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跟佛菩萨同心同德同愿同行

净空法师:跟佛菩萨同心同德同愿同行

此地说「菩萨随愿欲」,这个欲是欲望,世间人讲欲望。佛菩萨有没有欲望?佛菩萨没有,佛菩萨只是希望帮助苦难众生,这就是菩萨的愿欲,他没有自己。「于诸剎中,应时出现」,众生有感,菩萨就有应,感应道交。出现在这个世间,「成等正觉」,这是什么?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到这个世间来示现成佛,用佛的身分出现在世间教化众生,没有障碍。举一条,连示现成佛都没有障碍,何况其它!其它统统包括了。像《法华经.普门品》里面讲的三十二应,这是把种种示现归纳为三十二种,任何一种都能示现,得大自在。我们今天修学程度达不到这个位次,但是有类似等流,跟它相等的、相同的这种示现。只要有这么一个愿望,不要利益自己,这是成圣成贤、成佛成祖先决的第一个条件。大乘教里面告诉我们的事实真相,整个宇宙跟自己是一体。这个观念中国古人有,老子《道德经》上讲过,「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你看跟《华严经》上讲的是不是一样?只是我们读中国古人讲,没有透彻,没有讲清楚,我们只认为那是一种理想,非常高尚一个理想,读了佛经才晓得它不是理想,它是事实。知道这个事实真相,明白这个道理,我们自自然然就把自私自利放下,起心动念都是为一切苦难众生,你想想,我们将来会到哪里去?这是什么念头?这是佛菩萨的愿欲。你跟佛菩萨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你将来到哪里去?物以类聚,自自然然到那里去。所以这是愿自在。

自性是什么?我们本有,我们的自性跟圣人的自性、跟佛菩萨的自性是一个性。释迦牟尼佛从自性流出《华严经》、流出《无量寿经》,我们自性里头也有《华严》、也有《无量寿经》,跟释迦牟尼佛无二无别。所以只要明心见性,你不就统统见到了吗?在中国古时候,惠能大师给我们做了证明,他不认识字,没有念过书,他没有一样不知道,一切经典你念给他听,他会讲给你听,讲得头头是道一点不错。所以,佛菩萨、中国的古圣先贤,他们教人不是教你记,不是教你背,这个东西是死东西,毫无意义的。教你开悟,怎么开悟的?心定下来就开悟。用什么方法把我们的心定下来?那方法就太多,佛法里面讲八万四千法门,方法!无论用什么方法只要把心定下来,妄念少了,智慧就现前。小定小智慧现前,大定大智慧现前,这个重要。所以智慧是自性里头的好东西,能解决一切问题,不发生副作用,跟知识不一样。知识能解决问题,肯定有副作用,而且只能解决局部,不能解决得圆满。中国古圣先贤的教育是求智慧,《华严经》上说的十种自在,完全是性德。

「于一切法,而得最胜自在故。(最胜二字,自《唐译》)。心离烦恼之系缚,通达无碍,谓之自在。又不谋而运,一切无碍,谓之自在」。前面这一段昨天我们学过,今天我们再从这里学起,这是一个段落。这句话非常重要,是一切众生所向往的,你想想看,谁不想于一切法当中得自在?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得到?不但是自在,还加了两个字,最胜自在,无比殊胜的自在。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是说阿弥陀佛,说阿弥陀佛最重要的意思,是说我们自己,大乘法里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为什么我们叫他佛?因为他得最胜自在,我们就称他佛。我们今天处处是障碍,这就是六道凡夫,为什么人家没有障碍,我们有障碍?障碍从哪里来的?障碍从自己烦恼习气里头来的。佛教给我们,怎么样才成佛?把烦恼习气放下,障碍不就没有了吗?自在就现出来。为什么?自性的性德本来是自在的。所以自在不是从外头来的,是我们本有的,经上所讲,佛都是讲自己本有的。

诸位要记住,我们功夫要做到“伏烦恼”。用什么方法伏?这一句佛号。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烦恼,不管什么念头,恶念是烦恼,善念也是烦恼,善恶念都不能够要。念头一起,第一个念头是念头起来了,第二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用这一句“阿弥陀佛”把那个念头打掉,决定不要叫妄念相续。妄念一个接一个这就不好,这是妄念起现行,烦恼起现行。我们用这句佛号把烦恼压住,就是把这个念头压住,古人比喻这叫石头压草,没除根,压住了。只要你能够压得住,这就叫功夫得力,你念佛就相应,压不住就没有法子。

  当然我们开始念,没有那么容易一下念了就没有妄念。有人告诉我,我愈念佛妄想愈多,怎么办?好像不念的时候没有妄想,愈念妄想愈多。这个情形他不了解,实在的状况是你平常妄念就是这么多,你没有发现,这一念佛才发现,发现自己妄念这样多,这么可怕。但是发现之后不要怕,佛号一定要念,一面念还一面打妄想,不要去管它,不要去理会它,你只专门注意佛号,不要去注意妄想。你注意妄想,那个妄想是愈来愈多。根本不要去理会妄想,我只把念头观照在佛号上,这样一来妄想会逐渐少,佛号逐渐得力了。古人的经验,一支香一个半小时,一个半小时念佛还有三、五个妄想,这功夫算不错了。要念多久?大概要念五年。认真念佛,念上五年,一个半钟点还会有四、五个妄想,这功夫算不错的。如果这一支香当中没有妄想,恐怕也得要十年、八年。要认真去念,不认真决定做不到。由此可知,念佛夹杂着妄想不怕,不要在意这桩事情,一定要认真去念。

【复次祇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

  大师在此地给我们做一个比较。经中所说的“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阿鞞跋致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不退转”。不退转是指“念不退”,既然念不退,当然一定包括“行不退”跟“位不退”,上面一定包括底下,底下不能包括上面。只要我们真正能够修到带业往生,说实在话,带业往生是我们这个世间人人可以做得到,这也是古德常讲的“万修万人去”,也就是指这个事实,人人可以做得到。生到西方世界的“同居净土”,这是证位不退。

  ‘皆与补处俱’。“补处”是等觉菩萨,西方世界的观世音、大势至,我们这个世界的文殊、普贤、弥勒菩萨,都在西方极乐世界。像他们这些果位的菩萨,在西方极乐世界无量无边,不是我们人间数字能够计算,人数太多了。我们跟他们在一起,他们是“实报庄严土”,他们是圆满的“念不退”,我们能跟他们在一起,就是跟他们同类。换句话说,你也不知不觉“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要特别注意“圆”字,假如只是讲“证三不退”,圆教初住菩萨就证三不退,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都是证三不退,没有到圆满。圆满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才是圆满的三不退。我们今天跟这些补处菩萨,就是等觉菩萨,他们是圆满三不退,我们天天跟他在一起,那也就是圆证三不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事情,这是西方净土无比的殊胜,所有十方一切诸佛剎土不能跟阿弥陀佛比的就是这一点。

  如果讲世界的庄严,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有许多诸佛的净土比西方世界殊胜得太多,西方世界不能跟它相比。但是生到那个地方圆证三不退,从这一方面来讲,那是一切诸佛剎土都比不上西方极乐世界;诸佛如来都劝我们念佛求生极乐世界,道理在此地。这个我们要明了,否则的话,诸位将来读大乘经,佛讲还有其它诸佛世界比西方极乐世界好,为什么不叫我们去?这里头是有道理的。他那个好,是物质受用环境好,对你修证圆满那比不上极乐世界,这个诸位要知道。好比学校一样,学校师资好,设备好,这是第一流的,你的父兄劝你到这里念书。另外还有一个学校,它建筑好,校园大,财富比你这个还雄厚,没有叫你上那个学校。你要晓得,这个学校有这个学校的好处,是那些学校不能相比的,这就是师资、设备是第一流的。

  【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一句是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把它牢牢的记住。不但自己求生净土愿望会真正的生起来,也能够解答不少人的疑惑。十方诸佛都有净土,我为什么一定要生西方极乐世界?生西方极乐世界道理就在此地。这是说到最极圆顿,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明白这个事实,就会决心要学,决定要往生。这个利益是无比的殊胜,因为你在任何地方修学没有这么快速。那真的就跟大小乘经上讲的,从证得须陀洹果,就是位不退以后,就是三个阿僧祇劫,无量阿僧祇劫,才能达到这个地步,你不可能在一生很短的时间成就。西方世界最殊胜就在此地,一生到极乐世界,你就跟这些补处等觉菩萨在一起。它四土是同时的,一生一切生。三不退是同时证得的,证得位不退,等于同时就证得念不退。在我们这个世界,证位不退是小乘须陀洹,证行不退是大乘菩萨,证念不退是法身大士。这多难,相当不容易!到西方极乐世界,一往生就统统都证得,全都得到。

TOP

【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不退”,通常我们都说三种,“三不退”。蕅益大师在此地为我们说“四不退”。到底第四是什么不退?第一种是“念不退”。它的顺序是从上往下数,这在大乘法里面是法身菩萨,圆教是初住以上,别教是初地以上。这一类的菩萨,他们在断证的功夫上已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破无明显佛性。法身跟佛性是一个意思,破一品无明,证得一分法身,在西方四种净土里面,他生的是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是理,前面三种土是事相。“理”可以说无所不在,但是我们在凡圣土、在方便土里面没有办法认识理体,也感触不到,虽有而不知道。到“实报土”他就能觉察到,真的是理事圆融,性相不二,他达到这个境界。像大乘经上常讲“身土不二”,这句话我们经上读过,古来祖师大德们的著述提到就更多,我们听了也耳熟,但是这个境界是非常的模糊,原因就是它毕竟不是我们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但是到“实报土”的菩萨,他们对这句话感到非常的亲切,因为是他们亲自见到的,亲自证得的。

  “念不退”,此地的“念”就是正念,“念念趣向无上菩提”;换句话说,到这个时候念叫真纯,没有妄念。我们现在的念头,实在讲正念少,妄念多。就是念佛,念着念着又想别的事情,所以到圆初住的菩萨才决定没有杂念。可见得我们要想念到没有杂念,还得有相当的功夫。现前有杂念也不怕,有杂念就更要念佛,没有杂念也要念佛。为什么?没有杂念我们就落在无明里头。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总而言之,都是麻烦事情,一定要好好的念佛。



  【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行不退”,是指菩萨。菩萨修六度万行,“行”念去声,念“hèn”,当动词讲。他不会退转到二乘,这叫“不退”。由此可知,权教菩萨有的时候还会退转到小乘。他为什么退转到小乘?众生难度,这往往叫菩萨退心,菩萨对众生耐心不够就退转了。必须到大菩萨他才有这个耐心,他修菩萨道能够与一切众生相处,他的定力、慧力够,决定不会退转到二乘。这是“生方便土”。

  佛在许多经论里面告诉我们:“二乘人不能成佛”。我们经典涉及多了,对佛这句话我们会同意,我们能够肯定。为什么他不能成佛?成佛一定是理事圆融,事事无碍。二乘有障碍,二乘不圆融,二乘自己修持很不错,但是不能够跟大众接触。跟大众接触,他就觉得不耐烦。不耐烦就是障碍,这就不能成佛,所以他不能够达到圆融自在。因此我们要想成就无上菩提,也就是要证得《华严经》上讲的无障碍法界,“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换句话说,九法界众生一定要接触。接触这些众生实在讲就是修行,修什么?把自己看不惯的,要修得看得惯,把自己在这里面起分别的、起烦恼的,统统要磨得干干净净,要把它磨平,这叫修行。所以菩萨修六度法门,度众生也度自己,帮助别人也成就自己,把自己一切分别执着在境界里都磨得干干净净,这才能成佛道。

  所以一个会修行的人,无论在什么环境里,环境是逆境也好,是顺境也好,对自己都非常有利益。但是我们从经典的教训,从事实上来观察,实在讲,修行应当先修苦行,就是在逆境里面锻炼自己;一切都看不惯的,一切都看不顺眼的,要从这里面去炼。修什么?修忍辱波罗蜜,修禅定波罗蜜,在这上真正下功夫,什么都能忍。最后修顺境,顺境就是样样都称心如意。顺境难,顺境比逆境还要难。逆境能淘汰人,实在讲并不严重;顺境淘汰人不得了,样样都称心如意,人满足这个境界,向上奋发的心就没有了。在佛门里面,佛弟子当中有表演给我们看的。须菩提尊者在般若会上,他是代表苦行者。禅宗初祖大迦叶尊者也是代表苦行者,从逆境锻炼出来的。可是《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他是从顺境里面炼出来的。逆境里头修什么?修忍辱,修瞋恚心,把瞋恚心断掉。顺境里面断贪爱,难,比逆境难得多!经上讲善财童子出生时,他们家里面连草木都变成七宝,福报大!在那里面能够不起一点贪爱,这是功夫圆满成熟,比苦行不晓得要高多少倍!总而言之,都是帮助我们断贪瞋痴的一种手段,在佛门里面讲是“善巧方便”。



  【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位”,是讲圣人的果位,我们一般讲“超凡入圣”,他是入了圣人这一类,决定不会再退转到凡夫。这是什么地位?小乘初果就证得位不退。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证得初果之后,他修行的时间是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就证阿罗汉果;换句话说,他证果的时间大致上可以确定。好比我们读书一样,从注册上学这一天起,就是上小学,这一天到学校去上课,我们大致上可以确定,他念六年小学就可以毕业,时间就可以确定。佛在经上常说,凡夫从发心修行到成佛,要三个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是从哪一天算起?从证得初果那一天算起,就是位不退。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境界,这就不能算,为什么?你会退到六道再搞轮回。我们在《无量寿经》、《楞严经》、《金刚经》上看到,佛跟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跟佛的缘分都是很久很久!《无量寿经》上讲的,那个就时间就更长,无量劫来生生世世修积的善根,遇到这个法门才能生起欢喜心。无量劫来就不只三个阿僧祇劫,不知道多少个阿僧祇劫,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成佛?原因就是我们无量劫中生生世世修行,从来没有一次证得初果。好像念书都在念幼儿园,从来就没有念过一年级,没有升到一年级过,所以这个都不算数。

  证得小乘初果须陀洹,从那一天开始,三个阿僧祇劫成佛是从这里算起的。《华严经》说无量劫才能证得究竟的佛果,它也是从位不退这一天算起。证得位不退,并没有离三界,他还在三界之内修行,我们尊称他为圣人,他不是凡夫。他在三界只在人天里面来回,决定不堕三恶道。要怎样才能证得这个位次?佛告诉我们,要将八十八品见惑断尽。六道轮回的原因是“见”跟“思”。“见惑”断尽,“思惑”还存在,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必须把思惑也断了,六道轮回就没有,超越六道轮回。所以,他还在六道之中,他不堕三恶道。由此可知,见惑是堕三途的业因,这个东西没有了,三恶道缘就断了,只是在人天两道往返。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实在讲不是在上三土,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在凡圣同居土;换句话说,就是带业往生。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西方世界跟我们这边的世界不相同,只要一心念佛,乃至十念成功的,十念是讲临终的十念,不是讲平常,临终十念都可以往生。但是临终十念要有条件的,确实不是人人能够做得到的。第一个条件,他在临终的时候神智清楚,不迷惑颠倒,这个条件最重要。第二个条件,临终的时候有善知识提醒他。第三个条件,他经别人一提醒,真的能放下,真的能求愿往生。具足这三个条件,临终十念、一念都能往生。但是这三个条件,说实在的话,是相当不容易,三个条件都难!因此,我们遇到这个法门一定要珍惜,一定要在平时努力,千万不要有侥幸的心理,这一点非常重要。临终神智清楚,这是最大的福报,俗话讲“好死好生”。人会堕落到三恶道,他怎么去的?他是迷惑颠倒去的,也就是胡里胡涂去的。如果他很清楚、很明白,绝对不会去三恶道。可见得临终神智清楚是人生最大的福报,他来生不堕恶道,来生不受苦。福报一定要这一生修,人不修福,福从哪里来?所以一定要知道修福,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存心为善,常常存心利益众生,这是福德的根基。

  西方世界我们能去的,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带业往生,生同居净土,同居土就证位不退。我们这个地方是释迦牟尼佛的凡圣同居土,我们今天生在这个同居土里面,我们没有证得位不退,可是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决定是位不退,这就是西方同居土比我们娑婆世界殊胜。娑婆世界的四土跟十方诸佛如来的四土差不多,由此我们也明白,西方世界的同居土超过十方诸佛的同居土。更殊胜的是西方世界一生一切生,一证一切证,生同居土同时生上三土,证位不退就同时证念不退,圆证三不退,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它为什么会这么殊胜?有三种理由:第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天天见佛,每天跟佛在一起。第二、是时时闻法,西方极乐世界不但佛说法、菩萨说法,六尘都说法,闻法的时间没有中断。第三、常常跟大菩萨们在一起。这样的修学环境,诸位想一想,他怎么可能退转?反过来想一想,像我们现前这个世界,我们见不到佛,很难得听到正法,围绕我们四周善知识少恶知识多,所以很容易退转。这是两个世界环境不相同,我们地方退堕的缘太多,机会太多;西方极乐世界找退转的机会找不到,没有这个机会。



  【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

  这是蕅益大师说的,这一段说得非常好!这是个事实,所谓“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至心’是一心,是以真诚心来念佛。‘散心’是散乱心,像我们现在念佛多半都还是散心,因为念佛当中夹杂着妄想。无论是至心、散心;或者是有心念,或者是无意的念;或者是对净宗法门理解明了,或者是完全不了解。

  ‘但弥陀名号’,这就是阿弥陀佛六字洪名。‘或六方佛名’,六方佛名是指十方一切诸佛的名号,无论哪一尊佛,你在这一生曾经听到一尊佛的名号,无论是哪一尊佛都可以。或者‘此经名字’,经题,我们这个经题是“佛说阿弥陀经”,你曾经听到这个经典的题目。日本人念经题的很多,他们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用意也是一样的,就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这也是不管他懂不懂。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因这个原因,他能够入佛门,他能够修行证果。《法华经》上有一个故事,说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老人遇到佛,想跟佛出家。出家一定要有善根,没有善根是不能出家的。佛的这些弟子,都是证到阿罗汉果,都有神通,也就是都有宿命通、天眼通。但是阿罗汉神通的能力,只能看五百世。五百世以外的,他的能力就达不到。所以佛弟子们观察老人,这五百世都没有善根,你怎么能出家?老人听了就流眼泪很悲伤,佛看到,把他叫回来,给他剃度。大家觉得奇怪,佛就告诉大家,这个人在无量劫之前,阿罗汉当然见不到,太远太远了。无量劫之前他曾经是个樵夫,山上砍柴、卖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遇到一只老虎,老虎要咬他,他爬到树上,无意当中叫了一声“南无佛”;就这一句佛号,种子今天成熟,他在我这里可以出家,以后果然证阿罗汉果。“一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就是说这个典故。

  我们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事实,你对你周边环境的人,家亲眷属,你是很慈悲要脱度他,你就大大的安心。为什么?他们统统都得度了。不管他有心无心,他看过阿弥陀佛的佛像,听过阿弥陀佛的名号,可能无意当中也会念一、两声,那不就行了!甚至其它宗教虔诚的教徒也都得度,不但这些人得度,天主教的教宗也得度了。为什么?他也称了一句“南无佛”。不少年前,教宗下达命令要天主教这些神父们跟佛教交谈,他心里就有佛了。心里有佛这个种子,无量劫之后遇到佛,一定像世尊法华会上那个老人一样,必定得度。这就叫做“毕竟不退”。

  【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是两个比喻,这两个比喻都是佛在经上常用的。第一个‘涂毒鼓’,这是古时候在战争当中用的武器,这个鼓不知道是用什么药物制造,人听到这个声音,严重的就会丧命。自己的军队有解药,这在战争时用的。‘食少金刚’,比喻不坏的意思。前面是比喻普遍,鼓的声音听得很远,普遍都能闻到。后面是讲这种子不会坏,金刚吃下去之后不会消化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