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戒律给我们的启迪

戒律给我们的启迪

郭连法

  佛教的“五戒十善”给现代人们有许多颇具价值的启发。

  一是心理调适功能。佛教认为人的贪、嗔、痴是造成心灵不安宁、人与人之间关系紧张的原因。消除“贪、嗔、痴”才能待人真诚,慈悲为怀,处事心态平和,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发扬佛教戒律可使现实世界的人们,通过对世俗价值的扬弃、对因果报应的企盼、对美好来世的向往,对功名利禄执著的缓解,克制一切损人利己、为社会公德所不容的私欲。

  二是道德约束功能。人类道德规范在人类幼年就以宗教禁忌的形式出现,佛教伦理中的“五戒”与“十善”戒律,包含了许多人类社会世代相传而又极有价值的普遍道德准则,对世俗社会同样有极大的道德教育和约束作用,在其内涵上与我国儒家《论语》中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原则相符相通,与我们现代和谐社会建设内涵提倡的道德规范相协调、相一致,两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三是组织与交往功能。佛教遍及世界各地,在我国由来已久,信教群众、教职人员遍布边内地,辐射边远地区。而且拥有一批专职人员和较为稳固的组织体系和活动方式,党和政府通过宗教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与广大信教群众、教职人员、宗教界人士的广泛联系,对增进了解,沟通感情,促进团结,扩大爱国统一战线,维护、巩固和发展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还能通过宗教界的国际友好合作,宣传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促进我国的经济文化建设,促进人文交流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四是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佛教倡导将人的善行推及到一切有情众生,这对我们今天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物种多样化, 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是服务社会功能。在我国现代社会,弘扬慈善事业,成为佛教通向现代社会的一扇大门,既是我国佛教的弘法之路,更是佛教服务现代社会的创新平台。近年来,每当我国境内出现地震、洪水、雪灾等重大自然灾害时,佛教界都慷慨解囊,祈褥平安。积极开展捐款捐物等救助活动的事实,体现了佛教普度众生的善举,是佛教坚持走与我国社会发展相适应道路的成功范例。

  六是社会管理功能。社会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法律、行政、习俗、道德和宗教等,所谓宗教手段 就是用宗教信仰、感情、仪式、教义约束人们的行为。佛教以戒律为中心而规定和实行的一套礼仪制度,也在受其影响的社会世俗成员中引起反响,以一定的方式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施加影响, 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协调社会各方面之间的关系, 以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同时也是对社会犯罪与越轨行为的预防、阻止社会控制过程。佛教中的轮回说与善恶果报说是相伴相随密切联系的,“轮回说”给人们揭示了一个多层面的生命空间,把生命的流转变迁显示在六道轮回之中,将人的善恶行为与之结合起来,互为因果,从而形成了佛教完整的生命伦理、道德意识和独有的价值观,这对教育公民守法,警示人们不做坏事,可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利于提升当代社会道德的整体水平,对我国现代社会的有效管理现实意义重大。

  总之,佛教主张以学修并重建设自身,以禅净双修净化人心,以菩萨精神利益社会,无论是其“戒律”之所禁,还是其“善行”之所倡,都与中华民族传统精髓文化相一致,都与我国目前社会建设内涵相协调,弘扬佛学的优秀思想文化传统, 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信息网络技术普及给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等方面带来改变,推动佛教自身与时俱进地自我调适和改革,以及对现代人们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非常离谱事情的解决,意义都很重大,值得现代人们去思考和研究。



——摘自《世界宗教文化》2010年第6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