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达真堪布:解读汉藏两地处理供品方式的差异

达真堪布:解读汉藏两地处理供品方式的差异

做善业还是做恶业,制造快乐还是制造痛苦,完全掌握在自已的手里,就是一颗心。恭敬心也是一样。没有恭敬心,表面上看起来很恭敬,实际上都是不恭敬的行为。有恭敬心的摄持,所有的行为才都是恭敬的。

    比如说念佛,只要你对佛的心是恭敬的,那么你坐着念也行,躺着念也行,怎么都行;如果你的心不恭敬,你坐着念也不行,躺着念也不行,怎么都不行!很多人都说“睡觉的时候不能念”,佛说过这样的话吗?没有!你内心里没有恭敬,即使在行为上、表面上恭敬也没有用,都是假的。这不是欺骗上师三宝吗?这也是一种罪过。

    供品也是。在藏地,供品已经供给佛菩萨了,自己就不能用了,一定要送到清净的地方。在汉地就不一样了,供品一定要吃,一点也不能丢掉。这两种情况看起来是截然相反的,但是实际上并不矛盾。藏地人认为供品既然已经供养给佛菩萨,自己就不能再拿回来;而汉地人认为,供品是佛菩萨赐予自己的加持品,里面有加持力。这两个行为都是发自恭敬心,所以都是恭敬的行为,都是如理如法的。如果你供养佛菩萨了,还心存吝啬,自己又拿来吃,这样的发心就是不恭敬的,你吃供品的行为就有罪过。如果你自己不吃,把供品送到清净的地方,但还是觉得很可惜,这样的发心也是不恭敬的,你不吃供品的行为也有罪过。

    供养上师三宝,是恭敬心的一种体现,自己喜欢的东西都可以供。如果你把好的东西留做自己用,不好的东西供养给上师三宝,那就有罪过了,因为你的心不正。如果你的心是完全清净、完全恭敬的,那么没有什么东西是不可以供的。你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都应该供养给上师三宝,不能有贪心。听见好听的音乐、看到或者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能有贪心,应该在心里供养给上师三宝。自己吃的、喝的、用的,包括穿戴的衣服和装饰品都不要有贪心。你在穿新衣服之前,可以在空中甩动一下,这是一种表法。不这样做也行,你在心里先供养给上师三宝,然后自己再穿,这不仅没有罪过,反而还有功德。这都是修行的方法。

信心,有清净信心、欲乐信心和胜解信心。


    清净信心是一种清净的欢喜心。首先我们要仔细观察自己的相续,我们是不是喜欢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的智慧与慈悲?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有无漏、广大的智慧,有无伪、平等的慈悲心,他们能引导众生走进佛门,让众生走向解脱,证得佛果。你喜欢这些功德,因而喜欢具有这些功德的佛菩萨、上师善知识们,这才是清净信心。


    我们现在生起的这个喜欢的心是不是清净的?这个信心是不是清净信心?这个非常重要,一定要观察。我发现很多人的信心都不是清净的。因为佛神通广大,救苦救难,能保平安,于是就贪平安,贪广大神通,想得到佛的一些保佑。这统统都是贪心,不是清净信心。


    还有的人因为上师善知识有钱财、有势力,把寺院建得非常壮观,因而喜欢这个寺院,喜欢这个上师善知识,这也不是清净信心,而是贪心,贪物、贪财。因为他有很大的名气,声望,然后就开始喜欢他,开始信他,开始跟他学,这也完全是贪心。这个上师善知识长得特别帅,相貌特别庄严,然后又开始喜欢他,跟他学。这统统都是贪心,不是清净的欢喜心,不是清净信心。


    那什么是清净信心?他有无伪的、平等的慈悲心,能平等地对待众生;他有广大的、无漏的智慧,能引导众生走向解脱。你喜欢他的这些无漏的功德,进而喜欢具足这些功德的人,这才叫清净信心。不管他富还是穷,相貌庄严还是丑陋,有名气还是没名气,你都对他有欢喜心,想跟他学,跟他修,这叫清净信心。


    你想学到那些超凡的、无漏的功德,希望自己也能变成具德的上师善知识那样,有慈悲、有智慧,自己没有烦恼痛苦,还能帮助众生脱离烦恼痛苦。你有得到这些功德的欲望,这叫欲乐信心。


    胜解信心就是坚定不移的信心。你对佛讲的因果、轮回、无常、空性这些道理坚定不移地深信,没有丝毫怀疑,永不退转,这叫胜解信心。若是有欲乐信心,却不是很坚定,而是半信半疑,三心二意,那就不行了。


    清净信心、欲乐信心、胜解信心这三个是紧密关联的。你喜欢,你希望得到,这是一种动力。有动力才有行动,有行动才有成就。如果不是对上师三宝的功德生起欢喜心,欲乐信心就无法生起;若是有欲乐信心,却因不坚定而中途退转,最终也无法证得上师三宝的功德。这三种信心是一切功德的来源,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