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做不到,不依教奉行,再怎么口头念佛也不能往生?
摘自净空老和尚讲《无量寿经》
【我今于此作佛。教化群生,令舍五恶。去五痛。离五烧。降化其意。令持五善。获其福德。】
佛在此地又以善巧方便给我们宣示佛教学的目标。佛教给我们什么?这也是很具体的解答。佛教我们断恶修善,佛教我们如何得到真实的福德。在这个世间示现成佛不容易,所以我们在许多大乘经里面,看到十方诸佛对于释迦牟尼佛的称赞,这是很难得、很希有的一桩事情。
佛教给我们"舍五恶",就是"杀盗淫妄酒"要把它舍掉,这五种恶是因。
"去五痛,离五烧",这个"痛"与"烧"是果报。痛是痛苦。你造作这五种恶因,一定会得苦报,会带来苦报。
第一种是"杀生",带来的是疾病、短命,这是杀生的果报,这个我们要知道。我们要健康,要长寿,健康长寿从哪里来的?从不杀生。佛在大乘经典里面劝菩萨不吃肉,不食众生肉,这个真正是健康长寿之道。
纵然做不到,决定不可以杀生。戒律里面有开缘,可以吃三净肉。什么叫"三净肉"?没有看到杀、没有听到杀的声音、不为我杀。市场里面你所买到的,这个都可以说是三净肉。决定不要买活的,自己回来杀;或者是叫人杀,你看到、叫他帮你杀,杀好了带回去,这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是真正造成重大的罪业。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是"偷盗"。偷盗所得的果报是贫穷。我们要想富有,要想自己的财富能够永远保持而不失去,那你要晓得怎样修因。时时刻刻存着盗心,你的财富就不能保持,决定保持不了多久。
第三种是"邪淫"。人都希望自己的家庭美满,家族兴旺,要达到这个目的,决定禁止邪淫;你的家庭会幸福,会美满,会兴旺。什么样的果报都有业因在。
第四种是"妄语"。我们在社会上能够得到大众的信任,就会得到社会大众的支持,支持你、帮助你,这一定要言而有信,决定不妄语,你才能做到,才能得到大众的信任。你在社会上这个事业就一帆风顺了,得到人家的尊敬,得到大家的信任。
至于"酒"这一条戒,酒能够迷惑人性,酒醉了对于自己的言行不能控制,往往造作罪业,造了过失。饮酒本身没有罪,酒醉之后乱性,会产生严重的过失,所以佛把这一条也列入重戒之一。
佛法戒律虽然多,最重的就是这五条,叫五戒。从初发心学佛一直到菩萨,统统都要遵守。
在这一品经里面,主要的是说这一个意思,教我们断恶,就是断这五种恶。修善,就是修这五种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念佛希望求生净土,这五条要做不到,佛号念得再多,念得再好,也不能往生。你要问为什么?很简单,西方极乐世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你不善,他们都是善人,这个在一起总是格格不入;善与善相应。
这一品经里面,实在讲就是祖师大德常常教人持戒念佛,这个就是戒律。所以我们关于戒学,不要到别的地方去找了,《无量寿经》里面有现成的。
你能够“归依地藏菩萨”,归是回归,从前造作一切恶业,现在回头,不造了;依是依靠,依靠地藏菩萨的教诲去修行。地藏菩萨的教诲在哪里?就是这部《地藏菩萨本愿经》。这部经不很长,不难受持。我们每天能够读诵,能够解义,能够依教奉行,这叫归依地藏菩萨。诸位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佛在经上常常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叫归依。而不是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就算了,这不行。念一遍是你阿赖耶识里面增长善业的种子,你的行业要不改,不能改过自新,不能回头,还是要受恶报。不过这个恶报会轻一些,脱离恶道的时间会快一点,这是一定的。但是要想不堕恶道,那是不可能的事情,那这个因缘果报的理论就被推勫了。
诸位要晓得,佛法是讲理。你过去造作这些业习种子,永远存在。不会说你今天修善,这个善可以抵罪过,不能相抵的。善有善果,恶有恶报,永远不能够相抵。但是罪业深重,这个罪报决定有,我现在暂时不想受这个恶报,我想把这个善的果提前,这行,这个可以做到。道理在哪里?——缘!
这些众生,过去做了无量无边的罪业,为什么现在他能够离开三恶道的苦报?这个说法有没有违背因果?造恶为什么不受恶报?决定不违背因果。他为什么不受恶报?他的恶缘今天断掉了。诸位要晓得,“因”要结成“果”,当中有个“缘”。没有缘,虽有因,果报不能现前。譬如说瓜子,瓜子是个种子,将来可以结成瓜,但是它得要缘,它要土壤,要肥料,要阳光,要水分。它条件具足,种子会发芽,会成长,将来开花结果。如果把这一粒种子的缘都断掉了,放在这个茶杯里,放一百年它也不会结果。这个就是说,你过去造作这些罪业,阿鼻地狱的罪因,一定要到阿鼻地狱去受报。佛菩萨今天教你把恶缘断掉,你虽有业因,现在可以不受果报。这讲得很有道理,是把缘断掉。从今天之后深信因果,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赞叹大乘,“缘”马上就反过来了。过去那个罪在不在?——在!种子在阿赖耶识里,就等于说,把它装在茶杯里面去,种子不会消失。诸位要知道,善恶种子永远不会消灭,遇到缘它就起现行,遇不到缘,永远藏在阿赖耶识里头。阿赖耶识是个仓库,收藏在里面。
盗十方常住物如何忏悔?
摘自《学佛答问》(答澳洲参学同修之七)
问:四众弟子未深入经藏,常在道场活动,有意无意中盗十方常住物。请问居士如何忏悔?出家众如何忏悔?
答:这个事情,现在在世间许多道场几乎都常常见,果报很可怕。《地藏经》上讲得很清楚、很明白,你一旦明白了,以后决定不做。无论在家、出家都不可以做,十方常住物要爱护;如果有意无意没有照顾周到,都有罪过,我们自己用心不善,没有好好去照顾到。什么叫做忏悔?后不再造就是真正忏悔。这当年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你有求而没有应,这是自己业障深重,把你这个缘障碍住。应该怎么办?业障忏除了,你所求的就现前了,真的是有求必应。怎么个忏悔法?后不再造,五十年前老师教我的。我在这一生当中用这个方法消业障,长智慧,非常有效,真正是有求必应。我愿求的,没有一样是没有感应的,都是依照老师教导的方法去做。所以在这个地方我也是常常提出来供养大家。
发心后没有落实是否犯了妄语这条戒?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九)
问:弟子十几年前给一位出家师父写信时,曾写过"发无上菩提心,行大乘菩提道,弘扬我佛正法,度尽有缘众生"。但弟子修行得不好,没有真正的落实。请问是否犯了大妄语这条戒?
答:这个不算大妄语。发心是一回事情,能不能落实又是一回事情。在佛门里面发心的人太多了,成就的人寥寥无几。希望你既然觉悟了,就应该认真努力去学习。学习从哪里学起?一定从《弟子规》学起,从《感应篇》、《十善业》学起。你有了根,你就会不断向上提升,没有根就非常困难。
内财布施中有法布施吗?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二十六)
问:法布施当中有内财布施,那么内财布施中有法布施吗?
答:有,这个布施都有连带关系的。内财布施里面怎么会没有法布施?我天天在这里讲经,讲经用身体是内财,跟大家讲的那个道理就是法布施!法布施里面有内财布施,譬如说,我们赠送《大藏经》、送佛法,我把它送到家,我辛辛苦苦送到家,这是我的内财布施,那布施的是经典,是这些善书,所以统统都有连带关系。你只要发心布施,这法布施里面还有无畏布施,因为经教你学了之后,开智慧了,智慧开了之后,你就会远离一切恐怖颠倒妄想,那就属于无畏布施。只有用外财,我用钱财去做一点好事,甚至于自己根本就不参与,哪里送一点钱去,去做好事,自己还是吃喝玩乐,那这个功德就很小,这里头没有法布施,没有聪明智慧,也没有健康长寿。
所以你细细去思惟,你去观察,会修的,财布施里头有法,有无畏;不会施的,那就范围比较小一点。有求必应,有求,你得的果报不大,无求得的更大。你只去做好事,不要有任何目的,那个果报不可思议。如果自己有目的,你目的会达到,那反而小,不是很殊胜。这些一定要常常读经,常常听经,你就会明了了。
明天是大年除夕,我们在一起解答这些问题,都是属于财布施、法布施;我们在一块学习,用体力、用精神,这是内财布施。你们到这地方来也是内财布施,为什么?影响大家,使大众都生欢喜心,这就是我们共同的内财布施。我们闻法很欢喜,我们明白了,我们能够依教奉行,运用在自己生活当中,你就得到了,殊胜功德利益就得到了。你肯这样做,你会影响你的家人,你会影响邻居、亲戚朋友。今天国家提倡和谐社会,在香港都是住的大楼公寓,平常隔壁都不往来,不行,我们要带头,和谐从我家做起,从我这小区做起,我每家敲敲门去拜拜年,去认识认识。
过年的时候,我们的经书好不好做礼物?我就不晓得风俗了,在从前讲听书,过年都去赌博,送书给我,那不吉利!怎么你要我输?所以看看是不是有这种风俗?我们也不要违背这些风俗,斟酌情形送他一点东西。甚至于说邻居可以送一点礼物,书他不要,送光盘也是可以。送光盘不是书,送光盘也很好,再送一点点心,买一点小点心,这邻居、上下多送送就是,多结个善缘,这个好事情。我们对他好,他们也会对我们好,不可以互相不往来,这就是果报不可思议。
有什么巧妙的方法使念佛的心不退转?
摘自《学佛答问》(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一)
问:念佛的心常维持几天又退转,该如何保持真心长久不退?决心下得大,落实不到位,自己也着急,是不有较巧妙的方法?
答:巧妙的方法都在经典里面,我们今天所依的最重要的是两部经典,就是《无量寿经》跟《阿弥陀经》。为什么会退转?烦恼习气太重,我们一般讲业障太重,自己修行这一点功夫敌不过习气。这是人之常情,诸佛菩萨在初学的时候也不例外,也是这种情形。但是你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要把这个世间一切的缘要看淡,无论是人,无论是事,无论是物,要看淡;一年比一年淡薄,那就是我们有进步。如果你很用功,每天读经、念佛,但是你对于世缘还是看得那么重,还是那样的分别、执着,那你是毫无功夫。你的经是白听了,你的佛也是白念了,只是跟佛法结一点缘而已,这一生不得受用。这样的情形,我们知道我们在过去生中生生世世都如是。如果过去生中修学功夫得力,你早就往生,你怎么还会跑到这儿来?过去错了,希望这一次不要错了,这个很重要。
真学佛人与一切人决定不计较,看到别人善,很好;不善,也好。跟一切人接触,人家善的、好的(标准要依经论,跟经论讲的相应,这是好的),我想想我有没有?我要有,好,我应当保持,不要退失;我没有,我要赶快学习。见到人家不善,不善也好,看看他那个不善我有没有?有就要改过,要改过来。没有呢?没有要勉励自己,不要有这种恶的念头,恶的行为,这就对了。所以,善人恶人、顺境逆境,对修行人来讲都有好处,没有坏处;人都是老师,环境都是道场。会修行的人,所有的人都是佛菩萨,他不是在正面教我,就是在负面教我,我会学,我天天有进步。环境,无论顺境、逆境都是道场,真正会学的人,真正肯学的人,没有障碍。这是我们应当要好好的学习,特别在现前这个环境里面,你要不能够转环境,不能够随顺环境,你就会被环境所转,被环境所转你就很难有成就。
在家烦恼多想找个清静地方修行可以吗?
摘自《学佛答问》(二00四年春节开示)
问:六祖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的同修总觉得在家烦恼多,想离开现实的生活环境,找个清静地方修行。我们觉得烦恼和清净都在心里,心念转变,烦恼即菩提,请老法师宣讲这个道理。
答:这个道理两个小时也讲不完,其实不用讲,你们已经懂得了。为什么?确确实实烦恼跟清净心是一不是二。觉了,烦恼就转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转变成烦恼,烦恼跟菩提是一桩事情。所以经教里常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这是事实真相,问题就是你能不能转过来!境界现前的时候,你能不能不生烦恼?尤其是逆境,逆境现前,如果生烦恼,那就堕落了,你是轮回心现前,你造轮回业;如果境界现前,你不生烦恼,你还能保持着清净、平等,那你就是佛菩萨,你就超越六道,你就超越生死了,总在自己一念之间。这个道理我们在讲席里面几乎天天都在讲,《金刚经》上的教诲,要常常念,要记在心里。
学佛的人,真正用功的人,会不会有人冤枉你?会不会有人轻贱你?肯定是有的。为什么会有?这是无始劫以来跟众生结的冤业,因缘遇到了,果报就现前。在这个时代,你们想想看,毁谤释迦牟尼佛的人有多少?连佛都有人毁谤,我们要遭受毁谤算什么?毁谤孔子的人有多少?所以,你要能常常作如是观,你就明了了。这个事情,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诸位看看经典里面记载的,毁谤、侮辱,甚至于陷害,佛常常遇到。可是释迦牟尼佛从来没有介意,一丝毫怨恨都没有,一丝毫报复的念头都没有,因此感动一些外道。这些外道毁谤世尊,这里头有些人替世尊说话,他说世尊释迦牟尼怎么样不好,但是你骂他、你侮辱他,他不生气,这很了不起。这就是大德,这就是真实智慧,这就是一般人比不上的。小小风动,自己无名火就上来了,这叫大错特错,那是自己糟蹋自己,自己在作贱自己。
所以,这个道理你真正要懂得了,人只有自己作贱自己是真的,其他任何人想作贱你,不可能,没这个事情。别人侮辱你、毁谤你、陷害你,你能够无动于衷,你的境界提升了。他没有真的作贱你,他帮助你提升境界,帮助你消业障,帮助你开智慧,好事,不是坏事。如果你受不了,起了忿恨心,那是你自己作贱自己,你必定堕落。佛法里面讲真正修行功夫,最低的功夫,最起码的功夫叫什么?八风吹不动。你们这个风轻轻一吹,马上就动了,那算什么?这叫自己作贱自己,自己往下堕落。于人相不相干?决定不相干。为什么诸佛菩萨、真正修行的人,他能够在逆境、顺境都往上升,都不往下堕落,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离开台湾到新加坡,我写了六句话,“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我们感恩,我们没有瞋恚。我们离开新加坡,我写了一副对联,“处逆境,随恶缘,无瞋恚,业障尽消”,替我消业障;“处顺境,随善缘,无贪痴”,这个非常重要,顺境里头没有贪心,不愚痴,“福慧全现”。要知道逆境能够叫人堕落,那是你生瞋恚心;顺境同样叫人堕落,你起贪爱,贪是三毒烦恼,爱是愚痴,爱是痴,同样叫你堕落。所以,顺境、逆境当中不起贪瞋痴,这是你真正的功夫,你会向上,永远向上提升,你不会堕落。贪瞋痴念头才动,你就要警觉到,这是古大德教我们,“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贪瞋痴念头一动,立刻就觉悟,用阿弥陀佛把它代替。这一句阿弥陀佛把贪瞋痴伏住了、压住了,这叫功夫,这叫会念佛;不会念佛,口念弥陀,心里贪瞋痴还是控制不住,那就是不会念。那种念佛人就是古人所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无论你一天念十万声、念二十万声,你伏不住烦恼,这个没用处,这个道理要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