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谈七情致病与养生

谈七情致病与养生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异常的情志活动可使情绪失控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引起人体内阴阳紊乱,从而百病丛生、早衰,甚至短寿。故善养生者,应注意情志调节。而过激的情志,可影响体内功能失调,而累及五脏。  

情志跟疾病的相关性是很密切的,有些疾病就是因情志而起,你用药物治疗,治来治去都不好,对于这类疾病,解铃还需系铃人。五志能够致病,五志亦能解病。

  

我国著名的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诸葛亮气死周瑜,《儒林外史》中有尽人皆知的范进中举的故事。周瑜为何而死?范进为何变疯?这还得从祖国医学的病因“七情”方面谈起。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感的变化,属于精神致病因素,生理状态下的情感变化,是机体适应外界各种刺激的正常反应,它可以调节脏腑气机,不引起疾病。如喜能使气血调达,营卫通利,心气舒畅。怒为发泄之意,有助于肝气条达。但是,突然强烈或长期的情感刺激,超过了生理调节功能的范围,使脏腑气机紊乱,情感出现持续性的变化,就会发生疾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情感的异常变化伦及内脏,影响内脏的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气血功能紊乱。脏腑气机失常的具体表现是:“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所谓怒则气上是指过于愤怒,使肝气流泄功能失常,横逆而上冲,血随气进,并走于上,蒙蔽清窍,引起昏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干上,使人薄厥”。周瑜就属于此类。

喜则气缓,过度的喜笑使人精神不集中,以致心气涣散,范进正是由于中举之事来得太突然,突然的大喜刺激了他的心,使他心气涣散,成了一个疯子。“悲则气消”,过度的悲衰,以致意志消沉。

“恐则气下”,过于恐怖,以致肾气不固,气陷于下。如在临床中见到有些患者常因某事或观看惊险片吓得四肢发凉,面色苍白,出冷汗,有些人吓得小便失禁。

“思则气结”,当人心中有不愉快之事,使人长期思虑,以致思虑过度,最易损伤脾胃,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气运化正常,人就食欲旺盛,吃饭香甜,身体强健结实。如果整天思绪烦乱,忧心仲忡,天长日久,脾运失常,就会引起消化、吸收障碍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正如战国时期,秦国恃强凌弱,经常出兵打相邻各国,楚威王向人谈及此事说:“这件事扰得我卧不安席,食不甘味”。

世界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曾说过:“一切顽固沉重忧悒和焦虑,是给各种疾病大开方便之门”。

《素问·上古天真论》谓“虚邪贼风,僻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痛安从来”。这就要求人们适劳逸,和情感,节嗜欲,慎可居,以保持正常的心理环境。可见要有一个好的身体,除了体育锻练外,自身修养至关重要。年轻人情绪波动较大,倘若不以宽阔的胸怀,高尚的情操和应有的理智夫克制,而一味的纠缠在无故的烦恼之中,那后果必定是不堪设想的,向周瑜、范进那样的人物还会重新出现的。

一个人在一生中对于荣耀屈辱,不要看得太重,对于升迁得失,不要挂在心上,对于一时受挫,不要耿耿于怀。犹如花的盛衰,云的聚散,潮的涨落,任其自然。哲人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付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人们要学会知足常乐,珍惜自己存在的价值,不经磨难不成才,在艰难之中自强不息,学会科学调节情绪和处事方法,学会愉快的生活。无论在家、在单位或公共场所,都要保持愉快心情,做自己命运的主人,待人一视同仁,不卑不亢,诚恳热情,可保持自己的尊严和诚挚的爱心,切忌斤斤计较,苛求于人。

让人们牢记清医汪昂最高明的健身之道:“遇心绪烦乱之时,侧卧于榻上,遂静心数息,数至数百,则心火下降,气爽神清,烦劳不苦,智慧聪明”。也记住宋代诗人苏东坡的名言:“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