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使比丘 “我”的危险

佛使比丘 “我”的危险



  我们要讨论的主题是佛陀所说的两句话,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辨认它们:

  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

  人类的问题可以说只是“苦”的问题,不论是由他人或自己的烦恼造成,“苦”是人最迫切的问题——因为没有人愿意受苦。前面所说的两句话中佛陀把“受苦”与“生”相提并论:“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同时,他也认为完全放下“我”、“自我”、“我是”、“我存在”等错误观念就是喜乐。

  “生”是苦的原因,这说法很复杂,其中有好几层意义。大部分的人之所以难以了解,是因为不明白“生”指的是什么,而往往以一般常识来判断,认为“生”就是指出自母体的“肉体之生”。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是指肉体的出生吗?大家想想看!如果是指肉体的出生,他就不可能再说:“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在此,佛陀清楚地指出造成苦的原因是我慢,而当我慢完全破除时,就有真正的喜乐,可见“苦”其实是来自于“我”、“我是”、“我拥有”等错误观念,其次,佛陀说“一次次的‘生’是一次次的苦”,这里的“生”很明显地,就是指我慢的生起。

  “生”是指我慢的生起,它绝不是一般认为的肉体的出生。把“生”误解为肉体的出生,是障碍我们正确了解佛陀教诲的主要因素。

  “我”的幻觉

为我们带来问题的“生”是精神上的“生”——“我”的意识生起。一旦我慢生起,“我是什么”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出现,如“我是人”、“我是动物”、“我是好人”、“我是坏人”等等。当“我是什么”生起后,分别计较也就生起,如“我比某人强”、“我比某人差”、”我和某人不相上下”……这些念头都属于同一类,都是我慢——认为有“我”存在。“生”指的就是这种念头的生起。因此,一个人可以在一天内“生”很多次、几十次,甚至一小时内,就可以经历许多次“生”。每当生起“我”、“我是什么”的念头时,就是一次的“生”,反之,就没有“生”。这种从“生”解脱的境界就是清凉的境界。所以,谨记这原则:当“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心中的轮回就出现了,而这就意味着痛苦、烧灼、轮回;若从这些观念的缺憾中超脱,当下就是涅 ,这种涅槃称为“一向涅槃”或“镇伏涅槃”。

  增支部讨论过一向涅槃。一向涅槃是指当外境出现时,却意外地在刹那间没有生起“我”、“我所有”等念头的境界,也就是由于良好的外在环境造成“我”、“我所有”的念头暂时不存在的状态。而比一向涅 槃更高的层次是在我们从事某种修行,尤其是修定时,控制自己的心念,不让“我”、“我所有”的念头生起,这种暂时止息“我”、“我所有”的状态,就称为镇伏涅 槃。只有当我们成功地去除一切烦恼,才能达到圆满、真实的涅槃。

  接着,我们把讨论范围设定在一般人的日常生活上。大家必须明白:任何时候只要有“我”、“我所有”的念头,当下就有“生”、苦与轮回。“我”生了,过一会儿,“我”止息了,随后又“生”,持续一阵子,再度止息……这种过程称为轮回。因为“我”的意识“生”起,所以苦;如果外在环境美好,以致“我”没有生起,内心就呈现安详,这就是一向涅 槃,是一种短暂的涅 ,是涅槃的“样品”,它寂静、清凉。

  如果我们留意增支部如何诠释涅槃,将更了解涅槃的意义。增支部说涅 的意思是清凉,如果炙热的东西冷了,就说它已经“涅 ”了;野生动物被驯服而不具危险性了,也说它已经“涅槃”了。那么,人要怎样才能“冷却”(清凉)呢?这问题相当复杂,因为人类的智慧并不能在一瞬间达到顶峰,而是长期慢慢累积来的,所以我们必须先回顾历史。

TOP

佛世之前的人认为涅槃就是感官的满足,因为人若能得到他所冀求的某种官能的满足,就会体验到某种程度的清凉。例如在大热天里,冲个冷水澡,便感觉清凉;进入安静的环境,有不受干扰的满足感,也会产生另一种形式的清凉。所以当时的人就大量追求感官满足的涅 。后来,较有智慧的人发现这并不圆满,他们明白感官的满足是骗人的,于是转而追求禅定,并发现禅定的清凉。因此,他们认为禅定是涅 ,尤其是四禅天,正是在释迦牟尼佛觉悟之前,人们所追求的涅槃。当时的老师教导人们:涅槃就是最微细、最深入的禅定境界,佛陀证悟前所追随的最后一位导师郁陀罗罗摩子就告诉佛陀:得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苦就彻底止息。但是佛陀并不相信、不接受、不认为这是真正的涅 槃,于是离开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