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与谛闲大师的莲友缘
近代两大高僧印光大师(1861-1940)和谛闲大师(1858-1932),一位是中兴净宗的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一位是传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法嗣。两位大师佛法上互相探讨,修持上互相激励,弘法上互相支持,在弘扬佛法和教化众生的事业中,志同道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堪称最相契的莲友,为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结缘普陀山
清光绪十九年,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都请藏,检阅料理,缺人帮助。当时印光大师住北京阜城门外圆广寺,众以师做事精慎,推荐师去查印刷事务。化闻和尚见师道行超卓,南归时,请师同行,安单于法雨寺藏经楼,为法雨常住首座,主理藏经。
清光绪二十四年,了余和尚时为普济监院,请谛闲法师讲《法华经》。谛公欲为其师作一养老处,乃曰:“我欲在此山修一茅蓬养静。”了余乃于旃檀庵后为之建筑,名曰为莲蓬(慧莲蓬)。次年,谛闲法师来住为莲蓬。后欲请其师来,其师之友不肯令远去,因此谛闲法师也不住了。印光大师闭关结束后也曾应请到为莲蓬暂住了一段时间。两位大师大约就在这一时期结缘相识。
二、志同道合
印光大师宏扬净土,密护诸宗,在阐扬教理方面,多依天台宗,先后精心校对刻印多部天台宗典籍,如《随自意三昧》、《法华入疏》等。谛闲大师教演天台,行归净土,对弘扬净土也是不遗余力。这就奠定了两位大师志同道合的基础。谛闲大师在《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序》中说:“闲四十年来,奉释尊之诚言,遵智者之悲愿,所以自修而兼利者,其归结处,亦不外一句弥陀,信愿往生而已。今契西居士等,重将印公文镌板印行,以垂永远。手民将竣,问序于予。利人益物,共结法喜之缘;流水高山,一为知音之奏。”
三、佛法上互相探讨,修持上互相激励
大约在两期闭关之间的1900年,印光大师给第一期闭关的侍者融明法师去信,叮嘱他要亲近净业知识,“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同时提到:“谛法师专修净业,予料其必得大利益。以彼撑持道场种种心,皆死尽无余,念佛之心,又恳切之极。恐彼深得三昧,我尚未能一心,他日何颜见彼?故当仁不让,又欲闭关。大约总在普陀,未知定归何所。”(《增广•卷一•与融明大师书》)既对谛闲大师专修净业表示赞叹,又自我策励,欲再闭关。
1901年,印光大师在法雨寺闭关潜修,致信谛闲法师,谈念佛体会和对宝王随息念佛法门的看法,并问谛公的意见:“光自出家以来,即信净土一法。但以业障所遮,二十年来,悠悠虚度。口虽念佛,心不染道。近蒙法师训励,誓期不负婆心。无奈昏散交攻,依旧昔时行履。因日阅十余纸净典,以发胜进之心。至宝王随息法门,试用此法,遂觉妄念不似以前之潮涌澜翻。想久而久之,当必有雾散云消彻见天日之时。又查《文类》、《圣贤录》皆录此一段,因悟慈云十念,谓藉气束心,当本乎此。而《莲宗宝鉴》亦载此法。足见古人悬知末世机宜,非此莫入,而预设其法。然古人不多以此教人者,以人根尚利,一发肯心,自得一心。而今人若光之障重根钝者,恐毕生不能得一念不乱也。故述其己私,请益高明。当与不当,明以告我。光又谓只此一法,具摄五停心观。若能随息念佛,即摄数息、念佛二观。而摄心念佛,染心渐可断绝,瞋恚必不炽盛。昏散一去,智慧现前,而愚痴可破矣。又即势至都摄六根法门。愚谓今之悠忽念佛者,似不宜令依此法。恐彼因不记数,便成懈怠。有肯心者,若不依此法,决定难成三昧。法师乘愿利人,自虽不用,当为后学试之,以教来哲。若是利根,一七二七定得一心。纵光之昏钝鲁劣,想十年八年或可不乱矣。”(《增广•卷一•与谛闲法师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