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无尽悲心永恒大爱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无尽悲心永恒大爱 尊重生命的佛教素食观

俗谚云∶“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向来最讲究吃的艺术,有人餐餐吃的山珍海味、美食佳肴,身体却依然是百病丛生;有人虽是粗茶淡饭,反而身体健康长寿,因此本文将从佛教的观点,对素食做一番探讨。

就佛门而言,尊重生命是素食的一个重要观念。大自然的一花一木,都是有生命的个体,任意伤生害命,或是砍伐山林,浪费资源,都是与尊重生命严重违背的行为。

《本生经》里提到,子菩萨连举手投足,都十分谨慎,深怕一不小心,踩痛了大地;《缁门崇行录》里匾担山和尚惟恐伤及草木,拣橡栗为食,他们尊重生命的慈悲胸怀多么可贵!《楞伽经》云∶“杀生食肉者断大悲种。”佛教的持斋茹素,乃至护生放生,最主要是基于慈悲的精神,这正说明佛教是以最清净的心灵,最彻底的方式来尊重众生生命的表现。

佛门以慈悲为怀,为长养学佛人的慈悲心,减少世间的暴戾气氛,让一切有情乐于亲近、依附;为爱护众生,尊重生命,让所有众生能身心安乐、无所怖畏,因此主张素食。

佛世僧人托钵为长养色身

在佛世时期,僧人过得是乞食的生活,没有选择食物的自由,为长养色身的健康,施主们供养什么,就吃什么,以获取修行所需的热量,这是不得已的方式。当时的僧团规定,僧侣们只能吃“三净肉”,所谓三净肉,在《五分律》说明,“有三种肉不得食∶若见、若闻、若疑。见者,自见为已杀;闻者,从可信人闻为己杀;疑者,疑为己杀。若不见、不闻、不疑,是为净肉。”

昔时印度的僧侣以乞食托钵维生,为避免施主们准备斋饭的不便并没有要求完全素食,另外西藏佛教里,在深山修行的la ma,当地种植蔬菜存活不易,也无法讲求完全素食,仅凭以无分别心来吃素,长养色身的需要。针对吃素与佛教精神的掌握,印顺法师曾说∶“佛教的出家制,本是适应印度当时的乞食生活,在这种生活情况下,是无法十分拣择的,只能有什么吃什么。这是适应时地的方便,在世尊的悲心中,决不以三净肉为非吃不可。”

后来到了大乘佛教时期,当僧侣们较能自主地选择食物,许多经典便出现不食肉的主张。《楞伽经》说,佛告大慧∶“有无量因缘不应食肉,然我今当为汝略说。谓一切众生从本已来,展转因缘,常为六亲,以亲想故,不应食肉。驴骡骆驼狐狗牛马人兽等肉,屠者杂卖故,不应食肉。不净气分所生长故,不应食肉……又令修行者慈心不生故,不应食肉……彼食肉者谓天所弃故,不应食肉……令修行者不生厌离故,不应食肉。我常说言∶凡所饮食,作食子肉想,作服药想故,不应食肉。听食肉者,无有是处。”

众生在六道轮回,眼前所见的众生有可能是人死后转生而来,何忍将它宰杀烹煮?又众生相互残食,杀生不绝,增添世间的仇恨,食肉等于间接杀生。因此,在《入楞伽经》说∶凡杀生者,多为人食,人若不食,亦无杀事,是故食肉与杀同罪。

而在《大乘入楞伽经》中,对于食肉的功过有更详细的说明。如佛告大慧∶“一切诸肉,有无量缘,菩萨于中,当生悲愍,不应啖食。我今为汝说其少分。大慧,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在生死中,轮回不息,靡不曾作父母兄弟男女眷属,乃至朋友亲爱侍使,易生而受鸟兽等身,云何于中取之而食!”

经文中并提到,由于荤食的人身体臭秽,所以诸圣先贤不会亲近,因此即使是这位修行的人再怎么精进,也无法成就道业;反而,口气常有臭味,亦增长疾病。

由此可见食肉,即是对于口腹之欲,心生味着,对一切有情的生命不予尊重,不仅会遮断慈悲的种子,而且障碍修行,可说是百害而无一利。

所谓“莫道世上刀兵劫,但闻屠门夜半声”,世间的人食肉,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于是恣意杀生,广积怨业,相习成俗,不自觉知,因此战争灾祸连绵不绝。愿云禅师的戒肉食诗曾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所以佛教改良吃的艺术,提倡素食,杜绝杀戮,让世界拥有安宁祥和的日子。



佛教认为吃饭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成就佛法的道业,必须借助这个色身来修行,甚至以禅悦为食,日日法喜充满。(图片来源:中国素食文化传播网)

中国佛教提倡素食

北传佛教、南传佛教与藏传佛教三大佛教文化里,只有中国佛教是完全素食的,这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佛教并不是一开始就素食,而是经过相关经典的传播、僧人的自觉、帝王的提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共识。

例如中国梁朝的梁武帝,为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他曾写过《断酒肉文》提倡素食,武帝之后北齐文宣帝向僧稠法师求受菩萨戒,“断酒禁肉,放舍鹰鹞,去官畋渔,郁成仁国。又断天下屠杀,月六年三敕民斋戒,官园私菜,荤辛悉除。”由于古时帝王慈悯众生,提倡素食,上行下效,对于民风的改善,有很大的影响。

其次,素食的原理,来自护生的观念。吾人观察世间上的一切有情众生,无不爱惜自己的生命,即使是小如蝼蚁,如不幸溺水,尚且奋力挣扎,但聪明的人类却往往忘却自己曾受刀杖楚毒的痛苦,为了满足一时的口腹之欲,宰杀众生,孰不知因缘果报的道理,最后还得承受苦果。因此《法句经》说∶“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已可为譬,勿杀勿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隐。”

吾人提倡素食不杀生,有何功德利益?在《分别善恶所起经》亦云∶佛言∶人于世间,慈心不杀生,从不杀得五福。何等五?一者、寿命增长。二者、身安隐。三者、不畏兵刃虎狼毒虫所伤害。四者、得生天,天上寿无极。五者、从天上来,下生世间则长寿。今见有百岁者,皆故世宿命不杀所致。

素食有益于身体健康,为全世界所公认的事实,不仅能涵养柔和的心性、仁慈的性格,更能使耐力增加;例如,观察地球上素食的动物,如牛、马、大象、骆驼等,皆是比较具有耐久的力量,反观如豺狼虎豹等凶猛的动物虽强悍,但力量无法持久,由此可知,素食能增加耐久,为良好的养生之道。

《阿含经》里曾提到为长养有情众生的生命,有段食、触食、思食、识食等四种食物,能吃出健康、活力,才是学佛的本意。因此,佛门的‘食存五观’里说,吃饭时若能思量到这顿饭的来处不易,就能产生惜福的心;心存惭愧之心,时时提防自己,不要眷恋食物的美味,助长了贪欲;吃饭是为了治病,不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为了成就佛法的道业,必须借助这个色身来修行,甚至以禅悦为食,日日法喜充满。



心中有“素”,口中茹素,如此一切善心善德皆包含在其中!(图片来源:中国素食文化传播网)

酒肉葱韭蒜障碍修行

此外,佛门中所主张广义的素食,包括不食用肉类食物、五辛,及不饮酒。佛门主张不饮酒的理由,是因为饮酒易乱性,如《楞伽经》偈云∶如彼贪欲过,障碍圣解脱,酒肉葱韭蒜,悉为障碍道。将饮酒与食肉、辛菜,并列为障道因缘。

《梵纲经》对于酒戒亦有很严格的规定,即使自己不喝,包括酤酒和教人饮酒都属犯戒行为。戒本中说明,酤酒是非常严重的波罗夷罪,如经中云∶“若佛子自酤酒、教人酤酒……一切酒不得酤,是酒起罪因缘。而菩萨应生一切众生明达之慧,而反更生一切众生颠倒之心者,是菩萨波罗夷罪。”因为卖酒的行为,会导致众生因有酒可喝,心神颠倒,乱性害人。

或许有人会问∶市面上所卖的葱、蒜、韭、兴渠、薤等五辛,即非肉类,为何佛门人士不许食用?《楞严经》说∶‘诸众生求三摩提。当断世间五种辛食。此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用五辛秽浊的气味,易增长人们的欲心,辛烈的感觉,又会增加人们的嗔怒,即使能宣说佛法,十方天仙也都赚其臭秽,悉皆远离,于是此人的福德因缘日渐消薄,道业也难以成就。所以人们如要清心寡欲,祛除乖戾的气息,除了戒食酒肉之外,同时还要戒食五辛。

如今在社会上,素食店比比林立,每家寺院、素食餐厅的厨艺精湛,不但有中式,甚至西式、日式、有机素食餐厅都提供多样选择,素菜的口感细腻,许多人对素食的接受程度大为提高,不仅为长养慈悲心,还可使身心健康,真是一举数得。

素食的人,血流通畅,循环得快,使人身体清爽,精力充沛,富于耐力,思考敏捷,容易长寿。例如佛教唐朝高僧赵州和尚活了一百五十岁,现代高僧虚云老和尚活到一百二十岁,即今印顺法师,多年持素,以九十六岁之高龄,尚且耳聪目明,这便是素食健康长寿的实证。又如第一次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游泳冠军茂林罗斯,他的速度惊人,持久有力,是最负盛名的运动家,他便是个素食者。美国著名篮球明星比尔·沃尔顿(B。Walton)以进攻性强及战门力过人而着称。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验证了素食的利益,并劝说其他人也改为素食。

总之,素食并不完全是宗教的意义,有的人持斋是为了保养身体,有的人素食是为了医疗健康的需要,有的人发心发愿茹素,甚至有的人吃斋是从小与生俱来的习惯,素食的情况每个人各有不同。素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锅子碗盘是否有洗净,是否为吉时良辰,素食是在于心意,如果秉持着慈悲喜舍的善心,心中有“素”,口中茹素,如此一切善心善德皆包含在其中!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今天放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庄严,放生的这个功课啊,当我们去思维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多的高贵的品质。

      像我们本来自己去杀生吃肉,好像没有觉得怎么样,为什么?因为我们这个时代啊是烦恼浊、见浊的一个时代,大家做不好的事情习以为常,认为很正常。但是按照佛法来思维这个生命的时候,就发现我们那个行为是错的,是颠倒的。自己想求得快乐,却得到痛苦的一个结果,而且残害其他生命的同时,就是对自己生命的残害。

      六十一页讲放生功德有很多很多,应该每次看一看,回去的时候再逐条地去细细品味。佛法是需要品味的,每一条都集聚了很多很多福德在当中。世间的一些规矩像一个交通法规,它是凝聚了多少血的教训才出那个交通法规的,而我们佛法是聚集了诸佛菩萨的功德。
      
你看,观音菩萨那种庄严,耳朵上有耳环、有项链、手镯、脚镯,想观音菩萨这么爱美哦,带那么多黄金珠宝,是不是那个道理啊?不是。那是代表他三十七道品、六度万行的庄严功德,他的生命里所庄严的是什么?那种庄严叫十三种报身佛的严饰。这个严饰是什么呢?这个装饰品不是有相的物质的装饰品,它是累劫积功修德,救度众生,救苦救难,这样所造下的生命奇迹,这种功德力称为菩萨的庄严。
      
我们众生以什么庄严呢?我们现在这个五浊恶世也是我们的庄严啊!甚至三恶道非人啊,那些饿鬼啊,这在《法华经》里面有讲到,我们凡夫众生以三恶道,狗啊、牛啊、马啊、鸡啊的身体,换来换去,像换衣服一样,这是我们凡夫的庄严。今天穿一件比较好的衣服,做人了,下次又不知道换哪个衣服了,三恶道进进出出像走花园一样,那是我们凡夫的。

      所以佛菩萨悲悯我们,救度我们。佛菩萨以无量的福德,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度也要度。像我们今天放的鱼,你说那个鱼怎么度它?刚才我从鱼车边走了一下,然后我就想不单单车里的鱼,连鱼车都包括在里面了,有情无情,我们佛法都把它囊括其中。每一条鱼在我们心里面,今天我给你结了这个缘,每一条鱼我都要去观想怎么去教化它。

      在西藏放鱼、放牛、放羊的时候怎么放?在头上写一个“唵”字,用漆写的。鱼大一点也给它写一个“唵”字放到水里去,给它修很多法加持它。刚才我也在观想每一个鱼,你们头上都有“唵”,你们的喉下也有“阿”啊,你们心间也有“吽”。“唵阿吽”,佛菩萨的功德入你们的自性,这个自性本身具足啊!

      今天这个因缘,对它们来说是难遭难遇的因缘。因缘汇聚时,就好像鼓一样,那个鼓你说它会不会发声音?鼓它自己不会发,但是它有没有发声音的功能?就好像这些众生一样,它本具的佛性能不能成佛?它有佛性在,但是没有缘行不行?鼓它有发声音的功能,但是鼓槌不打上去,它会不会响啊?它不会自己响的。

      众生也是这样,所以缘很重要,所以菩萨就缜密地天天考虑怎么给众生设计制造得度的因缘。师父领进门,拼命想办法就是领啊,各种各样的方法,就是要领,往解脱的门里领。

      所以今天我们在放这些众生的时候,不仅仅是把它们的肉身从屠刀下救下来放到水里去,不仅仅这样一个行为,最主要的就是我们以菩提心摄受这些众生,这样子一个缘结下了。你这个软体里面功德大了,你软体里的众生也跟着你一起提升,所以这个就不同。我们在座的同发菩提心,一起摄受它们,你说这个鱼多幸福!

      那反过来想,佛菩萨多不多?你看《地藏经》里佛菩萨多到怎么样?释迦佛问文殊菩萨,说文殊师利啊,以你的智慧天眼所观,佛菩萨你数的过来吗?文殊菩萨说我的天眼看是数不过来,世尊说我的天眼所见都是无量啊!
      这么多佛菩萨,我们在座的众生,我们被佛菩萨光光相摄,但是我们怎么样?倚着佛菩萨的威德性也照样会造业。所以欠什么呢?欠一个觉悟的因缘,这个觉悟的因缘就犹如鼓槌敲鼓一样,一旦敲起,就会发出声音。

      所以我们在放生的时候,既在放那些众生,也在唤醒我们的佛性啊!既是凡夫地在做的小孩子游戏一样的行为,同时佛菩萨也在救我们。如果我们救众生的心豁然之间跟佛菩萨救我们的心能够相应,你就擦得出火花来。这时候看到那些众生的时候,合着掌跟它念念佛,自己眼泪水会流下来啊!帮它放生的时候,我们自己汗毛会竖起来,原来佛菩萨救我们亦如是啊!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