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德钦旺姆:出家人不是无爱是大爱

德钦旺姆:出家人不是无爱是大爱

世上很多人都认为出家人没有感情,没有七情六欲,无情无义。但我看我的上师,他的情感比谁都丰富,都宽广,一般人的感情仅是对与自己有关的人,父母子女、亲朋好友等,上师的感情却是那样的广博,无论是谁都能触动他的悲心,他爱护弟子,经常为弟子的家庭和睦、身心安康、生活工作是否顺利、出门在外是否安全等操心,他又心装众生,世界的灾祸连连、贫穷人的辛酸苦难、病人的悲号啼哭,都能让他忧心重重辗转反侧。同时,我们这些弟子内心中的自私、贪婪、嫉妒、傲慢等思想,表现在外部种种低俗、羞耻的行为,又让他费尽心血,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方式帮助我们尽快改正才好。   

    既然是有情众生,必然就会有感情。因为自己体验苦,所以不忍众生受苦,才有救拔众生一切苦难的大悲心;因为认识了苦的真谛,才有去除苦痛方法的无上智慧。“多情乃佛心”,从上师身上我看到了出家人的感情,不是无情是多情,不是无爱是大爱,是狭隘的爱的升华,不仅爱与自己有关的人,而是爱所有的人,无论那个人是熟悉还是陌生,对他是友善还是怨恨、尊重还是贬低,他都能平等的给予爱心,不仅爱人类,还遍及其他的生物,而有的宗教爱的对象仅是人类,他们的爱进一步扩大,爱一切山河大地、高山丘陵。

    上师仅是出家人的一个缩影,他们的爱是升华、是净化,他们的爱心不再是狭隘、而是宽广;他们的爱不再是自私,要求对价,而是博大、 无须回报。当他们穿上那件法衣,剪掉那缕青丝,不是要抛弃亲人,而是要去爱更多的人,乃至所有众生,不是卸下所有责任,而是要承担更重大、更艰巨的责任——为一切众生的离苦得乐而奉献自己的一切,而这一伟大的悲愿及由此而引发的奉爱的行为,不仅一生一世要如此做,生生世世都是为这一目标洒血汗、尽形寿,献生命。鲁迅说,佛教是牺牲主义。这是对佛教的大爱精神的一种诠释吧! 这样伟大的行为怎能不让敬佩?不让人感动?

    上师的情感如同大海一样,深沉、宽广、容纳一切,海面上是波澜不惊,海面下却是汹湃澎湃,丰富多彩,他那至善至美、至真至纯的心灵深深地震撼了我的灵魂,感到的泪水使我无法抑制,崇敬之情无法溢于言表,想到他时,我的眼眶都会湿润,我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语言去赞美他,不论怎样的词语此时都显得如此的苍白无力,我愿匍匐在他的脚下,献上我最虔诚的礼拜,我愿把所有世界里最美好的事物献给他,但我想最美好的礼物该是纯真无染的一片真心!

    我每天都生活在上师爱心的光芒里,让我时时感受温暖,虽然物理的距离和上师很远,我却每时每刻感到上师就在我身边,每分每秒都沐浴在他的关爱中。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心与心的距离,哪怕是住在同一房屋檐下,如果两个人的心背道而驰,也是天涯海角;世界上最近的距离,也是心与心的距离,即便是天各一方,如果两个人心意相通,那也是近在咫尺。在我感受爱心时,也要将这爱心传递下去,从关怀我家人、亲人、朋友开始,因为他们是与我最有缘的人,进而扩大到每天接触的人,也许有的只有一面之缘,或仅擦扃而过,也愿一句真诚的问候,一个灿烂的笑容让他们感到关爱和温暧!

TOP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基础,无论修大乘的显宗,还是大乘的密宗,都必须要修菩提心,你是否皈依三宝,是佛教与外道的区别,而发菩提心,是大乘和小乘的主要差别。如果为所有众生去学佛者,都是大乘菩萨,没有发愿度众生,只为自己个人从轮回中解脱,这是小乘的修行者,菩提心是判断大乘法的首要条件。如果没有菩提心,即使修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也概不能成为大乘法,唯有在菩提心的基础上修气脉明点,才能真正称得上是大乘修持。在我们修菩提心之前,先修好四无量心,如果没有四无量心,真正的菩提心绝对无法修成。(一)慈无量心,愿法界所有众生得到安乐。(二)悲无量心,愿法界所有众生远离痛苦(三)喜无量心,愿一切众生不离安乐。(四)舍无量心,愿一切众生的心不起贪嗔,相继生起平等心,首先观想你的面前虚空中皈依境出现,这时的心必须清净无有杂念,此刻你观想在自己的左边是现世的父母亲为首的亲属,右边观想现世对自己修行作障碍的魔障和害自己的仇人,先由过去仇人观起,他们曾经害过自己,但是他们从无始以来在轮回做过自己的父母多次,那时他们曾经有很大的恩德,在观想左边的父母和亲人,显然他们对自己恩重如山,但从无始以来,在轮回的过程中,他们做过自己的无数次得仇人,经过以上观想,可以清楚知道无论是亲人怨敌全都是无常,对亲人也不要特别的贪,对仇人也不会生起特别的嗔心,这时候的心就叫平等舍心,最后能对无量众生生起猛力的慈悲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就是认识到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做过我们的母亲,而现在我的母亲们正在经受种种痛苦,种种不幸,我怎能忍心?怎么能独自享受安乐呢?我要去救度她们,可是现在我没有这个能力,谁有怎么能力?唯有伟大的佛陀。所以,为了救度我的母亲,我要努力修法,成佛,救度她们。



    慈母众生是无始劫来自己的父母!特别是父母对子女的恩爱,恩情深厚,是任何一种恩情无法相比的,这种母爱不但是人类,连动物都是一样的,我们了解一下动物也会有这种本能母爱。为什么说众生是慈母呢?这从生命轮回的关系说起,这些受苦受难的众生不是和自己毫无关系的人,而都是自己恩重如山的慈母。当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每一个生命都曾经是自己的慈母,只不过是母子互相不认识而已,现在自己周围的人甚至仇人和敌人也不能排除曾经是自己父母亲的可能性。因为我们的心识无始以来就在六道中轮回流转,时间流逝是无始无终的,我们的前世也是无量无数的,只要我们有胎生或卵生的生命形态,就会有一个母亲!在无数次的轮回中,我们就有无数个父母亲。哪怕是眼前的一个细小的虫子,也会有一个母亲,所以我们母亲数量之多,是无法计算的。同一个地方,很多人都做过自己的父母亲,只不过不认识而已,即使你现在的仇人也可能是你前世的父母,你如果有神通,就可以看到,如果你认出了他们,你能忍心与他们为敌吗?你能丢下他们自己解脱吗?



    有这样一个公案,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一次见到路边一堆白骨,就向这堆白骨恭恭敬敬的顶礼。弟子们不明白这是为什么,佛陀就说:这具白骨的主人,她在生前曾经做过我的母亲,而且不只一次地做过我的母亲。无量劫以来,她做我的母亲时的白骨如果堆积起来,比世界上最高的山——须弥山还要高大,我喝过母亲的奶水如果盛起来,比四大海洋的海水累积起来还要深广。



    世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孟郊的《游子吟》这样写道:“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们从一个微小的细胞长成人形,是母亲牺牲了太多的心血,付出来了太多的情感,我们身上,每一条血脉、每一块肌肤,都是母亲血液的灌溉、滋润。我们成长路上,每一次跌倒、每一次生病都有母亲爱护、照料、关怀。     



    怀孕对母亲来说是一种极大的摧残,一个如花似玉的少女一怀孕生育就如害重病,生育时的痛苦更不待说,孩子一生下来,从呱呱坠地开始,母亲用乳汁来喂养,不嫌脏,不怕累,把一切心血都奉献给子女身上,而且给母亲能带来无比的快乐和幸福感。母亲为了养育自己的子女,可以做最下贱的工作,为了保护子女,也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我们外出远行,母亲在家牵肠挂肚,我们受到一点点的痛苦,母亲都痛在心上,向佛菩萨祈求,自己能够带子女受苦。母亲的心思全心全自我们身上,小的时候为我们的身体牵挂,上学后为我们成绩操心,毕业后为我们的工作担忧,成家都为我们的家庭和睦费心,我们又有子女时,又去照顾我们的子女。可是我们何时想过母亲?又有多少人不孝顺母亲啊!《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就详细的告诉我们母亲的对子女恩德有多么深重。《入大乘佛法》中说,人生中最大的恩人是自己的父母亲,尤其是母亲。我们的人身是父母亲给予的,母亲十月怀胎,受尽煎熬,从生死的边缘上生下孩子后,百般溺爱,抚养成人,一点点私心都没有,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奉献出来也报答不了母恩。甚至很多动物也是对自己的后代百般爱护,关怀备至。甚至于为了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的性命也在所不惜。比如我们黑龙江的大麻哈鱼,每年的八九月份,都从千里之外的外海游向近海,它们每昼夜可前进30-35公里,不管是遇到浅滩峡谷还是急流瀑布,都不退却,冲过重重阻扰,直到目的地——黑龙江产下自己的孩子。经过长途跋涉精疲力竭的麻哈鱼,还要守护在卵床边,直到死亡。



    经过详细的思考,就会认识到每个众生都作为我们的父母,都曾对我们有天大的恩情,我们怎么能不报答母亲的恩情呢?这样我们就会产生对众生的慈悲心和同情心。这种慈悲心和同情心就是佛心的闪光。真正普度一切众生的菩提宝心,就是在慈悲心和同情心的基础上产生的。我们发菩提心是无价之宝的,在这个世界上处了菩提宝心之外没有什么可贵的东西,这是一种无比伟大的价值观念。在这种金灿烂的太阳一样的价值观念面前,其他一切价值观念都变得微小,黑暗无光。所以,大乘佛法把众生看作自己的父母如果有了为众生奉献的心,有了承担众苦心,你虽然是普通人,但你已成了菩萨心了,这样,就可以得到诸佛菩萨的欢喜,空行,护法的保护,鬼神也不敢相害。



    贡唐文殊师利菩萨讲;母亲十个月怀胎,三年哺乳,七年培育,十年教导,这个过程中酸甜苦辣什么滋味都的尝。多不容易呀,想念的弟子!为了报答慈母众生的恩德一切众生平等的看待,把慈母一切众生自己的亲生父母一样观想,这就是菩提心,就是大菩萨了。



    所以,我们每天要修法之前发菩提心,无论修那个法们多的菩提心是最主要的,在发菩提心的事后,观想一呼一吸之间也不忘记众生,观想在这个呼吸气的过程当中,把众生的苦难,痛苦,业力障碍等化为气吸入自己的体内,让自己承受,感受,把自己修心的功德,慈悲,智慧以及从上师三宝那里得到的加持力全部呼出去给众生享用,让众生快乐,幸福,自在,解脱,祈请上师三宝的慈悲加持,使自己的菩提宝心迅速成熟起来,能够真实救度生死苦海中有情的众生,有了救度众生的心,还需要救度的能力,光有心还不够。众生无数,受苦无数,谁能救度呢?只有佛菩萨才能做到。那么,自己就要按照菩提道次成就佛果,最大的程度地救度众生,为众生受苦,做一切有利于众生的事,承担起救度众生的重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