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蔡礼旭:培养孩子恭敬仁爱之心

蔡礼旭:培养孩子恭敬仁爱之心

“缓揭帘,勿有声。”我们在掀帘子的时候要轻手轻脚,不要发出太大的声响。因为现代人都是群居生活,我们的一举一动不要造成别人的困扰,要有这样的敏感度去时时观照自己的德行。比如旁边正好有人在睡觉,说不定他已经两、三天没睡好,好不容易才入睡,而你掀帘子的时候,嚓!这一个动作可能让他睡不着觉。或者我们在图书馆里看书,大家都很安静,你假如突然拉帘子拉得很大声,可能会有人被你吓了一跳。一个处处替别人设想的人,他在举手投足当中所流露出来的行为,都是会对他人有益的。所以,“缓揭帘,勿有声”,也在修慈悲心,替人着想。当我们时时替别人着想,心地也会愈来愈善良。你的心善良,就是真正在落实仁慈之道。

    除了揭帘子的时候不能太大声,在开门、关门的时候,也应该注意不要惊扰到他人。卢叔叔曾经有一次提到,他说半夜起来上厕所,一定要顾虑到别人在睡觉,不能把门开得很大声,冲水的时候,门又没有关好,那个声响就相当大。卢叔叔还说,进厕所之前要先敲门,为什么里面没有人还要敲门?卢叔叔说,因为大便鬼在里面吃大便,我们对其他空间的众生也要尊重,所以轻轻跟他们打一下招呼再进去,不然瞬间推开门就很唐突。我们的举止当中,都能对一切众生恭敬,那就时时在提升自己的心境。

    我们有时候出外游玩,住到了旅馆里,因为太放松了,就忘记自己在什么地方,于是在走廊上大声讲话,而影响到他人的休息。我们是否注意到现在的孩子的动作特别粗鲁?在上楼的时候,孩子步履的声音都很大,甚至于一边爬楼梯一边大声地喧哗。孩子们这种粗鲁的行为,我们做长辈的绝对不能视而不见,纵使是邻居的孩子,我们也要去制止、去引导,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下一代是属于社会的,我们要随分随力去劝诫。

    替人着想是第一等的学问,而替人着想决不是用嘴说说而已,而是要点点滴滴落实在生活之中。比如大家一起吃饭,假如你吃饭的声音很大,所有人听到都会觉得不舒服。我也跟朋友提过,吃饭的时候,嘴巴不能发出很大的声音,因为我们不只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公司、团体,甚至于到外国去旅游,我们代表的是中国人,所以要处处醒觉自己的动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我们俗话也常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你们念通了没有?所以现在离婚率很严重。婚姻走向离婚,对自己还有对小孩可能都是一个伤害。所以面对人生、面对婚姻当中的挫折,我们也要勇于去克服。刚好我在海口,有一天要去上课,在途中有一位朋友打电话给我:我的同事她先生有外遇,该怎么办?诸位朋友,你有没有接过这种电话?结果我一个没有结婚的人接到了。虽然没结婚,但是解决人生问题的答案保证在经典之中。所以当场我就开始跟她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在人生出现状况的时候,绝对不可能都是别人错,只有我对。有没有可能?不可能,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所以当夫妻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头一个念头要先想到“我错在哪里”。当然,这个念头不容易,可是只要我们不转到这个念头来,你的心绝对平息不下来。当我们处处只想着对方哪里不对、对方哪里又错,一定是情绪翻腾,很有可能会意气用事,会把事情搞得愈来愈糟。

  所以我接着又说:比方说对方错七、八分,我们错一、二分,也要静下来先想我这一、二分错在哪,进而把它改过来。这是第一个重要态度,“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接着我就跟她说:家火不烧,野火不起。诸位朋友,家火,什么火?冲突、不宽恕、不包容就是火。家里不先出状况,外面的火能不能烧进来?烧不进来。所以绝对不要去怪另外那个人,一定是我们自己先有过失,所以不要再把情绪又气到另外一个人身上去,这是第二个重要态度。第三个当先生对的时候,你要把他当父亲看,平常要把他当朋友看;先生错的时候要把他当什么看?小孩看,还不够,要把他当儿子看。当你儿子犯错的时候,你会不会跟他说:我这一辈子跟你没完没了。会不会?不会。为什么?你这么不公平,对你儿子都不会这样,对你先生就这样?为什么?有没有看到人的不平等?

  所有的障碍烦恼不在外,在哪?在自己。所以谁让你烦恼?打一个比喻,今天你走在路上,突然有一个陌生人走过来给你一巴掌,你还没有回过神来,他已经跑了,你在那里摸着你的脸:怎么这么衰?算了、算了!你就走了。突然那天回家祸不单行,刚好你先生喝了一点点酒,回来看到你,同样是一巴掌,结果一不一样?我跟你没完没了。奇怪了,同样一巴掌,效果不一样,谁造成的?苦都是自找的。因为我们的心不够宽容,没有从对方的角度看,所以都是用好恶在解决事情。自己所好的什么都可以,自己不高兴的就都不行,所以就造成自己很多心理上烦恼障碍。

  所以很多人就说:他都这么大了,连这一点做人的道理都不懂。他都这么大了,哪里大?身体大?是不是?对!活了三十几岁、四十几岁。身体大不代表智慧长。你说:他应该懂。他就是应该没懂,有没有人教过他夫妇之道?诸位朋友,你念书念了十多年,有没有看过一篇夫妇相处之道?哪一篇文章?夫妇相处对人生重不重要?重要!五伦只要夫妇伦正了,其它伦自正。你看,这么重要的东西没教。所以我跟一位长者聊天,他就说:我们教育什么都教了,就缺一个东西。缺什么?你们不知道?缺“德”。什么都有,真的,跳舞、唱歌统统都有,就最缺这个东西,最缺如何与人相处。所以你先生是受害者,我们有责任帮助他。“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你也要把他当儿子看,你马上就能包容他。也由于你有这样的态度,他才知道迷途知返,因为外面都是逢场作戏、都是虚妄的。人往往要犯了错,才知道什么是真的。所以外面第三者绝不可能是一个好女人,好的女人绝不可能破坏别人的家庭。因为这个先生的定功不够,也容易被花言巧语骗了。

  杨老师她从事读经教育差不多十年左右的时间,除了教小孩,她往往教读经、教书法教到十点多。小孩都回去了,换谁上课?大人上课。因为很多家庭问题,这些妇女都找不到方法,很痛苦。杨老师常跟我讲女人真不容易,所以要多关爱她们。所以很多家长有家里的问题、教育问题都会来问杨老师,杨老师也会尽心尽力帮助她们。所以杨老师常常回到家里都是半夜一点多,所以她都穿大衣,然后衣服里面都放一支雨伞,以备什么?不时之须。半夜比较危险,所以要全副武装,然后要包起来,让人家看不出来她是男的还是女的。从这么一个小小的动作可以看得出来,在杨老师的价值观当中,什么摆第一位?帮助别人摆在第一,置个人死生怎么样?当然没有那么严重。

  就刚好有一位太太她就说到她先生外遇了,怎么办?杨老师沉静了一下,当你沉静一下,对方也会怎么样?把心静下来。杨老师接着就说:你是真的要解决问题吗?要看看她决心下得够不够。这个太太就说:真的!你既然下了决心,我再告诉你。好,你就要真去做。在这样的情况,你一定要拿出女人的法宝。叫什么?温柔。你们怎么知道?要拿出你的温柔。所以从今天开始,他做什么错事摆在第二位,你自己有没有做对,有没有把孩子照顾好,有没有把公婆侍奉好,这最重要。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以你的德行唤醒他的惭愧之心。

  所以隔天,这位女士也穿得整整齐齐。可不可以穿得邋邋遢遢?很多男人是被女人吓出去的,我们还是端庄。她就打扮得很端庄,然后把孩子的这些功课都打理好,该睡觉的时候也都去睡觉了,她就坐在那里等先生回来。看着一秒一秒的时间过去了,十一点多了,十二点多了。突然在这个时候体会到一句道理,叫一切法得成于忍。假如这个时候你火气都上来了,可能就前功尽弃了,所以她继续等。一点多,听到开门的声音进来,怎么办?这位太太马上跑过去,笑得很灿烂,双手就把她先生的公文包拿起来:真辛苦,现在才回来。你一定肚子饿了,我去帮你煮碗面。就进去煮面。她的先生神魂未定,不知道出了什么事。结果她就从那一天开始每天都等她先生回家。诸位朋友,这位先生虽然出轨了,最起码还有一点好,还知道什么?还有一点羞耻心。所以后来过了差不多一、二个月的时间,有一天她先生回来得特别早,结果一进门,话还没讲就跪下去,他就说:你饶了我!我都跟你招了。她先生说:这一段时间我受到良心的煎熬,我都快撑不下去了。

  所以要化解人生的挫折、人生的困境,要用什么?还是要用诚心,还是要用德行,才可以做得到。不管人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我们一定要生起“勿畏难”,也要生起孟子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也要生起责任的承担。我快讲不下去了,我们当老师就是有这个坏习惯,常常要什么?考试。责任的承担,是我错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要写出来,“责任的承担是成长的开始”。诸位朋友,您回想一下你的人生,在哪一些时期进步得特别快?都是在挑战当中、在逆境当中。所以我们要感谢挑战、感谢逆境。
 
感恩老师!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诸位朋友,我们知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知不知道孩子每天在做什么、说什么?知不知道?当我们都不知道他在想什么,那怎么教?所以确实教育需要用心、需要耐心,我们要多花点时间去了解孩子,去关怀他,才能慢慢让他循规蹈矩。为什么一个七岁的孩子会想谋害父母?这就是父子无亲。父子有亲有没有可能这样?为什么现在父子无亲?原因在哪?父母很努力赚钱,都没有时间陪他,他跟谁比较亲?跟补习班老师亲,跟佣人比较亲。妈妈呢?父母有时候为了虚荣、为了面子,又把他送去补一大堆东西,他愈学愈厌烦。而这样的心境、这样的情绪,父母有没有察觉?可能没有察觉。所以,我们真正要花一点心去了解孩子的心情,孩子的想法、看法才行。我们一定要把原因找出来,才容易进一步教导孩子。

  问:请问老师如何看待“愚孝”?母亲爱唠叨,又不讲理,学生屡劝不听,常为了息事宁人而顺从她,搅到自己很辛苦。学生曾因为母亲与丈夫不和,干涉管教孩子的方法,又爱管事,而一度患上忧郁症。我该如何做,这算是愚孝吗?

    答:“学生曾因为母亲与丈夫不和,干涉管教孩子的方法”,那可能是母亲忧郁症吧?对不起,我的智慧不够,没有判断出来。不管是妈妈得忧郁症,还是我们得忧郁症,都可以解决,只要我们有信心去解决。

    其实我们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跟刚刚谈的有相关。第一个,我们自己的心态要对,要理智去应对它,因为事情要不是越来越严重,要不是慢慢改善。而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重点,是不是愚孝,最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用理智去孝顺父母。《弟子规》当中也给我们提到了,“亲有过,谏使更”,所以我们老祖宗的孝是不提倡愚孝的,要劝导父母不对的地方。但是我们要记住一个重点:面对孩子,要教化;面对同辈的夫妻、兄弟姐妹,要劝化;面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感化。他是我们的爸爸妈妈,你跟他讲话,跟你跟小朋友讲话一样,他受不受得了?受不了啊!“你把我当你的小学生啊?”所以对父母讲话一定要恭敬,调剂人情,你能顾及到他的感受。

    所以为什么叫孝顺孝顺,那个顺,就是能够顾及他的情绪,不要跟他整个冲突起来。调剂人情,接着才好发明事理。这个调剂人情就是让他能接受。我们对父母讲话,他能不能接受?我们对另一半讲话,他能不能接受?他能接受了,他能感觉到你是为他好,接着那些道理他才听得进去。假如他觉得你是在指责他,教训他,他后面事理就听不进去了。

    好,所以,我们在面对成人的问题,耐性很重要。心里不能常常记着妈妈,记着这些身边亲人的不是。你记这些东西,情绪很容易上来,而且对方可以感觉到你对他有看法。所以从今天开始,我们把有色的眼镜拿掉。都是坚信身边的人,“人之初,性本善”,一定可以越来越好,用这样的心去对待。

    当然另外一个重点,我们还是重复,就是不管母亲唠叨不讲理,这些事你都不要放在心上,然后母亲好的,你就去感恩她。人很奇怪,她不好的你都不说,她好的你都说,慢慢她会觉得,我应该做得更好,你看我这些不好,我女儿、我先生都不放在心上,我才做这么一点好,他就这么感激,这么肯定。她就往这个方向一直做了。循循善诱。

    接着,母亲跟丈夫不和,我们还是要第一个,他们的观念有哪些不对,你要劝导。再来,只要是家里人不和了,你要当和事佬,你不要在那里传话,把那些会对立冲突的,你说我这个人很正直,很老实,讲什么我就给他传什么。那个就是还没开窍,学呆了就不好了。所以,好的都赶快传。不好的,从你这里“嗖”就消音了。甚至于什么?本来,比方说妈妈生日了,儿子就买礼物,然后送给妈妈。“妈,媳妇买的。”然后你就给你太太讲,“我代你买个东西送给妈了”,桥梁啊。慢慢就化解了,多用点心。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问:当孩子来自一个破碎的家庭时,作为老师的,我们很难从父母恩德下手教《弟子规》,因为这些孩子是因为感受到父母的离异,而被遗弃给祖父母或“儿童之家”,他们的心中严重缺乏爱,《弟子规》的“父母呼,应勿缓”,完全不能让他们接受,该如何教?

    答:这个首先,刚刚这位同道有讲到说,我们教“父母呼,应勿缓”,完全不能让他们接受。第一个,这个完全不能,是我们觉得完全不能,还是真的孩子觉得不能?有时候是我们预设立场,不要小看孩子的善良。因为在唐山论坛里面有一位影星,她叫傅冲,她的父母离异,从小也是冲突很大。但是因为她姓傅,是大舜的后代。所以她一听完大舜的故事说,大舜的父母这么对他,他完全没有任何的抱怨,还一心一意对父母好,我是他的后代,我应该效法他。所以反而转了跟父母的关系,甚至于她去给婆婆洗脚,整个先生的兄弟姐妹都受到她影响。所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可以教他们“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而且今天纵使父母有不对的地方,“恩欲报,怨欲忘”。比方说生产是这么辛苦的事情,妈妈几乎冒着生命危险把我们生下来,这个恩德要不要念?这个也都是。父母辛苦的付出,我们要多去肯定这些付出。至于父母的不对,我们可以劝孩子去包容。为什么?“孩子,妈妈爸爸那时候没有学《弟子规》,你现在有学了,你要做得更好,让你爸爸妈妈相信老祖宗教诲,他们就会去学,去深入,你们家就会越来越幸福。”要把孩子的这种怨恨,转烦恼为什么?为智慧,为菩提。转危机为转机,让它变成一种使命感,“我要帮我的父母”。

    再来,也提醒他,孩子,父母曾经走过的弯路,也是让你汲取教训,你以后为人父母,一定要经营一个幸福美满的家,所以你现在要好好学。他就把这一个人生经历,转成他一个目标,一个动力。

    其实会不会转,也跟我们老师,我们自己在看待很多事情,能不能“日日是好日,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假如我们听了这个孩子家里的情况,我们还咬牙切齿说,这个父母真是太不应该了。那我们听了他们的事情都动气了,可能就不好了。包容在这些时代当中做错事的人。因为“先人不善,不识道德”,他们前面的人没有教,不要再怪任何的人。我们既然懂了,就从我们做起,从我们传播起。每个老师心中有这个太和之气,就能把这个包容跟和气,传递给我们的学生跟家长。

    当然这里也有提到,他可能是到儿童之家,而我们教知恩报恩,不只是教对父母。他假如对父母,暂时他这个怨恨一时伏不掉,我们可以延伸让他感恩,比方儿童之家的这些长辈。儿童之家这些孩子,怎么称呼这些工作人员?也是爸爸妈妈吗?也是有。所以我们更引导:您看,你们现在在这里的爸爸妈妈,他们跟你没有血缘的关系,却把你视如己出,他们的精神,比亲生的父母更令人佩服。所以也把感恩的心,从他身边这些对他有恩的人,把它启发起来。凡事都有善巧方便。  

问:学生的父母干不正当的工作,父母的行为很不检点,一大堆的坏习惯,我们如何教育孩子孝顺父母?

    答:从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深刻感觉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忽略了伦理道德教育,这些问题就层出不穷。不过“亡羊补牢,犹未晚矣”。

    当然我们要了解,闽南话有一句话讲“歹竹出好笋”,这个不好翻译,就是他父母不好,可能会出一个很好的人。你看大舜他爸爸不好,可是他是至孝,是吧?这个因缘是很难讲的。所以他面对他的父母是这个样子。这样的孩子我有遇过,真的很善良。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期许这个孩子:你看大舜,你看闵子骞,真正德行可以感动父母,因为父母也是“人之初,性本善”,他有这样的一种期许,他又真的肯听老师的话,依教去奉行。人的心都是肉做的,慢慢的这个孩子的德行,可以感化他的父母。

    当然感化这个事情,绝对不是一蹴可几,所以这个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好好的陪伴他,怎么去面对父母这些情况,怎么样柔软的、恭敬的去孝顺父母。

    所以人生要转这些境界,首先要相信父母,相信他人,真正有本善。然后在做的时候,不要急于看到结果。我们往往失望来自于什么?期望快一点,期望高一点,最后就失望了。所以失望怎么来的?“不是风动”,因为我们有这个心念动了,才会有后面那个结果。每一个念头都像一颗种子,善的就会结善果,恶的就会结恶果。所以谨慎自己的念头,都是跟经典相应,都会结善果。

    刚刚这个问题,我再提个建议,就是这个老师可以多念一些经典,祝福这个孩子还有他的家。大家不要小看,经典是很有能量的。你们有没有经验,一个人在念《弟子规》,你从旁边走过去,然后你觉得那个磁场不一样,没有吗?比方说这个班级很吵,你走过去的磁场,跟这个班级全部在念《弟子规》,一不一样?你们的信心,好像挺有问题的。这个问题你们想那么久。

    能量,我们看不到,但是它存在。有一个孩子有过动症,然后他的父母听了老师的话,在他睡觉的时候都放《论语》,轻轻的放,在梦中都让他吸收《论语》的磁场。两三个月过后,这个孩子的过动症就没了。所以我们要善用这些很好的力量、很好的磁场。包含也可以让这个孩子,多念一些经典来回向给他的父母,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问:弟子发现自己似乎没有进步,昨天上课时突然领悟到自己少了一颗恭敬心。虽然时时听到“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可是自己还是没有一颗诚敬的心。于是,我开始思考,怎么才有一颗恭敬心去对待一切人事物?我还是做不到。所以,请老师谈一下。谢谢!

    答:怎么提升对人事物的恭敬心?《弟子规》每一句都是提升对人事物的恭敬心。“父母呼”,恭敬谁啊?父母。“朝起早,夜眠迟”,恭敬什么?恭敬时间,恭敬自己的生命。“晨必盥,兼漱口”,恭敬什么?恭敬自己的身体,也恭敬别人。你身体不干净了,也不恭敬别人了嘛。都是恭敬。

    包含其实你看我们今天孙副校长,有提到,孩子成绩为什么会好,因为他们心态变了,“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所以孩子假如求学问的态度对了,他成绩怎么可能不好?那请问大家,《弟子规》哪句话是教学习的态度?Hello?你们都给学生考试,现在被我将一军,变成我给你们考试。

    你看我们在学校教书,小朋友在底下,“来,踊跃发言”,小朋友都不举手,然后我们就“赶紧举手!”结果后来我们去研习课程,变我们自己坐在底下,上面的教授在那里“赶紧踊跃发言”,我们也都不举手。所以我们都叫孩子要举手,我们自己呢?

    我们看《弟子规》当中告诉我们,“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孩子的态度假如学一句就做一句,你说他不会进步吗?“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这个孩子的专注一形成,他的学习会不好吗?“方读此,勿慕彼”,都是教专注的。“心有疑,随札记”,这个孩子假如形成他一听不懂他记下来,一下课,“老师,这个问题请教你。”我们当过老师的人,学生一问问题,最高兴啊!每一次下完课看没人来,很伤心。他肯学,下完课都把他留下来,单独教他。

    所以他这些态度一习惯了,他这一辈子都受益。他还懂得“宽为限,紧用功”,他读书还会做计划,“工夫到,滞塞通”。包含“见人善,即思齐”,他还能去请教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而且他还有一个根本孝的动力,“亲所好,力为具”,“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成绩这么不好,父母觉得很难受,就不孝了。所以他有《弟子规》这些心态,他的成绩就不用人家去推了。我们从根本把孩子的成绩跟德行把他拉起来。这一些态度形成了,这个孩子铁定大学毕业没有问题,是不?你们又没反应。

    我们都没形成这些态度,大学都毕业了呢,是不是?我们都还临时抱佛脚。假如这些都做到了,他读博士没有问题了,是不?我们就怕没有看到孩子这个心态,他一考完大学,就把那个书包从四楼三楼就丢下来。那样的孩子才危险,他文凭一拿到,就不读书了。反而他学习心态对了,一辈子都在学,活到老,学到老,他健康。

    好,这个是说《弟子规》你去落实,都是在提升恭敬心。我建议大家,您假如可以透过每一天这些礼节,也能提升你的恭敬心。你做一天没感觉,做一年,你就很深刻。比方每一次要读经典,站起来三鞠躬,然后观想孔子来了,观想圣贤人到你面前,那你恭敬心一定有。或者,你就点香,代表恭敬,老祖宗圣贤,你用香供养他们,虚心领受他们的教诲,你能这样去学,确实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