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陀对在家居士的要求

佛陀对在家居士的要求


    在家居士,如果要想得到现世安乐,要做到四点: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

    居士不是出家人,必要创造生产社会资源、努力赚取生活资本。所以基本的工巧技能,一定要掌握。或者学文、或者学工、或者学理。掌握了职业技能,将来才能养活自己、护持三宝。联系到当今社会,很多父母自己信佛,孩子受到影响,不好好学习,整日想着出家、修行。这就很糟糕,如果孩子将来没有出家的缘分,又无一技之长,那是很辛苦的。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赚钱要合法,当然更好是也符合道德操守。然后对于财产,要懂得积蓄,不能做月光族。要尊重自己的劳动所得,不要乱花钱。如果要引申,可以理解为惜福。

    所谓善友为依,如果自身就足够上劲,那么周围一定也能认识许多上进的朋友。通过这些好朋友的帮助和促进,激励自己更好得生活,并且不会堕落到颓废的状态。这也是四正勤的助缘。

    会赚钱,还要会花钱。佛陀在这里,只是开示如何把生活过好,所以并没有说大家要把钱都拿出来做布施。也没有鼓励大家贴金、造庙、塑像、带排位、放生、共修。因为布施功德,主要还是体现在后世安乐的需要——福报培养。就现世安乐而言,还是要把自己的钱财安排好,量入付出,这本身就鼓励理性消费。佛陀曾开示,如何花钱,如《善生经》中广说。如果一味贪享五欲,毫无厌足。那就是完全忽略将来的生活,这可不是有智慧的表现。

    说完世间安乐,佛陀继续开始出世间安乐。同样也是四点。一是信具足,二是戒具足,三是施具足,四是慧具足。

    首先当有正信。要具足正见,然后一心皈依。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妄自菲薄。在见道之前,信都不是具足。当然,站在佛教的立场,我们一般还是说,要皈信佛、法、僧三宝。

    关于戒律,同样也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犯戒禁取。居士,守足五戒,那就足够了。若多,也是一天一夜八戒。在多就不是普通居士身份所适合的了。受什么戒,持什么戒,一定不要自己想当然。做得多错得多。所以做到五戒就可以说是戒具足。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自己有了一定的物力、财力,那就要有规划得适当去做布施。作为福报的培养。当然,为了避免被习气俘虏,我们要平等施,亲手施。要产生对施舍的喜悦,那是很重要的。

    最后要有智慧,不然什么都是白搭。要知道什么是佛法?佛法为什么好?真的适合我吗?这很重要,因为正见决定了正道。没有正确的方向,一切努力都是打水漂。

    所以居士学佛,一定不要舍弃物质生活。现今很多在家人,过分执着不符合身份的行为,导致与常人殊异,工作懈怠,生意放弃,家庭不睦,夫妻冷漠,儿女不顾。这可不是佛陀所赞许的。每个佛弟子,对外都是佛教的名片,自己的偏极,会让大家误会佛教。这是很有害处的。

    大乘佛教讲究五明,对于出家人而言,认真办道是正务。对于在家人而言,把生活过好才是正务。一定要学一点技术,不要说红尘苦短,没时间学习和赚钱。那是痴愚。吃着娑婆的饭,却投资到极乐去。所以不管做什么,钱一定要赚,因为生活安定,才能安心办道,才能滋养色身,才能布施和供养。当然赚钱,最好是通过正当途径,或者打工、或者买卖。如果投机,那就风险太大了。而且投机多是博弈行为,会导致心的波折,与安乐相违。可以适当做些投资,但是不要整天牵肠挂肚的就好。

    真正的佛教,就是要了解真相——一切受是苦,一切法无我,一切心无常,一切身不净。可是很多人并不那么想,企图得到常乐我净的保票。于是就要逃,去那寿命无量,没有恶道,处处和谐,吃用不愁的地方。必须承认,这些条件很优厚,作为常人肯定会动心。不过佛陀会让大家去红尘五欲,烦恼火宅里待着么?这里省略数十字,然后回答:和谐和谐。

    佛陀对居士的态度,就是好好生活、尽力布施。在将来有了缘分,那就出家学道。我们在佛陀的经典里发现,佛陀极少对在家人说出世间法。那就说明了不同身份做不同事情的重要性。首先接触佛法,如果真的上道了,那就不要在家继续闷着了,直接出家就好。如果听闻佛法过后,还是觉得红尘“堪能忍受”,那就好好当个在家人。不要越位去做非分之想。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问:怎样看待出世修行和入世修行?

  答:当我们说到出世修行时,往往会联想到出家这种修行方式。若是这么定义的话,似乎与在家居士无关,其实不然。出世可以指出家修行,也可以指出世的超然心态。

  作为在家居士,虽不能在寺院、山林过一种远离尘嚣的清修生活,同样要具备超然物外的出世心态,不为世间种种名利声色所染,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出离心。有了这种心态,我们才会过得更自在。

  菩萨道,是以入世的悲心修行。但我们要知道,这种入世仍须以出世的心态为基础。只有这样,入世时才不会陷入对世事的执著中。若无出世的超然,很可能入到哪里就陷到哪里。不仅陷入世事中,同时也陷入生命内在的世俗心中。那时,自顾尚且不暇,遑论利益他人?所以说,入世修行必须以出离心为基础,否则就会随世俗心所转。

  至于说到出家及在家的修行方式,我觉得,出家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也是有前提的,必须找到一个如法道场,找到一位堪为依止的善知识。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修学道场,出家后也可能会忙于应酬,和世俗生活并无太大差别。

  若是因缘具足,自己也有纯正坚定的发心,走上出家之路,就可放下一切负担,全身心奉献于追求真理、传播佛法。在社会上,毕竟有太多牵挂,太多羁绊,必须完成各种责任后,才有时间修行或弘法利生。但人生几十年是很短暂的,如果我们在尽义务的同时又继续不断地制造责任,可能永远都会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比较而言,出家确实比在家的修行条件优越很多。


  问: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

  答: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如此,必然如此,而不仅仅是一种用来说、用来听的理论。否则,说得再热闹,关键时刻仍无真实力用。当然,未具空性正见和相当禅修基础前,也很难在认识上产生这样确定无疑的感觉,因为我们看到一切时仍会觉得很真实。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