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诚法师 建立信解

学诚法师 建立信解



  出家修行是一条漫长艰苦的道路,没有高尚宏伟的志愿和坚固不退的道心,很难坚持下去。如何帮助出家人建立志愿、培育道心,不至于半途而废甚至自甘堕落呢?这可以通过次第善巧的修学安排来实现。

  首先,有必要对真正发心出家之人进行一段时间的考察,时间不宜太短,最好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刚开始发心出家的人,往往对自己的动机认识不甚清楚,对僧团生活存有很多想像。因此在这个阶段内,需帮助他们逐步明确和端正出家动机,参与并适应僧团的生活,以树立对出家道路的坚定信念。

  出家之后,则首先应建立对修学次第的正确认知。很多出家人刚出家时,非常精进,冲劲很足,但由于往往只注重短期效果,忽视长远规划,不谙次第,仅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修习,形成了很多固执偏颇的见解,并出现舍本逐末、急于求成、好高骛远等诸多问题。时间一久,看不到自己的进步,便对未来产生疑惑,无法坚持走下去,不仅白白吃了很多冤枉苦头,还浪费了宝贵的韶华青春。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修学的道路缺少清晰的规划和坚定的信解。学习佛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经相当长的时间持之以恒,循序渐进的努力学习之后才能有所成效,寄希望于短时间内速成,很不切实际。因此,一个完整清晰的学习规划就显得十分重要。

  佛法内容广博,须建立一套完整的修学理路,能够涵盖所有的佛教内容,然后要进一步考虑如何安排学习的先后次序,如何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特点,在学习的大方向上做出取舍,最后明确自身主要的用功方向。这些问题考虑清楚之后,就容易对未来的学习做到胸中有数,修学目标就会比较明确,不会随外界的影响而见异思迁,最终能够学有所成。大师曾说:“修持当一门深入,久久专修,方有成就希望。若心无主宰,见异思迁,正修净土,又欲修禅,旋思学密等,一向混合乱参,志向不一,纷纷无绪,何由成功?”

  还有的人不明白多少道理,觉得文字理论没有用处,急急忙忙地修行。殊不知这种做法非常偏颇,不可提倡。大师说:“解如目,行如足。行持固重,而不知解义为尤要焉!若于律义未能十分了解,而以臆见率尔行之,执非为是,谤是为非,他人不知,群起效仿,坏乱正法,其罪极大。古人谓恶紫夺朱,即此意也。若于律义果能十分了解,虽行不足,亦可对众宣扬,续佛慧命,以正知正见接引后学。彼虽不行,而其学者或能行也。……解义而行持不足,犹可弘护正法。虽行而解义未彻,不免误入歧途。故曰解义为尤要也。”

  同时也要避免仅将佛教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佛教本身是一个完整,丰富的信仰体系,不同于一般的哲学理论。如果单纯以世间学术的角度研究,则只得其假如大学毕业之才学,欲研佛经,依旧门外汉。论文法,则经文尚有超过国文多多。”如果随顺世俗的知见,就很容易导致信仰的退失,甚至退化为普通的世间学者研究佛教,枉负了出家之初衷。

  综上所述,若对修行缺乏应有的信解,不依正确的方法进行,则出家之路很容易走得辛苦不堪,甚至于走偏,走错,产生迷惘、动摇、退缩之心以及种种烦恼困惑,削弱初发心时的高远大志,退失继续向前的勇气决心,经不起五欲六尘的考验,最后败倒于无始以来的强大习气!表,不得其实。“现在有志僧青年,多趋求文字,学习外典,尽弃己业,佛门前途,深可悲也。而不知国文与佛经,不相关用。而倘若能依照次第,善巧规划学修道路,建立正确信解,就能帮助僧人认清修行的整体道路及自身缘起,踏实修持、步步提升,常得受用,心力才会越来越强大,从而志向愈发坚定、道心越发稳固。



摘自《福建佛教》2010年第4期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