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检讨自己的“习惯”和“愿”是否相应
我们平常不知不觉中,都在培养一些习惯,没注意到它与我们往生的“愿”相应不相应,若不相应,可能就会给自己制造烦恼,制造往生的障碍。习惯可以比喻为一只刀子,它本身是没有什么好和坏、善与恶,你如果懂得善用它来切东西使你方便,就是善用;如果不会用,切到自己的手,流血受伤,痛得叫唤,就是误用。所以刀子本身没有好坏,是看我们怎么运用,习惯也是如此。对我们念佛人而言,能帮助我们定心,往生无障碍的,便是好习惯,值得培养;会障碍往生,增加挂碍的习惯,应该放下。
勿做习惯的奴隶
有人把自己的种种习惯看得很重,当作宝贝似的,非常珍惜,都不容许稍加改变。比如说:他某些东西,一定要放在某一个地方、朝某一个方向,牙刷要排成什么角度,冰箱里面的菜一定要整理成什么款式;睡觉必得要在某床、向某方位,否则睡不着;读书一定要坐在某张椅子,才读得下;念佛一定要用某种形式,否则会不习惯;大碗要排成什么样子,筷子要摆成什么形状,锅子要刷到什么程度,衣服必要几点洗、几点去晒、几点收起来……。像这样,生活有规律的习惯,本来是很好的,但是如果别人和他的习惯不一样,他就起懊恼、唠叨不停强调:“我习惯怎样怎样!我不习惯怎样怎样!”别人如果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就觉得别人很不对,觉得别人都不会做事情,都没规矩。他虽然嘴巴没说自己很会做事情,但是其实内心都觉得别人做的,不合他的意,认为别人做的不如自己做的好。像这样就是反而被习惯束缚住了,变成了习惯的奴隶,也变成了傲慢的奴隶。可能他那些习惯并没有带给他什么大的利益,反而给他很多生烦恼的机会,使他生活更不快乐、不自在。 
生活规律而不受习惯束缚  我们试想深远一点:如果有一天我们死了,什么牙刷、碗盘、冰箱里剩下的菜,自己根本就不能带走,别人更不会要,可能统统会被丢掉。说实话,亡者留下来的东西,别人多少有忌讳,如果我们不是像某些高僧大德,一生为公忘私那么伟大,而且又有许多好学生怀念我们,那么也不会有人盖纪念堂,保留我们生前生活环境给人家参观学习。这么说来,我们坚持自己的个性习气来生懊恼,不肯随顺佛法提高觉性调整心态,这样的坚持、固执于芝麻小事,到底有什么价值呢?到底有什么价值,值得我们每一天都去培养它、去强调它、去为它生烦恼呢?为什么我们不专心培养我们往生的信愿和放下的智慧,反而拼命地培养对娑婆世界的执着习惯?我们要知道祖师大德大部分生活都很有规律,但是他在有规律当中是不受习惯束缚,不会生烦恼的,比如说,当别人没有按照他的习惯,他也很自在不会起烦恼,不会觉得不习惯就不自在。所以我们讲“不作习惯的奴隶”,并不是劝大家东西该乱放或是生活不需有规矩,大家千万不要误会。我们是劝大家在有规律当中,不要被自己设的规矩习惯缚住,别因为我们有种种的“习惯”反而常常遇到“不习惯”、“不如意”的事情;也别因为自己设定了好多规矩和习惯,反而时常都看好多人事不顺眼,处处不顺心,反而多生不必要的烦恼。这样就是错用心,就像错拿刀刃,割伤手一样,把习惯拿来伤害自己,障碍自己的快乐自在。 

TOP

我们下来再看他的另外一个例子,一位妇女妇科病的问题。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人不仅是所做的不良的行为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哪怕是一个心念,一个念头,如果是不良的心念、不良的心态,将来都会有果报。凯西的例子就是他的一位妇女病人,这个女病人她是从青春期开始就患上了一种可怕的妇科病,严重的月经失调,她每个月要躺在床上两个礼拜来受苦。因为她得了这种病,她也就很羞耻见人,而且使得她的性格变得很内向、很孤僻。这个烦恼一直在折磨她,后来她就请凯西来给她做观察,反观她的前世,结果凯西就给她找,找到了她前世这个病因是什么。
  原来这个人有一世是生活在法国路易十四统治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头她是一个天主教的修女,我们说是一位出家人,出家修道的,因为修女也是一生不结婚的。她是很虔诚的天主教徒,对于《圣经》、对经典也都很熟悉,倒背如流。不过她有个毛病,她把这些经典的教训不是来规范自己,反而去规范人家,整天看到这个人他犯戒了,犯了哪一条,这个人所做的事情不符合圣经的教诲,一天到晚就找人家的不是,看人家的毛病。而且她还要把人家的毛病说出来,一直说到那个人羞耻见人,结果她这一生所得的病就让她羞耻见人,得了这么一种病。
  所以万事都有前因,没有一样事情是偶然发生的。你看哪怕是一个念头,这个念头不善,她老是想去找人家的过失,这都会有果报。真正修道之人,我们说现在接受圣贤教育之人,不是拿圣贤的教育去对照人家,去看人家有没有做到,关键是拿这些圣贤教育对照自己,看自己有没有做到。所以六祖惠能大师讲过,“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真正要立志做圣贤的人,修道之人,就不会去老是看人家的毛病,看人家的过失。世间人的过失跟我有什么相关?我现在要修正我自己的过失,一天到晚都忙得不亦乎乐了,哪有这个工夫去管人家有没有过失。所以心要常常的思惟善法,想人家善的地方,观察善法,观察人家善的行为,然后去学习,见贤思齐,这样子的心态就是善良的,纯净纯善。里面还夹杂着人家不善,还有一个念头想要看人家,那心里就已经不善了。
  所以古人有一个比喻,当我们照镜子的时候,看见镜子里的人,那其实那个人就是我,看见镜子里的人鼻子上有个墨点,然后就在骂那个镜子里的人,“你怎么这么脏,鼻子上有个墨点都不知道”,就骂镜子里的人。看到对方的过失的时候是谁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过失,因为自己鼻子上有墨点,你才会看到人家鼻子上有墨点,如果把自己鼻子上墨点给擦掉了,真的对方也是一个完美无缺的人,完全是你那个心的作用,一切唯心所现,对方跟自己就是一体。所以古人都讲,要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从哪里做起?要从修身开始,以修身为本,把自己修好了,自然周围的人就跟着你好了。

TOP

很多人信仰佛法,也愿意皈依佛家,但是,一听说佛家的戒律就有些畏惧了。我身边的一些人就曾经问过我:“师傅,我吸烟喝酒都十几年了,实在戒不掉,是不是不能皈依了?”我总是对他们说,“慢慢戒,是可以戒掉的。”
我不能说对戒律有畏惧情绪的人求佛的心不诚,应该说,很多人立刻就能严格地遵从戒律,是虔诚而且有毅力的。但是,我也认为,暂时不能很好地持戒的人,不能武断地评判他们皈依的心不诚。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只要心中有佛法,能够好好地修持,就一定能够坚持戒律,而且,所戒之事会越来越多的。这里不谈这个问题。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如果一个人连习惯的力量都控制不了,都畏惧,那么,求佛的道路上是要受到大的逆境的。
也有很多俗家弟子向我求教,“师傅,我已经很注意用善心去体谅他人,但是,往往我遇见一个人时,还是先用世俗的思维想问题,比如说他的来意啊、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啊。”
我想,对于生活在世俗生活中的人,对待世间的思维方式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习惯,就像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见到一个陌生人,都会从对方的外表、装束、气质、言谈举止等方面判断他,这就是所谓“第一印象”,而这,就是习惯。生活在世俗社会中,这是难免的。

但是,在修持佛法的过程中,很多世俗的习惯却是要我们努力克制的。比如关于吸烟喝酒的戒律,让一个习惯于它的人一下子戒掉是有难度的,但一定要明白,这是生活的习惯,而不是生活本身,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对戒律还会畏惧吗?
换句话说,如果相信习惯的力量要大于信仰的力量,那么,这个人的生活还有什么意思呢?
其实,习惯的本质是一个人的内心中生长的石头,自己不去搬,它就长在那里不出去。
我家邻居的院落里,多年来一直有一块大石头,露在地面上有一尺见方吧。很多人出入院子的时候都得小心,不然就会被绊一下。记得小的时候我问邻居的叔叔,为什么不把石头搬开呢?叔叔对我说,“吉祥,你看它露在地面上就那么大,地下的部分不知道有多大呢,这么重的石头,谁能搬得走啊。再说,这块石头从我爷爷在的时候就有了,如果能搬,我爷爷、我爸爸,他们早就搬走了。”我曾经想和他家的小伙伴搬掉它,我的小伙伴也说,“这石头在我家这么多年了,肯定是搬不走的。”
等我从尼泊尔学习佛法再回到家乡时,我看到那块石头已经不在了。叔叔告诉我,是他家新娶的儿媳妇搬走的,说来也怪,当石头被挖起来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地下的部分并不多,总体上也不重。可是,它就在那儿埋了几十年。
叔叔的儿媳妇没有受到这个家庭习惯认识的影响,所以,她可以搬走石头,而那位叔叔,包括他的儿子,都觉得上一辈人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当他们习惯于认为那是一块大石头的话,他们当然不想费力气去搬动了。
看看,改变一块地方,只需要改变一下你因为习惯造成的固执心理。
那么,要想改变一个世界,改变一个人,不也是同样的道理吗?
当我们面对陌生人的时候,我们习惯于立刻评价出对他的好坏来,当我们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习惯于埋怨别人,当我们放松了修持的时候,我们习惯于不良的生活方式。
“习惯于做什么什么”,这就是一个固执的心理,这种心理,成为让我们生活不快乐的石头,成为我们心里有贪嗔痴的石头,你自己不去搬走这块石头,谁会去搬呢?
搬走那块石头,很简单,从改变自己的习惯开始。就像我说的,连习惯都不愿意去改变,都畏惧这种改变的人,又怎么能改变你的生活和世界呢?

TOP

怎样学佛才算真学佛    [摘编]



近年来,信佛的人越来越多,这是佛法兴盛的表现。然而由于学佛的人多,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不少进到佛门的人,只知道跑跑道场、烧烧香、拜拜佛,有的让佛菩萨保佑全家大小人平安、身体健康,有的求菩萨保佑自己升官发财,有的是求子女考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等等,这是拿钱跟佛菩萨做交易,这样学佛就不能算是真学佛。



佛教是教育,是要让学佛人重视因果、破迷开悟,最终脱离六道轮回,所以必须如理如法的修行。可是,不少人你说的正法他不听,不如法的反而去听。因那里搞搞这个,搞搞那个,挺红火、很热闹,初学的人感到有“意思”。更有人认为学点感应,学点神通,才是修行。还有很多修行人自认为自已学的很不错,能给大家看看病、看看相、打打卦,领上大家到处乱跑,听这个说这样修、听那个说那样修,领上大众天天变花样;念念这个经、念念那个佛、持持这个咒、做做这样的佛事、做做那样的法会、给这个安安神、到那里谢谢土;这个道场是我的,那个道场是你的,整天起来人我是非,还高谈阔论一大堆。不好好的深入经藏,自认为学的挺好,走到哪里说到哪里。不该说的见人就说,该说的人们问也不知道。真修行必须做到依法不依人,才能够得到真实的利益。但是多数人是依人不依法,这样很难得到真实的利益。



修行要想成就,必须做到依戒为师,依四依法去修。有一些人自以为有权有钱,到了寺庙上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师父也要听他的。这样一来很容易增长贡高我慢,障碍修行,大家一定要搞清楚。



许多修行人,明知道自已做的很多事情不如法,就是好给自己找理由。嘴上常说做了这一次、下次一定不做了,下次还是照做不误。自已都管不了自已,谁还能管了你呀!佛菩萨也管不了你,因为你的做法和佛的教导不相应。我们是在学佛,不是在搞红火,要把握好自已这一生,要深入经藏、听从祖师大德教诲,依戒为师,依四依法修行。



现在不少人认为佛书、佛像印的很多了,不需要再印了。净空法师说过,讲同一部经,第一次和第二次讲就不可能一样。为什么呢?因为法师的修行程度在不断提高,社会不断有新的情况出现,这就需要佛法有新的义理来解释和指导。现在有不少的年轻法师讲的佛法与现实更接近,更能帮助我们修行。如果我们不能接受新的东西,就会给我们的修行带来障碍。再就是印刷技术在不断发展,印的佛像越来越精美,越来越庄严,这对于我们的修行有很大的好处。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某一时间上,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使我们的佛教事业更加辉煌。



学佛首先要信真愿切,信不真、愿不切,念佛念到山河大地都在念佛也不能往生。许多修行人对真信、切愿有很大的误解,自认为从早上起床就念念这个经,持持那个咒,一直忙到晚,这样就是精进。当问他:阿弥陀佛今天来接引你,你去不去西方极乐世界呢?他说:等我完成了任务、子女长大了再去吧。任务也完成了、子女也长大了,他又说舍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不想离开这个花花世界,等我人老了,到寿终时再回西方老家吧!你这样没有出离心也会障碍修行,也不能算是真学佛。



为什么这句佛号这么容易修?这么快速的成就?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功德的加持。所以这个法门是特别法门,也是“二力法门”。第一个力是自己有信愿之力,第二个力是靠阿弥陀佛本愿加持接引的力量。当然话虽然是这么说,事实也不简单。假如事实也这么简单的话,天下念佛人太多了,为什么往生的人少呢?我们的问题就出在看不破、放不下、杂修、杂念,不能够专修、专念,一句佛号不能念到底。佛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持我名号,系念我国,到临命终时接引我们,而我们就是有疑惑不能真信切愿 。



能发愿求生净土,一心称念阿弥陀佛的不是普通人,这个人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曾经供养无量无边诸佛如来,是他多生多劫的善根福德在今天成熟了,他才能接受。这句话也正好应在《弥陀经》上,《弥陀经》上佛跟我们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福德、因缘少,不行!究竟什么才算是多?标准在哪里?念了《无量寿经》才晓得那个“多”的标准在什么地方。



经上讲阿王子,阿王子与五百大长者,佛说他们这些人过去生中,曾经供养四百亿佛。你们想想这个数字,四百亿!他们的善根多不多?不多。因为他们这些人听世尊讲《无量寿经》,心里动了念头,动什么念头?希望自己将来成佛,跟阿弥陀佛一样,动这个念头。至于念阿弥陀佛名号,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念头没动。由此可知,过去生中供养四百亿佛,他还没有想起来念佛求生净土,善根福德不够。我们今天听到这一句佛号,听了很欢喜,发愿求生净土,你就要明了,你过去生中的善根超过阿王子。你要不超过他,你怎么会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呢?



我们真正为了生死,什么都得看破放下,把一切事情全都依靠阿弥陀佛。行、坐、卧一句佛号念到底,不要只在口头上说说想见阿弥陀佛,想回西方老家,没有正知、正见、正行,只能结个善缘,等无量无量劫遇缘成熟后再修行吧。我们不要虚度这一生,今生一定要往生西方,千万不要等无量无量劫遇缘再修行,要深入经藏,听从祖师大德教诲,依法不依人,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



天天念佛,时时想佛,想回西方极乐世界,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来接引我们往生西方,活着往生西方。阿弥陀佛!



[摘编]了祖师大德和同修们很多的语言,敬请各位大德居士,各位同多加原凉,阿弥陀佛!欢迎各位菩萨,各位大德居士,各位同修提出宝贵意见,共同探讨,互勉共进,早证菩提,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