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济群法师: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济群法师:论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学佛修行有两大途径:一曰自力,一曰他力。有人重视自力,有人强调他力的作用。然而学佛究竟依自力,或依他力,抑或依自力与他力融合更为殊胜呢?本文想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纯自力不易
  龙树菩萨在《十住毗婆沙论》中说到修行的途径,大分为二道:一曰难行道,一曰易行道1。论中以依自力修行,解脱烦恼,成就无上菩提为难行道;依佛力加持,往生西方净土为易行道。可知纯自力的修行是难行道。
  生存在这个世界,佛经称为五浊恶世:有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不要说这个世界的众生修行不易,既使佛陀出世到这个世界说法也不简单。难怪《阿弥陀经》中,他方诸佛为释迦牟尼佛能在这个度众生,大为赞叹。说“彼诸佛亦称赞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2。”
  历史发展到了今天,佛经称此为末法时代,末法的“末”究竟意义在哪里呢?我觉得就在于修行环境的险恶上。正法时代修行者多,成就者也多;像法时代修行者多,成就者少;末法时代是修行者少,成就者也少。原因是正法时期的人们,除了内具深厚的善根,更重要还有周围单纯而又如法的修行的环境。反观今天的社会,到处都充满着浮躁,投机取巧,怕吃苦,自私懒散,僧团缺乏律仪生活。社会物质条件发达了,红尘滚滚。
  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是很不容易的。何况凡夫的特点,本来就是心随境转。社会关系的复杂、教界关系的复杂、僧团关系的复杂,相应的,生活在其中的人们,他的心必然也会跟着复杂了。“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修行者关心的永恒主题,对我们今天的学佛者而言,似乎显得意义不同寻常。
  从闻思修入三摩地。由戒生定,由定发慧。这是修学佛法的常道,然而今天的教界,戒又何在?定又何在?可喜的是:佛教义学很发达,出了一大堆博士、教授之类的专家学者,学术研究的硕果也非常丰富。但这些文化知识,是否可以称为“闻慧思慧”?对于修行又不知有多少指导意义?难怪现在的佛教界,学位是多了,但果位并没有因此而增多。
  自力法门的修行,由闻思树立佛法的正见,依戒定慧的次第,实打实着,一丝一毫都虚假不得。可是今天的学佛者大多缺戒少定,纯粹想靠自己的力量,去战胜自身的烦恼,外在环境的干扰,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势必非常困难。
             二、纯他力根本违背佛教的根本精神
  大凡宗教都是他力的。原因是,一般宗教都认为,这个世界由一个主宰神创造,并主宰着宇宙人生的一切。神是主,人是奴。人生的吉凶祸福,乃至死后升天堂、下地狱,都是神决定的。人自己是没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因此,人要想得到永恒的幸福,唯有通过他力的信仰,那就是信上帝,所谓信者得生。
  与一般宗教相比,佛教是自力的。首先,佛教否定了世界主宰神的存在,以为世界的一切都是取决于因缘因果。佛经上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贯穿着缘起论核心的思想是业力学说。宇宙的成坏、世界的兴衰及人生的祸福,都是由有情的业力决定的。有情随着自身善与不善的心理活动,造下善不善业,由此招感苦乐的人生结果。
  佛教否定主宰神,佛陀自然也不会是主宰神。佛陀称自己说:“我如善导,导人于善道。”又对自己所开示的解脱之道,称为古仙人道。并以自己为真理的发现者,而不是开创者。佛陀与弟子的关系,就如师生关系。在修行求解脱的道路上,佛陀告诫弟子们:“要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是说修行要靠自己,修行是自力的。自己如何去修呢?依法。法是三藏典籍,法是通达真理,迈向解脱的方法。
  随着念佛法门的兴起,佛教才出现了他力法门。当然这种他力也还是以自力为基础,不论大乘经论中说念佛法门,还是中国古代大德们建立的净土理论,说到消除业障,往生净土,尽管都非常强调弥陀愿力的作用,但同时也重视自力的基础。惜弥陀净土法门传到曰本,建立净土真宗,将他力法门推向极至,过分夸大弥陀信愿之威力,而忽略了自身止恶行善的修习,与佛法的根本精神实在相去甚远。
             三、念佛法门的产生的发展
  自力太难。因为从声闻解脱道的修行,走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的路,缺乏良好的修行氛围,想修有所成势必非常困难。而走菩萨道的路践,就更玄乎了。发菩提心,经历三大阿僧祗劫,广修六度万行,需要有多大的耐力,需要有多大的意志,而又要冒着多大的风险,其困难可想而知。这对于心志薄弱的凡夫,实在是不可思议。
  自力既然太难,以佛陀的大智慧,自然要为众生开设易行道。佛陀在大乘经典中,为我们介绍十方诸佛及其国土庄严,在佛法的念法法门之外,又开设了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阿含》圣典中就出现了,经中提出六念,念佛是其中第一要念的。念佛法门在当时的意义,就有令内心安定,除恐怖的他力作用。佛经记载:佛弟子处在面临死亡时;贾客远行遇到凶险时;比丘在旷野修行遇到恐怖时,修六念法门能远离怖畏3。 
  念佛法门的特别发展是在佛陀入灭后。弟子们出于对佛陀的怀念,从追思佛陀因地的发心,行菩萨道,到佛果上成就种种功德;从佛陀一生说法教化的事迹,到入涅槃后遗留下的舍利。另外,佛陀入灭时有些声闻弟子尚未见谛,在佛法上还存有疑问,在信仰上又担心退堕。便可修念佛法门,成就念佛三昧,既能见佛,听闻佛法,还能与佛问答,那真是太理想了。此外,念佛还能往生佛国,能时常见佛闻法,免受三途之苦。
  念佛法门的特别盛行,是在大乘佛教时代。在大乘经典中,佛陀告诉我们念佛的种种功德。有广义的念佛,有狭义的念佛;有念佛的浅行,有念佛的深行。广义的念佛,如《普贤行愿品》中说的:礼敬、称赞、供养、忏悔、随喜、回向。狭义的念佛,是但念某一佛陀的名号。如《阿弥陀经》说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药师经》说称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乃至《地藏菩萨本愿经》等大乘经典中,说称念十方诸佛的名号。
  有念佛的浅行。以持佛名号消罪业,增长福德。如《八吉祥经》,说持东方八佛名,呼八大菩萨名字,能得今世及后世功德4。《观佛三昧海经》说:“能须臾间念佛白毫,除却九十六亿那由他恒河沙微尘数劫生死之罪”5。《大宝积经·功德宝花数菩萨会》,说十方十佛,受持彼佛者,即能灭除六十千劫生死之罪6。《佛说大乘大方广佛冠经》,说六方佛及十方佛的上首菩萨,也处处说到,能称名受持者,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三千劫中背于生死7。 
  念佛的深行,是依持名念佛、观相念佛,而引发甚深的三昧,契证诸法实相。依持名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续,如《阿弥陀经》所说的,执持阿弥陀佛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7。这是依持名念佛而成就念佛三昧。另外《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传出的一行三昧,是系心一佛,专称名字,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入一行三昧,通达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8。中国禅宗四祖以下,在禅修的方法上,也以此为依据,从称名念佛入手,直契法性。
  观相念佛的内容就更丰富了。念佛三昧的盛行,与佛像的塑造有密切的关系。《般舟三昧经》说:“作佛形像,用是成三昧故9。”修念佛三昧,依《坐禅三昧经》、《思维略要法》、《观佛三昧海经》等,都是先取相,忆念不忘,然后正修念佛三昧的。《观佛三昧海经》说:“欲系念者,欲思维者,欲行禅者,欲得三昧正受者,都要观佛10。”可见依念佛得三昧的修行,已成了当时人们禅修的通途。
  观相念佛有生身观、法身观;从释迦佛到观十方佛;从观十方佛到观自心是佛。念佛三昧的修习次第,依《思维要略法》,先观佛像:“先从肉髻,眉间白毫,下至于足;从足复至肉髻”,如印像明了,然后一心观佛,“闭目思维,系心在像”,观像心得安住,能开目闭目,“坐卧行步,常得见佛。”进一步观生身:念佛在菩提树下成佛,鹿野苑转法 lun等,“随用一处,系念在缘”,生身观是观世尊在世的具体活动。再进而念法身:已于空中见佛生身,当于生身观内法身:十力、四无畏、大慈大悲,无量善业。“如人先念金瓶,然后观瓶内摩尼宝珠。”再进而观十方佛:从东方的一佛、二佛,渐渐增多到无量佛;再从南方、西方、北方的一佛、二佛,渐渐增至无量佛11。从观佛,一心系念佛相,到成就念佛三昧,能见佛闻法,遊行十方佛土,这是何等的畅快。
               四、自力与他力的融合
  佛法的修行是自力的,但自力太难,于是佛陀又开设易行道的兼仗他力法门。就念佛法门而言,通常我们的认识,总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他力的概念上。其实,念佛法门是很博大的:它有深行、浅行;自力的、他力的;散心的、定心的;持名的、观想的、观相的、实相的。今天我们提倡念佛法门,不应该只是停留在,持名的、散心的、纯他力的意义上。应该对念佛法门有个全面的认识,并能将自力与他力融合在一起。
  1、他力应有自力的前提。佛法的修行,是对生命自身的改善,从闻思修树立正见,到持戒、修定、发慧、解脱烦恼,这个基础无论何人都不能偷工减料,走后门。佛菩萨恐怕也不能代替你去完成。一个人假如不持戒、不修定、缺乏正见,没有这些自力的基础,认为只要对佛陀具足信念就行了,我觉得这与佛法的根本精神是相违背的。
  2、依持名、观相念佛,以信愿为基础,可以实现他力的救度;但持名观相念佛,更应该重视依念生定的原理,专注于佛号或佛像的观行中,以求成就念佛三时,当下见佛,见佛国土。这样往生净土才更有把握。
  3、持名、观相念佛与佛法一切修行一样,目的是为对治烦恼,降伏烦恼。持名、观相念佛不应停留在散心的假想观上,应在正见的导引下,修如实观,修实相念佛,慢慢的契入诸法实相。
  4、禅修中,如观佛不明了,或观色不显,或在禅修中遇到障缘,使得禅修不能正常进行,烦恼不已。此时端依佛力加持,在观像前,应先行忏悔、请佛、随喜、发愿,也就是天台家所说的五悔法,然后静坐。这是以依他力辅助自力。
  5、修念佛三昧,依佛力加持,修假想观,见十方诸佛已。进一步应以如实观慧,了知三界唯心,自心是佛,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引发正见,契证菩提自性。
                  五、结说
  学佛修行依纯自力不易,纯他力又偏离佛法的根本精神,自力与他力的融合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修行模式。正如永明延寿禅师所说的: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今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在探讨到他力的信仰时,必然涉及到念佛法门,而念佛法门不仅是散心的、持名的、他力的,更应进一步重视定心的、实相的、反证自力他力圆融不二的。修行倘能将自力与他力结合,则能收到事半而功倍的效果。


------------------------------------------------------------------------------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多年来,教书育人,学修并重,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现任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闽南佛学院研究生导师,并受聘为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兼职教授,厦门大学宗教研究所高级顾问、客座教授。长期从事唯识、戒律的研究及讲授。
  
教学之余积极致力于佛法弘扬,时常应邀于高等院校及信众团体演讲,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港台及欧洲、澳洲等地。此外,出版并发表各类著述、论文百余万字,如《真理与谬论》、《菩提心与道次第》、《人生佛教丛书》等。继承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提出佛法是人生智慧的理念,希望人们摆脱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走入生活。近年来,更将弘法重点转向道次第、菩提心和皈依,着重佛法基础建设,引领佛弟子在菩提道上稳步前进。

TOP

佛教经论众多,若无善知识引导,仅靠个人摸索,很难深入堂奥,把握要领。这样的信仰,往往会停留在入门状态,甚至转向迷信,转向邪信。

  不少人每天都在念佛,念了几十年,不可谓不精进,却看不到多少效果。烦恼一来,佛号就再也提不起,再也找不到了。为什么这颗心依然被烦恼所转?为什么这声佛号不能对治妄想?为什么往生极乐妄想的愿望仍是模糊不清,若有若无?

  原因就在于,我们未能掌握修行核心。佛教有诸多宗派,仅汉传就有天台、华严等八宗,其中又以净宗流传最为广泛。尤其在家居士中,多半都以念佛为常课。但很多人对净宗的了解只是一句佛号,再多一点,也不过是被尊为净土三经的《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而这种了解也仅限于诵一诵,对经义并无多少认识。虽然会诵得很流利,诵得自我感觉良好,却不能将经教蕴含的修行原理得心应手地用起来。事实上,每部经都是佛陀为众生宣说的修行原理,如果我们不了解其中深意,诵经就会有口无心,流于形式。哪怕诵得再多,也难有真实力用。

  一

  心,才是佛法关注的重点,才是修行的入手处和着力点。但不少学佛者却把念佛诵经作为和佛菩萨交易的筹码,似乎我念了多少佛,诵了多少经,将来可以把这些功德找阿弥陀佛报销。更有些人,恨不得立刻就要兑现,就要产生效益。生活中稍稍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念佛不灵,诵经无用。以这样的心态来念,效果可想而知。

  诵经念佛的关键,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如果对念诵内容缺乏认识,又无正确发心,这声佛号就不会念得相应,更无法在内心形成正念。如果正念缺失或不够强大,一旦妄念现起,我们依然会束手无策,为其所转。

  修行所要解决的,正是心念问题。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念头,想着家庭,想着孩子,想着事业,想着人际关系,终日在其中忙来忙去。这些念头就像高处冲下的瀑布,湍急迅猛,来势汹汹。在这妄念的瀑流中,我们除了身不由己地随之漂浮,还有可能把握方向么?

  我们每天做些什么,不仅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关键还在于我们执著什么,在乎什么,想要得到什么。这种执著的源头,就是我们的心。有些人会执著于事业,有些人会执著于地位,有些人会执著于儿女,所有这些执著,都是我们长期以来不断养成的。我们每天想着事业,事业在内心的股份就会不断增强;我们每天想着儿女,儿女在内心的砝码就会随之加重。当这种股份和砝码占有绝对优势时,就会成为生命主宰。就像那个掌控最多股份的股东,凭借强大的实力,就能成为最终的决策者。

  二

  学佛所要做的,是在内心建立一种正念,建立和修行目标相应的正念。这个目标就是解脱,就是成佛,就是往生西方。念佛的目的,也同样如此。

  念佛,目的不是在于发出这几个音节,而是在内心培养依阿弥陀佛建立的强大正念。如果这种正念不曾确定或缺乏力量,哪怕念佛百年,也是毫无结果的。事实上,很多人的念佛,都处于这种低效甚至无效的状态中。原因在哪里?

  虽然我们每天以一些时间念佛,但更多的时间,还是在妄想中沉沦,在烦恼中打滚。用这么几小时或更少时间建立的正念,如何能与这些不断运行的妄想抗衡?因为妄念是无始以来形成的,代表生命的无尽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来自今生,也来自久远劫来的过去。

  在我们内心的阵营中,正念和妄念就是交战的双方。但从现状来看,双方力量却极其悬殊。如果说妄念像力士,正念就是襁褓中的婴儿;如果说妄念像正规军,正念就像刚刚成立的儿童团。这样的对垒,结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希望正念在这场抗衡中取胜,就必须不断赋予其能量,不断扩张其势力,使婴儿成长为拳王,使儿童团成长为无敌之师。

  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正念对生命的意义,认识到妄念给生命带来的过患。只有这样,才能找准修行关键,那就是培养正念,消除妄念。

  三

  什么是正念?首先要深刻意识到轮回的本质是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的感受时时被各种刺激所麻痹,被各种诱惑所分散,终日在妄念中蝇营狗苟,已经失去感知痛苦的能力。

  但这种痛苦并不会因为我们忽略而消失,事实上,它会囤积在生命中,就像滞留体内的毒素。当它总的爆发时,往往已超出身心的承受力,结果就会将我们一把推入绝望之境。了知痛苦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警觉,及时对治,而不是积累到病入膏肓时被它彻底打到。现在人热衷于给身体排毒,其实,我们的心灵更需要及时排毒。因为这种毒素的影响更持久,更深层。

  从佛法角度来看,人生虽然有苦有乐,但所有快乐都是伴随着痛苦。我们观察一下就会发现,那些所谓的快乐,无非是由某种渴求得到满足而产生。而渴求本身,却是因为痛苦而起。饥饿时,我们会对饮食产生渴求;寒冷时,我们会对温暖产生渴求。当渴求被满足时,会带来暂时的快乐。但这种快乐是有前提的,饥饿时,饱餐才能带来快乐,一旦吃饱还被强迫进食,快乐立刻就转为痛苦了。可见,这种快乐并不具有本质性,否则就该越吃越快乐,越吃越想吃才是。

  这种暂时的满足,更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痛苦之因。我们这个有漏的色身,会源源不断地制造痛苦,包括生理的,也包括心理的。如果说生理需求还是有限的,那么心理需求却可以是无限的。有了钱还需要更有钱,有了名还需要更有名,有了地位还需要更有地位,这种不断加码的需求,驱使着我们疲于奔命,永无宁日。如是,痛苦也就没有尽头了。

  四

  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痛苦之因?就必须放下对世间的执著。但这些执著是有粘性的,不是说放下就能放下,需要通过相应的思维和观修来解决。念死无常,就是帮助我们对治执著的有效手段。

  生命虽然生生不息,但我们现有的这期色身,不过是短短的几十年。不管事业做得多大,家庭多么美满,最终都要两手空空地撒手归去。

  死是一定的,死亡时间却是不定的。佛经说,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无论再强健的人,再高贵的人,只要一口气不来,转息就是来生。在不久前的汶川大地震中,几万人的生命,几十乃至几百年建设的城市,顷刻毁于一旦。所以,生命是无常的,朝不保夕的,不管我们对世间有多少牵挂,多少留恋,一息不存,所有这些就和我们阴阳两隔,了无干系。

  当死亡来临时,我们的事业、金钱,乃至儿女、家庭,哪一样可以帮得上忙?再多的钱不能交易,再亲的人不能替代。真正能够影响生命走向的,就是心念的力量。佛陀教导的念死法门,就是为了令众生减少执著。当这种执著被逐渐清除,妄念就会失去继续生长的土壤。无论多大的树,都是离不开泥土,离不开根系的。我们想让这棵树从此消失,仅仅砍去枝干树叶还不彻底,必须连根拔起,或挖去它所依附的土壤。

  妄念的土壤,就是我们对世间的执著。在我们的感觉中,世间是常的,人生是乐的,于是就会执著不舍。但佛陀以智慧彻见的世间真相,却是无常而痛苦的。倘能具备这一认识,妄念就失去了生长土壤,更无法产生作用。反之,如果我们放不下这种执著,就不可能平息妄念,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执著就是在给妄念浇水,给妄想培土,使妄想迅速生长。

  所以说,想要消除妄念,惟有真正认识到轮回之苦。这种思考,不是轻描淡写地想一想,而是年年想,月月想,天天想。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提醒自己:轮回是苦,人命无常。在反复不断的提醒中强化心行,直到这一认识成为我们确定无疑的观念。

  这种对无常和苦的思维,是修习任何法门的重要前行。就像播种前需要平整土地、清理杂草,庄稼才会有良好的生长空间。同样,正念也需要在良好的心灵环境中才能生长。对世间的执著淡了,内心清净了,佛号才不会被种种妄念所干扰,被它们侵占生长空间。这样的念佛,才会具有力量。

  五

  除此而外,我们还需要对三宝生起信心,生起依赖之心。目前,教界普遍存在信仰淡化的倾向。原因就在于,人们对信仰的重心认识不足,对信仰的原因认识不足。不少人虽然皈依了,但并不清楚皈依的真正内涵,不清楚三宝在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是因为意识到生命无常,意识到轮回险恶,这就需要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所以信仰不仅是解决现世问题,还要解决未来的归宿问题。

  那么,为什么三宝才是我们的究竟皈依处?世间的人,往往将家庭、事业、财富作为依赖,但这些依赖是会变化的,是不可靠的,还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烦恼。因为这些依赖是建立在沙滩上,倚靠得越紧,就会摔得越重,伤得越狠。当我们透彻世间本质,意识到这些依赖的脆弱和虚幻,所以才选择三宝作为归宿。

  三宝,是佛、法、僧的全体。皈依佛,就是以佛陀为榜样,为成就目标。很多人对成佛认识不足,以为那是遥不可及的梦幻。事实上,成佛并不是成就外在的什么,不是变成大殿中金光灿灿的造像,而是成就佛陀那样的慈悲和智慧。我们所以是凡夫,是因为内心充满烦恼,充满贪嗔痴,所以被尘劳缠缚,不得自在。佛菩萨所以是佛菩萨,也是因为慈悲、智慧的生命内涵所决定。因为智慧,故能断除烦恼;因为慈悲,故能自利利他。我们向往佛菩萨的境界和品质,因而发心皈依。所以说,皈依佛不只是把佛陀作为依赖对象,作为人身保险,而是发愿成就佛菩萨那样的品质。这才是皈依佛的真正意义所在。

  皈依法,是以佛法作为改造生命的指南,改造人生的方法。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典籍,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真相,一方面是为我们指出修行方法,使我们通过修行来开发自身本具的佛性。所以,法就是方法,是把我们从凡夫变成圣贤的方法。这个方法,也是我们在修行过程中依据的尺度。如果不是随时以法为对照,为指南,很容易在前进途中偏离方向。

  皈依僧,是以贤圣僧的品质作为皈依对象。我们做任何事都需要师长指点,学佛是改造生命的工程,这就更需要依止善知识。虽然解脱依靠的是法,但我们对法的学习和运用,却离不开善知识指导。否则,我们所认识的往往是被自己感觉加工过的观念,是被自己妄念染污过的佛法。依靠这样的认识,可能使修行走上正规,可能抵达解脱彼岸吗?

  所以,皈依三宝不仅是履行一番仪式,而是要以佛为榜样,以法为指导,在善知识的引领下,依法起修,最终成就自性三宝,成就我们信仰的目标。

  六

  佛菩萨具备无量无边的功德。在修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读一些佛菩萨传记,及高僧大德的行谊,以此加深对三宝功德的认识,加深对皈依对象的认识。经常做这样一种忆念,三宝在内心的分量才会不断加重,对我们的影响才会日益加深。

  作为念佛者,就要不断思维阿弥陀佛的功德。阿弥陀佛为万德洪名,惟有认识其中蕴藏的无量功德,念诵佛号时才能心口相应,念念得力。所以,我们每次念佛诵经前都要作一番思考,思考轮回是苦,思考人命无常,思考惟三宝堪为依怙,这也就是佛教所说的观察修。经过这番思考,可以将心调整到修行轨道。就像一张琴,必须把音调准才能奏出动听乐声。否则,同样是弹,就会发出杂音乃至噪音。

  修行是一个调整和重复的过程。所谓调整,就是修正错误,把我们的心从贪嗔痴调整出来,从凡夫状态调整出来,从对五欲六尘的执著中调整出来。所谓重复,就是重复正确,在内心培养正念,并且不断巩固。

  那么,正念又该如何培养?《阿含经》中,佛陀告诉我们有六随念,即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每天需要反复忆念佛的功德,忆念法的殊胜,忆念僧的品质。忆念什么,就是在内心培养什么力量。我们念佛法僧,就是在培养和佛法僧相应的正念,这样才会见贤思齐,从善如流。反之,如果念五欲六尘,就是在培养和贪嗔痴相应的妄念,这样就会杀盗淫妄,无恶不作。所以说,正念和妄念有着截然不同的心理效益。念佛法僧,内心会产生清凉;念五欲六尘,内心会产生躁动。我们是要清凉,还是躁动?

  皈依三宝代表着生命重心的调整。当我们真正意识到三宝的重要性之后,才会从自我中心的生命状态中走出,开始以三宝为中心的修行。所以,皈依后还要不断修习皈依,不断念佛、念法、念僧。在南传和藏传佛教中,都很重视皈依的修行。因为佛法的所有实践都是建立于对三宝的信心之上。惟有对三宝具足信心,才有可能以生命实践佛法。不然的话,最多只是作为一种业余爱好,作为一种精神点缀,只是过着一种有宗教情调的世俗生活。

  七

  皈依之后,还需要发心。每个人都有很多心念,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如果将我们的心灵比做花园,多数人的内心,都因疏于管理而杂草丛生,荆棘遍布。修行,就是要对内心进行有效管理。这就需要认识,究竟哪些是花朵,哪些是杂草。否则,可能忙来忙去都是在给杂草施肥,给荆棘浇水。

  我们希望收获花果,就要铲除那些占据心灵空间的杂草,铲除那些吸收土壤养分的荆棘,然后播下花果的种子。但仅仅播种还不够,还需要在播种后精心耕耘,不断给正念浇水施肥。这就需要每天忆念三宝功德,忆念轮回是苦。这种忆念的过程,就是在给正念的生长提供养分。

  我们做每件事,内容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以什么心去做。如果我们以贪心做事,哪怕做的是佛教事业,结果依然会增长贪心。就像我现在给大家说法,如果是以贪著名闻利供养的心在说,虽然口中说的是佛法,但实际增长的却是贪心,是烦恼,是在给心灵花园的荆棘施肥。反之,即使我们做的是世间事务,是生产劳动,只要带着利他心在做,同样也是成就慈悲的修行。

  我们用什么心做事,就意味与之相应的心行得到增长。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使用贪心,就会使贪欲因不断启动而增长,最终成为人格主宰。如果在做事过程中保持观照,则会使观照力因反复使用而强化,从而成为心灵舵手。所以说,用什么心做事,才是修行的重点所在。换言之,关键在于我们想什么,而不是做什么。

  八

  修行不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也不是修给佛菩萨看的。佛菩萨只是指导我们怎样改善生命,但真正的实践要靠自己。而实践又离不开正见指导,这就需要从调整观念开始。不同的观念,会形成不同的心态,产生不同的行为,而这种行为又会使相关心态得到长养,两者是相互增上的。

  如果我们不是以正确的发心念佛,即使念得再多,和修行还是了不相干,因为发心之初就已决定这一行为的属性。所以,修行核心就是培养正念,这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我们有什么样的心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念佛同样如此。我们需要知道念佛的重要性,并懂得以正确发心和有效方法去念。具备这几个条件,才能念得相应,念得有力。在保质的前提下,还要保量。前面说过,修行的原理就在于摆脱错误,重复正确。这种重复,需要千百次、千万次地进行,使正念力量不断巩固。如果质量虽好却没有数量的保证,正念也无法形成规模,无法成为对抗妄念的主力。那么,最终主导我们生命的,依然还是妄念还不是正念。

  佛法是佛陀为我们提供的智慧观念,指导我们对未来作出正确抉择。我们要痛苦还是快乐?要轮回还是解脱?如果沿着固有串习继续,结果必然就是轮回。如果要将生命导向解脱,则要建立和解脱相应的心态。不论修任何一个法门,都离不开基本的认知,都需要认识到生命无常,认识到轮回是苦,认识到三宝的无量功德,从而生起信心。这些正念,直接关系到佛法在我们生命中究竟能产生多少影响。


世界上的一切问题,究其根本,就是人的问题。而人的所作所为,又是根源于人心。因为人心有贪瞋痴,所以世界才有了种种犯罪现象的出现。

“心净则国土净”,人类想要改善世界,当从改善人心下手。

佛是觉者、智者,代表着圆满的智慧、慈悲和道德。念佛就是启发并培植我们本有的智慧、慈悲和道德。以此克服人性中的贪瞋痴;战胜人性中的贪瞋痴;取代人性中的贪瞋痴。

我们念佛祈祷世界和平,一方面是祈求佛力加持;一方面是改善每个人当下的心念。因为世界的和平,正是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世界的安定,也是始于人类内心的安定。如果我们拥有和平、安祥的心态,又何愁世界不安定呢?

凡我佛子,当好好念佛!以佛心为己心,是心念佛,是心做佛。

TOP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