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佛教格言》

续 6





           由假说我法,有种种相转,彼依识所变,此能变唯三:谓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是诸识转变,分别所分别,由此彼皆我,故一切唯识。——世亲《唯识三十论颂》



  犹如梦中所见事等,皆虚妄现,都无一实一切皆是识心所为。——《广百论》

  阿陀那识甚深细,一切种子如暴(瀑)流,我于凡愚不开演,恐彼分别执为我。——《解深密经·心意识相品》

  心有八种,或复有九,与无明俱,为世间因,世间悉是心心法现,是心心法及以诸根,生灭流转,为无明等之所变异。其根本心,坚固不动。——《密严经·显示自作品》

  “识”言,总显一切有性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彼空理所显真如。识自相故,识相应故,二所变故,三分位故,四实性故,如是诸法皆不离识,总立识名。“唯”言。但遮愚夫所执定离诸识实有色等。——《成唯识论》卷7

  真心是体,本识是相,六七等识是用。——《大乘止观》卷4

  若摄境唯心,是世俗胜义;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胜义胜义。——《宗镜录》卷3

  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华严经·问明品》

  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入楞枷经》卷1

  当知一切诸法悉名为心,以义体不异,为心所摄故。又一切诸法从心所起,与心作相,和合而有,共生共灭,同无有住。以一切境界但随心所缘念念相续故而得住持,暂时而有。——《进趣大乘方便经》

  清净心性为诸法本,自性无本,虚妄烦恼皆从邪念颠倒而生,当知此心即是最胜靖净第一义谛。——《胜天王般若经》卷6

  诸法无法体,而说唯是心。不见于自心,而起于分别。——《入楞枷经》卷10

  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楞严经》卷1

  一切诸法皆从妄想生,依妄心为本。然此妄心无自相故,亦依境界而有,所谓缘念前境界故,说名为心。又此妄心与前境界虽俱相依,起无前后,而此妄心能为一切境界原主。所以者何?谓依妄心不了法界一相故,说心有无明,依无明力故现妄境界,亦依无明灭故一切境界灭,非依一切境界自不了故说境界有无明,亦非依境界故生于无明,以一切诸佛于一切境界不生无明故;又复不依境界灭故无明心灭,以一切境界从本已来体性自灭,未曾有故。——《进趣大乘方便经》

  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者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认悟中迷,晦昧为空,空晦暗中,结暗为色,色杂妄想,想相为身,聚缘内摇,趣外弃逸,昏扰扰相,以为心性,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泊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楞严经》卷2

  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着。——《华严经·明法品》

  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华严经·梵行品》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大乘起信论》

  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华严经·离世间品》

  知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华严经·夜摩宫中偈赞品》

  诸法如芭蕉,一切从心生,若知法无实,是心亦复空。——《大智度论》卷8

  依止内外处,而有心识生,是故识非有,如幻如焰空。——《七十空性论》

  能知所知法,唯依心妄计,若了所知无,能知即非有。——《密严经·妙身生品》

  心外无有物,物无心亦无,以解二无故,善住真法界。——《大乘庄严经论》卷2

  若知唯识现,离于心所得,分别不现前,亦不住其性,是时攀援离,寂然心正受。——《密严经·妙身生品》

  由唯识智,无境智生,由无境智生,复舍唯识智,境既非有,识亦是无……谓如两木……由相钻截而能生火,火既生已,还烧两木。——世亲《辨中边论》卷下

  为遣妄执心心所外实有境故,说唯有识。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成唯识论》卷2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黄蘗传心法要》

  一切诸法真心所现,如大海水举休成波。——《贤首五教仪》

  真性湛然灵明,全体即用,故法尔常为万法,万法常自寂然。——宗密《普贤行愿品疏钞》

  理即是心。心能平等,名之为理,理照能明,名之为心,心理平等,名之为佛心。——求那跋陀罗《楞枷师资记》

  是则心该色末,色彻心原,心色一如,何非何是?故知心外有法,是非竟生,法外无心,取舍俱丧。——《宗镜录》卷92

  四大等不离心大。心色虽异,其性则同。色即心,心即色,无障无碍。——空海《即身成佛义》

  法界性是诸法体故,是故真言真实妙理,一切色心,即是一体,心必具色,色必具心。——《密宗要诀抄》

  洞见法界生佛依正一念具足,一尘不亏。——湛然《金刚錍》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智顗(读义)《摩诃止观》卷1



                                佛说八大人觉经
   
      第一觉悟 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

   第二觉知 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第三觉悟 心无厌足,唯得多求,增长罪恶。菩萨不尔;常念知足,安贫守道,唯慧是业。
   第四觉知 懈怠堕落。常行精进,破烦恼恶,摧伏四魔,出阴界狱。
   第五觉悟 愚痴生死。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
   第六觉知 贫苦多怨,横结恶缘。菩萨布施,等念怨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第七觉悟 五欲过患,虽为俗人,不染世乐。常念三衣,瓦钵法器,志愿出家,守道清白,梵行高远,慈悲一切。
  八觉知 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如此八事,乃是诸佛菩萨大人之所觉悟。
       精进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至涅槃岸。
       复还生死,度脱众生。以前八事,开导一切,
       令诸众生,觉生死苦,舍离五欲,修心圣道。
       若佛弟子,诵此八事,于念念中,灭无量罪,
       进趣菩提,速登正觉,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偈诵篇

  
       人生是梦说梦那知仍呓语世间多假弄假谁能不当真
  看破世事惊破胆识透人情透心寒
  人心曲曲湾湾水世事重重叠叠山
  一切五欲悉无常如水聚沫性虚伪
  诸有如梦如阳艷亦如浮云水中月
  朝来暮去走西东人生恰似采花蜂
  采尽百花成蜜后到头辛苦一场空

  一日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
  有命终归死无常倍疾箭人身之难得如盲龟穿孔
  我本不欲生忽然生在世我本不欲死忽然死期至
  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
  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灵光独耀迥脱根尘体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无染
  本自圆成但离妄缘即如如佛

  世间种种法一切皆如幻若能如是知其心无所动

  譬如梦中见种种诸异相世间亦如是与梦无差别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常有生老
  病死忧患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
  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世间犹如万花筒形形色色总是空

  悟得本来无一物莫教六贼日相攻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矓又是谁
  来时糊涂去时迷空在人间走一回
  不如不来亦不去亦无烦恼亦无悲
  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看此明月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心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滚滚长
江东逝水浪花滔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鱼翁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尽付笑谈中

  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

  普眼汝当知一切诸众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属四大心性归六尘四大体各离
  谁为和合者如是渐修行一切悉清净
  世间所见法但以心为主随解取众相
  颠倒不如实世间所言论一切是分别
  未曾有一法得入于法界有业亦有果
  无作业果者此第一甚深是法佛所说
  虽空亦不断相续亦不常罪福亦不失
  是法佛所说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无衣使我寒
  无食使我饥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
  法法何曾法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法性常空寂
  无取亦无见性空即佛境不可得思量
  四大原无主五阴本来空将头临白刃
  猷如斩春风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落日五湖游
  烟波处处愁浮沈千古事谁与问东流
  知世悉如梦一切佛如影诸法皆如响
  令众无所着佛剎无分别无憎无有爱
  但随众生心如是见有殊大地及日月
  时至皆归尽未曾有一法不被无常吞
  吾有大患唯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
  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不求色声香与味亦不希求诸妙触

  但为救度诸群生常求无上最胜智
  若无世间爱恋者则无忧苦尘劳患
  一切忧苦消灭尽犹如莲花不着水

  虽在于生死而心无染着安住诸佛法常乐如来行

  不贪着色身法身亦不着善知一切法永寂如虚空
  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着
  见一切色乃至触法若美若恶不生爱憎心得自在
  无诸过失广大清净欢喜悦乐离诸烦恼心意柔软
  诸根清凉

  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毒苦

  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一失人身难可追复
  调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行
  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要无烦恼要无愁本份随缘莫强求

  无益语言休着口不干己事少当头
  广知世事休开口人前总会只点头
  君若连头亦不点一世无恼亦无忧
  大千世界空花影百代流光梦一场
  放下身心无人我个中何事用思量
  酒色财气令心茫引人沉醉把命丧
  堕落地狱苦难当哀嚎惨声满牢房
  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
  不如一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竟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

  回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

  出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

  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即无寂无所寂
  湛然常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净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
  经百千劫只名热沙若不断杀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
  此等名为欲隐弥露若不断偷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期满纵经尘劫
  终无平复若不断其大妄语者欲修禅定
  如刻人粪为栴檀形欲求香气无有是处
  因地不真果招迂曲求佛菩提如噬脐人
  欲谁成就

  年年岁岁花相同岁岁年年人不同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弥勒汝当知一切诸众生不得大解脱
  皆由贪欲故堕落于生死若能断憎爱
  及与贪瞋痴不因差别故皆得成佛道
  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久流转
  生死大苦海若能于世间远离一切着
  无碍心欢喜于法得开悟世人重珍宝
  我贵剎那静金多乱人心静见真如性
  众生非法器不能见诸佛若有心乐者
  一切处皆见
  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
  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
  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
  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
  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欲明前世因如今受者是欲知来世果即今作者是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
  名誉及利养愚人所爱乐能损害善法如剑斩人头
  虽空亦不断虽有而不常业果报不失是名佛所说
  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
  作诸恶业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勿轻小罪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剎那造罪
  殃堕无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

  不求名利不忧贫隐处山深远俗尘

  岁晚天寒谁是友梅花带月一枝新
  闲从绝壑看云起坐倚千峰听鸟啼
  不必更拈言外句现前声色是全提
  受恩深处宜先退得意浓时便可休
  莫待是非来入耳从前恩爱今反仇
  贪利求名满世间不如破衲道人闲
  笼鸡有食汤锅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轮回六道易循环劝君早觅修行路
  一失人身万劫难急急忙忙苦追求
  寒寒暑暑度春秋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白了头是是非非何时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明明白白一条路
  万万千千不肯修百年光阴剎那过
  悲欢离合世偏多家庭祥和有几个
  诤名夺利徒为何莫把岁月空蹉跎
  一失人身难再得劝君清心唸弥陀
  发愿往生极乐国

  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相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本地风光无限好落花流水皆文章

  善关闭根门正念摄心住饮食知节量觉知诸心相

  生死不断绝皆由贪欲故怨憎长其恶愚者之所习
  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知足知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

  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知足知人虽贫而富

  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立故我为菩萨法本离语言动念已失真
    欲知佛陀意直究御心人

  我本无言说君亦未曾听说来皆是妄一笑传佛心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法衣披其身为恶不自禁茍没恶行者终则堕地狱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世事静方见人情淡始长
  人间私语天闻若雷闇室亏心神目如电



  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是身终不起此座

  若能如法供养佛则能念佛心不动
  若能念佛心不动则能睹见无量佛
  应作心如虚空观行住坐卧莫间断
  深藏功德莫显露持善柔心而游行
  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
  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疗自身病

  口颂无常经心作有常计具足贪瞋痴终日说是非

  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浸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非礼勿思
  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纵灭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

  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于外相求虽经数劫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
  即证菩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了无所得生因识有灭从色除理则顿悟
  乘悟并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

  念念真诚念念通默默感应默默中直至山穷水尽处逍遥法界任西东

  若人静坐须臾顷胜造恒沙七宝塔
  宝塔毕竟化为尘一念静心成正觉
  我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
  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数沙徒自困
  万峰深处独跏趺历历虚明一念孤
  身似寒空挂明月唯余清影落江湖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雪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忽动被云遮
  独上高峰望八都黑云散尽月还孤
  茫茫宇宙人无数几个男儿是丈夫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
  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达摩西来一字无全凭心地用功夫

  若要纸上谈佛法笔尖蘸干洞庭湖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譬如日月住虚空一切水中皆现影
  住于法界无所动随心现影亦如是

  盖
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得一个悔字
  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封锁今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我执在前为无明障法执在后为所知障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不谤亦不嫉当奉行于戒饮食知止足常乐在空闲
  心定乐精进是名诸佛教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执身不动后行菩萨清净律仪

  执心不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尽三惑纵得神通皆是世间
  有为功用习气不灭落于魔道

  佛随众生心普现一切身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道

  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努力岁月不待人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槃
  终日跑街坊心中念佛忙世人皆不识别有一天堂
  念佛扫尘埃心花片片开乌云消散尽明月照灵台
  佛性如明月妄念如灰尘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
  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句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定多慧少不离无明定少慧多增长邪见定慧等故
  即名解脱狂性自歇歇即菩提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何藉劬劳肯綮修证虽复忆持十方如来
  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是故阿难
  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众生迷本闻循声故流转阿难纵强记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旋流获无妄汝闻微尘佛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蓄闻成过误将闻持佛佛何不自闻闻
  旋汝倒闻机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圆通实如是

TOP

续 7





       佛智如空无有尽光明照曜遍十方



  众生心行悉了知一切世间无不入

  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

  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似求兔角

  若有于世间正见增上者虽历百千生终不堕地狱

  过去未来佛现在诸导师无有说一法而得于道者

  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以方便力故为诸众生说

  我念佛智慧最胜难思议世间无能受默然而不说

  错乱修习猷如煮沙欲成佳馔纵经尘劫终不能成

  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谛

  不得第一谛则不得涅槃

  亲近明师听闻正法思惟义理如法修行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长行重诵与孤起因缘譬喻佛自说

  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并授记

  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浑身似口挂虚空不问东西南北风

  一等为他谈般若滴丁咚丁滴丁咚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

  断除疑网出爱流开示涅槃无上道

  智者温文有礼愚者暴跳如雷

  随诸众生病不同悉以法药而对治

  随诸众生心所乐悉以方便而满足

  随诸众生行差别悉以善巧而成就

  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花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宁受地狱苦

  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

  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

  不闻佛名故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

  一切诸世尊皆说一乘道今此诸大众

  皆应除疑惑诸佛语无异唯一无二乘

  我以智慧力知众生性欲方便说诸法皆令得欢喜

  若以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

  离身不见法离法不见身不一亦不异应当如是见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了解之

  诸论各异端修行理无二偏执有是非达者无违诤

  若人寿百岁勤事天下神象马用祭祀不如行一善

  佛知众生心性分各不同随其所应受如是而说法

  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我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菩萨种种方便门随顺世法度众生

  譬如莲花不着水如是在世令深信

  学佛在心不外求心地慈悲德具足

  贪瞋痴慢疑妄尽不动无明是活佛

  圣众若和合世尊所称誉以众和合故佛法得久住

  来者不欢喜去亦不忧慼不染亦不着二心俱静寂

  若住于分别则坏清净眼愚痴邪见生永不见诸佛

  无斗无有诤慈心愍一切无患于一切诸佛所叹誉

  觉成就故当知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脱不厌生死

  不爱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毁禁不重久习不轻初学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

  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予何适

  廓尔亡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住相布施升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时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人生恰似梦一场是非人我莫逞强

  顷刻一声锣鼓响不知何处是家乡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笑口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份纵遇冤家也共和

  若能了此心头事自然证得六波罗

  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欲学无上菩提不可轻于初学

  相逢毕竟是有缘欢喜微笑人人好

  世事岂能尽如意宽肚包容日日安

  千里修书为道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造城秦始王

  大肚能容了却人间多少事满腔欢喜笑开天下古今愁

  宽恕别人的过失就是自己的荣耀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瞋恚生地狱亦作蚖蛇形是故当舍恚更莫受此身

  念当广惠施终莫断施心必当值圣贤度此生死源

  三业不造恶不伤害有情若正念观空可免一切苦

  战胜增怨敌败苦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

  远离于斗诤恼害及瞋恚惭敬而质直善守护诸根

  若见破戒人不说其过恶应当念彼人久久亦得道

  遇事善思惟勿遽行怒暴今时虽不用时至受大乐

  设有供养我及过去诸佛施我之福德瞻病而无异

  一切是考验看你怎么办觌面若不识须再从头鍊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修福不修慧白象挂樱珞

  诤是胜负心与道相违背便生四相心何由得三昧

  万境本闲唯心自闹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爱憎洞然明白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若以诤止诤至竟不见止唯忍能止争是法最尊贵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三界都不留方为出世人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除灭一切诸心毒思惟修习最上智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若人欲知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

  远离妄想及诸取令心所向皆无碍

  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

  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

  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巖下白云常作伴峰前碧障以为邻

  免干世上名与利永别人间爱与憎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展开遍十方入时观自在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青目睹人少问路白云头

  若有比丘尼不修八敬法此非释种女猷如旃陀罗

  离欲深正念净慧修梵行志求无上尊为诸天人师

  一切诸法中因缘空无性息心达本源故号为沙门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提影现中

  出家之利高于须弥深于巨海广于虚空所以然者

  由出家故方得成佛三世诸佛未有不因舍家出家

  成佛者也居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

  出家闲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长若在家居

  不得尽寿净修梵行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世有聪明人能远离诸恶

  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

  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但自观身行若正若不正

  不动道场遍十方界身含十方无尽虚空于一毛端

  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fa lun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水中明月镜中花把捉劳心乱似麻

  飞出红尘脱俗网山谷寄身把世忘

  尘事纷纷一笔勾林泉深处任遨游

  盖间茅屋牵罗补开个柴门对水流

  钓月樵云共白头也无荣辱也无忧

  相逢话到投机外山自青青水自流

  左圈右圈圈不了不知圈了有多少

  而今跳出圈圈外恐被圈圈圈到老

  问君何事入空门微笑代答心安闲

  落花涧水漂流去非有自悟诉枉然

  平湖秋水浸寒空古木霜飞落叶红

  石径小桥人迹断一庵深锁白云中

  暑往寒来春复秋百年岁月剎那过

  眷恋红尘苦恼多不如放下把道修

  孤僧寄居掬月丘俗事不扰心安悠

  意动下湖荡小舟但将憎爱化为波

  孤僧栖身掬月山不求名利日悠然

  请问佛法不二谈且静尘心听树蝉

  修习空花梵行晏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终日忙忙无了期不如退步隐清居

  草衣遮体同罗缎野菜充飢胜饱肥

  世事纷纷如电闪轮回滚滚似云飞

  今日不知明日事那有功夫理是非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悠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潇洒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他

  如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不留荣辱于心境则能不招烦恼

  不挂功名于言行则能避免妒忌

  发言和悦离粗犷言必知时无所畏

  了达于义如法行远离愚迷心不动

  欲离诸生死安稳到涅槃一切如来说持戒最第一

  涵养怒中气提防顺口言谦恭原益己轻薄易招愆

  凡夫学道法唯可心自知造次向他道他即反生谤

  谛观少言说人重德能成远众近静处端坐正思惟

  但自观身行口勿说他短结舌少论量默然心柔软

  无知若聋盲内智怀实宝头陀乐闲静精修离懈惰

  凡夫学道法但随诸相转不了法无性以是不见佛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止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记长御白牛车

  心不离世间亦不住世间非于世间外修行一切智

  譬如水中影非内亦非外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本心

  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若有诸众生未发菩提心一得闻佛名决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一念发道心必成无上尊慎莫生疑惑

  汝不离世间亦不着于世行世无障碍如风游虚空

  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于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

  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脱生死关

  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

  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手把青秧插野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剎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

  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譬如净日月皎镜在虚空影现于众水

  不为水所杂菩萨净fa lun当知亦如是

  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一心守净戒

  若能坚持净戒者是则如来所赞叹

  假使热铁轮于汝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然后乃见因见佛性得成正觉

  念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

  正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回旋半展眸

  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作比丘




  菩萨所修众善行普为成就诸群生

  令其破暗灭烦恼降伏魔军成正觉

  一切众生具诸结所有随眠与习气

  如来出现遍世间悉以方便令除灭

  如来智慧不思议悉知一切众生心

  能以种种方便力灭彼群迷无量苦

  诸佛法身不思议无色无形无影相

  能为众生现众相随其心乐悉令见

  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行虽有非实

  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可世求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无以圆成佛道

  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初悟毘卢法界后修普贤行海

  大士体空而进德凡夫悟空而退善

  自证无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

  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度脱诸众生

  入佛无漏智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譬如净满月普现一切身影像虽无量

  本月未曾二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

  一心一智慧力无畏亦然

  种种方便化众生令所修治悉成就

  一切十方皆遍往无边际劫不休息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

  菩萨发心自觉已圆能觉他者如来应世

  若以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仔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

  萧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智语(一)

   悲观的人是在机会中看到危险,乐观的人是在危险中看到机会。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努力培养良善的心地与睿智的行为,而不要轻易与人辩论,良善的心地和睿智的行为,才是感化邪见众生的最佳途径。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而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

  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完美的声名,或勋功伟业,总是容易受到他人的忌妒,猜疑、怨瞋的。故做为一个君子,便要明哲保身,不能一人独占,使人生怨恨诽谤。

  内部有了纯洁无瑕的心灵,外表才会发出闪烁的光明。

  一个人的生命旅程,如果不像伫立在海边的巨石,让海浪冲击,就看不到漂亮的浪花。

  任何的生活,都没有伤感的必要。缅怀过去,更别忘了要策励将来。常常给自己追溯反省的机会,把握时间去妥善利用人生之旅。

  要学佛先学做人,要学做人先得经过磨鍊。就像一把锋利的刀一样,先要经过千鎚百鍊,然后细心的去琢磨,才能成为得心应手的利器。

  人生就像在大海中的孤舟,漂浮不定,何其短暂与脆弱......如何能掌握自己的方向,坚定自己的意志,在短暂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永恒,在脆弱的生命中,证得至刚博大的理体。

  人生一切都是无常的,任何一事物都不能永远的存在。盛极必衰,荣昌的也必然会枯谢,无论何物都逃不过生灭之法,这就是绝对的真理吧﹖

  唯有般若,才是佛法不共于世间哲学与宗教的分水岭。唯有般若,才能开显佛法的究竟真义。

  希望是构成生命的原动力,理想是生命的泉源;失去它生命就趋于枯萎。

  善学佛者:依心不依古,依义不依语,随时变通,巧逗人意。依天人界,进化界,种种学问,种种艺术,发明真理,俾益有情,是谓行菩萨道。布施佛法,终不以佛所未说而自尽,佛所已说而自泥,埋没己灵,人云亦云。

  对治魔难方法:一、殷种祈请,求佛加佑,使入正途。二、忏悔一切罪业及努力使身口意清净。三、培养慈悲,广行善事,作利人济世之行。四、破除以自我为中心之种种法执着。五、观一切法空,毕竟如幻,深观无我及般若空性。六、将一切善行回向。

  人性最大的弱点,就是自大与懒惰。

  智度论云:五度如盲,般若为导。

  有念:是魔业,无念:是法印。

  不必羡慕别人的收获,但问自己是否有在耕耘。

  宗教的目的,乃是要导引世人,步上和谐安祥的康庄大道。所以各宗教不应该互相诽谤,让没信仰者,更加歧视宗教。

  一个修行者,在漫长的岁月当中,必定会遭遇到无数外力的摧残,但却依旧要傲然地挺立。

  一个学佛者,更要从清静的生活中,去学习如何甘于淡泊、如何庄严自己、如何在逆境中处于泰然、在顺境中不迷失自己。

  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实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如果你想拥有更多的知识与经验,首先试着如何去接纳别人。以诚恳谦虚的态度,从事心性上的历鍊与修养。

  一个发菩萨愿的修行者,应该时常提醒自己,生命就在呼吸间。所以只要

  认为是自利与利他的事,就不必畏惧旁外的是非,勇往直前的去完成它。

  不必表现突出奇异,内中有德自会感于表。

  缺乏真诚,敷衍塞责,历久露伪,人将鄙弃。

  以无益的话,去占别人有用的时间,不仅使人讨厌,简直是不道德的。以有用的时间去做无用的事,非但无补实益,简直是蹧蹋人生。

  吾不摄众,亦无所教诫,不强人以从己,不饰异以动人。吾的处世方式,只是随缘安然罢了。

  立人之极,建佛之因,人道之正果,即大乘之始阶。尽吾人的能力,专从事利益人群,便是修习佛的因行。由遵行人伦的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菩萨行。

  厚以待人,严以律己,以贡献代替占有,以力行代替空言。

  漫长的人生旅程,如果没有宗教的信仰,就好比失去指南的大海孤舟,不知归宿何方。所以说,人不可无宗教信仰。

  宁愿肯牺牲精神,物力献身为教为人而求得名利,我以为是可赞叹的。

  松柏不经过严霜的冰冻,怎么会苍劲峻逸﹖寒梅不经过风雪的浸袭,怎么会高节清香﹖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经得起一切考验的人,成就自然归于他。

  理不明,则不能辨别是非;心不公,则不能裁度可否﹖惟理明心公,则于事无所疑惑,而处得其当也。

  常批评别人的缺失,会使自己后患无穷。

  一个人不要问你的工作贵贱和阶级的高低,而要问的是你所作的工作对国家及社会有无贡献。

  一个人必须要有清廉的操守,然后才能有伟大的作为。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想做一个聪明的人,需细心去听人家说话,以镇静的态度来回答。无话可说的时候,要懂得三缄其口。

  政治只能治外在,宗教在治人心。宗教能辅助政治,政治能拥护宗教。

  一切事业的成就,均系于愿力,愿力就是创造性的动力。

  儒家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以彰父母,孝之终也」。

  人与人之相处,若能时时抱着感恩的心,则仇恨忌妒便会消失无踪,生活才能获得美满。

  历

  代的许多隐士,虽自言不爱名,实际上他是为了求得一个「不爱名的名」,修行者当谨慎之。

  我只不过是个愿尽一点残余的微热,为众生发一点光的僧侣。

  大集经云:「末法时期,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一唸佛,得度生死」。

  蕅祖云:「真能唸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唸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唸佛,不记人我是非,即大忍辱。真能唸佛,不消间断,即大精进。真能唸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唸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

  不论古德、时贤,也不分禅、教、显、密;凡大彻大悟超越学位者,无不以称名唸佛为净业,来安排「最后一着」不然机不普,道不纯,不名大乘。

  菩萨坐禅,不唸一切,唯唸一佛,即得三昧。

  若观生死而厌怖,欣乐涅槃,则堕非道,不能利乐一切有情,通达如来境界。

  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之相一切皆是妄分别有,无所有故,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

  佛言出家沙门者:断欲去爱,识自心源,达佛深理,悟无为法,内无所得,外无所求,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无念无作,非修非证,不历诸位,而自崇最,名之为道。

  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舐之,则有割舌之患。

  慎勿视女色,亦莫共言语,若与语者。正心思念,我为沙门,处于浊世,当如莲花,不为泥污,想其老者如母,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生度脱心,息灭恶念。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阿难白佛言:自我从佛,发心出家,恃佛威神,常自思惟,无劳我修,将谓如来,惠我三昧。不知身心,本不相代,失我本心,身虽出家,心不入道。

  虽复忆持,十方如来,十二部经,清净妙理,如恒河沙,祇益戏论。是故,阿难!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佛云:以诸众生,从无始来,循诸色声,逐念流转,曾不开悟,性净妙常,不循所常,逐诸生灭,由是生生,杂染流转,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遶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普广菩萨白佛言:「既十方净土,均可往生,何故经中独赞阿弥陀佛独多」?佛言:「普广;汝不解我意,娑婆世界,人多贪浊,信向者少,心乱无志,为令众生趣向归一,易于成就,故偏赞一佛土耳」。

  末世众生,福薄慧浅,障厚业深,不修净土,欲仗自力,断惑证真,以了脱生死,万难,万难...。

  九界众生离此法,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

  信愿行三为净土纲要。都摄六根为唸佛秘诀。

  诸佛悯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唸佛求生净土。

  唸佛一法,乃背尘合觉,返本归元第一妙法。

  唸佛一声,福增无量。礼佛一拜,罪灭河沙。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念力之浅深。

  唸一佛名哭一声,声声哭向大悲尊,此回若不归家去,更向何生度此生。

  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

  念佛一法,有事念、理念。何谓事念﹖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唯有此一念,更无二念。不为内惑外境之所动乱,名得事一心。何为理念﹖了知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名得一心。

  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

  智语(二)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生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

  若能知空者,是名知涅槃,若能知涅槃,是名佛弟子。

  具缚凡夫,若发大悲心,愿生恶世,救苦众生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浊恶世界中,众生烦恼力强,在尚未断除烦恼,获证无生法忍前,心随境转,为声色所缚,常堕三恶道中,焉能救度众生。

TOP

续 8





        于此五浊爱欲之中,应生忧畏,一失人身,难可追复。调伏心蛇,令入道果,深思行业,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



  佛云:一切众生,凡有二种:一、智人。二、愚人。有智之人,以智慧力,能令地狱极重之业,现世轻受。愚痴之人,现世轻业,地狱重受。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若纵五根,非唯五欲,将无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恶马,不以辔制,将当牵人,坠于坑陷。

  汝等比丘,若欲脱诸苦恼,当观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隐之处。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不知足者,虽富而贫;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常为五欲所牵,为知足者之所怜愍,是名知足。

  戒虽是我所制,余方不以为清净,皆不应用。虽非我制,余方必应行者,皆不得不行。

  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知幻即离,不作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

  众生分为三类:一、造作十恶业的众生,将来一定要堕落下去的,是为邪定聚众生。二、已发心修行,决定走上大乘佛道,再也不会堕落恶趣,是为正定聚。三、遇到善缘就可趣向佛道,遇到恶缘就趣向恶道,是为不定聚。

  是故当知,一切烦恼,为如来种,譬如不入巨海,不能得无价宝珠。如是不入烦恼大海,则不能得一切智宝。

  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不灭,得此无生法忍,是为入不二法门。

  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

  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譬如幻士为幻人说法,当建是意而为说法。

  佛云:有二种人谤佛、法、僧。一者,不信,瞋恚心故。二者,虽信不解义故。善男子!若人信心,无有智慧,是人则能增长无明。若有智慧,无有信心,是人则能增长邪见。

  佛云:「我于诸经中说,若有人见十二因缘,即是见法,见法者,即是见佛。佛者即是佛性,何以故?一切诸佛以此为性」。

  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经书禁咒术,工巧诸技艺,尽现行此事,饶益诸群生。或现作**,引诸好色者,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

  佛初转的fa lun,就是四圣谛法:苦、集、灭、道。一、示相转:谓,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证性、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谓,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证转:谓,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断、此是灭,我已证、此是道,我已修。

  古圣所制的戒条是死的,时代社会的变迁是活的。用古代之戒链套在现今的每一位佛弟子身上,显然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若不随时制宜,佛教焉得不衰灭﹖

  大凡一个领导者,如果不讲求法治,就会陷于混乱。如果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就是违背时代的潮流。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成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菩萨应学十法:诵习多闻、虚闲寂静、近善知识、发言和悦、语必知时、心无怯怖、了达于义、如法修行、远离愚迷、安住不动。

  佛陀在菩提树下,夜赌明星,豁然大悟,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祇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着,则清净智,自然智,无师智,自然现前。

  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妙高顶上,从来不许商量。第二峰头,诸祖略容话会。

  世人闻道诸佛皆传心法,将谓心上别有一法可证可取,遂将心觅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将心更求于心,历千万劫终无得日。不如当下无心,便是本法,一念离真,皆为妄想。故修道人直下无心默契,拟心即差,以心传心,此为正见。

  道是从少欲、知足、寂静、正念、正定、精进、正慧、无戏论等八法得到的。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父母之中,母功最重,是故佛以般若为母,般舟三昧为父。

  般若波罗蜜是诸佛母,诸佛以法为师,法者即是般若波罗蜜。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大慈悲心是。如来衣者,柔和忍辱心是。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

  佛告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

  观世音菩萨白佛言:「世尊!若诸众生诵持大悲神咒,堕三恶道者、若不生诸佛国者、若不得无量三昧辩才者、于现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誓不成正觉,惟除不善及不至诚」。

  佛告观世音菩萨:「汝于娑婆世界有大因缘,若天若龙、若男若女、若神若鬼,乃至六道罪苦众生,闻汝名者、见汝形者、恋慕汝者、赞叹汝者,是诸众生,于无上道,必不退转。常生人天,具受妙乐,因果将熟遇佛授记」。

  大慈悲心,是平等心、是无为心、是无染着心、是空观心、是恭敬心、是卑下心、是无杂乱心、是无见取心、是无上菩提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为的是些许的傲骨,为的是不肯茍合世俗,不愿堕随与众同流的坚持。

  哲人说:「财物易使人腐化,权利易使人疯狂」。

  面对人类历史文化的过去,现在.未来,每个人都要有『让你的双脚踏在上一代的肩膀」的不让雄心,也都要有「让下一代的双脚踏在你的肩膀」的宽宏雅量。

  强者在寂寞中站起来。弱者在寂寞中倒下去。

  孤独有时并不完全不好,孤独可以使我们冷静,理智思考、反省。古今多少的哲学名理,多少艺术的发明、结晶,都是从孤独的环境里产生的。

  梁启超说:「佛学之最大纲领,曰悲智双修,自初发心以迄成佛,恒以转迷成悟为一大事业」。又说:「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乃兼善而非独善,乃入世而非厌世」。

  憨山大师云:「以余生人道,不越人乘,故师孔子。以知人欲为苦本,志离欲行,故少师老庄。以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知十界唯心之影响也,故皈依佛」。

  佛与众生同禀一真如性,此真如之体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无始以来未曾变异。好比明镜,虽能映现万物,而永不与此幻影和合。诸佛圣贤,明达此理,守此自性,故得享无生大乐和随缘度众生。凡夫则不然,贪染尘境,舍镜体而取幻影,随幻影而起憎爱之情,于无生中,妄受生死之苦。

  今欲出离生死,亦至简单,但调伏贪欲,不认六尘缘影为心,但对镜中的幻影不再驰逐,自然妄尽真露。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各种宗教中,我所赞成的是佛教」。

  当时印度最高的学术是五明和四吠陀:一、语文学的声明。二、工艺学的工巧明。三、医药学的医方明。四、论语学的因明。五、宗教学的内明。四吠陀即是:一、养生之法的梨俱吠陀。二、祭祀祝词的傞马吠陀。三、兵法研究的夜柔吠陀。四、咒术文献的阿闼吠陀。

  佛云:「我说的法,如镜子一样,是要你反照自己的」。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大乘者智慧广大,善能建立一切法。最上乘者,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涅槃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亦名大般若。

  贤首五教:一、小教:但名人空,不说法空;但求自利,不肯利生;即台宗藏教,贪着小乘,三藏学者,但证我空之理,但了分段生死。二、始教:始者初也,即大乘初门,故名为始。此教有空宗、相宗二种,若约但明诸法皆空义,「为空宗」台宗通教。当体即空,不待灭色而后空,一切身心世界,犹如空花镜像,即色即空。若约广谈诸法差别义「为相宗」无明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多谈法相,少说法性,有成佛不成佛,亦名分教。若约真妄,则有六凡依正因果。返妄归真,则有四圣依正因果,即台宗别教,十界具足,差别不同也。三、终教:说如来藏缘起正理,如来藏随缘,成一切法「俗谛」,缘起无性「真谛」,一切皆如「中谛」。一切众生皆当作佛,方尽大乘至极之理,故名为终,亦名实教。多说法性,少说法相,纵说法相,亦会相归性,以称合实理而说,故名为实。此教真俗二谛圆融,即台宗圆教双照义。四、顿教:不依地位渐次,亦不说法相。唯辨真性,绝相泯心,一念不生,即名为佛,顿超佛地,不历三祇,故名为顿。此教离一切相,即台宗圆教双遮义。五、圆通教:说一切法界,性海圆融,缘起无碍,身毛尘剎,互相即入,于一毛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fa lun,故名为圆。「三细:一、无明业相;二、能见相;三、境界相;六粗:一、智相;二、相续相;三、执取相;四、计名字相;五、起业相;六、业系苦相」。




                                                             智语(二)

    如来是佛具足十号之第一号,如是不动不变之义,来是去来随缘之义。六凡法界:天、人、阿修罗、畜牲、饿鬼、地狱。来而不如,以随缘而来,三界受生,心为境动,见色被色动,闻声被声动,此心转变不常,故曰来而不如。二乘法界:声闻、缘觉。如而不来,以其分段生死已了,安住化城不动,沉空滞寂,得少为足。虽经如来呵斥,不肯涉俗利生,视三界如牢狱,观生死如冤家,故曰如而不来。菩萨法界,非如非来,非同二乘,耽着涅槃,不肯从空出假之如。非同六凡,随业受报,终日被境所动之来。而菩萨广运慈悲心,往来六道,处尘不染,乘愿利生,不住涅槃,不畏生死,故曰非如非来。佛法界,亦如亦来,故称如来。不为一切烦恼所动,不被世间八风所动,观察众生,机缘成熟,示现八相,(下兜率、托母胎、出胎、出家、降魔、成道、转fa lun、般涅槃。小乘无住胎,大乘无降魔,了知魔即是佛)成佛,故曰亦如亦来。

  虽然我是出家的佛弟子,但我并不只想忠于佛教,或其他的宗教主义者。所以当我敏察到,宗教的条文不能适应时代的须要,就会毅然的想从这桎梏的枷锁中,挣脱出来。我深信伟大的佛陀,也必然会赞同这种作法的,所以佛陀才会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又云:随方毘尼。

  学佛的目地是想依着佛陀的教诲,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与才华,而不是要凭藉佛菩萨的慈名来沽名钓誉。

  人类因为有优越感,而发生霸权。人类因为有贪瞋,痴而发动战争。

  宗教如萤火虫,在黑暗夜中才能看到它发出的光芒。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坎坷的,黎明之前必有黑暗,即可享受到黎明温暖的光辉。

  有了高度智慧的人,他的身心必然平静,不为感情所冲动,不为八风所震撼,不但能得到身体的健康,还能彻见生命之源,最高超人境界。

  一个立志做大事业的人,要提得起放得下,要有开阔的胸襟,要有远大的眼光。一时的挫折算得了什么,改革的事业,原本是艰巨的,必须要有牺牲的精神。须知牺牲是施与而不是取得;受了一次挫折,也增加一分经验,于人于事,也多一层的认识,则今日之失败未尝不是他日成功之母。

  记住!你面对的世界是一面大镜子,你笑时,镜中的人们也对着你笑哩......

  丰满的稻穗是低头的。一个愈有成就的人,他愈懂得谦虚,愈知道自己的渺小与浅薄。

  淡泊的人,不知名利,只知耕耘,不问收获。生活的内涵往往是寂寞和单调的,但他能从寂寞中获得宁静,能自宁静中培养定慧。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

  孙中山说:「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佛教有辅政治之功,政以治身,教以治心,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佛陀主张不尚暴力的革命,而用温和与悲悯感化的方法,来改良社会制度。

  一粒种子,如果不丢入泥土里腐烂,则永远只是一粒。如果丢入泥土中腐烂发芽,则可以有十倍百倍的收获。这种牺牲自己,毁灭自己,而幸福后代与繁荣后代的精神,实在是非常伟大的,也是极为悲壮的。

  佛陀说:「人生如一段旅程,死亡是回归大地。宇宙是客店,逝去的岁月像尘埃,后浪追逐前浪,永无止息」。

  佛教与其他宗教不相同点:一、佛法否认上帝造万物。二、佛法要人人能修成佛,其他宗教,却绝不许可人成为上帝。三、佛法是具有包容性和圆融性的宗教,其他宗教却多半是具有排他性,和专横性的。四、佛是无烦恼的大自在解脱者,其他宗教的神却是有烦恼的。五、佛教是民主与理性的,但其他宗教多半是独cai与独断性的。六、佛教的净土与其他宗教升天是不同的。七、佛教的爱是无限的,其他的爱是有限的。

  人与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这种思想在我信仰过程中,一直认为值得研究,因为那「罪」的形成毕竟是自何处﹖谁造成﹖谁赋予﹖如果归之于上帝的安排,便没有了「我」的一切了,既然连「我」的一切也没有,那便不该有「罪」的发生。谁都知道,人生种种皆发生于「我」的一切言语和行为,而言语和形为的造成,也是发生于某些「因缘」变化中,而因缘的变化,正是我所造成的。由于这种逻辑的道理,使我深信一切归于「因缘」的结成,便是人生现象的根源。

  如果世界,是由一位善良而全能的上帝创造的,祂在创造世界之前,已经预知其间的痛苦与不幸。果真如此,这一切痛苦与不幸都应归咎于祂。

  咒诅你们的,要为他祝福,凌辱你们的,要为他祷告。

  无论多么迷惘罪恶的人,都不能将之摒弃于教会之外,而不加以抚慰,这是牧养灵魂的牧人,应负的义务。

  感谢明亮的光,但不要忘记,那沉着而坚毅地站在黑影中的灯台啊!

  不说粗暴的话,只说道理和真实,不用言语和行为使人发怒者,我们称之为圣者。

  我并不是要虚名,可是为度众生,权威性的虚名去吸引俗人,乃属必要,这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净化的道路是崎岖难行的,为了要达到完全净化的境界,人应该要超升到爱与憎的逆流以上,从爱情与憎恶中解脱出来。

  一位婆罗门问佛陀说:「自我到底是有还是没有」﹖他连问三次,佛都默然而不答。他走后,佛告阿难:「如我说『是的,有自我的存在』,就会更加强他的邪见,而执着自我。如果回答他『并无自我存在』,又恐引起他的惶惑,而终成为虚无论者。须知他的思想有自我,乃是常见,起惑而无自我乃是断见。如来常说中道之正见,却是缘起法啊!」聪明的人不会在有无之间钻牛角尖的。

  当我们心中有使命感的时候,就不会畏惧任何逆境,反而会将逆境视为对自己最好的一种磨鍊,勇敢的向环境挑战,心中为了达成使命,而涌出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一个不是靠自己埋头苦干,不是用自己的血汗功绩堆积成位置,是不牢固的,毫无意义价值之可言。

  我们要想成功一番惊天动地、千古不朽的事业绝不是一蹴即几、垂手可成。中间必经过许多艰难、困苦、危险与失败。但你不要灰心,每一种困难,是增益你伟大的资粮,每一次失败,是促进你成功的阶程。

  人生之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屡仆屡起。(拿破仑)

  有科学思想的人,不致于被经文或教会的教训吓住。良好的科学家与宗教家,不会祇为自己一时的成就,而牺牲人类的未来。

  追求成功是一个男子的责任,凡是不这样做的,将是一个可怜的造物。

  心灵的行者应该是带给人类更加和谐安祥,而不是用言行威胁恐吓让人感到不安。

  一个好的世界需要知识、仁爱和勇气。不需要惋惜过去,不需要给古代无知者之言语束缚。凡是无害于他人的快乐,应该给予尊重。

  一个人不要忧虑自己无法居高位,而要担忧的是自己是否有居高位的才。

  好心劝诫,对方不听从,那就适可而止,勿自取其辱。

  修行者的含意是:勤于把自己过分的贪嗔痴慢疑,不好的行为修剪掉。

  我们最大的光荣,不在于永不跌倒。而是在于,每次跌倒之后能爬起来,研讨缺失,然后再策划未来。

  处于偏狭的人们中间,要宽恕。处于凶暴的人们中间,要温和。处于名利之地,要知足。

  不要在你的智慧之中参混傲慢,也不要使你的谦卑之中没有智慧。

  品格高尚的人不怀恨,因为一个伟大灵魂的标志,并不是牢记自己所受的屈辱,而是忘记它们,并怀着感恩的心策励未来。

  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众恶之,必察之。众好之,必察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过能改,善莫大焉。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知本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智语(三)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道不同,不相为谋。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不孤,必有邻。

  巧言令色,鲜矣仁。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风来疏竹,风过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老子所持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

  人出巧词,诚以接之。人出厉词,婉以答之。人出虐词,默以待之。不矜才,不使气,自然言少。不迁怒,不二过,自然心安。

  兽性是生长暴力的种子,奴性是培养暴力的肥料。

  硬要执其所站的一端而改另外的一端,实在是愚昧的。

  爱迪生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又说:「世人常将我之成功,归功于我的天才,其实我的天才,祇是刻苦奋斗而已」。

  林肯说:「我们要涵养一种高尚的人格,就应该养成一种,公正不苟的优良品德」。

  在内善养我圣洁无疵之心灵,在外自会发出闪烁无比的光明。

  一朵野花不能造成春天,一株良木不能构成华厦。古人说:得人者兴,失人者亡。

  有忍耐的德性,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小不忍则乱大谋,匹夫之勇,可能使自己及亲属受殃。

  宽宏大量、柔和容忍,教化人民。对于无礼之人,更应以慈悲之心来感化。

  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一棵生长在石头上的小植物,无论环境怎样恶劣,它总要用尽力量跟石头战斗,争取生存的机会。

  若人近贤良,譬如纸一张,以纸包兰麝,因香得香。若人近邪友,譬如一枝柳,以柳贯鱼鳌,因臭得臭。

  蚕作茧不是想永远住在里面,是要化成蛾从茧飞出去。

  人生最大的意义,是认识自己,改造自己,发挥自己和升华自己。

  人在愤怒的时候,有许多情绪上的反应,而此时作出的决策,常常是非理性的,会误导或作出难以补救的后果。

  整个人类底生命,宛如一道壮阔的洪流,从不可知的过去,汹涌着冲向不可知的未来。我们每人都只是,这种洪流中的一粒水滴,一个泡沫。

  当你为没有一双高贵的鞋子穿,而愁恼时,不妨想想那些,没有双脚穿鞋子的人们。

  失败纵然使人沮丧、懊恼,但从失败中所获得的教训,启示,却令人更加成熟、坚毅,与知道对治的方法。

  坚定之意志与不屈不挠之精神,是自古以来,所有英雄豪杰成功的钥匙。

  学知之方,乃「诚」之工夫也。故学知者,学非博无以极其知,故以「博学」为首。而学之方,非「审问」无以穷其理,故次以审问。审问非「慎思」无以得其精,故次以慎思。慎密也,非以「明辨」无以决其疑,故又次之以明辨。明辨又非「笃行」无以选其实,故终之以笃行。

  格物、致知、意诚、心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心念佛,往生极乐世界。

  伟人必须具有温和谦让的美德,与忍受批评毁谤的雅量。

  信是我所播的种子,智慧是我所耕的犁,抑制身口意的恶业,就是在我心田里除草,精进是我所牵的牛,去而不回,进而行慈,将我运到安祥的境地。

  佛能空一切相成万法智,而不能即灭定业。佛能知群有性穷亿劫事,不能化导无缘。佛能度无量有情,而不能尽众生界。

  南阎浮提众生,志性无定,习恶者多,纵发善心,须臾即退,若遇恶缘,念念增长。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茍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佛说:「汝当放舍外六尘、内六根、中六识,到无可放处,便是汝放身命处」。

  人生最后三大要:一、善巧开导,令生正信。二、大家念佛,以助净念。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弘一法师云)

  内心如果还有着愤怒、诽谤、忌妒、诤斗、贪婪的火燄在,那么你永远也无法宁静下来的。

  一位智者,会不断提升自己的经验与智慧,改变自己对待生命与外境的态度、即使在不完美的环境里,也能掌握自己追求的,使自我获致实质的成长。

  哲学的定义:一、培养智慧。二、发现真理。三、印证价值。

  昨日的愚蠢和荒唐让它流逝,今天是新的一天,要好好的开始,使你的精神昂扬振奋,不要让过去的失败成为未来的累赘。

  禅坐三法:一、安心,把心安在丹田。二、放松,身心自然安适。三、观想,气遍全身及毛孔。

  放逸于感官刺激者,犹如饮鸩酒望止渴,应戒慎处之,否则即会遭受痛苦折磨。

  增强你的能力,净化自己,求得内在的力量,佛就会跟你说:「我要进入这间活的殿堂」。准备自己这种情况,移走不净的思想,你会发现真理就在你心中。

  在有智慧的人看来,并没有所谓「不好」的事情。只要知道怎样运用,人生各种事情,都是成长的阶梯。

  时常留意他人的过失和容易动怒的人,他本身的污点在增长,他的身心将无法得到宁静。

  没有敌人能比自己的贪婪、憎恨、嫉忌等思想,更能伤害自己。

  佛经云:「世上没有只受到诽谤的人,亦没有只受到赞扬的人。以往如此,将来如此,现在如此」。所以一个修行者,只要本着自利与利他的原则,就不必顾虑别人如何评论。

  佛说:「若有众生,为我出家剃除须发,披服袈裟,设不持戒,彼等悉已为涅槃之所印也。剃发着袈裟,不持于禁戒,乃至毁犯尽,但持袈裟片,假名为比丘。是人犹能为诸天人示涅槃道,胜于一切在家俗人,是故天人应当供养」。

  修学佛法的人,最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把握自己,不要给外面的境界所感动。世间上的是非善恶,都没有绝对的理由,我们不要给这些无谓的葛藤牵绊了。

  千万不可轻视你所不知道的真理,否则你可能会用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的过错。

  佛陀说:「要接受我的教法,不能依靠盲目的信仰,而是必须透过理智的抉择」。

  一个发怒的人,往往容易丧失「理智」。盛怒之下,使本来可望化干戈为玉帛的局面,变成无法收拾,而造成两败俱伤的悔恨事。

  小不忍则乱大谋,凡是不能忍耐,而在冲动的行为下做出之事,往往会造成很大的祸害,而断送我们大好的未来,甚至殃及到一些无辜的人。

  众生在生死中流转的根本动力,不外无明与贪爱。无明与贪爱,如两条绳子,将众生牢牢的系缚在三界的牢狱中。

  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明。二者,有爱。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覆,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

  无得、无证,是沙门法,所以者何﹖若有所得,心则动乱,若有所证,则自矜负。动乱、矜负,堕于魔业。若有自言「我得、我证」,当知则是增上慢人。

  佛言:「因眼见色,因心思觉,生贪爱心。爱着既是无明,为爱造业,名之为行。若能反流观无明源,及心性空,恩爱亦空,无业无行,即无诸法生,无缘何故。一切诸法本因缘空,无主觉此,尽本缘故,称真妙行,亦名无生忍」。

  真如本体不动,如浩月当空,叫做「如」。垂迹应化,如月印千江,叫做「来」。虽不变不动而垂迹应化,非来而来,虽垂迹应化而不变不动,来而非来,故名「如来」。

  达摩四行:一、报冤行,修道遇有苦厄的时候,当念此是业报,是我宿世所作业因,现在应当安心忍受,不生憎恨。二、随缘行,遇有顺境,无所贪着,缘尽归无,何喜之有,因此得失随缘,心无增减。三、无所求行,就是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求,因为三界都是苦的。四、称法行,即称法性之理而行。

  面对无限广阔的未来,和无限美好的远景。我坚信只要立下目标,全力以赴,必能成功。成功之路虽布满荆棘,坎坷,但以坚定的意志力,「知其不可而为之」,必能克服困难。

  有蛰伏黑暗的能耐,才能目睹破晓的光明。有隐忍寒冬的顽强,才有春到解冻,奔涌出山的激荡。

  世界的圣哲,他们不以权势、财富、名位、学问来号招我们、却以人性的潜德幽光,人格的淬励提升,以及自我的牺牲与超越,来昭示我们生命的意义何在。

  宁可精读少数的书,充分消化成为自己的观点,而不要奢望博览群籍,最后成了过眼云烟。透过各种书评、书摘,或自一本书筛拣出重点部份细读,可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广博的资讯和知识。

  书中不见得全是有益的知识,若不训练养成读后咀嚼、思考、玩味的习惯,以排除谬误赘论,则永远无法将正确有益的知识,真正归于自己。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看书一半是吸收他们的思想,另一半却是寻求启示,以建立自己的思想体系及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一切宗教所崇奉的,不是具有宇宙力的上帝,而是大我的人格之神。要更进一步去体认我们的创造想像力,去体认古圣先哲的智慧与爱心,以期自身亦能充沛着普渡众生的爱,以此使我们的爱力加强,令我们的爱无边。

  人生不是全速冲刺的百米赛跑,而是一场比耐力的马拉松。我们不需要一起跑就奋勇向前争第一,造成元气大伤;而是要保持中上水准慢慢跑,一步一步的渐渐接近目标,就会成功。



                                  ------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