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门感悟

佛门感悟


1、有苦有乐的人生是充实的,有成有败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2、人可以穷,心不能穷,心里的能源,取之不尽;身可以残,心不能残,心里的健康,用之不竭。

3、微笑使烦恼的人得到解脱;微笑使疲劳的人得到安适;微笑使颓唐的人得到鼓励;微笑使悲伤的人得到安慰。

4、真正的力量是忍耐;真正的智能是宽厚;真正的慈悲是包容;真正的财富是满足。

5、人无全功;人无全能;物无全用;心无全善。

6、享受健康不如享受平安;享受财富不如享受书香;享受名利不如享受无求;享受求得不如享受施舍。

7、快速而不马虎;谨慎而不保守;谦虚而不卑贱;礼让而不畏缩。

8、微笑能助长我们的活力;宽恕能助长我们的气度;包容能助长我们的和谐;放生能助长我们的寿命;慈悲能助长我们的人缘;读经能助长我们的智能。

9、春天,不是季节,而是内心;生命,不是躯体,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龄,而是心境;人生,不是岁月,而是永恒。

10、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11、心中无事就是天堂的花香;赞叹妙语就是天堂的音乐;尊重包容就是天堂的光明;少瞋少贪就是天堂的现前。

12、每天说一些欢喜的话,激励自己不要悲伤;每天做一些利人的事,激励自己融入群众;每天谈一些益智的事,激励自己增长智慧;每天审视圣者的慈像,激励自己增加内心的善美。

13、人生中,感动是一时的,感恩是一世的;荣耀是一时的,影响是一世的;委屈是一时的,成就是一世的。

14、愚者以为幸福在遥远的彼岸,聪明者懂得将周遭的事物培育成幸福。

15、人生最大的悲哀,是自己对前途没有希望;人生最坏的习惯,是自己对工作没有计划。

16、失败者,往往是热度只有五分钟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坚持最后五分钟的人。

17、有道之书尽读,明事之书多读,闲杂之书少读,邪妄之书不读。

18、死,要死得有价值;死有重如泰山,轻如鸿毛。活,要活得有意义;活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19、无言、心心相应,是谈话的最高艺术;无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20、万法相互缘起,世事不必强求;只要因缘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21、懂得利用时间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间的人,便是懂得无边的圣者。

22、不忧不惧、精进奋发,是袪病第一良方;不排不拒、放下执著,是除恼第一秘诀。

23、以力服人,时间短暂,功效浅;以德感人,时间久长,功效深。与其用力服人,不如用德感人;与其用力做事,不如用德做事。

24、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纳不喜欢的人;在做人方面,须具备谦虚卑下的心;在事业方面,要有舍我其谁的愿力。

25、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改过,必知迁善;愚者耻过,必知向上。

26、忙,像一把锋利的慧剑,能断妄想的葛藤;忙,是点石成金的手指,能化腐朽为神奇;忙,是营养调身的补品,使人生充满生机。

27、往好处看,往大处想,往细处察,往深处解。

28、龙要游到大海里应付猛浪,才能活动自如;狮要跑到山林里击败群兽,才能展现英姿;鸟要飞到虚空里接受挑战,才能学会遨翔;人要走到社会里承担考验,才能快速成长。

29、舍生取义,虽死,精神永存;苟且偷生,虽生,精神已失。

30、粗者与人斗力,愚者与人斗气,慧者与人斗智,贤者与人斗志。

31、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珍惜当下;当下不在他方净土,而是内心一念。

32、优秀的演技,来自演员认真领会角色的内涵;丰富的生活,必须自己努力体证生命的意义。

33、只要耐烦有恒,时间的浪潮会将小人物推向时代的前端;只要脚踏实地,历史的巨手会将"小"因缘聚合成丰功伟业。

34、做人要像一面镜子,时刻自我观照;做人要像一只皮箱,随时提放自如;做人要像一本簿子,不断记录功过;做人要像一枝蜡烛,永远照亮别人;做人要像一个时钟,分秒珍惜生命。

35、一个良将,残兵败卒也能训练成勇士;一个明医,枯木朽石也能炮制成仙丹;一个名匠,破铜烂铁也能锻炼成精钢;一个巧妇,剩菜残羹也能烹煮成佳肴。

36、成功的里面,包含了多少辛酸;名人的双肩,承受了多少压力;荣耀的背后,付出了多少代价;伟大的成就,奉献了多少牺牲。

37、求学读书要:读做一个人,读明一点理,读悟一点缘,读懂一颗心。

38、世学有漏,佛法无边;知识变易,真理常新。

39、只说好话不做好事,好话等于废话;只做好事不说好话,好事等于无事。

40、失败之人,不外乎一意孤行、刚愎自用;成功之人,大多能与人为善、从善如流。

41、世间最好的东西,是欢喜;世间最贵的善举,是结缘;世间最大的力量,是忍耐;世间最强的愿力,是甘愿。

42、金钱可以买得到奴隶,但买不到人缘;金钱可以买得到群众,但买不到人心;金钱可以买得到鱼肉,但买不到食慾;金钱可以买得到高楼,但买不到自在;金钱可以买得到美服,但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得到股票,但买不到满足;金钱可以买得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得到床舖,但买不到睡眠。

43、生产好似摇钱树,节俭犹如聚宝盆,勤快能换万担粮,用心拥有全宇宙。

44、用兵择其勇,用人择其才,用理择其道,用钱择其德。

45、用智慧确定方向,方向必到;用意志克服困难,困难必解。

46、用感情换取他人的信仰,无法长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历久弥深。

47、目中有人助缘多,口中有德福报多,耳中清淨和谐多,心中有佛欢喜多。

48、在学识上要力求博大精深,在修养上要力求忍耐包容。

49、养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处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亏,吃得重。

50、自我观照,反求诸己;自我更新,不断淨化;自我实践,不向外求;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51、为人父母,要心甘情愿养育子女;为人师长,要心甘情愿作育英才;为人学生,要心甘情愿承受教诲;为人子女,要心甘情愿孝养父母。

52、人生之大病,不在无用,而在无明;事业之成功,不在学历,而在学力。

53、人的能力在努力中可以增加,人的学问在虚心下可以进步。

54、人的健康,主要在身心健全,而非勇武有力;人的长寿,主要指延续慧命,而非长命百岁。

55、上课闻道要有欢喜心,指导训话要有接受心,做事担当要有勇敢心,和人相处要有恭敬心。

56、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权衡之道,往大处着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药;凡人皆有长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长,破铜烂铁也能成钢。

57、工作时没有贵贱之分,服务时没有高低之别,读书时没有老少之分,修道时没有圣凡之界。

58、一个人心胸开阔,事事如意,不论到那里都觉得这个世间很美好!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所谓道场,即是修道之场所。许多饱受世间痛苦而又对修行佛法具有殊胜信心的人,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有机会住在一个清净的道场,彻底放下世间的一切是非曲直、恩怨情仇,用功办道以了生脱死。这种想法确实是很好的!如果一个人彻底放下了对世间名利的追求以及对眷属的执著,不再为自我的生计而奔忙,并且一心向道,这确实是一件幸福无比的事情。如果一生中能够有这样的机会,当然是人生的一大快事。然而不幸的是,绝大多数人一生中可能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但是,没有这样的机会决不代表我们无需修行和无法修行。



  为什么说没有这样的机会决不代表我们无需修行呢?很多人认为,修行是出家人的事情,或者是信佛人的事情,不相信佛法的人则可以不修行。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规律不仅对修行人起作用,对不修行的人也一样起作用;“离苦得乐”不仅是修行人的愿望,而且也是所有不信佛法的人的愿望。因果实际上是非常残酷的,决不会给任何人留情面,无论是相信佛法的人还是不相信佛法的人,无论是伞盖下的大法王还是大活佛,也无论是法座上的大法师或大居士,只要一不小心造下了恶业,都一定会感受苦果;如果从来没有行善,则无论怎样希求得到安乐,都无法如愿以偿。所以,儒家《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通“现”)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所谓天命实际上就是我们的心性,心性所遵循的规律(也即因果律)叫做“道”,让我们的身口意合乎“道”叫做“教”。心性之上的因果律是永恒存在的,不可须臾而离的,如果可以离开,那就不叫“道”了。所以,君子之人对看不见、听不见的因果律非常谨慎和畏惧。因果律太幽隐、细微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君子之人即便是一个人独处,也会小心谨慎地取舍善恶因果。由此可见,为了实现离苦得乐的目标,我们不得不断恶行善——也即修行,因果规律是无情的,按照因果规律断恶行善是离苦得乐的唯一方法。

  虽然我们可以看见有些人现前无恶不作,但还在享受快乐的生活。须知,这并不代表这个人所作的恶没有恶报,只是这些恶成熟为痛苦的果报,尚需一段时间;我们也可以看见一些行善的善人现前遭受着痛苦,这也并不意味着这个人所行的善没有善报,只是这些善成熟为善报尚需一段时间。例如,世间的种子刚播撒到田地里时,也不会立即发芽、成长,发芽、成长和结果都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同样,善恶之报,也是如此。古人也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必定会报。”《入行论》中说:“造罪苦果报,点滴候在前。”我们所造下的点点滴滴的恶业都不会平白无故地消失,痛苦的果报正在前面等候着我们。

  为什么说没有身处清净道场的机会决不代表我们无法修行呢?因为真正的道场不是身体所处的场地,而是自心当下的起心动念。一个修行人真正要改变的即是当下的起心动念,而不是其它。如果起心动念是恶,就应当迅速断除,并且想方设法让这样的恶念和其它恶念不要再有生起的机会;如果起心动念是善,就可以保持,并且应当发愿想方设法让这个善念和其它善念更加坚固、纯净和增上。换句话说,就是让心中已生的恶断掉,让未生的恶不要生起,让未生的善生起,让已生的善辗转增上、趋于稳固。《十不二门》中说:“观心是教行枢机”,意思是说,观心是通达佛教教理和落实佛教行为的枢机。种敦巴尊者也说过:“观照自心为口诀第一。”米勒日巴尊者也说过:“若欲即身成佛,无散专一观自心。”达摩祖师的《破相论》中说:“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由此可见,真正的道场实际上就是我们当下的起心动念。即便我们的身体没有处在外在的道场之中,但是内心的道场——当下的起心动念——却一直持续不断地存在着。

  认定善恶的“所在地”很重要。不知善恶在何处存在,取舍善恶只能是一句空话。犹如缘木求鱼,不会得到任何结果。又如想打开电灯,却不知开关在何处,如是不在开关所在之处摸索,则永远无法打开电灯。取舍善恶之人一定要认清楚:善恶即是当下生起的分别心,善恶是对分别心的分类,离开了分别心,根本不存在什么善恶。如《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中说:“善乃心分别,恶亦复如是;善恶非外具,善恶即自心。心善身语善,心恶身语恶,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意思是说,善是内在的分别心,也即起心动念,恶也是内在的分别心,善恶在起心动念之外不存在,善恶只存在于当下的起心动念之上。心善身语也善,心恶身语也恶,心是一切法的源头和根本,所以佛说调伏自心是根本。宗喀巴大师亦云:“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一切依赖于自心,故应精勤修善心。”

  《经与窍诀摄要之善说·屠夫真言》中说:“一切时中观自心,随时随处观自心;刹那不散观自心,当下当下观自心;聚众时与独处时,时时守护善誓言。如上安住正念至究竟。时时刻刻如此观自心:行住坐卧及饮食,诸威仪中不放逸。”意思是说,我们在一切时中都要观察自心、观察当下的起心动念。观察自心在时间和空间上不要间断,要“随时随处”;观察自心要认真、谨慎,要“刹那不散”;观察自心这件事也不要犹豫、拖延和懈怠,要“当下当下”立即观心。无论与他人共处,或者自己一个人独处时,都要观心,时时守护善誓言,发现心有不对的地方,立即加以修正。像这样通过观心安住在正念之中,这是从一开始直到圆满成就佛果之间都一直需要具备的修法。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观心,在“行住坐卧及饮食”等威仪中都要毫无放逸地观察自心。

  观察起心动念有两个必要:一是取舍善恶的必要,二是认识心性的必要。为什么取舍善恶必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呢?因为善恶只存在于起心动念之上,如果不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根本就不会了知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不知起心动念是善还是恶,如何取舍善恶呢?就像一个人要修自行车,如果他不用眼睛看自行车,怎么修车呢?不用眼睛看自行车,自行车在什么地方,哪儿出了问题都不能了知,怎么能将车子的毛病修好呢?所以,一个人如果没有观察自心的习惯,所谓的“修心”,实际上只是自欺欺人的说法而已。为什么要认识心性必须观察起心动念呢?因为凡夫不能悟道的唯一原因就是自心的起心动念生起时,不能了知起心动念的本体,而是牢牢地被禁锢在自己的起心动念之中不能自拔。我们的一个念头生起时,根本不知道这个念头是从哪儿来的,住在什么地方,最后消失到哪儿去了。可是,我们却一直在为它奔忙,并为它起了很好听的名字——“观点、主张、思想、理想、见解”等。念头生起却不知念头本身是怎么回事,是众生轮回生死苦海的根本原因。要想了知起心动念的本性就必须学会观察自心!古人说:“自古华山一条道”。同样,成佛的路,实际上也就只有一条:观察自心,认识自心。认识自心的善恶而加以取舍,认识自心的本性而持续安住——这就是佛法的全部了!如果我们没有观心的习惯,这两者都会落空。所以,什么人能够以当下的起心动念作为道场,那就已经真正迈入成佛之道。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