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把“信愿行”学懂做实

把“信愿行”学懂做实


持名念佛法门看似易,是与其他法门比,入手易,方法易,成就易,但是在念佛人中仍然只有极少人成就,其原因就是印光大师所批评的:“净土中人,实百有九十九属无禅无净土。”所以说要有把握此生念佛往生,就必须把净宗“信愿行”学懂做实,方是“万修万人去”。对己经走上念佛法门的同修,十分有必要强调一下持名念佛法门究竟易在那里,和此法门必须做到的方面,这样才能切实下个决定心认真修行,确保此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下面主要依世尊的教悔,谈一点学习体会:如何才是切实做到“信、愿、行”。

一、“信”要切实做到“至心信乐”。

1、信自、信他。我们首先是信他,即信佛,方能“信自”及“信因、信果”,“信理、信事”。要“明信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乃至胜智,断除疑惑。”“如来正觉。其智难量。无有障碍。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身及诸根。无有增减。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群萌。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开化显示真实之际。住真实慧。惠以真实之利。” 佛陀苦心诲喻我们:“慈心教诲,而不肯信;苦口与语,无益其人。心中闭塞,意不开解。大命将终,悔惧交至。不豫修善,临时乃悔。悔之于后,将何及乎!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祸福相承,身自当之,无谁代者。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生死不休,恶道不绝。如是世人,难可具尽。故有自然三涂,无量苦恼,辗转其中。世世累劫,无有出期。难得解脱,痛不可言。”

佛说:“ 闻说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执持名号,昼夜常念,愿欲往生阿弥陀佛清净佛国。常念不绝,则得道捷。喜乐久习,才猛智慧。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慈悲加佑,系心不乱,是人终时,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反复学习思惟,自己是否真的无条件仰信:“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特别要信 “惠以真实之利。”

信弥陀大愿决无虚言,弥陀十八愿说:“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二十一愿对恶凡夫说:“若有宿恶,闻我名字,即自悔过,为道作善,便持经戒,愿生我刹,命终不复更三恶道,即生我国。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信诸佛菩萨,“ 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彼佛国中诸菩萨众,悉皆洞视。诸天人民以及蜎飞蠕动之类,心意善恶,口所欲言,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豫知之。”

“信他”就会真心皈依三宝,依世尊教诲做,不会讲条件,图便宜,就会真信弥陀大愿和极乐世界,弥陀救度的就是我等在内的凡夫俗子,“何时度脱,得道往生,皆予知之。”相信佛菩萨不会看不到你,要起知恩感恩想,不必有任何担忧之心,所以此生能往生与否全在自己的努力,是否真善,是否真得道。

进一步相信自己:菩萨“作斯示现,顺世间故。以定慧力,降伏魔怨。得微妙法,成最正觉。破烦恼城,坏诸欲堑。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受持如来甚深法藏。护佛种性常使不绝。成熟菩萨无边善根。”相信诸佛菩萨为我们所做的示现, 如世尊在《华严经》所说:“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以世尊反复强调要“信己善根。” “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后,即显真我,是与佛一体的真如本性,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本觉,皆能作佛。

对能够选择念佛的人,决非普通人,世尊说:“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正法不能闻。已曾供养诸如来,则能欢喜信此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得闻阿弥陀佛名号,能生一念喜爱之心,归依瞻礼,如说修行,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当获如上所说功德。心无下劣,亦不贡高。成就善根,悉皆增上。当知此人非是小乘。于我法中,得名第一弟子。” 世尊在《观经》中又讲:“则是人中分陀利华,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

信佛实语“信自”就会有信心,就不会因为自己业障重产生自卑自弃,对选择此法门坚定信心不动摇,同时也会知道自己贪恋世间之心总是未断,不肯依教奉行,“邪见业王,未能舍离。常处轮回而不自在。”所以修行多世而未能往生,隔阴之迷,落得今世仍旧这个样子。今世一定要在“信、愿、行”上下实功夫,方不枉度此生,不敢再自以为是,不敢轻言自己已经至信切愿,往生无疑。

2、信因、信果,“深信因果”首先是信善恶报应,五恶世间,最为剧苦,无可乐者,相信世尊所说:“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苦乐自当,无有代者。善恶变化,追逐所生。天地之间,五道分明,善恶报应,随罪趣向,身自当之,无谁代替,神明记识,自入三途,辗转其中,累劫难出,痛不可言。寿终之后,入其幽冥,转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兽、蠕动之类。虽不即时暴应,善恶会当归之。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谁能知者,独佛知耳,教语开示,信行者少。”

进一步相信:老实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汝等皆当信受我语,闻说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虽一世精进勤苦,须叟间耳,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永拨生死之本。”佛在《十善业道经》说:“汝当于此,正见不动,无复堕在断常见中。”

“信因、信果”。就会回头,依佛教诲决心彻底改变人生观、宇宙观,断恶修善,不会再随心所欲,旧习不改。不会执身为我,再为此造业。会生怖畏心,强烈的出离心,和了脱生死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心。切实依教修因,老实念佛,做到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

3、信理、信事。相信“万法唯心”之理,如世尊在《华严经》所说:“心如工画师,画种种五阴。一切世界中,无法而不造。如心佛亦然,如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佛在《观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观法如化,三昧常寂。”“觉了一切法,犹如梦幻响,满足诸妙愿,必成如是刹,知土如影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皆是“其国众生,功德善力。住行业地。及佛神力。所愿功德,深大无量,不可思议。国中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超逾十方一切世界。”皆是如是所现:“真真洁白,志愿无上,含哀慈愍,静定安乐;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之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转变最胜,郁单成七宝,横揽成万物,光精明俱出,善好殊无比,著於无上下,洞达无边际。”

如藕益大师在《要解》中对净土实相的表述:“令深信一切庄严,皆导师愿行所成,种智所现;皆吾人净业所感,唯识所变。佛心、生心,互为影、质。如众灯明,各遍似一。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

“信理、信事”,则能认知“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不会因为自已没亲见亲证,或科学未证实就以为是虚、是远无边际。相信心净则佛土现,“想佛念佛”即能见佛做佛,“想贪”去做鬼,“想痴”(邪见)去做畜生,“想嗔”下地狱,私心杂念皆是轮回心,造轮回业,会障住佛光,佛来接你,你也看不到。

依《无量寿经》起的六信最终归为一信:“闻我名者。获陀罗尼。”所以说:阿弥陀佛,万德洪名。阿弥陀经,万法指归。“至信”要做到:“不得中悔。不得狐疑。”“不生退屈谄伪之心。设入大火,不应疑悔。”唯有上根利智之人,闻经即能“至心信乐”。“下愚”老实之人,亦能做到老实念佛,不起别念。他们能“万修万人去”,我们大多数人做不到,因为有一大堆“邪见业王”在前面障住,舍不下贪恋,又希望得往生,所以佛说“信行者少”。“无极之圣道,易往而无人。”对己有大小乘修行根基之人讲,凡夫一分见思惑不断,只在临终至心称念十句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往生,一生成佛,对此难信。对我们这些一分见思惑没断的凡夫能起“至心信乐”就更难了!所以印光大师讲要靠仰信:“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增广上·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我们绝大多数人能够做到:未见未证,仍能明理起信,做到放下坚固的自私自利的成见,仰信不移,实是不易,所以说也是不可思议。这个“开始能信”是从微弱的善根而生,善根就是“不贪、不嗔、不痴”,十分珍贵,有贪、嗔、痴就信不起来,信也不深切。我们修了无数世才只有这么一点善根,才开始生起一点仰信,走入这个法门。所以还要小心护持,令其增长生根。我们从理上开始信,仰信佛陀之教理,还并没有形成自己的身、口、意之净业,和自觉的思想准则,是听说而没证得。所以仍然是如佛在《地藏经》中所言:“一切众生未解脱者,性识无定。恶习结业,善习结果。为善为恶,逐境而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因无量劫的刚强习气仍在左右我们的三业,“举心动念无非是罪。”所以要发大愿从起心动念处不断地修正自己,依佛陀教诲勤苦力行,方能逐渐煞住妄习的惯力, “自于其中一心制意,端身正念。言行相副,所作至诚。独作诸善,不为众恶。”使其净业增强,方可伏住减弱贪、嗔、痴三毒和见思之惑,维护善根增长。如藕益大师所说:“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所以必须如净空法师所讲:“放下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贪嗔痴慢。”不然到了临终或入中阴身后仍被强大的“业风”所驱,身不由己再次投入轮回。

如善导大师所比喻的“四五寸许”白道。“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 “若住即死。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我。”所以要有能放下贪嗔,“正念直来”之勇气,至信不疑,佛才能护持你。信表示你己经明白佛讲的道理,并且愿意真依教奉行,如果不愿放下自私自利之心,不愿放下贪、嗔、痴就未真信。要在修行中扎下信根,做到“八风”(利衰、毁誉、称叽、苦乐)吹不动,方为至信。所以佛在《无量寿经》中说:“如来兴世,难值难见。诸佛经道,难得难闻。遇善知识,闻法能行,此亦为难。若闻斯经,信乐受持,难中之难,无过此难。”

二、“愿”要切实做到“至心求愿”。

佛在《无量寿经》中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愿生彼国,凡有三辈。其下辈者,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拔诸爱欲,杜众恶源。至心求愿,积累善本。宜各精进,求心所愿。如是昼夜思惟,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种种功德,种种庄严,志心归依,顶礼供养。一心念我,昼夜不断。闻已受持及书写,读诵赞演并供养。心不中回。设入大火。不应疑悔。如是一心求净方,决定往生极乐国。”这要有强烈的欣厌心才能做到如此之切愿,一心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坚决厌离娑婆之苦,就必然决不再贪恋世间五欲六尘,因为这是众苦之根源,也不贪恋天人之福和禅悦的享受。有了脱生死,永离三苦,出离三界之觉悟,才能发出普度众生更广更深的大愿。

我们难在忘确了地狱之恐怖,又未体验到极乐之乐,所以对世间“三苦”、“八难”认识很淡,只是听佛所说,仰信之心再不深切,生活稍安逸,就发不了出离娑婆之强烈的愿望,虽能一时发愿,一遇顺境又淡忘了,遇逆境就退缩了。临终之人若地狱恐怖境现,又有善知识开导,有往世善根,如《观经》所言“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此愿之切极其强烈,我们在平常环境里如何能发出这等切愿。所以没有根本觉悟,信不深,愿也不会切,如果只为了贪图自己身子更好的享受,愿生极乐,就错会了弥陀大愿,临终有丝毫的对尘世的眷恋,起颠到想,怕死想,都不能见佛和往生极乐世界。如佛所说:“虽种善根,取相分别,情执深重,不求佛慧,於自善根,不能生信,深着世乐,求人天果,而未能出三界狱中。”有许多修行十几年以上的人,福报很大,进入临终或入中阴身稍觉轻安,就提不起念佛往生的正念,心地净业不足,仍有贪嗔痴之想,见佛光就恐惧,天道也不收,一不小心去了鬼道或畜生道享福去了。

多想一下医院中的在绝望的疾病痛苦中挣扎的人,残疾人,贫苦人,动物被杀被虐待的可怜相,若不出轮回我必也会有一天同他们一样,我们生生世世的父母因不觉悟也在那里受这些苦!这样观苦,认苦,才能觉悟,觉悟才有出离心,才有往生成佛度众生的慈悲心。对世间我们认为的乐都是坏苦,所以佛说:“爱欲荣华,不可常保,无可乐者,皆当别离。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佛所修善根。”深信切愿的菩堤心才能生起。这要认真反复学习和相信佛陀苦心诲喻所劝导我们的话,对“浊世恶苦”有痛切的觉醒,如佛所说:“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也决不可以在轻安的环境中忘失念佛往生、了脱生死之大事,三界皆苦!对三苦要有充分认知,禅悦也不可以贪。

切愿要能做到如《无量寿经宗要》所讲:“譬如有人,值遇恶贼,直来欲杀。其人勤走,渡河求免,只是欲渡之念,更无他念。”大德们开示说:要“如孝子思亲,淫人思美女。” “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 无此“极其猛烈”的切愿将克服不了自己的贪爱恶习,就不会愿意在“放下”处下苦功,决不是说你切愿佛才接你,是佛来接你,你不愿去,对世间仍有贪恋,因为神识不能分成两块,命终之时你有一点贪恋五欲六尘的心思,就会障碍你不能见佛,心地贪嗔痴垢多,就是一时见了佛,看到明耀的佛光你会生恐怖,不敢去,不愿去,佛就不能硬拉你去,只好随你意等你在以后世真愿去时再来接你。只有一般的愿,达不到切愿,很难往生,因为你得到佛的应力是与你的感力成比例的,虽然佛力无边,但是仍然取决於你,阿弥陀佛不会接引善根不成熟之人。(从程晋林居士送往生报告中的事例就能看到)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

三、“行”要切实做到临终十念一念“至心称念”。

佛说:“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乃至十念,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于彼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阿弥陀佛,定生彼国。”这是修行大乘己能得到清净心的人。对於观经所讲的下下品十念往生,藕益大师说:“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宿世没有深厚的善根,临终不能保持清醒,又福浅不能遇善知识开导,是做不到的。

我们绝大多数人只能老实遵照佛陀的教诲,持名念佛“日夜称说,至心不断”,能够达到伏惑,临终“不惊不怖,心不颠到”才能做到,这也是过去生及今生修行所得的果报,此因地之果又是此生决定往生的至命要紧的因,能做到必定见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而我们多数人是如《安乐集》所说临终“十念相续,似若不难。然诸凡夫,心如野马,识剧猿猴,驰骋六尘,何以停息。各须宜发信心,予自克念。使积习成性,善根坚固也。如佛告大王,人积善行,死无恶念。如树先倾,倒必随由也。若刀风一至,(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百苦凑身。若习先不在怀,念何可办?”许多念佛人此生不能往生,都是因为在临终,特别是在冤家逼苦时,或贪生怕死,或眷恋尘世,或只顾病痛煎熬,烦恼充满,念佛提不起来,或口念心不念,做不到“不惊不怖,心不颠倒”。心念“磁场”方向与佛不对应,也得不到佛力加持,陈晓旭没往生就是一例,陈晓旭临终时昏迷不醒,醒来则叫唤姥姥、母亲。

善导大师临终往生正念文中讲:“余多见世人。于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甚是勤拳。及至临病却又怕死。都不说着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着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此开示足以说明,多数念佛人,虽发愿,但因为愿不切不真,命终登不上弥陀大愿船。真欲今生往生,要“临终一净念”,只有“自家着力”始得其果啊!所以是坐上莲座方登船。只有极少极少念佛人证得事一心、理一心不乱,方可言己登大愿船必得往生。

持名念佛法门的正行就是: “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先要做到“日夜称说,至心不断”。即是本法门的方便易行入手处。佛又讲“常念不绝,则得道捷。”“喜乐久习,才猛智慧。”这就如大势至菩萨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就是不疑、不断、亦不夹杂。必定往生,说明“行”的重要。下面从两方面来看一下持名念佛法门究竟易在何处及如何做到,。

一是念佛“植诸善本”,积净业之资粮,净业强过轮回业力,临终强者起用,如树倾之势,必得往生。佛说:“敬于佛者,是为大善,实当念佛。”称念佛,忆念佛,即是大善,所以是净业。净业强,能伏内心散乱,善业恶业心不起念,念起亦能伏住,遇缘好,必能往生。念佛必须做到由口诵耳闻,到发愿心念,又能以日夜称念不间断,就能增强净业之力量,不给轮回业以机缘。开始通过耳闻摄心,因为能闻到佛号,才能受到佛号之光的加持,就能摄住心,“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弥陀大愿亦是反复强调“闻我名号”,世尊亦讲“闻其光明”,“闻佛圣德名 安隐得大利。”可见闻触是我们初学者受光的重要方式,如果口念佛,心打妄想,耳就闻不到佛号,那么受益就微了。如藕益大师要解中“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一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散心念佛功德虽少亦有,散心念佛,犹为成佛种子。”但是今生不能往生。如果仃留满足在能念,常念上,散心念佛,不去伏住妄想,或者贪在轻安上,不去提升信、愿,至心发愿称念,此生不能往生,喊破喉咙也枉然。发心念佛就是向弥陀发出强烈心愿,每念发於心,不是顺习惯念滑了,那种有口无心念,耳必能闻即收到弥陀佛号功德光,这样念佛感应才强烈,所以必能往生。这样就是做到了“念得清清楚楚,闻得清清楚楚”。“净念相继”先以每句佛号的第一个字“阿”是发於心念,“尽闻不住”以未一字“佛”听的清楚做起,再做到字字如此。如果只仃在闻声念佛,不发心念就偏离了净,又不观照念佛,就又偏离了以念佛修禅,变成无净无禅。最多只得到一些轻安,不能往生,念佛人不可不知。

二是通过念佛修定。从口诵耳闻,培养起正念观照的能力,逐步做到“外离相,内不乱。” “外离相”即不为外境所转,“内不乱”即不为贪爱欲和妄念所动,即是禅定。这样在临终无论遇到什么顺逆境缘,都能作得了自己的主,一心不乱念佛往生。只随净业不能作主,需有善缘,不遇恶缘,修定则能作主,觉性起用,能不随境缘动心。所以修定十分重要。

按照世尊所说: “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求生净刹。” 按菩萨修持: “调伏诸根,身心柔软。一切空无我。知一切法,悉皆空寂。生身烦恼,二余俱尽。而常安住不生不灭诸三摩地。”念佛之中提起观照,观心伏惑,观法见性,又能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必得佛力加持,逐步能做到有所“定、慧”,久习生巧,自然提升到“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必能心开见佛。念起即觉,能觉即离,在念念忆念阿弥陀佛中,正念生起,觉照光现,“令诸善法念念增长,不容毫分不善夹杂。”截断妄想和业习,放下身心挂碍,透见心境体性,恢复心地本自清净。遇善恶境缘皆能伏住贪嗔痴欲,断轮回,除业障。对贪嗔痴三毒从觉不到、或觉的迟、或觉到不愿意伏,或又伏不住到能觉、早觉、愿伏、能伏住,这恰是易行道的绝妙之处。观照能够伏住见思惑,达到功夫成片,往生凡圣同居土就有了把握,若进一步达到事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即可往生方便有余土,明心见性达到理一心不乱,则可往生实报庄严土。这也是净宗易入也能高品位出的易处。

但是如果不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得不到佛力加持和弥陀愿力接引,偏入禅的方面,此身要想靠自力断惑,明心见性,太难了!从易行道入,而走入难行道了,有禅无净此生不能往生,如藕益大师所说:“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岂不太冤枉了!念佛人不可不知。

有妄心、心散乱不奇怪,不必恢心,因为没证得法身前,实没有一个能控制的我存在,你不能决定那个念头不起,全是业力牵引。对妄念不要理,觉到就离弃,只注重一句佛号,久习成片,净业功夫力量大了,就能伏住恶业不起,往生遇到好缘,就必有把握。另一方面只要有至心,有要在此生了脱生死的强烈决定心,就能做到。印光大师讲:“凡因境遇不好失心者,多皆无深信力,而兼有顾念前境,不肯放下所致。吾人靠到一句佛,越苦越认真念,决不至有失心无措之虞。(续编上·复俞慧郁居士书民国二十年)”“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增广文钞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佛经有一故事说:“佛陀说:菩萨以是生死行苦故,不失念慧。守摄五根不令驰散。你在修行时,心易散乱,都是把‘死没放在心头。’假使你知道人在无常,一切声色境界都不能诱惑你。有个国王不相信,想作个实验,就对一死刑犯说:你能拿一钵满满的蜜,周游街市一转,一滴不洒,就可免死。这个犯人果然做到了,国王问他见到路旁美女歌舞了吗?他说:我把死记在心中,就不知道有什么外境了。”

你能临终确实做到“一心不乱专持名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这时生起的信心才是真实牢固的。否则要看临终的福德、因缘了,你能临终不昏迷,又能得善缘,才能往生。

四、要修净业三福。这“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藕益大师说:“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切实做到“信、愿、行”是很难的,其原因是善的根基太弱,净业的福田缺少,所以必须依次第修行净业三福,或称为助行。由于我们积习浓重,障碍重重,遇缘即现,使念佛不得力。特别是在临终因为今世或过去世的积冤太重,今世善缘福德不足,又遇到恶缘,过去世或特别是当世近亲中的怨亲债主,就会起很大障碍,自己善根定力再不足就不能往生了。从许多临终往生的案例经验(比如程晋林送往生案例)来看,这要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所以说持名念佛法门的助行修善也十分重要,因有回向净土,凡善皆为净善。就是证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之人都要做“保任”,在日常生活中断除习气,历事练心,何况我们功夫还不能成片的人,要到临终如摇奖一样,摇中了能念佛,又遇善缘才能往生,怎能绝对有把握此生往生。所以一是注意缘,二是更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断恶拔生死之本。所以必须要按佛陀在《无量寿经》所作的教诲尽力去修行。大德们说的正行助行是方便说,缺一不可,实际上都是一句圣号的功德,是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善男子善女人的应有的德行。所以佛告诉我们修行要从清净三业这个根基修起:“汝等得佛经语,熟思惟之。拨诸爱欲,杜众恶源,拔断生死众恶之本,当离三涂忧怖苦痛之道。若曹作善,云何第一?当自端心,当自端身。耳目口鼻,皆当自端。身心净洁,与善相应。勿随嗜欲,不犯诸恶。言色当和,身行当专。动作瞻视,安定徐为。善护口业,不叽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律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做事仓卒,败悔在后。为之不谛,亡其功夫。常念不绝,则得道捷。我法如是,作如是说。如来所行,亦应随行。种修福善,求生净刹。”这里包含了修十善业,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全部含义。这是善本,“是诸佛净业之因。”

世尊教诲我们要诵经、顶礼、修十善业、忏悔、修六度、回向等具体善行,绝不可以轻视。能够广行众善,造福於社会,修福净心,加深信愿,自他兼利,何乐而不为之。但是也不必攀缘去做,或超出自己堪受能力去做。万不可自己不努力去做,不愿做,或做不到又不生惭愧心,对能做的人不生随喜心,反而有慢心、嫉妒心,叽人杂修,笨拙,就背离世尊的教诲了。如世尊所告诫:“汝见愚痴之人,不种善根,但以世智聪辩,增益邪心,云何出离生死大难。”要知道:傲慢、嫉妒、贪欲是修行中的三大重障。

诵经、听经长期熏修,方能牢牢记住世尊的教诲,以此来改变我们的“邪见业王”,契入佛的知见,不起退心。

顶礼可消除我们的慢心,按世尊教导做到:“尊圣敬善。供养诸佛。当孝於佛。”一分诚意一分收获。

修福“要当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所谓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淫欲,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嗔,十不痴。”能临终得清醒和善缘,以弥补往世善根福德因缘的不足。

兼修六度布施能转贪悭心,持戒能护心不受污染,忍辱能伏嗔心,精进能克服懈怠。

念佛加上忏悔消业障的力量是十分大的,有许多往生事例都是靠忏悔消障的。要“若有宿恶,即自悔过,为道作善。朝闻夕改,奉持经戒,如贫得宝,改往修来,洒心易行,意无懈时,勿得随心所欲。”

“心心回向”在正行、助行中都十分重要,世尊在经中告诫我们:“复有众生,虽种善根,作大福田,取相分别,情执深重,求出轮回,终不能得。若以无相智慧,植众德本,身心清净,远离分别。所有善根,至心回向,愿生彼国。求生净刹,趣佛菩提,当生佛刹,永得解脱。”能使所有修行归於一门专修,不求人天福报,能使我们行住坐卧,做一切事,在工作、学习、生活乃至做家务中与一切人交往都能与念佛无碍,为众生想,生慈悲心,与弥陀大愿皆能相应。

综上所述净宗持名念佛法门,藕益大师在《要解》中概括为:“此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即“信”为“看破”始觉,你相信世尊讲的真相;“愿”为回头定向,彻底改变人生观,“放下”自私自利,把人生方向坚固地锁定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一解脱道上;“行”为一心向佛“念佛”,精进力行;三者如三足之鼎,是一体缺一不可,互为依用,互为增长。修善助行是根基,有了“真诚、清净、平等”之“正觉”,生起慈悲之心,方能切实做到“信、愿、行”,即能“看破、放下、念佛”,化冤结善,确保此生往生。从初信、起愿、念佛启动,只要会念,抓紧今生有限的时间,依教老实勤苦修行,早立大志向,早放贪嗔痴,奋大精进就会形成良性循环,最后达到至信,切愿,专念的果实,此生必得往生,并且予知时至品位增高,不受临终痛苦和中阴迷茫,而不虚行此生。如果不认真念,泛泛悠悠,着眼过低,不去身见,不伏贪欲,一心二意,误入非净非禅,似乎轻松;或奢望太高,执理废事,喊破喉咙也枉然;命终都仍随业漂流,岂不可惜。

最后让我们学习一下印光大师的两段重要开示:“然每有愚人,卑劣自居,不敢承当。亦有学者,大乘自命,不屑修习。须知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地狱相现,善友教以念佛,未满十声,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以卑劣自居者,可以兴起矣。凡修念佛法门者,务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普劝同人,求生极乐。果能如是,则万修万去,决不漏一矣。”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  发菩提心  以深信愿  持佛名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