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对持咒的六点重要开示
1、【持咒不需知道咒语的意思,只需至诚恳切】
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正)复张云雷书二
2、【持咒应作为念佛的助行】
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即仍需以念佛为正行)。(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见《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
念佛之人,亦非不可持咒。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若泛泛然无所分别,一目视之,则主亦非主矣。准提大悲,岂有优劣。心若至诚,法法皆灵。心不至诚,法法不灵。(书一六十)
3、【持咒虽不可思议,不依靠佛力决定难以往生】
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4、【持咒不可求神通,否则容易着魔发狂】
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正)复永嘉某昆季书
5、【勿以持咒作法,但以持咒助修净业】
只宜持咒,助修净业。勿辄作法,烦渎佛圣。倘动辄作法,若身心不恭敬,不至诚,或致起诸魔事。唯一事宜作法,而非汝等分上事。如有发心出家者,自未证道,不能观机,上叩佛慈,冥示可否,庶无匪徒败种混入之弊。而今之收徒者,唯恐其不多。明知为下流,尚急急欲收,唯恐其走脱。谁肯如此决择。贪名利,喜眷属,致令佛法一败涂地,莫之能兴也。(书一四六)
6、【持咒应去除分别心,梵文汉文无有优劣之分】
往生咒梵文,学之亦甚好。但不得生分别心,谓此略文为非。一起此念,则一大藏所有咒,皆生疑心,谓为未合佛意。须知译经之人,皆非聊尔。何可以他译不同,便藐视之乎。千馀年持之得利益者,何可胜数。岂千馀年来之人,皆不知梵文乎。学固宜学,断断不可起优劣胜负之念。则利益自不可思议矣。又持咒一法,与看话头相似。看话头以无义路,故能息分别之凡情,证本具之真智。持咒以不知义理,但只至诚恳切持去。竭诚之极,自能业消智朗,障尽福崇。其利益有非思议所能及者。(书二二二)
大悲咒念毕,照大悲咒遍数,念部(上声)林(去声)二字若干遍。多念亦好。
念此部林字,以祈速得圆满成就也。不贪名,不贪利,唯欲救人病苦,则便灵。有或持灵后,贪名利,或破戒,则便不灵矣。凡事无一不以至诚为根本者。
——摘自印光法师相关仪轨
(按:因为此处开示与大悲咒有关,其它咒语道理一样,可在最后加念“部林”。)
——摘录于《印光大师文钞菁华录》等著作
西方极乐世界觉明妙行菩萨开示如何持准提咒
菩萨示常源曰:“汝既出家,须谦下柔和,敬事师长,虚己请益,增长志气。莫只坐云雾中过日。”
源不达。复示曰:“汝懵懵若此,可晓得自己的心么?”源无语。乃令诵《准提咒》一遍。源随诵之。
菩萨曰:“此不是你心,唤作甚么?偈曰:‘见初无心,即汝本心。《准提》一遍,全体分明’。”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咒》,平日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咒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当诵我偈:‘两行秘密,即汝本心。莫谓法少,是法甚深’。”
——录自《西方确指》
[ 本帖最后由 普见 于 2013-3-29 18:14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