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难念的孝经:孝道在农村

难念的孝经:孝道在农村


老人与儿女分居者占72.2%,三餐不饱者占5.6%,衣着破旧者占85%,生活必需品不全者占90%……
   
6月下旬,以山东曲阜南辛镇43个村庄2000多个家庭中1186位65岁以上老人为调查对象,3位大学生历时两个月完成的一份《农村老人生存现状考察报告》震惊了世人,有媒体甚至动用了《孝文化发祥地曲阜孝道不再》这样惊世骇俗的标题,给这场围绕着“孝道在今天是否存在”的论争,带来了更多触目惊心的色彩。   

人老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是不可能的事
   
“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西龙泉村的一位老人有3个儿子,其中二儿子还是教师。老人曾赴镇上告发3个儿子不尽孝,二儿媳认为老人“成心丢儿女的脸”,不顾2月下旬夜晚零下十几度的严寒,把老人的窗户砸了,还扬言要放火烧屋。
   
每日中饭、晚饭时,屯里村88岁老太太便准时坐到儿子家门前的石墩上“乞食”,村民都熟悉这“村中一景”。据邻居说,“给不给饭,全凭儿媳妇高兴”。
   
同样是在南辛镇,一位老人冬天的蔬菜仅仅是一缸腌制的胡萝卜,另一位老人则几乎天天馒头泡水度日。“有钱我是他爹,没钱他是我爹。”对于儿女的不孝,一位老人无奈地表示:“过去我一个能养七八个,如今七八个养不了我一个。”
   
近年来,农村老人在失去劳动能力特别是生活不能自理后,被儿女视为“累赘”已是很普遍的现象,老话常说的“享儿孙福”不知什么时候竟变成了可笑的奢望。
   
在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安云凤看来,当前农村老人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有的老人由几个儿子轮流供养,但儿子们常常互相推诿,形成“三个和尚没水吃”状;有的老人独居一处,儿子每年给一些口粮和零花钱,但老人一年的供养费常常不如孙子一个月的零花钱;有的老人子女多,分家时一旦做不到一碗水端平,就有可能引火上身,成为儿女不肯供养的最佳托辞;还有的老人由于儿子媳妇外出打工无人照顾,只好自己下田耕作,处于完全自养状态。
   
不过,不少农村老人对此却都看得十分坦然。“人老了,想过得舒服一点,是不可能的事。”60多岁的黄老汉道出了农村老人的生活状况:老年人身体好,可以为子女做点事情时,他们就接纳你;你若老生病,他们就会抛弃你。这个情况恐怕全国都一样,谁来也解决不了问题。如今,老人只要还能动,种上几亩田糊口,儿子、媳妇对老人就没有任何责任。在湖北京山,仍靠种口粮地维持生计、年龄最大的老人是86岁。
   
而由此引起的是,近几年农村老人自杀比例一直呈上升趋势。据2004年卫生部统计年鉴中的抽样调查,2003年农村75~80岁的老年人自杀高达101/10万人,80岁以上更高达132/10万人,比同龄城镇老人高63%和67%。
   
2008年9月27日—10月12日,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贺雪峰、董磊明两位教授组织近40人的调研队伍在湖北京山县孙桥镇S村作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一进村,他们就被一句“我们这里就没有老人正常死亡的”回答震撼了。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村里几乎每年都有一两例老年人自杀,每10个死亡老人中就有3~4人是自杀身亡。至于自杀原因,不是因为得了重病没钱治,就是因为子女不孝。
   
一位调查对象甚至跟调查组当面算了一笔账:60岁的公公得了早期癌症,治好要花数万块钱,若老人再活十几年,能否赚回超过此数目的钱?“如果能赚回的话,就花钱给公公治病,否则一分钱也不会出。”还有一个案例更离奇,儿子为了外出打工,竟在重病母亲的床边放上一瓶农药说:“你还是喝药死了吧,你不死我怎么出去打工?”
   
如今,年轻人的养老行为不再受孝道伦理、传统价值的支配,完全步入了“理性算计”的时代。靠什么来挽救人心?只有重拾传统圣贤之道的教学!!!刻不容缓!!!

附件

20101213104322412.jpg (414.42 KB)

2010-12-14 11:50

20101213104322412.jp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