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心的伤害其实都是自找的

心的伤害其实都是自找的

大宝法王噶玛巴接续上午三乘的开示。他说本来要讲一些经中有关牛车、羊车和马车的比喻。但继而一想现代并没有这样的交通工具,大家可能不懂。不过法王说他小时候可是骑过羊呢 !英文翻译诧异地问「骑过羊?」法王立刻回说,可不要小看羊,牠的力量很大的哩!



三种心的力量

    三乘也可以说是三种「士夫」。修持三乘法门的人被形容成三种士夫。「士夫」在梵文发音是「不鲁需」意思是一种力量,三种士夫并非三种类型的人,而是三种心态也就是三种心的力量。



    如果一个人心中具备大乘的力量,或发起大乘的心,就算他行持的是二乘或小乘,也算是在行持大乘法。但若在行持大乘法,心却没有达到相对大乘应有的标準和菩提心,事实上是在修持小乘。虽有小乘、大乘及金刚乘的分别,但分别的并不是人外在的形象,而是内心的力量。



    法王接著俏皮地说,你知道年轻嘛 ! 年轻总是爱运动,总是跳来跳去,所以现在又要跳到另一主题了。谈到进入佛门,要让自己的身口意三门都进到三学———戒、定、慧的氛围、环境当中。三学次第首先是戒增上学。为何进入佛门要先得到皈依?因为三学最开始是戒。如何融入三学?指的是身、口、意三门同时都融入到三学当中,并非分开的三门融入。



    法王谈到一个段落,看到英文翻译的表情,手一摊说 : 「We are in trouble.(我们有麻烦了。)」引起全场大笑。我们都知道心最重要,但不代表心在修时,身体和语言可以放肆,这是不行的。在佛法的修学次第上,譬如说戒学的别解脱戒,最基础的小乘别解脱戒,这是以身和语为要。我们说心最重要,但不代表不在乎我们的身和语,因为心善与否看不出来,很多人外表装得很好,但心是恶的,因此体现於外的身和语的行为也很重要。



如何面对别人的伤害

    在身语的修持时,如果身体被别人伤害,譬如一条疯狗冲过来要咬你,最好的方式就是跑开。或语言上如果有人对你恶口、说粗话或谩骂时,这时法王问,这时有可能观修悲心吗?法王对著英译说 : 「I just ask is this possible? (我刚刚在问这有可能吗﹖)」「possible(可能)」译者答道。法王笑著摇头说: 「possible but difficult (可能但困难)」,可能很难升起悲心,这时最好离开伤害你的对象,不论他是在身体上或语言上对你造成伤害。

法王跟大家分享他是如何面对别人对他的诲谤。当身体和语言上,招致别人伤害打骂时,最好的方式是走开。法王话锋一转说,身、语的伤害大部分是别人加之於我们的,但心上的伤害大部分是自己造成的。很难听到别人的心伤害我的心。心的伤害其实都是自己找的,所谓「自找麻烦」。



    身、语的伤害可以逃,但心的伤害是逃都逃不了的,因为心是自己的,不是吗?法王以自己举例说当有人批评他时,他就从第三者的角度来看这个批评,这样比较能够客观的去看待事情,从批评中去看到是否有什麼是值得去思考和学习的,这样在面对批评时会有一点帮助。这时法王接著仔细听著英文翻译的用词,接著露出春天般的微笑,满意地说「improved (有进步)」再次引发掀顶的笑声及掌声。



    现代人生活在科技发达的世界,这样的情势造成更多压力。社会上有各种意识型态,透过广告告诉大眾,怎样才算成功的男人。或告诉你一定要买这些必须具备的东西,如果没有彷彿你的生命就有了遗憾。我们就生活在被各种意识型态、物质、广告、科技包围住的一个复杂的环境中。



    我们要断除一种叫「遍计我执」的执著,这是日后从生活中加入的我执,就像贴标签一样,这很容易了解,你要成为这样才是好的、你要拥有那些才棒,各种遍计、标签、意识型态,让我们的生活不再轻松,让我们活得更沉重。



现代各种传播途径发达却无法为我们找到实相

    现代人越来越强,也就离实相越来越远。现代资讯这么丰富有各种传播媒介,但我们都得不到实相。过去传统经典比喻在大海边渴死,古人可能不知道大海的水不能喝,才会做这样的比喻。现在可以用湖或河流来做比喻———人在河或湖边竟然渴死了。



    人生的方向目标不是从自身的身口意去找,要从更多其他生命去找到生命的意义。平常我总是尽力想要帮助别人,但也会遇到很多的问题和挑战,甚至也会觉得很挫折,也会问自己是不是做这些事并不具意义?但是看到还是有这麼多的朋友对我抱以期待和寄託,看到他们的心,让我想到我的人生还是有意义的。人生的目标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却能在其他生命上找到。生命如同网状,不是一个四四方方、硬硬的单独个体。



噶举大手印传承的要诀就是离贪、虔诚和无散乱

    法王接著讲到《金刚总持简短祈请文》法王小时候念著这个祈请文时心裡就想,既然有「矮」(短)的金刚总持,那有没有「高」(长)的呢?就在一片哄堂大笑声中,法王比著手指,小小声说 :「金刚总持three inches. (三英寸长的金刚总持)」



    在《金刚总持简短祈请文》中提到「离贪即是禅修足」。「虔诚是禅修首」。「无散乱是禅修正行」。噶举大手印传承的要诀就是离贪、虔诚和无散乱。刚听「离贪」到就觉得太难了,人怎么可能离贪?又谈到要捨弃此生,有人因此产生误解,以为要捨弃今生所以就很消极,什么都不做,这种误解是很糟的。我以前也觉得离贪很难,最近有一些新的想法跟大家分享。离贪并不是漠不关心。经典形容要能够捨弃此生。什么叫做「此生」?意思是什么?要捨弃「此生」,是指捨弃太过於物质化的人生。



    事实上,不论外在物质是多是少,内心知足就会快乐。问题不在环境、也不在物质。物质不会带来快乐或痛苦,而是「你」自己若不具备知足的心,或观念上有所差池,就会造成你的痛苦。因此「捨弃此生」的标准是什么?远离对物质的依靠或执著,真正投入修行中。现在有些人捨弃物质,追寻另一条心灵的道路,结果又买了更多法器,拥有更多不同的东西,又落入一种心灵物质的执著里,这也不好。这就好像捨弃青稞粉,又去贪著稻米一样,还是在做原来的事情。重点是在心上要捨弃对外在任何物质的执著。



    现代人太崇拜科技,法王看到一个新闻,这国家在哪里就不提了,一个年轻人想要Ipod,竟跑去卖肾,法王看到新闻时,想说真是的,如果他有我的电话,打给我,我送他一个算了。但想一想,一个人会用身体的器官去换心中想要的东西,这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不是孩子的问题,是社会的问题。就像之前说到的广告会让人生起贪心,别人有的我也要有,这是现代大家太崇拜科技的例子。



    不管是修行或修持佛法,它并不是生活当中的另外一件事,修持就在你的生活当中,不再只活在表面、肤浅的广告意识型态中。透过修持让生命深刻下来,心量开阔、眼光深长、远离世俗的贪著。让我们活得更深刻踏实的就是「禅修足」,也可以称为禅修。我们都必须从物质化的意识型态中远离。



    人与人生命之间像是无边的网状一样,是息息相关的。现代人都太注重「我」的感觉。我们都是需要依靠其他人才能生活,穿衣、吃饭,甚至能够在这里呼吸每一口空气,都是其他生命所赐予的。现代人太习惯於执著「我」「我」「我」,更强烈的只有「我自己」、「我的」。



    就现代来说「我」可就更多了,IPod、iphone都是「I」不要讲苹果。PC裡 MY都是「MY」,可以看到「I」「MY」越来越多。如果你买电脑把「MY」改成「U」,会不会很奇怪?我们的我执是很坚强的,可以说活在自己建构起来的「我的」及「我」所有的牢笼中。要得到快乐,从何而来?快乐要从别人身上来,依靠别人,而不是活在自我当中,这也是为什么要生起慈悲、关心照顾别人,究竟来讲慈悲是真正能够利益到自己。



空性不是一把锁,而是你与一切相联系的基础

    说到空性,法王觉得空性是非常实用的,一般人觉得它太深奥跟生活无关,是佛学院内才用得到。但空性是很实用的,在「网状」的概念中,牵一线而动全身。因为一切都是空性,所以有各种可能性,万物才会息息相关,不是侷限,是非常开阔是连结一切的枢纽。空性不是深重的锁,把所有可能性都关闭。空性是你与一切相联系的基础。空性并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具有无限的可能性。



    万物互为缘起息息相关,有好的的一面也可能有坏的一面,不要去想不好的那一面。人与人之间要建立在关爱给予他人照顾,内心就会生起喜乐慈悲,这真的非常重要。缘起显现各种万法皆因空性,若非空性,不会有任何显现。

明天会给予灌顶,但其实法王还没决定要给什么灌顶。最近他都不太给灌顶,一年就一、两个,这个数字稍嫌多了些,为什么?因为现代人好像觉得只要得到灌顶就功德圆满了,也不修持了;如果不给,大家就会一直请求,这还蛮COOL (酷) 的,而且因为得之不易会更珍惜。



    接下来法王说他要感谢在座每一位。现在觉得离别三年后能再到美国,真的不容易,回去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来了?现在也不敢想明年或什么时候再来,这种想法太恐怖了。总之,这次能够来到此地见到诸位,感觉真的很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

有些人认为,反正现在是末法了,怎么做都没用,已经是五浊恶世了,怎么也无法与先德时代相比了。但是说实话,一切都端赖于自己的精进,跟时期并没有多大关系的,甚至因有恶世因缘,由于认知到五浊恶世的本质,反而在佛法上的修持生起更力用。

     我们雪域西藏的过去古德尊宿们,皆是在逆缘、恶缘会遇时更奋起法之力用。没有人是舒服轻松的修成就的。
   
     噶玛巴米觉多杰说了一首偈子:『过去祖师大德们,因为产生出离心纔进入了正法之门。』 就如同密勒日巴大师,本来出身在富裕的家庭,之后受到叔叔、姑母的欺凌,也因此尊者造作了恶业。之后内心为自己的恶行感到后悔,因而历经苦行艰难而精进于佛法的修持。又象冈波巴大师也是在行世俗世间法出身世家,在最快乐时,发生瘟疫病横行,大师的妻与子相继染病逝世,由此因缘,大师心生出离心而勤求佛法。由此可知,出离心、精进心等皆因会遇逆境恶缘而生。

     我们这个世间充满着逆缘逆境,一方面来说,是糟糕的,然后从另一方面来看,若知如何修行,这些逆缘恶境是我们无须寻求、自然就有的求法修行之因缘助道。
   
    因此,对轮回无须气馁,反而更要精进,尤其是密乘教法!
   
    所谓『五浊恶世如火燃,密乘教法如火燃』,在恶世浊世时,烦恼炽盛粗重,若能如法的修持密乘教法,即能把烦恼转化成智慧,从而住于清静正法。

    总之,我们要发意愿祈愿,自身既然与清静佛法道谛会遇,过去的时间与现在的时代即没有差别!唯有自己去精进修成,无需在乎这劫时代会如何。


我们必须自问,修持佛法的目的,是否只是为了求得此生的安稳与舒适?如果我们修持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获得暂时的舒解与放松,或是希冀长寿与财富,那么,这就是表示我们已经将修持佛法变成另一种世俗的追求了。



   在平时,我们汲汲营营地累积财富,并将自己环绕在亲朋好友当中。但是,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必须自问自己有的是什么样的资源。当困难来时,所有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累积而来的,其实是没有太大的用处物资;而家人与朋友也帮不上什么忙。在逆境中,能真正给予我们帮助的,是自己对佛法的修持。虽然如此,为了让我们的修持能在困难来时发挥功效,我们必须在平时认真地修持。



   法王呼吁众人,不要因为来到了圣地,见到了伟大的上师,得到了灌顶、口传与开示等,就感到自满了。大部份在场的人都已拜见过高僧大德,也参加过了许多类似殊胜的活动,但是四处去搜集如此的经验,并非是修持佛法的要点。重点是,要让所听闻到的佛法,能真正地转化我们的内心。



   法王策励大家,不要屈服于恶习,对能够改变自己的能力要有信心。法王说,我们绝不可以纵容自己,认为我们是天生如此。相反的,我们应该下决心,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更慈悲、更有原则的人。



   最后,一改以往大众觐见的惯例,法王并没有让大家一一上前来领受加持。法王说道,自己今天有点感冒,而许多人同样也受寒了,这样上台来一一接见,恐怕感冒会相互传染个没完没了。尽管如此,法王说,他已经见到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而大家也见到了他,他与大家也都建立起了一个法缘,那么,这个公开的大众觐见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他自己来说,他会将每一个人都放在他的心上,任何他的所做所为,都会是为了大家的福祉而做,并且不只是在今天,而是会永远这么地去做。


  法王噶玛巴在殷切的敦请之下,慈悲应允于今天下午四点钟为法友们开上一堂课。法王首先问候这次来参加创古仁波切讲授的《辨识智论》课程的学员和法友们,并谈到我们身处的时代虽然十分发达,但也是五浊恶世,充满了各种烦恼和邪见。在这样的时代里,我们变得更繁忙,我们的心也总是散乱于日新月异的外境上,不太会向内心去寻找平静和喜悦。因此,能够来此听闻创古仁波切的课程,是十分难得的。在听闻善知识的教导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实修,而且不但要有座中的修持,也要把佛法带到日常生活中,此二者不应该有分别。




   由于有法友问及应如何服侍上师,法王认为,最重要的是做事情要符合上师的心意,而非依照自己的想法,违背上师心意的事情就不应该去做。上师在给予教法时,会观察因缘和求法者的状态,就像马尔巴和密勒日巴,以及帝洛巴大师和那洛巴的例子一样。弟子在依止上师时,有清净的发心、正确的行持是极为重要的。




   法王谈到最近创古仁波切在讲授《辨识智论》课程时,法王自己也正在阅读大乘唯识和中观的论典,所以借此机会和大家分享一些心得。法王指出,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提到心、意、识三者是同义词,但是大乘的唯识宗将其再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识烦恼识,和第八识阿赖耶识。其中的前六识和第七识都是不稳定的,只有第八意识最稳固,有能力含藏一切习气种子,而且第八识会多生多世一直延续,当因缘具足时,这些习气就会展现出各种的异熟果。




   《摄大乘论》中谈到,到了菩萨的第八地时,由于我执的种子已完全清净,因此第八阿赖耶识就会转依,但是《俱舍集论》则认为要到佛地时,阿赖耶识才会转依,成为大圆镜智。也有印度论师将佛地的大圆镜智,称为第九识无垢识。虽然同样是用「阿赖耶识」这个名相,但在不同的宗派中代表的意义却是不同的,例如噶玛巴让炯多杰在《甚深内义》所说的阿赖耶识,指的就是如来藏。




   接着,法王谈到第七意识有明觉的部分,也有烦恼的部分,当夹杂我见、我爱、我慢、无明等烦恼清净之后,明觉的部分自然会展现出来。噶举大手印的很多教法中都会说到「妄念体性即法身」,指的就是烦恼妄念和法身的体性是没有差别的。就像这样,第七意识中的明觉和烦恼两个部分,并不是相异的两种心,它们是一体的。而烦恼当中,最主要的「我执」去除后,就会像斩断根源一样,其他的烦恼自然就会消除,因此佛法中极为强调「无我」的修持。




   法王进一步举例:同一朵蓝色的花,不同的人会因为各自不同的习性,而对这朵花会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们认为实有的外境,其实是各自善恶习气的展现,虽然我们会感知到外境,但是那只是我们内心的展现,外境并不真实存在,而错误地执着外境实存,正是我们于轮回中流转的成因。




   法王提醒,其实佛教所有宗派的见解和理论,真正的目的是在帮助我们实修、降伏自心,因此我们应该要将学习到的每一个字都用来实修,而不仅是在智识理论上去探讨,应该要去反问自己:“我为什么不相信?”所以学习这部论典,就是希望借此能够转向内心。要看到外在的事物都是不稳固的,弹指之间就可能有变化,所以不去追逐外境,转而向内去寻求真正的快乐,这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法王讲述了佛陀回应一个粗言恶语之人,请他将恶语收回的故事,来说明凡夫心识和圣者本智的差别,由于我们没有安住在万法的实相中,所以总是被短暂、迷惑、颠倒的现象所欺骗。法王鼓励大家,在听闻仁波切殊胜的教导后,要安住在自心的本质中,不为外相所欺,也透过学习八识,了解因果不虚的道理,将所有的学习都应用在实修上,证得遍知的佛果。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