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净空法师法语:千万不要以为,说自己学佛的都是好人

净空法师法语:千万不要以为,说自己学佛的都是好人

1 我们求学佛的态度,“依智不依识”。佛教我们“依智不依识”,这是给我们很大的警惕。

2 依智不依识,智是理智,识是感情,学佛的人不要感情用事,头脑要冷静一点,要理智一点,才不至于做错事情。所以要冷静、要理智,决定不能感情冲动。

3 看一个问题要多方面的观察,不能够烂慈悲!像我在台北基金会里面,以及过去李老师在台中主持那么多道场,外面有僧人到我们这儿来的,虽然是学佛的,我们很欢迎,但是我们有很高的警觉性。

4 千万不要以为,学佛的都是好人!不错,学佛的人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但是坏人也可以冒充学佛的人。

1 佛法是孝道,佛法是师道,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佛法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圆满。

2 佛经里常讲“佛度有缘人”,谁是有缘人?给诸位说,孝顺父母、尊师重道,这个人有缘。

3 不孝父母、不敬尊长、不重视圣道,没缘,遇到真正善知识也没有用,为什么?你给他讲经,他不能信、他不能解、他不能吸收、不能接受,当然更不能依教奉行。

4 佛法是圣贤教育,是大圣大贤的教育,你要不懂得孝顺父母、尊师重道,你到哪里去求?没地方求



1 世尊在《般若经》里面,极力地提倡“知恩报恩”,你晓得知恩报恩,这是智慧;没有智慧,哪里懂得什么叫恩义?

2 今天儿女不孝父母,学生不敬师长,不识恩义,这是教育问题。

3 从前教学里面第一个重点,老师教学生什么?教孝,把父母祖宗的恩德教给学生,让学生明了。今天我们讲教育没有了,就是没有这个重点。

4 父母教儿女,家庭教育第一个重点是什么?尊师重道。所以人是怎么教出来的?老师跟父母双方配合,把这个小孩教好的。

世尊当年在世教导学生,启蒙就是持戒。戒律里头最难持的是名、利、财、色,这四个字只要沾上一个,去佛远之远矣!去善知识,亦复如是。

2 印光大师,这是菩萨再来,对于现代人的毛病了解得最清楚、最透彻。他老人家曾说,“业海茫茫,难断无如色欲。”现代人所贪的,一个是财,一个是色,难断!

3 我们世间红尘,“邪淫”是最容易犯的。现在在这个世界上最极普遍的,电视节目里头有黄 se的、有灰色的,网路里面比电视还要严重。这些东西在教,教什么?教邪淫、教贪财、教争名逐利。这些东西天天在教,多少人乐此不疲,这个社会哪有安定的日子?

4 印光大师的那个时代是六十年以前,看看近代,欲念愈来愈滋长,淫念愈来愈狂妄,世界难免末 ri!这个风气不仅是弥漫整个社会,出家修道人也波及,也被它毁掉,多少善根深厚的青年才俊都因此而丧亡,多么可惜!

5 我们同学当中,年轻的同学不少,有在家的、有出家的,他们很用功,晚上功课做到两三点钟、三四点钟,做的什么功课?网路上看se 情的东西。他们在看这些东西,我清楚、我明白。

6 我常常在劝导大家,佛在经上常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得人身、闻佛法这个机缘,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如果你是忍不过,转眼之间,阿鼻地狱就现前,得不偿失!

7 如果你能够晚上工作到三、四点钟,你在佛法上你亲近诸佛如来,你是在积功累德;你如果离不开这些se 情、离不开名闻利养的诱惑,你是在加速度地堕地狱。

佛问弥勒,「心有所念」,这是讲凡夫,我们心里起个念头,这一念里面有多少个细念?有多少相?这是讲阿赖耶,相分;有多少识?识就是见分。相分是物质现象,见分是精神现象。弥勒菩萨回答的,那跟《仁王经》上讲的完全不一样,《仁王经》上讲一弹指六十刹那,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个数量太大了。三十二亿百千念,用中国的算法,这一弹指有多少个念头?有三百二十兆个念头,单位是兆,三百二十兆。要是用一秒钟来算,再乘个四,就一千二百八十兆,一秒钟。   

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就是每个念头里面都发现物质现象,阿赖耶的境界相。讲这个念头就是阿赖耶,阿赖耶的三细相。业相是波动的现象,一秒钟一千二百八十兆次的波动,那是业相,阿赖耶的业相,从波动当中就出现境界相。所以整个宇宙,实在讲没有别的,现代科学家发现,用一句话来解释,整个宇宙是波动现象。这句话在佛法里面,就是整个宇宙是一个阿赖耶的业相。

TOP

问:第一个,听师父讲,学佛的目标是要去掉贪瞋痴慢,破迷开悟。贪佛法也是贪,但同时又提出学佛要求精进勇猛,请问如何理解精进勇猛与贪佛法之间的区别,如何正确理解精进与贪?

  答:他这个问题问的很好,确实有深度。学佛的同学应该都知道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一般称为六波罗蜜,如果你明白这个纲领,这个问题就解答了。六个纲领是有次第的,要按照顺序来修学,不可以躐等。你看第一个要修布施,第二是持戒,你不能布施,持戒决定做不到;持戒做不到,忍辱一定做不到;不能忍,就决定做不到精进,所以它是有层次、有顺序的。去掉贪瞋痴慢是在第一个阶段,布施就是放下,就是舍弃,布施什麽?最重要的是要把贪瞋痴慢给布施掉,你後面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就一帆风顺。我们今天修菩萨道不能成功,就是不肯把贪瞋痴慢布施掉,关键在此地。这桩事情你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才能理解精进与贪欲。

  你看我们因为贪瞋痴慢布施不掉,学佛也是贪心,烧香也贪图我要烧第一炷香,烧第二炷香就不甘心,这怎麽行?学习法门,我要学最殊胜的法门,到底哪个法门最殊胜?很难讲,佛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哪个最殊胜?佛经上也常讲第一法门,最殊胜法门,那个不是法门有差别,第一殊胜是从哪里讲?从根机上讲的。适合於我修学,适合我的程度,适合我的根性,我修这个法门一定有效,一定成功,这个法门对我来讲是第一殊胜,对你未必是第一殊胜。佛在经上常常用比喻说,佛好像是个大夫,医王、大夫,这群众生都是病人,每个人害的病不一样。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就好像药方,对症了,你这个药服了你的病就好了,这对你是第一。如果不对症,这个药吃了恐怕病加重,甚至於要死,毒死了,那怎麽能称殊胜?所以法门应机就叫殊胜,就叫第一,是从这上说的。不是从法上说的,法没有高下,法没有分别,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所以,首先要断烦恼,贪瞋痴慢是烦恼,不但学佛从这儿下手,儒家教人也从这下手。你看儒家教学,《大学》里面讲的「格物致知」,这是讲真正用功,从哪里下手?格物,然後再进入致知,再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顺序不能乱。什麽叫格物?司马光说得好,我们印光大师也说得好,印光大师的说法是跟司马光相同的。物是五欲,就是欲望,你对物质享受的欲望;格是什麽?格是革除,你要把物质欲望要把它革除掉,这就是断烦恼!然後你才能有智慧,才能做到致知;换句话说,你的智慧是因为你的烦恼把它障碍住了,烦恼去掉,智慧就现前,这致知。

  真正智慧现前,你的意就诚了,意诚之後,你的心就正了,你看看儒家讲这套功夫,也从断烦恼下手。佛法更讲的清楚,破烦恼障,然後破所知障;破烦恼障成就你的德行,破所知障成就你的智慧。世出世法在方法上讲没有差别,我们要能够懂得。所以智慧跟精进不一样,精进里头决定不带烦恼,我们今天讲精进,勇猛精进里面带着有烦恼。为什麽勇猛精进?我有目的,我有企图,我有好处,如果什麽好处都没有就不干了。你从这上你就懂得,世间里头哪有精进?都是附带名闻利养在里头他才肯干;什麽都没有,你还拼命努力干,那是精进。你所作所为真的是牺牲奉献,是为利益众生,为成就自己真实智慧,成就自己德行,这是精进。绝对没有名利在里面,决定没有企图在里头,区别在这个地方。

TOP

1 有不少同学常常来问:“我们念佛要不间断,可是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佛号就间断了,那这样不就不能成功了吗?”

2 我们念佛,首先要明了,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的意思是无量觉,觉而不迷,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乃至于心里头起心动念,统统都是觉而不迷。

3 譬如我们眼见色,起了一念贪心,贪心是迷,一句阿弥陀佛,贪心就没有了,觉了,觉就不迷了。

4 念佛是什么?就是念念要唤醒自己觉而不迷。无论在什么境界上,觉而不迷,这叫念佛。

5 如果一天到晚,“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什么事情都是迷惑颠倒,你这句佛号叫白念了,那不叫念佛,那个叫有口无心,正是古人所谓“喊破喉咙也枉然”,没用!

6 我们念这一句佛号,就是念念中提醒自己要觉而不迷!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佛号虽然不念了,我们全神贯注,把事情做得很圆满,这也叫念佛。

7 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才起心动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那个妄念马上压下去,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这一句佛号是提醒你自己,时时刻刻、在在处处、顺境逆境,要觉而不迷。

8 这一句佛号,声声都是唤醒我们自己的本觉心!所以要晓得,念佛,念是今心,现前的心,佛是觉,我现在这个心觉而不迷,这才叫念佛。
 

TOP

1 我们弘法利生,乃至于种种示现,都必须要仰承佛力的加持。佛力的加持决定是平等慈悲的,既然是平等慈悲,为什么有人得到加持,有人得不到加持?

2 其中的道理,我们必须要懂得。用现代的话来说,诸佛如来威神平等加持,这里头须要有条件,条件不具足,佛力是加持你,但加不上。

3 譬如阳光普照大地,这个地区有很浓厚的云层,阳光照不到地面,这是不是阳光不平等?不是的,是你这个地方有乌云,决定不是阳光不平等。

4 佛对一切众生的加持亦复如是,如果我们自己本身有障碍,障碍佛光的加持,我们得不到加持,那不是佛不加持,而是佛加持不上。

5 这个障碍是什么?佛在经上说得很多,烦恼习气。烦恼里面包括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

6 无量劫来,我们就被烦恼习气污染。佛力虽然像阳光普照大地,可是我们头顶上乌云密布,佛的威德好像一丝毫都加不上,其实佛力确实是平等普遍地加持我们,而是我们自己不觉悟,没有感受到。

7 什么时候我们才能感受到?自己肯断烦恼,远离烦恼,自己的智慧慢慢开了,你就能够觉察到佛菩萨在保佑我们、加持我们;不但智慧德能得到佛力的加持,我们这个身体也同样得到加持。

8 这个时候,你才真正懂得什么是“知恩加持”。我们要如何报恩?实在上讲,爱护自己就是报佛恩。自爱自重,就是报恩;糟蹋自己,不爱惜自己,这是违背了佛恩。


南无阿弥陀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