家都很难理解,无著菩萨早爱因斯坦16个世纪,不就是后者的预言吗?爱因斯坦说,时间不是分离的实体。时间和空间彼此相关,层层交叠。在相对论中,谈空间不能不谈时间,反之亦然。也就是说,时间不能够单独存在。佛教更进一步指出,有一种境界是超越因果和超越时空的。那就是最究竟、最绝对的“真理”,称为涅槃,超乎物理学的范畴。

十九世纪以前的科学家,无法理解相对论的观念,把这个世界看成是一部机器。藉著量子力学的出现,宇宙的机械观就要进一步放弃了,尤其是在原子和次原子的层次。新出现的科学观点,不再把世界看成是由独立物体组成的机器,而是有机的整体或网路、关系网,并以非常重要的方式把观察者包括在内。

〖佛教没有新鲜事〗

我愿意再强调一次,最新科学的世界观,对佛教哲学来讲,并没有什么新鲜,因为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早就在他的缘起论或缘生论中,说得既清楚又正确了。根据这个理论,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是一个互相关联的网,也就是一个因果网。一件事物的生灭,完全决定于其他事物的生灭。整个宇宙的一切,不论是有情世间或器世间,都不能独立存在;没有哪样东西(即使是小如粒子)是孤立的。一切现象,一切事物,包括我们的生命在内,都是互相依存、互相关联的。

〖世界只是一个观念〗

让我们回到原子的观念。原子是看不见、触摸不到,只能够用心构思的观念。因为世界是由原子所组成的,所以究竟说来,世界也无非是观念。在现代科学出现以前的许多世纪,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早就说得很清楚了。世亲菩萨也是公元第四世纪的著名佛教哲学家,他根据佛陀的原始教义,发展出唯识哲学。这一派佛教哲学发展到了颠峰,很详细地说明整个宇宙只不过是假名或观念。它更进一步假设,不仅是外在世界,就连我们的内心也都只是一种假名或观念。

〖对宗教的真理而言,科学并不重要〗

诚如前面所说的,这些都是有趣而令人兴奋的知识讨论,但它们并没有触及真正的宗教。如果要从科学上寻找支持,以证明宗教的真理,将是徒劳无功的,一点意义也没有。就我们所知,一切宗教都同意,爱心要比仇恨来得高尚、优越和有价值。爱心可视为宗教的心脏。但这个简单、基本的道德真理,虽然普受一切宗教的承认,却不能以科学在实验室里证明它具有道德价值。在实验室里,可以从观察体内的化学变化和其它生理效应,来证明仇恨是有害而爱心是有益的。然而,这是不足以说明爱心或仇恨具有什么样的道德意义。在宗教上,范围比较广。宗教说明爱心和仇恨是什么?它们的道德和伦理价值何在?它们对自己、亲友、邻居、社会有那些好的和坏的影响?最后获得简单的结论:爱心比仇恨来得高尚。这就超越了科学的范畴。佛陀说,最高真理是超越逻辑的。宗教真理也是超越逻辑的。科学观念一直在改变,宗教真理则否。如果要以无常的科学观念,来证明万古不变的宗教真理,既不合适,又显得荒谬。

科学和宗教是两回事。它们的目标和功能并不相同。科学的兴趣,偏重于物质价值的精确分析和研究。它没有心;它不懂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不关心道德、伦理和精神的价值;它不懂人的内在和精神世界;它只探讨人四周的外界物质。反之,宗教尤其是佛教,旨在发现和研究人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心理的和灵智的世界。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种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它教人们如何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戒)?如何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定)?如何获得智慧(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它教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佛教不只是包括研究和知识,还包括实践和悟证真理。解、行、证是支撑佛教这座大厦的三根柱子。有解而无行,被弹斥为毫无用处、毫无利益。单纯的建立在欲望追求上的物质科学并不关心这些理性精神面的东西,也不认为如此。

科学上的发现,有它的极限,即使是科学家也惮于践履,如果加以引申,就非明智之举。这是我们必须小心避免的陷阱。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4-8 16:03 编辑 ]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朝向永恒的和平

(缅甸帕奥禅师受联合国邀请演讲稿)





三十三天的帝释天王,在第一次去见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问了佛陀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便是关于战争与和平。他说人类、天神和其它众生都有一个愿望。他说他们的愿望便是:“希望我们没有仇恨、没有暴力、没有怨敌、没有恶意地友善过活。”

但是帝释天王向佛陀说,虽然人类、天神和其它众生都有这个愿望,他们却充满仇恨、暴力、怨敌、恶意地过活。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和平地过活,没有仇恨、没有任何武器或商业的威胁、没有敌人、没有忧虑和悲伤、没有嗔恨,但是他们的生活却充满了这些事。为什么会这样?帝释天王问佛陀:“尊者,是什么结束缚他们?”佛陀回答:“嫉妒结和悭吝结。”

在此佛陀所讨论的“结”是某些态度。

(1)当某人在财富、声望、知识等方面比另一人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人的成就。

(2)当某个家庭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家庭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家庭的成就。

(3)当某家公司在任何方面比另一家公司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家公司的成就。

(4)当某个民族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民族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民族的成就。

(5)当某个国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个国家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国家的成就。

(6)当某群国家在任何方面比另一群国家更加优越的时候,便会有一种态度产生,即讨厌该群国家的成就。讨厌其它人的成就的态度是嫉妒。

(1)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知识等和别人分享是小气和吝啬,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2)不能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知识等是对别人的成就怀恨,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3)不能忍受自己的、自己家庭的、自己的公司的、自己的民族的、自己的国家的、自己这一群国家的财富、声望、知识等受到别人、受到别的家庭、受到别的公司、受到别的民族、受到别的国家、受到别群国家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是骄慢,是悭吝的一种态度。

导致这两种态度产生的根源是爱自己但不爱别人。一般上,人们爱自己,爱自己的家庭,爱自己的公司,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国家,以及爱自己那群国家。一般上,人们不爱别人,不爱别人的家庭,不爱别人的公司,不爱其它民族,不爱其它国家,以及不爱别群国家。这种贪爱自己的东西、嗔恨别人的东西态度是嫉妒和悭吝的根源。如果断除了这两种原因,也就断除了嫉妒和悭吝。对于嫉妒和悭吝的根源,是可以透过佛陀所教的中道完全根除、灭尽。

中道是三学:(1)戒学;(2)定学;(3)慧学

首先人们必须培育清净戒。基本的清净戒是指戒除五事:

(1)戒除任何形式的杀生。

(2)戒除任何形式的偷盗。

(3)戒除任何形式的邪淫。

(4)戒除任何形式的妄语。

(5)戒除服用任何种类的酒、烈酒或其它麻醉品。

这五戒是基本的清净戒,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正确修行里都包含了它们。如此培育了戒清净后,人们必须实践第二学,即定学。这是指培育心,令它专注在一个清净的目标:我们称它为止禅。人们可以培育定力达到很高的境界,我们称它为“禅那”。有好些清净的目标是人们可以采用来培育这种禅那定的。

这些禅修目标的其中四种是四梵住:

(1)慈梵住(mett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慈爱,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慈爱,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慈爱,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慈爱。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慈爱。

(2)悲梵住(karu.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悲愍,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悲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悲愍。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悲愍。

(3)喜梵住(mudit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随喜他人的成就地安住:他随喜自己尊敬的人的成就,他随喜自己亲爱的人的成就,他随喜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的成就,他甚至随喜自己的仇敌的成就。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随喜一切众生的成就。

(4)舍梵住(upekkhà):修习此禅达到禅那后,禅修者对一切众生心怀中舍地安住:对自己尊敬的人心怀中舍,对自己亲爱的人心怀中舍,对自己没有爱憎分别的人心怀中舍,甚至对自己的仇敌心怀中舍。这时候他已经破除了不同种类人之间的心理界限:他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中舍。

修习四梵住达到如此深的禅那定后,禅修者能够真正毫无例外地对一切众生心怀平等的慈爱、悲愍、随喜及中舍地安住。

这四种梵住的力量远远地驱除了自私的爱和嗔恨。任何成功培育了这些殊胜特质的人得享真正的和平。但是,他只能够在禅修定力强大的时候才得享这种和平,因为一旦定力减退,梵住也渐渐消失,自私的爱和嗔恨便可能重现:这种禅那定的真正和平只是暂时性的和平。这是为何禅修者必须也实践下一个步骤,把暂时性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

能确保把暂时性的和平转变成永恒的和平的方法是修习第三学,即慧学,也就是佛陀所教的观禅(vipassanàbhàvanà)。观禅是分析心和身体,以便能够正确地了知组成有情的名色法。

修习了清净戒后,禅修者可以进而修定以便证得禅那。培育了禅那定后,他的心变得非常强而有力,散发出非常明亮且能透视的光明。运用这种心生光明,他可以分析身体,发现身体是由数万亿称为“色聚”——色法的聚合体——的微小粒子组成的。据说它们比肉眼见不到的原子还小上许多倍。

整个世界里的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色法都由这些色聚组成:这些微小粒子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

但是观智并非透过知见这些色聚而产生。如果要令观智生起,禅修者必须分析究竟法;他必须辨识与分析组成色聚的色法。这么做时,他会见到每一粒色聚都由四大界组成:

(1)扩展之界,我们称它为地界(pa.hav. dhàtu)

(2)黏结之界,我们称它为水界(àpo dhàtu)

(3)热能之界,我们称它为火界(tejo dhàtu)

(4)移动之界,我们称它为风界(vàyo dhàtu)

除了这些之外,组成色聚的还有其它色法,我们称它们为所造色,例如:颜色、气味、味道、食素(营养)。为了正确地了知色法,禅修者必须付出足够的精进力,以便有系统地、清晰地以观智——我们称它为正见智——来辨识这些究竟法。

分析了究竟色法之后,禅修者必须有系统地辨识名法,以便了知名法是由心(citta)和心所(cetasika)组成的;它们也是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在我们的禅修中心里,有许多禅修者都能够清晰地辨识这些究竟名色法。

清晰地知见究竟名色法一直都是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之后,禅修者了知名色法是无常的。亲自知见名色法无常之后,他也了知名色法因此是苦的。亲自知见名色法是无常且苦之后,他也了知名色法是没有自我的:自我是不可能无常且苦的,不是吗?

了知一切色法与一切名法是无常、苦、无我是了知“苦圣谛”。但是已经以慧眼清晰地辨识和分别了这些究竟名色法的禅修者所需要了知的多过仅只了知一切名色法是无常、苦、无我的:这种了知不足以带来永恒的和平。他必须也了知名色法之间的关系。

禅修者必须以自己的慧眼辨识色法与名法如何因为对究竟法的无明、爱、取、行与业有而生起。他不能只是在佛陀所教的理论上明白这些因果关系,而是必须也以自己的正见智透视真实法。

在我们的禅修中心里,有许多禅修者都能够以自己的智慧透视及清晰地辨识这些因果关系:他们了知苦圣谛是因为“苦集圣谛”而生起。

以智慧透视这两种圣谛之后,他了知男人、女人、个人、人类和天神在究竟上是不存在的:在究竟上,只有诸因和诸果存在。名色法只是由诸因造作形成的行法。正如刚才解释的,这些行法以极迅速的速度生灭:这是为何我们称它们为无常法。由于它们都因此一直遭受极迅速的速度生灭,因此它们是苦法。由于是这样无常且苦的,它们没有包含或藏着任何人或自我,这就是说它们没有实质,是无我法。这透视无常、苦、无我真实本质的智慧称为“观正见”。

完全地培育了观正见,便会生起“圣道智”:这是清晰地透视涅槃——无为界——的智慧。了知无为涅槃是透视至上无比之乐及永恒的和平:我们称它为“苦灭圣谛”。透视涅槃的圣道智包含八个道支:

(1)正见、(2)正思惟、(3)正语、(4)正业、(5)正命、(6)正精进、(7)正念、(8)正定,这八支是“导致苦灭的道圣谛”。

圣道智有灭除心的烦恼的力量,心的烦恼是苦的真正原因。圣道智一共有四个,每一个生起时,便有某些烦恼被灭除“或减弱”:第四个圣道智生起时,一切烦恼完全灭尽,这就是说自私的爱和嗔恨也都已经被灭尽了。当自私的爱和嗔恨不复存在,嫉妒和悭吝也不复存在。

当嫉妒和悭吝不复存在,禅修者自己已经证得永恒的和平。但是,如果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民都能够付出这样的精进力,以便为自己证得永恒的和平,那么全世界永恒的和平将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当嫉妒和悭吝不复存在,便没有人会讨厌别人的财富、声望、知识等等,反之会随喜别人的成就。而且没有人会觉得不能忍受把自己的财富、住所、亲戚、声望、知识等等和别人分享,反之每个人都会很高兴地、很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和别人分享。没有人会觉得不能忍受别人变得和自己一样富裕、有声望、有知识等等,反之每个人都会随喜别人的成就。当每个人都随喜别人的成就、很高兴且慷慨地把自己所有的东西和别人分享的时候,肯定没有人会批评、威胁、攻击或毁坏别人:肯定会有永恒的世界和平。

这种可感觉到的真实世界和平是当下就可以达到的,如果世界的人民持守戒学的五戒。这就是说如果他们自己戒除五种事:

(1)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杀生。

(2)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偷盗。

(3)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邪淫。

(4)戒除以任何借口来进行任何形式的妄语。

(5)戒除以任何借口去服用任何种类的酒或烈酒。

这是佛教修行的第一个步骤,差不多在一切宗教的正确修行里都包含了它们。如果所有的世界人民都修习禅定,培育慈、悲、喜、舍,世界和平这项无可否认可以达到的事实将会持续更长久:但它还是暂时性的世界和平。然而,如果所有的世界人民都培育道智,这项无可否认的事实将会是无法摧毁、永恒的世界和平。

这些有关逐步地证得个人和平的事并非只是理论上的概念,或只是哲学或玄学的理念。它们是任何修习戒定慧三学的人都可能证悟的真实法。在许多世纪以来,有许多人修习这三学,而且成功地为自己证得了所追求的和平:戒的初步和平、禅定的更长久和平及慧的永恒和平。现在,这三学还是一样可以实践,任何愿意真诚地、精进地追求永恒和平的人还是一样能够享受其成果。为了让大多数的世界人民得享这种个人的永恒和平,而因此达到永恒的世界和平,我仅此真诚地呼吁每个人都实践佛陀所教的圣洁修行,愿一切众生证得永恒的和平。

《朝向永恒的和平》一文,是2000年8月28日时,帕奥禅师受到联合国邀请参加“宗教与精神领袖之千禧世界和平峰会”而作。帕奥禅师和其它世界宗教成员被邀请“对宗教与精神领袖能为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给与针对性的建议”呈上讲稿及演讲。帕奥禅师当时由于患病不能出席,其演讲稿“朝向永恒的世界和平”也无法呈献。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