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

凡夫的心,被这些“前尘缘影”障碍了、埋没了、迷失了。那么,我们该如何拾回自己失落的心呢 ?这里有四点要留意:

    (一)要认知自己的心

    作为一位修心者,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心。

    古人说:人贵自知,连自己都不知道,侈言了解别人,岂非谎言?如何能认知自己的心呢?

    第一要反省、要剖析,像剥香蕉树,一层一层地剥,看我们的表面意识是如何形成的,一层一层地剥到最后,你就会发现是什么,就看到了真实。

    要想“如实认知自心”,最直截的方法就是参禅。参禅包括观心与看话头。  有些人参了两天,觉得淡而无味,就不去参了。观心呢?观来观去也观不住,这个心很难观,就不观了。我们要想如实认知自己的心,首先就必须作一番由衷的反省。

    第二要参禅。参禅必须有亲切感,如果感觉很陌生,觉得格格不入,很耐烦,那是不会成功的;因为你不具亲切感,等于缺少了媒触剂,没有媒触剂,它是不会融结成一体的。更重要的是了知参禅的目的,那就是在于认识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这样说,各位一定会认为,那太简单了。其实,除了领悟自觉,发觉自己以外,没有什么。而禅的目的,也即在于完成生命的觉醒。

    洞山走到水边,看到自己的影子,悟了。他说:“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古人对洞山所悟,拈唱、下语很多,这几句话,我们一看就懂了;但是看了古人的拈唱、下语以后,反而糊涂了,何以不加解释反倒明白,画龙点睛之后,反而糊涂呢?因为他所叙说的只是心的原态,别人从道理上寻觅,从线索上去找,是找不到的。

    “切忌从他觅”:“他”就是自己以外的东西。不要离开自己 去找自己。

    “迢迢与我疏”:向外去找自己,遥远得很,而且毫不相干。

    “我今独自往”: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叫“独”,去掉这些根尘就“独” 了;既然“独”了,就是不二,不二,则一切无非自己,岂不“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渠”字是指无相、无私、无为的真我。

    “我今不是渠”:常住不迁的真我,不是那外在的、有相的、相对的、二元 的、因缘所生的幻我。

    你要这么去体会,才能与真如吻合。

    因此要修心,第一要认知是心。参禅人彻始彻终,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是在认知自己,除了认知自己,就没有修行的正确目的。

    (二)制心

    佛说:“制心一处,事无不办。”

    就世间法来说,如果你肯把自己的全部感情、理智、精力投入某一件事,某一问题、学问或工作上,让它形成一个焦点,在那个焦点上就会迸放出智慧的火花,就会使生命发光发热。

    章太炎夜读,他姐姐送了一盘炸年糕和白糖,结果他用年糕粘着一盘墨汁吃光了而不自觉。这就是“食而不知其味”。如果你不能心无二用,把心力集中到这种程度你就不可能发挥出生命的潜力,而你也就辜负了自己,埋没了自己。

    瓦特在实验室,家里人给他两个鸡蛋,叫他饿时煮来吃,到想吃鸡蛋时,一看煮的却是怀表。

    佛法讲“情生智隔”,“情”执一生,就形成般若智慧的阻隔;但是,如果你是“情”生于 “智”,就会产生“慈悲”,而拥有无比的动力。

    “制心一处”,在世法上会产生创新的作用,对修行而言也是同样的。佛法有所谓“方便 ”,什么叫方便?如《十六观经》,叫你全神贯注在一件事物、一个景象上。
五祖叫人观月轮。练习瑜伽的叫人观蜡烛、观香火、观四大。道家练丹,叫人守窍--观想丹田那一点。像这些,都是一种方便,目的都在教人“制心一处”;把心力集中成为一个焦点,然后才发挥心的力量,也才能完成自我突破--自我解脱。

    对禅来说,它的特色,就在不二法门--自他不二,生佛平等,色心不二……能够不二,便能消除一切相对,消除一切二元的谬见,以契合真实。

    (三)要常惺

    《指月录》上有个和尚(师彦),常常自言自语:“主人公!(自答:有!)惺惺着!他时后日,莫受人谩。”惺惺着:即是提起精神,保持清醒。他的意思是 说:主人公!自己要当家作主,要保持清醒。以后莫受人愚弄。

    修行人最主要的就是要头脑常常保持清醒,常常保持警觉,不要迷糊。《圣经》上也说:“ 不要睡觉!”“不要做梦!”

    (四)能舍

    不少人学佛法走错了方向,一心只想获得。佛法要能舍;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有些人去拜拜:向佛求富、求贵、求平安、求健康……佛则只舍而不求获得什么。本师释迦牟尼佛,舍江山、舍权势、舍娇妻爱子、舍锦衣玉食……通统都舍,全部放弃。深恐别人 妨碍他舍弃,而偷偷地逃走、摆脱。

    古德说:“放下即是。”我们若是放不下名、利、肉体、恩爱,是没有办法学佛的。须知“ 春种一把粟,秋收万颗粮”;春天不舍,哪来的秋收?

    我们迷失,是因为--贪财、贪色、贪生怕死……因贪而迷失!而堕落!所以必须靠“舍”才 能得到清醒、解脱。

    赵州说:“老僧十八岁上便解破家散财。”破家散财就是舍。

    庞蕴居士进士及第,官不做,连万贯家财都沉入江底,带着老婆孩子编竹篓维生过日,他为什么不去庙里供养?因为拿钱给别人,不一定是功德。

    舍得彻底,便是“放舍身命”。宗门有句“悬崖撒手”的话:一切都舍啦!所谓“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你自己肯舍,是由于你自己肯承当,承当个什么?承 当宇宙即我,肯定这一点,你才肯撒手,没有肯定宇宙即我,你肯撒手吗?绝后再苏--一个新生命呈现,从此以后任凭别人再讲什么道理,什么佛法,都骗不了你,“欺君不得”之故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