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得静虑(四禅八定的人)还有四种烦恼:爱、见、慢、疑。

得静虑(四禅八定的人)还有四种烦恼:爱、见、慢、疑。

得静虑的人有四种烦恼:爱、见、慢、疑。

《瑜伽师地论》卷十二.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得静虑者有染差别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

现在是「得静虑者有染差别」,得到了定的人,他还没有完全清净,他还是有烦恼的,但是不一样,烦恼与烦恼还是有差别。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就是有四种得静虑的人有烦恼的差别,有四种烦恼得静虑的差别,得静虑的人有四种烦恼。一是「爱上静虑者」,这个「爱」是烦恼的名字,这个「上静虑者」,这「上」应该是赞叹的意思,赞叹这个静虑是上人法,不是我们有欲的人的境界,是超过了人的境界,所以叫做「上静虑者」,得到了上静虑呢,他还是有爱烦恼,所以是「爱上静虑者」。

「二、见上静虑者」,这上静虑上呢,他还有见烦恼的。「三、慢上静虑者」,有慢烦恼。第「四、疑上静虑者」,得了静虑,还有疑惑的。这就是爱、见、慢、疑有四种烦恼的不同。

TOP

一、爱上静虑
云何爱上静虑者?
「爱上静虑」是什么意思呢?

谓有如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谓如有一」,这就是说:譬如有一类的人,「先闻静虑诸定的功德」,得了禅定有三味乐、有喜乐、有殊胜的功德,有功德或者是得了神通怎么怎么的,那么听说这样事情呢,心里面当然生希望心,我不想做欲界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好。
「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但是他没能听到那个人,告诉你那个四静虑也是个陷阱,社会上很多的陷阱给你准备,准备你往里面跳,现在四静虑也是陷阱准备要你往里面跳,但是陷阱与陷阱有不一样,就是它还有一点好的地方,有作用的,所以还是应该学习,但是他有一些过患,你应该出离,还应该教授你一个方法要出离这个四静虑的,但是你「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你没有能够学习到,出离四静虑等的方便法门,你没有学这个。
「于彼一向见胜功德」,那么你就是那个人,「一向」就是偏于一面,见到这个禅定静虑的殊胜功德,就「勇猛精勤」的修行,他不知道禅定里面也有不如意的事情。「由此因缘入初静虑」,由于你贪求殊胜功德法,所以能够勇猛精进,就成功了,就是入初静虑。「或所余定」,或者不只「初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其它的「定」。

如是入已,后生爱味。
前面举这个种类,这就是说这个「生爱味」,就是有好的滋味都很欢喜爱着。那么举这个种类,他这个人就是「一向见胜功德」,这么样精进就得到初静虑了。
「如是入已,后生爱味」,像前面这个人啊!很勇猛,他成功了,但是入定以后他对这个定就生爱着心了,爱着这个定,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叫做「爱上静虑」这样意思。

《披寻记》四○一页:
爱上静虑等者:谓如一于上静虑,闻说喜乐妙乐寂静无动名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如病如痈如箭等,诸行过患不知出离,是名不闻出离方便。由是因缘,勇猛精勤求入彼定,既得入已,而生爱味,是名爱上静虑者。
「爱上静虑者:谓如一于上静虑,闻说喜乐妙乐寂静无动名闻静虑诸定功德」,「上静虑闻说喜乐」,喜乐是初禅、二禅有喜乐,「妙乐」就是三禅,四禅就是「寂静无动」的功德,「名闻静虑诸定功德」。
「而不闻彼如病、如痈、如箭等,诸行过患不知出离」,他这个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四空定,也还都是「如病、如痈、如箭等诸行过患」,还有这种过患,「过患」你不知道你就不知道出离,「是名不闻出离方便」。
「由是因缘,勇猛精勤求入彼定,既得入已,而生爱味,是名爱上静虑者」。这爱上静虑就是这么意思。

二、见上静虑
云何见上静虑者?
「云何见上静虑者?」,什么叫做是见上静虑呢?

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
「谓如有一」,有一类人。「从自师所」,从他自己的师长、或者是和尚阿阇黎;「或余师所」不是和尚阿阇黎,其它的尊长。「闻诸世间皆是常等」,这师长告诉他,世间都是常住的,不是无常的。那么这个意思和前面也有提到。「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详细解释,看《披寻记》解释:

《披寻记》四○一页:
闻诸世间皆是常等者:如前已说计常论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是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乃至广说。(《瑜伽师地论》卷六)今叙彼见,故作是说。
「闻诸世间皆是常等者:如前已说计常论者」。「不如理作意」有十六科,这第五科,那个破我论后面就是「计常论」。
「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是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这是前面那个文「非作所作」,也不是自己作的,也不是他人作的。「非化所化」,这「化」也不是梵天,也不是自在天,他们能变化的、所变化的,不是。「乃至广说」(《瑜伽师地论》卷六)有说,「今叙彼见,故作是说」,叫做世间皆是常等。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你若入了色界静虑的禅呢,你就能得清净,什么叫做清净呢?能解脱欲界的烦恼,能出离欲界的生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你若得到色界定,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能见一切法的世间不是常的事情,于是乎勇猛精勤的修行。「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执不舍。
「如是入巳」,像这个人这样努力的修行得到色界的静虑了。「入初静虑或所余定,能自忆念过去多劫」,能自忆念过去就是得宿命通了,他能忆念过里去多少劫,或者二十劫、或者四十劫、或者六十劫。「遂生是见」,「遂」就引发出来一种见解,什么呢?「我及世间皆是常等」,看见我是常,世间也是常,我及世间都是常等,那么是一分常论。
「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持不舍」,他从禅定里面出来以后呢?他就对这个常见「坚持而不弃舍」,所以叫做计常论者。这可见不是散乱心执着世间是常,这是说得到色界定的人,他执着世间是常,他不知道生死轮回都是无常。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
「复于后时」,这个修行人得到了初静虑,或者余定,他从定出来的时候呢,是「审思审虑」,就是很深刻的去思惟、去考虑。「审谛观察」,其实「观察」和「审思审虑」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是有浅深的不同,可以这样说。「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审谛观察」的结果呢,就是你成就了这个定,就能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出离的,得到这样好处。
那么这是「见上静虑」。这个《披寻记》上有个不同的解释。

《披寻记》四○一页: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等者:此中义显彼见唯是邪执,而不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故于后时复更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当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见谛诸圣则不如是,证现观已,彼于后时不须观察。义如《解深密经》胜义谛相中说。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等者:此中义显彼见唯是邪执,而不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故于后时复更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当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见谛诸圣则不如是」。若是佛教徒得到初果的圣人是见谛了,初果、二果以上都是见谛,这些圣人都不同。「证现观已」,就是他得到清净无分别智慧以后,得到初果,得无生法忍之后,「彼于后时不须」再「观察」,就是身心是如此的,所以这个和外教徒不一样,这「义如《解深密经》胜羲谛相品」里面说的。

TOP

三、慢上静虑
云何慢上静虑者?
「云何慢上静虑」呢?

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当入?依止此慢,勇猛精进。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
「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谓如有一个人。这个人听说「如是名,诸长老等」,这样名称的长老,「诸长老」不只一位,「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他们这些人用功修行,成就了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定。
「闻是事已」,这个人听见了这件事以后,「遂生憍慢」,就有一点生憍慢心了。「彼既能入」,那个人我认识嘛,他得到四禅、四空定了,那个人很平常没什么了不起,他能入定,我也能。「我复何缘而不当入」呢?他能,我更能了,就生了憍慢心。「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功德很大,这高慢心使令他成功了,也是不错的,这个高慢心是个烦恼,但是烦恼也有功德。「及所余定」,不只初静虑还有其它的定。

如是入已,后生憍慢。
「如是入已,后生憍慢」,就这样子成功以后,他心里生憍慢,他憍慢什么呢?他能入定,我也能,我和你一样,叫做「计等」。

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余不能得。
「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这第二科是「计胜」,我超过你,你不能入这个静虑,「余不能得」,这样子执着。

彼依此慢,复于后时,于诸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这说明他的过失。
「彼依此慢」,他根据他的憍傲心、高慢心。「复于后时」,就是得了定以后。又「于诸静虑」,对他所成就的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是不是我得静虑呢,他再注意观察、观察,是这个意思。

《披寻记》四○二页:
彼依此慢等者:此中义显由慢为依,于诸静虑虽已证得,而不圆满清净鲜白,是故说彼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彼依此慢等者:此中义显由慢为依」,就是有了憍慢心,有了高慢心,由高慢心来发动。「于诸静虑虽已证得」,发动修行就是成就了诸静虑,「而不圆满清净」,但所得到的静虑并不圆满,也不清净。「鲜白」,就是没有污染。「是故说彼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是这样意思。

四、疑上静虑
云何疑上静虑者?
什么叫做「疑上静虑」呢?

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尝乐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入诸静虑,或所余定。
「谓如有一种人为性暗钝」,性者心也,就是他这个心「暗钝」、不明,这个智慧不够就是「暗」,而迟「钝」,虽然有一点了知,但是慢。「本尝乐习奢摩他行」,虽然这个人是暗钝,但是他从本以来,他常常的「乐习」,欢喜、欢喜学习奢摩他,欢喜静坐,修奢摩他寂静其心,欢喜做这个事。「由此因缘入诸静虑」他成功了,「或所余定」。

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为得未得,于四圣谛,勤修现观。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这个「如是入已」这个为性暗钝的这个人,他的意志还是很强的,他入了初静虑,入了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了。「复于上定」,他又能高过这个四静虑的定。「勤求方便」,就是精勤的努力去修行。「为得未得」,为了成就没得到的功德,而继续努力。什么功德呢?
「于四圣谛,勤修现观」,这就是佛法了,苦、集、灭、道四谛,勤修现观,精进不懈怠的修这个现观,修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这种智慧。「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因为他的心暗钝的关系,他不是容易很迅速的就得到初果了,「不能速证圣谛现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名为…他那个清净智慧、无漏的智慧都名为「现观」,「不能速证圣谛现观」。
「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他自己想要得无漏的三昧,很久很久不能成就。「由此因缘,于余所证」,就是除了无漏的四种现观之外,有漏的定叫做「余」;对于有漏的定,也就是他所证的四禅、四空定,他便生疑惑了,说我若想修无漏的现观,很久都不能成功,那么这有漏的四禅八定,我成就了吗?「于此疑惑」,也就便生疑惑。
「依此疑惑,复于胜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说他又继续努力,他不退下来,「胜进」,还是「审思」认真的去思惟、去考虑,审谛的去观察这个所缘境。

《披寻记》四○二页:
依此疑惑等者:此中义显疑惑为依,于诸世间静虑随一证得一切种清净,而于出世静虑不善修习,是故说彼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依此疑惑等者:此中义显疑惑为依,于诸世间静虑随一证得」,随那一个静虑他能成就了,「一切种清净」了,「而于出世静虑不善修习」,「是故说彼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这个疑惑原来是这样意思,不是一般的那个疑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