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竺摩老法师《佛教与人生》

续 6





       三、善生经的命题与意义


  善生经的内容及其与人生佛教的关系,前已略有提示。现在再来解释本经的经题,可使听者顾名思议,对本经所讲的人生善法,获得一个概念。
  1、善:这个善字,站在人的本位看,对於人生的上下升沉,极有关系,因为积善得福上升,积不善遭殃下沉,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古人有闻善则喜,见善则拜。人生「为善最乐」或「心是良田耕不尽,善为至宝用无穷」,都强调为善对於人生是极有价值,极有意义的。人生最好的境界,用现代名词来形容,叫做真善美:真是属於科学性的,事物本身原来如此的,分析实验如实而知,叫做真;美是艺术性的,欣赏事物的现象,从见闻觉知中感到愉快怡神的,叫做美;善是属於宗教性的,透过人类正当的思想,表现於道德的行为,叫做善,故在儒学,由「明明德,在新民」,才「止於至善」。而佛教是真善美三者溶铸而成的,以破妄显正为真,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以净化身心国上为美。佛教的唯识学,把人类的心理作用,分成善性、恶性、无记性。无记性,即是一种难於辨别是恶是善,或非恶非善的心境。而其所说善恶的心理有八识心王,其作用共有五十一种臣属心王的叫做「心所有法」。其中但说善的心理作用有十一种,就是信、惭、愧、无贪、无瞠、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有这些善心所起的善思与善行,必是於自於他俱有利的,於此世他世亦必有益的,才能称之为善;若只於自有利而於他不利的,或於此世有益而於他世无益的,都不能叫做善。这是佛学上所说善字的定义。
     2、生:这个生字,在人生意义上说,对於人生亦非常的重要,所谓「天地之大德日生,生者皆不欲其死」。生的反面便是死,若说人死,什都完了,还说个什!但死有轻於鸿毛,亦有重於泰山,其所以重於泰山,就因他在生为善积德,立功立言,生得有意义有价值,死後遗爱於人,才觉得死的可贵。否则,生无价值,死亦寂寞无闻,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人生三不朽」都谈不到了。太虚大师解释生字,曾分作四层:A、生起义,这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为生,从有而无为灭,生是因缘和合而生,灭是因缘分散而灭,宇宙人生一切森罗万有的现象,莫非是主因助缘重重无尽的交织。这样解生,可知人生是互助而成,应要和爱和乐,才有意义,有价值,且合於万物相关的情理。B、生存义,指身体或事物相续未坏的生存,在事物生住异灭四相中的住相。每个人都为了生存得好,生存得有意义有价值,才努力奋发有为。人生一切建设的事业,都为生存而求进步的;否则便要退化,退堕,失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C、生命义,是寿、暖、识合一,相续活动的生命,没有寿,没有暖气,没有分别作用的知识,生命便要坏灭。D、一生一世义,即指今生一世的生命个体,是生死轮回中的一期业报。在这四种生的意义中,要生起得好,生存得好,好的生命,好的一生,就须注意到修善,不然是不会有好的人生,所以在善生二字中,已含有怎样修善,创造好的人生的意义。
    3、善生:善生本是人的名字,是一个婆罗门的长者子,因佛陀为他说了这一部经,了悟胜义,改转信仰,皈依佛教,就成了本经中的主要人物。若以佛法解释他的名字,太虚大师曾列出二义:A.就善不善义以明法界因果:佛教把众生分成十法界,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的六凡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陀的四圣法界。十法界众生依正果报,各由其因,由修善因感善果,修恶因感恶果而有善和不善的分别:如於身不杀、不盗、不淫,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瞠、不痴的十善业中,作上品十善因感受天果,中品十善因感受人果,下品十善因感受修罗果。反十善业而成十恶业,亦有三品果报,即上品十恶业因感受地狱果,中品十恶业因感受饿鬼果,下品十恶业因感受畜生果。此为六凡的因果,若推至出世四圣的因果,则修四谛善因感声闻果,十二因缘善因感缘觉果,六度善因感菩萨果,菩萨行修到究竟圆满,即证佛果。B.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十法界因果,皆由因缘所生的事相,由此事相而显本来不生的理性。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从这推论,便知诸法缘生,其性本空,虽然有生,生即无生,何可固执有生?若执诸法有生,已生何须更生?若执诸法未生,未生从何言生?故生与不生,皆不可执,若有所执,即落迷情。如今各宗教哲学,妄想分别,执著有生,或谓梵天生,或谓一神生,皆不合情理,盖万物皆一神生,此一神又从何生?若他不须他生,即万物又何须他生?若他更有他生,他更有他,生了又生,即成无穷之过。所以诸法如幻,假缘安立,事相有生,理实无生,诚如心经所谓「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显得诸法的真正理性是什。我们研究佛学,若能辨别善与不善的事理,从正当的思想,起真善的行业,於自己他人有益,於此世他世有利,便是真正善生之道了。
    4、善生经   
    1)约人说,善生是人名。此经乃佛为善生长者子说的。长者子既以善生立名,顾名思义,如是由宿世善根而生在人道,故名善生。又此人今世闻法修善,时不虚度,由善生善,便使来生的善法生起,故名善生。
    (2)约法说,依法而生,谓之善生,不合法生,即不善生。如人道众生依修五戒十善而生活,生得合理,不违正法,能行正事,名之善生。乃至二乘依四谛十二因缘而生,菩萨依六度行,生如来家,担荷法业,如理施化,都可称为善生。故本经之善生居士,听佛开导,奉行佛法,亦称善生。经的本意,指织布中的经线。直者为经,横者为纬。有了经纬,即有了准则,乃喻古圣先贤之书,可为千古共遵,四海可行,故称为经。又经之梵音为修多罗,或素缆,其义为线,线能穿珠连串,亦犹佛陀之圣言如珠,由文字经典而贯穿成串,不令散失。又经为三藏之首,义摄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必循之路径,所以名之为经。现在此经乃佛为善生居士说人世的善生之道,故名「佛说善生经」。

  


                                   
                                  「人生佛教」摸象

  

    序人生佛教真义

  「人生佛教」这一名词,是太虚大师在四十年前提出来的,散见於大师全书有关人生佛教的各种著迷中。自大师廿八年前圆寂,人生佛教也好像跟他去世了,很少人继起发挥它的真义。近年来,因黄居士等研读大师全书感到兴趣,尤其是爱好人生佛教,并加以倡导,认为最适合现阶段的时代机宜,乃发起组识「人生佛学中心」,再版「人生佛教」一书,作为研究讲说的对象。并曾发表文章介绍人生佛教。因此,人生佛教这一名词,今天在各位听来,应已不感到很陌生了。
  我们要知道人生佛教或人生佛学的原理,并非太虚大师独创的,乃大师秉承佛陀思想的启导,加以深入的研究体验而契其理,复由浅出作适应时代的宣扬而契其机,揭示人生佛教的真义,大声疾呼佛教为现实人生、现实社会所极需要而且有大裨益,也纠正了过去佛教在中国的三种偏向:
  (一)学佛的人不注重现生求改善,只偏於做功德,贪求後世之增胜;
    (二)不注重为现实社会谋福利,只偏向求个人之生死解脱;
    (三)不注重生时先学做好人,只偏於求死後好,做个好鬼。
    而今人生佛教,就是根据佛教救世的原义,要把偏求死後好的观念,转过来重视现实人生,先把人做好,多修善积德,直由人生两增进佛果,中间不走弯曲的路径。这是直截了当地达到由学佛而成佛的目标。大师注重发挥人生学佛,由人生修善增胜而直趋佛果。是有几条佛理可做根据的:一、佛法无边,包罗万象:虽广谈十方,却重视此方;虽远穷过去,侈谈未来,却最注重现世;虽详言六道四生,却最注重人道人生。所以佛陀不生在他方世界,而生在此界;不出世在过未,而出世在现世;不在其他五道中成佛,而专在人道中成佛设教施化,以人类为教化的中心对象。这正是佛陀特为人生应世的绝好说明。二、佛法把所有的众生种类分成十法界:佛、菩萨、缘觉、声闻的四圣法界已离苦得乐,不再流转分段生死,姑且不谈;今所需要谈的是重在六凡法界,而六凡中其他的五道凡夫,比人道学佛的机会更少。如诸天耽乐,无意进修,故长寿天列为八难之一。修罗猜疑,难以坚信佛语,且瞠恨心强,无忍多争,亦难学佛。地狱长沦苦处,饿鬼饥渴不堪,畜生愚昧无识,皆少机会学佛;惟人道苦乐参半,善恶分明,如其苦而求其乐,如其善而改其恶,实为上下升沉的总枢。故裴休相国说,六道众生能真有机会学佛的,其能澄心虑、发大心、趣菩提者,唯在人道。所谓「欲成佛道度众生,具大心力唯人能,天龙修罗金翅蟒,神仙余趣皆不及」。佛不生天上或他趣而出世在人间,已揭示了人生佛教的原意。三、人道众生超胜五道众生:还有三个特点,不但为三恶道所不及,就天上的天人也不及人生的幸福!甲、忆念胜:人的忆念力比什都强,小时的事情到老不忘。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千百年来的教育经验,都能代代相传,保持不失。且记忆与智慧有关,人的记忆好,智慧也强,人生一切科哲文化发明都凭过去保留下来的记忆累积,而後日渐进步,日渐发明的。乙、梵行胜:人能依从伦理道德所产生的力量,克制情欲的冲动,而进修净行;且能保持高度的道德行为,为了他人的利益,宁可牺牲自己,非他类众生所能做得到的。丙、勇猛胜:即人的精进力特强,遇苦能忍,可以克服种种困难,百折不挠,达致目标,虽天人亦有所不及。婆沙论曾以三义诠释人生:(1)止息意,谓於六趣中能止息烦恼乱意,莫过於人,即梵行胜;(2)谓於世顺违,情能安忍,即勇猛胜;(3)谓於种种技艺而得善巧,能用意识思惟观察作所作事,即忆念胜,亦即智慧胜。人有此三种特胜,学佛容易成功,故佛陀生在人类,为人类说法,所谓「人身难得」,足证佛教乃人生之佛教,不是天生的佛教,也不是鬼生的佛教。大师研究佛教,发现佛教对人类有如许利益,故竭力倡导人生佛教,以期配合现代人生的文化思想,有应用佛法的需要。大师认为现代世界的文化,虽然各民族各有其特殊的生活思想,而因科学发达、交通利便、已沟通世界人类思想,成为普遍的世界文化,不出三种;(1)现实人生化;(2)证据科学化;(3)组织群众化。若以佛法配合这三种文化来说:第一、佛法虽标榜普度一切众生,而为适应现代文化,当珍重佛出人间设化的意义,而设施契时契机的佛学,以人类为主要教化的对象,使佛法符合现实的人生化。第二、佛法虽容有无我的个人解脱之小乘佛法,而今为适应现代人生之群体组织,应把小乘个人解脱的佛法,转为大悲大智普为群众利益的大乘佛法,使佛法普遍地深入社会,成为适应时机的、群体组织的群众化。第三、大乘佛法虽为普令一切众生究竟成佛的圆满法,然大乘有圆渐和圆顿的两个法门,今为适应重徵验、重秩序、重证据之现代科学文化,当以大乘圆渐佛法为中心,而施以契时契机之人生佛学。如此学佛,当从学习人生本位的人乘佛法开始,进而发展到超人生的菩萨,及超人生的佛陀阶位,由人至佛皆不离人生本位,而置天人教和鬼神教的神化迷信而不论。这接近於孔子的「六和之外存而不论」的现实教育,或「不知生、焉知死」、「不知人、焉知鬼」的现实理论。原来人生佛教早已著眼於此种现实教育的论调,故大师特为揭发,希望人类依此走向现实人生化、群众化、科学化为基础,进一步完成佛陀的高尚文化,使佛法为时代人生所需要,得以生存在现代文化中,而发生灵活的大机大用。又从佛教的教、理、行三方面观察,大师说明现时代现阶段的人类,应从人生佛教为修学佛法的起点。他从教的方面,分成三期三系佛教,即佛灭後五百年间初期的小乘,七百年间的大乘,一千年间的密乘。流传今日的锡缅等地即初期的小乘,为巴利文系的佛教;流传今日中国的为次期的大乘,属华文系的佛教;流传今日西藏的为後期的密乘,属藏文系的佛教。在理的方面分三级三宗的佛教:三级中的初级为五乘共法,重缘起法、因果法;次级的三乘共法,重八正道、三法印;三级的大乘特法,重大悲心、般若智。在这三级法上,建立法性空慧宗、法相唯识宗、法界圆觉宗。在行的方面分三依三趣:(1)依声闻行果趣发大乘心的正法时期;(2)依天乘行果趣获得大乘果的像法时期;(3)依人乘行果趣进修大乘行的末法时期。现在正是佛灭後将三千年的末法时期,科学发达,人类生活趋於现实化,一切所为,皆注重现实人生,故若依声闻行果修行,必被世人讥刺为消极逃避现实;若依天乘行果修行,必被人诽谤为迷信神权。两者在今世,皆不契时机,使佛法对人世不生胜用。故在今日之时代,宜依人乘行果修行,而进趣大乘,发大心、修大行;换句话说,即在人言人,站在人的道德本位,修习人乘正法,先完成人格,然後以大乘精神,积极修善,自利利他,净化人生,建设人间净土,便可完成人生佛教的理想目标。

  佛教的原理本是一致的,从机感的程度深浅不同,分为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及菩萨乘的五乘佛法。而大师所指示的人生佛教,是要由人发心学菩萨法,由人乘法衔接菩萨乘法,直达佛果,中间不必经过神化的天乘,消极的二乘,所谓「立人之极,建佛之因」。即从人乘法以完成人生,发展人生,而走上大乘菩萨的觉路,到达圆满的佛阶,不过其进程仍分列四个阶段:一、人生的改善:依一般佛经所指示的,以人民五戒之行,轮王十善之化,改善人生,达到净化人生的效果。二、後世的增胜:人生依业果流转而修行,每多希望自己後世的生活增胜,比今世好。所谓「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如宋朝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青草堂转世为鲁晋公,便是後世增盛的事实表现。三、生死解脱:智慧较深的人,观察到後世的业果转胜果然好,但仍不免轮回流转,故进一步求生死解脱,达到罗汉的圣果。四、法界圆明:这是大乘的特法,因二乘虽修我空观破烦恼障,而未达法空智,破所知障,於一切法中未得圆通自在;须要进修到菩萨阶段,得法空智破所知障,隔碍尽去,方能於诸法中得其自在无碍,达到佛果圆明的境界。大师说:佛法东来中国二千年,修学佛法的人多滞於第二程的後世增胜和第三程的生死解脱,故对现实的人生社会少起作用。因此他提倡人生佛教,就要转变学佛的风气,从第一程的人生改善,著重现世切身修集善行,进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直趋佛果。如此做法,一面使佛教与人生发生亲切的关系和实际的受用,一面复能积极救世,舍己为人,跟著大乘圆渐的法门,由因至果,次第圆成,没有蜡等取巧的毛病;同时亦不会老是被人误会佛教是迷信的、消极的、逃避现实的,而使人明白佛教是为人生而施设,与人生最多裨益而切实际的。根据佛陀设教的契理和契机的两大原则,提倡人生佛教既契合佛陀为人类设经的原理,亦最契合现代人类著重现实人生化等机宜;而大师惟恐学者易落於好高骛远,不踏实的毛病,语重心长,再三地要学者践履人乘正法,净化人生,方能建立人间佛教,实现人间净土。其最基本的方法,就在「不杀生而仁爱,不偷窃而义利,不邪淫而礼节,不欺妄而诚信,不服乱性物品而善调身心」。这正老僧常谈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三岁孩童也道得,两八十老翁行不得的事,大师所谈的人生佛教,范围很广,意义很深,我现在所说的一点,好像盲人摸象,未得其全,故奉劝研究人生佛教的同仁,宜多看大师的全书,并应该在高深处著眼,而从浅近处做起,才符合大师「学佛先从做人学起」的人生佛教的理趣!
  
    学佛先从做人起

  佛陀设教,不重神奇,而重平凡切实,事实求是,注重身心的修养,反省与检讨。因此,佛陀在世时,依律制每月召集大众,举行两次的检讨会(即半月诵戒),使每个人来一个自我坦白,自我报告,自我发露,自我批评,有过则纤悔,无过则加勉,养成佛教徒一种不慕虚荣,切实为学、修身、做人的真朴风气,兹举三种典型的佛教徒於後:
  
    多种善因

  有一次佛在检讨会中诵戒,既凭戒条来检举功过得失,其中有个名须陀的弟子,听了站起来说:「我自学佛以来,把家财尽量拿出来做善事,虽然家中财产渐渐减少,我的精神却很愉快,因我觉得自己帮助过许多人,做过许多好事。」佛就问他:「你为何如此慷慨去做好事呢?」他说:「因我听了佛说因果,知道作善因会得善果,故乐意如此去做」。佛当时就印可他,不愧是一个依教奉行的善良者。
  
    勤苦悟道

  第二个弟子名叫阿迦达站了起来,接著说:「我过去曾独自在深山苦修。严冬苦寒,我不以为苦。毒蛇猛兽,我也不觉怖畏。在饥饿煎迫的时候,我只靠采山里的蔬果来充饥。我觉得此心清净明彻,犹如寒潭止水,湛然不波,一平似镜。佛就问他:「你为何能放下一切,去过这样勤苦的生活呢」?他说:「我曾听佛说过,为佛弟子,要淡泊知足,清心寡欲,才能得道,我因不贪物欲,专习禅定,而获证悟,彻见真理,灵明自在」。佛听至此,也深加赞许,认为他能克苦自励,而得见道,实为一个难得的好弟子。
  
    舍己救人

  接著第三个起来发言,是一个断了手臂的,名叫旃陀的弟子。他说:「我自学佛以来,一边自己精勤求学,一边也顾著做利人的事情。有一次我住的一个村庄,洪水泛滥,变成了泽国,所有房屋皆被洪水淹没,乡村里的人逃不出来的,被淹死的很多。当时我坐在一个大木盆中,被水飘浮到邻村,幸而未死,邻村中有位师兄,富有家财,我为了救济同村受难的灾民「向他诉苦求救,他却推说,钱物太少,不能救济多人。後来经我再三苦苦的要求,终於说服了他,得到许多食物和衣物,回村去救济灾民;谁知灾民闻有赈济,欢喜若狂,群来抢食,我在人丛中竟被挤断了一只手臂,但我却不以为苦,因我看到他们有食有穿,神情兴奋,忘却痛苦」。佛就问他:「你又为何如此做法,连自己的手臂残废了,都不以为苦呢?」他说:「因我曾听佛讲,多生以来,修菩萨道,勤求佛法,牺牲为人,才得佛果,为了学佛,所以我也乐意如此去做」。佛听了很为感动,同时也很欢喜,认为自己过去所修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大乘行门,如今也有人实行了。
  
    代表三类佛法

  从上面所述三个弟子的学佛经历中,我们知道须陀是乐善好施的,阿加达是勤苦修道的,旃陀是牺牲救人的。这三种人的做法,成了佛弟子的三种典型。这三种典型,正可以代表三类佛法,因佛法广而且博,综合起来,不出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的三类。
  
    五乘共法

  五乘者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共法者,是指人天所修之世间善法,为声闻、缘觉、菩萨所共同修学之善法故。人乘修的善法是五戒:
  一、不杀生,近乎仁;二、不偷盗,近乎义;三、不邪淫,近乎礼;四、不妄语,近乎信;五、不饮酒,近乎智。佛谓修此五戒,世世不失人身,且得利乐。天乘所修的善法是十善:即是身业不杀、不盗、不邪淫;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意业不贪、不瞠、不痴。修此十善增上,可生天上享受福果。因此人乘法和天乘法是世间善法的根本,学出世的声闻、缘觉、佛,都要从世间的善法学起,学得世间善法,奠定人生道德的根本,进一步才能学出世的三乘善法,如果世间善法的基础都没有,而高谈学出世的三乘善法,正如建筑五层高楼,而没有底下两层,顶上三层如何能安立得住呢?所以说人天戒善之法,是出世三乘人必须共同修学的善法。所谓「学佛先从做人起」,如果人的善行不修,连做人的道德都没有,那里谈得上学菩萨、学佛呢?自然说不上了。上面所述第一类弟子,听了佛说的因果之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正可以代表了修习五乘共法的类型。
  
    三乘共法

  三乘共法是声闻人所修的四谛法和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四谛中的「苦谛」,是招人生所感的苦果,「集谛」是招感此苦果的业因,因此苦集二谛的真理,说明了我们这个人生苦闷的来源和复杂的现象;我们要离去此苦闷的人生,必须要证得「灭谛」的涅盘,而要证此灭谛的涅盘净境,又必先要修习「道谛」的三十七道品,方能解脱烦恼,离苦得乐。至於缘觉人所修的十二因缘法,更是穷探人生久远的起始,由於根本的无明烦恼而有生死苦恼,轮流不息,若修道,有了智慧,就可以破除无明烦恼的根本,超脱生死的牢狱,离苦得乐。这四谛法和十二因缘法,虽为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由此而得出世解脱,但菩萨亦须修习此法以为基础,才能断惑证真,诞登彼岸,所以把四谛和十二因缘叫做三乘共法,即是说三乘人在修学的过程中,都要经过此一阶段。上面所述的阿迦达,能勤苦修行而证道果,这就是修习三乘共法的一种类型。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指菩萨人所修的六度法门,是不共世间人天二乘所修戒善之法,只求自得福乐的果报;也不同出世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只求自我解脱而离苦得乐;他是循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门,一面消极地自己克苦修道,灭度了悭贪、毁犯、瞠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种弊病,同时在另一方面,他又能积极地为诸众生,广作佛事,达成自利利他的任务与目的。这种以利人重於利己的法门,不是贪著世间的福乐的人天二乘,也不是贪著出世涅盘净境,只顾自利为先的出世二乘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叫做大乘不共法,即是不共二乘所修,而为大乘菩萨独具的法门。上面所说的旃陀,既能自己精进修道,又能勇於救济灾民,舍己为人,正可代表修习这大乘不共法者的类型。

TOP

续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不共法,是指菩萨人所修的六度法门,是不共世间人天二乘所修戒善之法,只求自得福乐的果报;也不同出世声闻、缘觉二乘所修的四谛、十二因缘之法,只求自我解脱而离苦得乐;他是循著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法门,一面消极地自己克苦修道,灭度了悭贪、毁犯、瞠恚、懈怠、散乱、愚痴的六种弊病,同时在另一方面,他又能积极地为诸众生,广作佛事,达成自利利他的任务与目的。这种以利人重於利己的法门,不是贪著世间的福乐的人天二乘,也不是贪著出世涅盘净境,只顾自利为先的出世二乘人所能做到的,所以叫做大乘不共法,即是不共二乘所修,而为大乘菩萨独具的 法门。上面所说的旃陀,既能自己精进修道,又能勇於救济灾民,舍己为人, 正可代表修习这大乘不共法者的类型。


    良好的借镜
    这三种典型的佛徒,和他们所修学的三类佛法的学识和精神,对於我们後世发心行善,精勤求道、服务社会的佛弟子,有很好的启示,是可以做一个良好的借镜。
    有些人听了佛法因果报应的道理,五戒十善的法门,用心诚实,乐於行善,正好像须陀那样,为争取种善因而得善果,布施自己所有的财物,亦无所吝惜。这是深信因果,以不敢做恶而为善来警策自己,自具一格,可为初机学佛行善的榜样。
    若在求学时期,我们学佛的人,应要学习阿迦达的为学精神,为了求道,淡泊物欲和名利,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一心一意,专精学业,结果获得成就:须知古往今来的名贤学者,对於学业有所成就,皆从勤苦夺斗中得来。黄蘖禅师说得好:「学道好比守禁疆,紧把疆城战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读书求学要如此,就业做事亦要如此,如果精神散漫,态度随便,马马虎虎,心不在焉,学业和事业,一定都难望其有所成就的!      
    佛法的愿望,是在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行善的宗旨是相同的, 但行善的心量大小,程度的浅深,功德的多少,都是有不同的:像须陀所行的 善,布施结缘,只求人天的福果,那只限於世间的善法;而阿迦达的修善,却 偏重於求出世的善法,使自己断惑证真,离苦得乐;还不如旃陀所发的大心, 广修善行,他对於善行,当仁不让,见义勇为,为了他人、社会、国家的利益 ,不但牺牲自己的财物,就使牺牲了自己的小我生命,亦无所顾惜,而还以此 种精神来完成互助互济、共存共荣的社会大我。因他听了佛说的多生以来发菩 提心,行菩萨道,勤求佛法,牺牲为人,乃成佛果,才启发了这一类型不共人 天二乘的大乘行者。      
    学佛者虽有这三种类型,而当以自利利人的大乘精神,为目前的人类和社 会所需要。所以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应在这三种佛徒类型中,选学大乘行者旃 陀的一类,让菩提心,上求佛道以自利,下济众苦以利他,才有人生最高的价 值和意义。






                                     为善最乐的人生观
   
    人生所做的事情,不出善恶二途:有些人爱作善事,小心翼翼,惟恐落後 而不及人;有些人喜做恶事,做了恶事还得意洋洋。不过我们人类的性情,多数 是乐善而恶恶的。如论语说:「禹闻善言则拜」。孔子的学生子路,「人告之 有过则喜」。荀子则说:「与人善言,暖於布帛」。这些话,可以代表了人多 是「好善而恶恶」的。



    一、心安而理得
    昔有汉明帝问东平王苍曰:「天下以何事为最乐?对曰:为善最乐」。为善何以为最乐呢?是行乎心之所安,理之所得。比如你看到一个人受难,力之所及,应该救他,就可心安理得;若应救而不救,事虽过去,於心不安。又如佛总举行「吉祥法会」,要为马来西亚佛学院筹募教育基金,这是一件极善、极有功德的好事,因学院教育基金巩固,就可培植多点佛教人材,为弘扬佛法、福利社会而努力。在目前的佛教,弘扬佛法是一件极其需要的善事。如我不 久前在澳洲、美国、加拿大等地方所见到的情形是:不论中西人士,爱好佛法 者与日俱增,只是缺乏宣讲佛法的人才。如果佛学院办得好,有足够弘法的中 英人才,便可随时派去弘法。故植材弘法,这是一种良好的功德,我们知道了 应要有力出力,有钱出钱,随喜功德,就是行乎心之所安;不然的话,法会过 去了,回想起自己一分钱都没有出到,有时可能会感到於心未安。或看见在法 会门口的马路上有人跌倒,不该取笑他,应该将她扶起。这扶起,便是行乎心 之所安,也就是行善。若应行之善而不行,甚至或来个堕井下石,加深其苦, 事情过後,心即难安。古人说得好:「为人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


    二、善心和善言
    阿含经有一首偈说得很好:「善心为园,善念为根,善言为花,善行为果」。这首偈著重於「意念善」和「语言善」,为行善的根本:善心是正行,善语是助行。
    有关善心之义,谨简明之:
    1.善心的心体:是指十善心,即身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口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意不贪、不瞠、不痴。      
    2.善的心理分析:这在唯识说人的善心所有十一种:一信心、二惭心、三 愧心、四无贪心、五无瞠心、六无痴心、七精进心、八轻安心、九不放逸心、 十行舍心、十一不害心。      
    3.三种修善的心:起信论说善有三心:一正直心、是直念真如的净德;二 深心、是广集无尽善行无量功德的胜心;三大菩提心,是发自利利他的心,上 求无上佛道,下拔一切众苦。      
    善言,即指四摄法中的和爱语,赞励语,慰问语。亦可分三种善语:      
    1.劝善语:诸佛菩萨的法语,历代圣贤的嘉言,箴诫後人,建立德学,敦 品立行,都是劝善之言,规诫之语。孙子有说:「赠人以言,重於珠玉;伤人 以言,甚於剑戟」。凡是勉人正知正见、正语正行的箴规,及对人欲作恶事有 所怕惧而中止不作的有关因果报应的言论,都是属於劝善语。         
    2.责善语:人有过错,执正不苟,责以大义,使之省悟。如孔子作春秋责 备贤者,使乱臣贼子畏惧,改过迁善之类,都是责善之言。      

    3.悔过语:这不是他人的规诫和指责,而是自己的悔过知错,由惭愧而发 露纤悔的话。如僧众自恣的白文云:「大德长老!或见我过,或闻我罪,或疑 我犯,恣任所举,哀愍我语,我当忏悔」!这类语气,都是属於悔过语。

    三、小善和大善

    行善在事物的形态上说,可分小善与大善;而在行善而忘善的精神理性来说,则善之大小,其理相等。如一滴海水虽少,而其水性同一咸味,是与大海的水普遍平等的。理虽如此,但欲行大善,还须要从小善做起,小善不积,大善也就难成了。在宋朝时代,有朱熹的学生名李播,莲池大师尝劝其作善事,辞以无力。大师指一条坐凳说:「假如此凳,倚斜碍路,吾为整之,亦一善也」。此即小善,何人皆可为之,如不肯为,是己不为,非不能也。随园诗话有句云:「劝君莫栽当路棘,他年免挂路人衣」;有此好心,亦是小善。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於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由念一句佛的小善,将来亦可共成佛道,则虽是行一小善,亦何乐而不为!故戒经说:「小善不积,无以成圣」。
    讲到大善,则不但世间煦煦之仁,孑孑之义是小善,即佛教的五戒十善,消极地贪图世间富贵,人天福乐,也都属於小善。大善是什 呢?如孔曰杀身成仁,孟曰舍生取义之类忘我所为,都可以说是大善。至於佛教中说的大善,即学大乘佛法,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学六度万行,牺牲布教,舍己为人,施恩而不望报,无住而生其心,都成为积极的大善。如佛陀的本生经,菩萨的 本事经,那种舍身救人的壮烈史迹,真是随处拈来,举不胜举了。      
    唐朝曹洞宗的洞山禅师,把人类的善恶人格,分析成三层来说:      
    1.知恶不能止,知善不能行: 是模棱两可的人格;     
    2.勉强而止恶,勉强而行善: 是中庸性的人格;      
    3.知恶而忘恶,行善而忘善: 是最高大善的人格。      
    这里第三种人行善的人格,是人善的境界,善恶忘怀,可说是达到为善最 乐的高尚至善。金刚经的观空无相,离相布施,无住生心,正可说是行善而止 於至善的境界。所谓「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四、行善的榜样

    佛教中舍己为人而行大善的行者,固然很多,但普通儒家真能行善的人,亦不在少数,在历史上有很多事实,亦是不胜枚举的,现在姑写几位行善的儒士,多是近於菩萨舍己为人的大悲心肠者,可作为行善的榜样。
    1.保侄弃子的邓攸:晋石勒将过泗水,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邓攸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乃步行担其儿及侄儿,自度不能两全,就和其妻说:「吾弟早亡,惟有一息,理不可绝,正应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後当 有子」。妻泣而从之。攸弃子後,妻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乃 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逐不复畜妾,後遂无嗣。有嗣无嗣,有系於 因果业报,盖彼虽存侄有德,弃子则有罪,故无後嗣,暂且勿论;然其宁舍 己子,而全侄命以存弟息,亦为利他而行心之所安,非矫揉造作者之所能为, 实践真善,确实难能可贵,值得赞美,非一般人容易做到的。      
    2.凶马不卖的庾亮:庾亮有马名「的驴」,白额入口至齿者,是凶煞之马 ,骑之必伤其主,友或劝其卖出。亮对友说:「卖之必有买者,即复伤害其主, 宁可不安己而移乎他人哉」!这亦是菩萨心肠,宁可伤己,不欲伤人,诚孔子所 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亦我佛在戒经所说:「好事向他人,恶事向自 己」的大士之道。      
    3.有车不借的阮光禄:光禄在剡溪,曾置好车,人来借车,无有不借的。 有人葬母,意欲借车而不敢言。光禄闻而数曰:「吾有车而人不敢借,何用车为 」!就把车毁了。      
    担侄而弃子,凶马不愿卖,可惜好车未借,心地善良,犹如光风霁月,何等 胸襟,令人佩仰!

    五、及时须行善

    人生在世,数十寒暑,生命短促,行善须要及时。四十二章经云:「生命在呼吸间」。如有遇行善的机会,错过行善,虽欲再行,只恐难以如愿了。
    佛陀说法,每多譬喻:过去有三条大鱼,随著潮涨而流入小河。等到潮退水渐浅,三鱼自相谓道:「我们若不从速随潮水退回大海,生命便有危险」。适来小船,阻住水道,三鱼无法随潮退去。第一条鱼便尽自己的气力,跃出水面,越舟而过,得免於难。第二条鱼,亦从小船边的疏草奋勇穿过,亦免於难。惟第三条鱼,因循苟且,既无能力跃过小船,亦不知从船旁疏草处穿出,不久潮退水乾,窒息而死,遂为渔夫所得。佛陀说了这个故事,就告诉弟子们道:鱼以水为舍宅,亦依水而活命,离水则命不存;我们人亦是这样,依命根而维持身体,命根不存,身即亡故。但人命无常,时序推移,瞬息即逝,如果不把握时间,及时行善,以期广种福田,招集来生的福果,那 一到临终,手忙脚乱,所带得去的,只是一身的罪业,再受轮回往来之苦,就不免「空在人间走一遭」了!
                                                (八十年冬为佛学院建吉祥法会讲)





                                  佛儒自力的人生观

   
    佛教的修学,有他力论和自力论。他力是指佛菩萨的力量助成,自力则靠自己的努力致果。在这两者之中,佛教的真义,是著重在後者,前者只是一种方便。佛在阿含经中开示弟子的修养方法是「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即是说:你们要学好,要靠自力,靠法力,毋须依赖他力;自己若不努力改恶修善,依赖他人或神力,也是没用的。

    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人生的现象,有贫富智愚,媸妍寿夭,穷通得失等等的不齐,但何以有此不齐的现象呢?这是使人最感困惑的问题!主张宿作论的人,认为这是过去作的宿业,注定今生的苦乐命运,无法更改,否定了自己现生行为努力的价值。其认为宿作注定乐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钱明日愁」,趋於乐天的颓废派,近於中国的魏晋清谈之流,印度的顺世外道,西洋的施勒尼哲学,伊壁鸠鲁哲学之类;其认为宿作注定苦的,「命该如此」,趋於厌世的悲观派,近於中国的命运论者,印度的厌世外道,西洋的叔本华哲学之类。这些人虽然对人生的现象知有因果性的关系,而认识不同,漠视或否认了现生行为的努力,可以改变现状的价值,而把一切都呆板化、机械化的注定下来,以致流於定命论的观念。有些人主张尊神论,把人生一切的遭遇, 都归结到神意中去,只要求神祈祷,便可找得办法,自己的力量是无可奈何的 ;其实呢,世间的一切祸福现状,都有前因,若都把它归於神意的操纵,无异 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人生努力的价值!因为一个人自己不肯在行为上努力改 善,光是求神拜鬼,是决不会有什 结果的。更有一种苦行论者,从人生种种 现象的因缘中,懂得因果性的道理,以为只要自己现在肯吃苦,将来必可获得 快乐,於是不择手段地在努力苦干,蛮干,如印度许多苦行者的投崖、蹈火、 曝日、吃草等等,到头还是空花无果。      
    佛教主张自力论,阐明人生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相涉相成,离不了因果性 ,而这因果性的创造力,全在乎自己。所谓「操之则存,舍之则亡」。它不是 尊神的神意论,也不是宿作的定命论,更不是偏激狂妄的苦行 论,因它不把人生一切现象归於神意。也不是归於过去的宿作,注定现 生的命运,而是说由自己前生行为的善恶,可以影响今生的苦乐果报。而更重 视因缘论的力量,只要今生遇到因缘,自己又肯从正途努力,那 即使现果的 生活是穷苦的,亦可改变为富乐的,不如命运论那样刻板的注定。记得印顺法 师在佛法概论中,纠正定命论者,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如一个极强健的青年, 偶因忽视卫生,生病死亡,或因生活浪漫,烟赌嫖吹,以致堕落,这当然不能说 是神支配了他,或是前生注定,而完全是因自己现在的行为不良所致,如果是自己行为善良,不但不致堕落或死亡,或者会比以前更好,更壮健。佛教虽 然把人生一切现象归之於因缘与因果,而这权力是操之自己,宇宙间的一切现 象,都是很活泼地可随自力更改,只要自己抱定宗旨努力,富者乐者固可更富 更乐,就是贫者苦者,亦可以改变为富为乐的。      
    佛教这种自力改造一切的人生观,与孔子的学说倒是很相近。孔子学说大 部份是讲人生问题,重视现实,重视自力,他的理想是要发挥人群的价值,以 人力来操纵宇宙,克服自然,所谓:「人定胜天」。「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人能至诚尽性,人格升华,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同参。人从好的方面发 展是如此,若从坏的方面发展,则如书经所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逭」,也是注重自业的势力,认为人生进步的关键,完全在乎自己。不过佛教 亦说「定业可转」,其尊重自力,更有过於孔子的。      
    孔子家语说:「哀公问於孔子曰:国家之存亡祸福,信有天命,非为人也 。孔子对曰: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公曰善,吾子之言 ,岂有其事乎?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之世,有雀生大鸟於城隅焉,占之者曰 :凡小生大,则国家必王而名必昌。於是帝辛介雀之德,不修国政,亢暴无极 ,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时,诡福反为祸者也。又其先 世殷王太戊之时,道缺法圯,以致天孽,桑谷於朝;七日大拱,占之者曰:桑 壳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国亡乎?太戊恐骇,侧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养民之道,三年之後,远方慕义重绎至者十有六国。此即以己逆天时,得祸为福者 也。故天灾地妖,所以儆人主者;寤梦儆人臣者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 善行,能如此者,至治之极也,唯明王达此」!这一段故事,说明了孔子不信 天命,是反宿作的命运论者,也不是一个寤梦求之的尊神论者,而是一个自力 主义论者,唯有自力不但可以胜人,亦可以胜天呢。      佛法尚感应道交,本是自他二力,可以互彻,二十唯识论所谓:「展转增 上力,二识成决定」;惟虽言二力,而尤以自力为重,无自力为主而感,则他 力为助而应亦无从应起,此亦以自作之业有别,所招果报亦异。如那先比丘经 云:「弥兰王问那先:世间之人头面目身体支皆完具,然有长命者短命者,有 多病者少病者,有贫者有富者,有端正者丑恶者,有为人所信者所疑者,有明 者有暗者,何以故有斯不同也?那先言:譬诸树木之生果,有酢者,苦者,辛 者,甜者,此等树木何故有不同者也?王曰:其不同者,木栽各异也。那先言 :人之所作,各异不同,故有长命短命,有多病少病,有富贫贵贱,有端正丑 恶,有明有暗。佛谓:豪富、贫贱、好丑、宿命之作,善恶随自形而得之」; 此亦以自己过去所做的善恶业力不同,影响今生得报的媸妍、智愚、贫富、贵 贱不同,而好恶的关键,还是完全在於自己。自己业力决定自己的趣向,虽佛力亦 难以改变,非佛不欲救苦救难也。如心地观经云:「时有五百长者问佛言:佛常 利益众生,何故世间众生多不见佛,受诸苦恼?佛告五百长者:譬喻日光虽普照世界,盲者皆不见其光明」。日光普照,盲人不见,过在自业障隔,不在日 光有意不照。是知人生一切现象的逆顺美丑,皆由自力而成,皆以自力而改造 为转移。自力重要如此,我们应如何谨慎自力,而创造自己呢!
                一九五八年讲於夏威夷中华佛教会(曾发表於海潮音四十周年纪念刊)




   
                                    菩萨的人生观

   
    这个题目是讲明一个被称为菩萨的佛教徒,他对这人生应有何种看法和作法?应采取何种态度,对人生社会一切事情,作合理的适当的处置?在未讲明这些意义以前,先要把「菩萨」这个名词略为诠释。菩萨是印度语,具云「菩提萨 」,义为「觉有情」,亦作「觉悟的众生」。他与佛陀,译作「觉者」??「觉悟的圣者」,两者之间所觉悟的内容本质是相同的,所不同的只是在程度上的深浅,有到家未到家的分别而已。如佛陀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三觉;而菩萨则只有自觉觉他的二觉,还没有做到觉行圆满。因此菩萨是尚处在修学佛法过程中的因位,是佛陀的弟子;佛陀则是修学佛法达到究竟成功的果位,是菩萨的师父。

    对我们人类来讲,菩萨是一个先知先觉者,他的工作是必须要发心,一面上求佛法,一面下济众生。这叫做「菩萨心」,亦叫做「菩提心」。凡是学佛的人发起这种菩提心,都有资格称为菩萨。因此,菩萨不是指泥塑木雕的偶像,那些偶像只不过假借以作为崇敬的对象吧了。普通人不懂菩萨意义的崇高和工作的神圣,常常带著迷信的情绪去崇拜,以为菩萨一定是三头六臂,能呼风唤雨,可以祸福人类的,或操有生杀人类之大权威的,那是完全出於一种误解,或 少见多怪罢了。      
    要知道菩萨是怎样的人物,以及他对人生的看法与抱负如何?可浅举两点 来说明:       一、观苦发心:菩萨从他修养的智慧体验到,世界有成住坏空的无常苦, 人生在身体上有生老病死苦,在精神上有爱别离苦,冤憎会苦,求不得苦;从 自然界来的有风雨寒热等苦。他知道人生是多苦的,但并不因多苦而厌离世界 ,毁灭人生。如果是厌离人生,逃避现实,那就堕於小乘人的消极行径,不叫 做发心了。因这发心不是指发消极的厌离心,而是发起积极改善人生和世界的 菩提心。所谓菩提心,即是一面勤学佛法,一面藉这所学的佛法,共改善这多 苦的人生世界,普度苦难的众生,同得乐趣。如观音菩萨,大悲救苦,出生入 死,在所不辞。如地藏菩萨的「地狱夫空,誓不成佛」。地狱是代表最苦的所 在,我不去地狱度空众生,还有谁能去救度?八大人觉经说菩萨是「发大乘心 ,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这正显示菩萨的 人生观,是代表佛教积极服务社会的前进精神。

TOP

续 8





    二、达空无我:菩萨从修养的智慧体验到人生有生老病死,迁变无常,即 知人空。因人所代表的是身体,身体是会死的,故知人空;人空故我空,而得 空无我的智慧。再进一步,知道世界也是在成住坏空的四相推移中生灭无常的,故知一切法皆空,即得法空的智慧。菩萨有了人空和法空的智慧,故於人於 法,没有贪著,心无 碍,虽然做了许多救世利人的善事,而其心空明清净, 丝毫不起贪利图功的观念,真能做到明其谊而不谋其利,行其道而不计其功。 所以金刚经说,菩萨救度一切众生,而不见有一个众生为他所救度。在大智度论 中更进一步表明菩萨的心迹,说「菩萨度生如度空」。虚空广大无际,包容一 切,而菩萨的境界和虚空打成一片,没有分别思量,自然普应万物。世间一切功 利的观念,热中的思想,到此境界,已不留渣滓。菩萨为众生受苦,为众生服 务的人生观,真可说是只有义务,没有权利了。         


    普通一般热中功利的人:就因他没有像菩萨一样体达到人生「无人我」的我 空,和世界「无法我」的法空。没有此两种修养,所以对於世事看不破,放不下,做 了恶事不必说,就是做了善事,有了善功,也要贪,也要争。贪小功则小争, 贪大功则大争。小争成为家庭的争,局部的争,大争则成为国际的争。世界全 体的争。因此使到这个世界,无时不沦於战争竞赛的苦难中,人命草菅,岌岌 可危,真是「强壮者散之於四方,老弱者辗转於沟壑」。那末,我们欲想改善 这个多苦的世界,使之成为人间的天国,学学菩萨的心愿,菩萨的修养,菩萨 的行径,倒是一个良好的方法。这个良法,值得这多贪多瞠,多欲多苦的人生 ,拿来做为借镜。      
    我们要赞扬菩萨,因菩萨具有大悲无我的精神,对於这个追求物质,纵我制物,损人利己的社会,好比甘露妙药,有起死回生的作用。菩萨有大悲心, 故能勇敢救人;有无我精神,故能牺牲自己。同时菩萨的特长,还住坚持毅力 ,精进不退,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如释迦菩萨,昔在因地中曾为 山鸡,为救山林失火的同禽,不辞劳苦,往来大海,以翼沾水,欲熄大火。有 帝释天人看到,叫它不要太愚蠢,以少水怎能熄灭大火?它说:我要拯救我的 同禽,只有尽其在我,努力无懈,到死为止。天人被它感动,结果惠赐洪雨, 淋熄大火,助成了它救生的心愿。如果我们人类为拯救同胞於水深火热,都抱 菩萨这种大悲无我而无畏的牺牲精神,鞠躬尽瘁地去做,那么,也不怕世界没有 和平安乐的日子了。




   
                                    从佛教推广友爱和乐人生

            
                                                                                                     在印尼棉兰佛教团体联合欢迎会致词

      诸位长老!诸位居士!此次不慧承邀来棉弘法,今日与黄居士、陈校长等一行五人同来贵地,得蒙各位如此热情招待,使人感激万分!
    贵地以及椰加达等处,有许多佛教的虔诚信徒,在我未来之先,早在十年前,已由张心圣居士等介绍通讯皈依,通讯问法,而直到现在,未曾谋面!所以今天有此良好的机缘,与已皈依而未见面者见面,又与许多新认识的教友相识,在佛法中发生亲切的关系,相叙一堂,更感高兴!
    我们来自槟城。槟城为马来西亚重要的一州,不论在文化、教育、商业各方面都在进步中,而佛教更为盛行,与各宗教的关系良好,彼此和谐相处。贵国印尼与马来西亚,在南洋各国中,原为情如兄弟的国家,不但同文同种,即在地势气候,生活习惯方面,亦多是相同的。就宗教方面说,马来西亚是多元民族、多种宗教的国家,而贵国虽不是多元民族,却是有多种宗教的共同存在,如今晚的各佛教团体联合欢迎会的委员中,就有印尼佛教会参 加。在椰加达的印尼佛教总会和在棉兰的印尼佛教会分会,会长都是印尼人, 重要的职员亦有印度人和华人。现在大家坐在一起,气氛十分欢悦与和谐,十 足表现出佛陀慈悲和善的友爱精神。这在马来西亚尚不多见,因现在很少见有 马来人来参加佛教的团体。虽然,我们住在马来西亚很久,大家都已成为公民 ,亦与各位住在这里一样,其中亦有成为印尼公民的。两国既是兄弟国家,大 家又一样是公民,今日晤面,自然感到亲睦,再加上一层佛法的关系,不稍说 ,更感觉到亲切友善了。      
    佛陀的精神,佛教的学理,都很重视友善和爱的。佛教的教义博大精微, 对於人生和人性方面发挥了很多伟大的理论。这些理论,都可以成为人生友善 和爱的重要因素。如佛教说的众生佛性平等,人人都可以学佛,人人都可以成 佛,这与中国孟子说的「人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说的「涂之人可以为禹」 ,同可看出人群应具友善和谐的精神。佛教的法华经中,有一位常不轻菩萨, 见到人就敬他拜他,还不断地说:「汝等皆当作佛,吾不敢轻汝」!友善的精 神发挥演化到这个程度,真能实践了「敬人者人?之,爱人者人?之」的 精神了。如果人人友善到这个地步,相信世界上一切民族杜会中的不平等阶级 ,不平等条例,都难以存在了。佛陀在世时,针对印度古代社会四姓阶级的不平 等,宣扬发挥了这种平等理论,表现了这种平等精神,把阶级制度扫除,把不平等的条约无形中撕掉,使被压抑痛苦的难友重见青天白日,过著平等和谐 的生活,无怪乎当时印度的人民,都把佛陀当做大救主,大救星来崇拜。在佛 教史上记载佛陀出游,其中有许多「布发掩泥」等掌故,都表现了广大人民对 佛陀友爱精神的怀恩与恋念。      
    佛教还有一种最切实际之友爱理论的表现,那就是无我。唯有无我,才能爱 人,才能真正表现伟大的友爱。世人不知这个我是「缘起性空」,处处执著我 ,处处认真,处处不肯放松,所以在人我之间,造成了许多矛盾和 冲突,破坏了世界的和谐,丧失了人生的和爱,损害了人性的友善。如果像佛 陀那样,经过了一番修养,由於证悟,体验到十方法界的缘起性空,一切人事 的如幻不实,就能看破一切,放下一切,牺牲一切,敢於救人,当仁不让, 见义勇为,见人苦如己之苦,见人乐如己之乐,真能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 後天下之乐而乐」,充分发挥了他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众生一体同观 的友爱精神。到此地步,自然一切地域的异念,种族的隔离,肤色的优劣,阶 级的斗争,人我的歧视,都销熔於佛法的大冶洪炉中,不复存在於佛法的大海 中了。今天我们访问贵地,弘法的目标,正是要与大家联络感情,提倡慈悲普 爱的佛理,争取未来世界的和平,使人类生活在友善和爱的社会里,得以安居 乐业。      
    现在我们大家坐在浮屠佛寺的佛殿中,谈论佛法,听讲佛理,大家的心境平和,显露在面孔上的也是笑容,此刻似乎觉得世界上什 都是可爱的;可是 当我们明天早上打开报纸一看,就会感到这个世界充满了火药味,一点儿也不 可爱了。有些地方正在放神经冷箭;有些地方正在风云紧急,剑拔弩张;有些地 方已在磨拳擦掌,拼个你死我活;甚至有的地方在同一宗教里面,也发生兵戎 相见,死伤狼藉。这真是给人类的友爱一大讽刺!尤其是科学发达的今日,人 类要斗胜自然,现在已登上月球,想在月球上争霸领土,插上国旗,可是在人 类身旁的许多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却无法解决。这又是人类给予自己的一大讽 刺!人类不向自己内心反省,不多体验缘起性空的原理,人我之见不亡,斗争 终日不息,即使登上月球,甚或似孙行者大闹天宫,究竟又有什 意义呢? 把人间弄得鸡犬不宁,已使人类饮够苦水,吃够苦头,还想斗到天上去,使天 堂也鸡犬不宁,这未免太愚痴了!况且人类因痛苦太甚,才信有天堂可以「永生 」快乐,还存著一个美丽的理想,相信可做末 ri的逋逃薮。如今科学的先进犀利 仪器,把太空人射上月球或天堂,发现到月球或天堂也不过是一片荒土,无形中把 信仰一般宗教的天堂美丽理想也打破了!这样向大自然发展,结果弄到人类大 不自然,弄巧反拙,未免太那个了!但这在佛教,看法并不相同。维摩经说: 「众生心净故国土净,众生心垢故国土垢」。那么,如果你的心地未净,不但 攀上月球,即使将来能乘坐太空船登上天堂,在你不净的心地和不净的肉眼中 ,天堂也不过是浊土罢了。所以太空人登上月球,月亮中不但没有为夏羿所追
求的美丽的奔月嫦娥,更不见「吴刚谪伐月桂,桂高五百尺,斫之斧痕随合」 的奇迹,而所看到的只有一些参差不平的怪石,所带回的也只有两箱疑含毒质 的土块,这也不足为怪了。这些都是神话,我现在也不是拿来作什 引证,只 不过是藉此显示人心未净,佛天歧见是永m?在罢了。      
    讲到这里,心里又生出一种感觉:科学家研究发展各种科技,并造成太空 船登陆月球,不知花费了多少亿美元或苏币,到了月球,不过拿了两箱土块回 来作试验品;如果把这笔巨款转移过来充作建设和平的费用,推广人类互相友 善的精神,相信人类身边许多矛盾争斗的痛苦和问题,至少可以解决一大半。 我作这种说法,并非意味著不同情科学或反对科学,在这个时代,除非神经有 问题的人,才会反对科学;不过,科学进步,道德也要跟著进步,才是人类的 共同幸福。不然,利用现代科技侵略他人,谋求自我的利益,把道德抛在科学 的後头,跟不上来,那么,必见科学愈发达,世界愈混乱,人民愈痛苦!在科 学昌明的时代,必需要提倡道德跟上科学,以道德来控制现代科技的使用,来 保卫人类的和平友爱,大家不互相侵犯,互相精诚合作,才是文明时代的人类 ,真正享受人类文明的利益与快乐;不然,科学发达,只是利用犀利的现代科 技摧毁了道德文化,道德文明,人类将要退化回到几千年前的野蛮时代了。      
    讲到道德,必然要拉到宗教方面来,因为宗教就是道德的学问。哲学家罗素曾说:科学如目,宗教如足。一个人必须要目足并用,才得完美。可是佛教 的学问,不但是目,而且也是足,正是目足并运的能手。佛教教人解行并进,福慧 双修,是即知即行的学问。知不深,行不切,行到成功,知才圆满。所以佛教 重求智慧,又重修德行,是从智慧而实践道德的学问。佛教不但具有 科学知的眼目,兼具有宗教行的双足。唯有佛教是知行兼具的道德学问,所以 它不特注重自利自度的智慧,更注重利他度他的德行。实行这种利他的德行, 便是彻底推广友爱的精神。人人具足这种友爱的德性,扩展这种友爱的精神, 世界真正的和平,人生真正的和乐,才会实现。      
    今日的世界,已无乾净之土,唯有我们大家发心来提倡佛教慈悲、友爱的 精神,先依佛法净化身心,然後才会净化世界,使人生趋於大同和乐的美境。 谢谢各位!愿与各位从佛法中共同勉励,庄严世界,和乐人生!
                                      (一九七八年九月廿七日在印尼棉兰浮图佛寺)


   
                                   爱语是人生和睦的要素


      谚语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论语说:「一言兴邦,一言丧邦」。孔子亦说:「为政不在多言,言多必失」。讲话谨慎不多,沉默寡言,固然是美德;但多讲话亦不一定都是不好的,只要懂得讲话的技巧或艺术,那 多讲与人有利的话,我想亦是没有什 关系。
    佛教中有些学佛的菩萨,他有方便的智慧,懂得说话的技巧与艺术,所以他说出来的话,多是娓娓动听,令人喜爱的。所以菩萨说法度人,常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四摄法」,引人入佛。其中的「爱语」,正是懂得技巧的话法,能令人百听不厌。所以爱语,实为人生和睦的要素,亦是人生一种谦让的美德。因为爱语使人听了精神爽利,心情愉快,态度和悦,如饮琼浆,充满喜乐。同时爱语也是从谦让虚怀中吐露出来,不是趾气高扬,傲慢自大的人所能做得到,说得出的。
    佛教的爱语,从广义说,可有四种:
    1.不妄语:妄语是用骗话哄人或欺人;不妄语,是说真实话,不作狂语诈骗。华严经十地品离垢章说:「性不妄语,常作实语、真语、时语,乃至梦中 亦不忍作覆藏语;无心欲作,何况故犯」?      
    妄语有三种:小妄语、大妄语、方便妄语。方便妄语不犯;小妄语、大妄 语,犯罪自害。如牧羊童子妄言狼来,骗人来救,使人空跑一趟;後来狼真的 来了,他高声求救,无人肯信,结果其羊被狼吃掉。      
    佛子罗云,少年出家,他好玩,喜说骗话,常使人讨厌。有一次波斯匿王有 事来只园找佛,佛明明在只园,罗云却骗王说,佛在只园对面的山下坐禅。王 去找佛,空跑一趟。後来佛要警诫罗云,把他带到山里软禁,促他用功,不好 贪玩。过了半月,佛再去山里看他,他的态度好转,不再嬉戏,已有威仪礼貌 。看佛脚脏,倒一木盆水给佛洗脚。佛洗了脚问他:「这盆洗脚水还可以用来 饮吗」?他答:「水浊无用,不能饮了」!佛说:「人不持妄语戒,口业不净 ,没有信用,人不信赖,也好像此水无用,浊了不能饮」。佛又问:「这木盆 如果有裂缝,水还藏得住否」?他答:「盆既有缝,水会渐渐漏光了」。佛开 示道:「喜说骗话的人亦是如法,骗话说得多,功德之水亦慢慢漏光了」。佛 又叫他倒了盆水,把盆覆在地上,问他:「盆覆在地上,还能藏得水吗」?他 答:「不能藏水了」。佛开示道:「一个人不用功,说尽骗话,也好像盆覆於 地,什 功德都难收藏了」!罗云经过佛陀的训练和开导。心开意解,努力持戒修善,不久就证到了罗汉的圣果。这也是佛陀教化儿童的方法。      
    2.不绮语:绮语,是说些花花绿绿、飘飘荡荡、引人妄念,想入非非的巧 言令色的话;不绮语,是不说那些引人邪念,荡人心魄的淫词艳语。华严经十 地品说:「性不绮语,菩萨常乐思审语、时语、实语、义语、法语、顺道理语 、巧调伏语,随时筹量决定语,是菩萨乃至戏笑,倘??审,何况出散乱之言 」?这些都不是浮靡的绮语。好说浮靡艳语,喜作艳诗词曲的人,多是玩物丧 志的。如爱作哀怨艳丽,悱恻缠绵的艳词的陈後主李煜,结果弄得国败家破 ,与宠妃爱妾,逃难死在胭脂井底!善写断肠词的李清照作「莫道不消魂,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结果亦弄得人与黄花同瘦。又如李商隐写的「春蚕 到死丝方尽,腊炬成灰泪始乾」。「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 些说它是名句固好,说它是绮语,亦无不可!      
    3.不两舌:两舌是两边嘴,好像一个人有两条舌头,对张三说李四不好, 对李四说张三不是,挑拨是非,离间感情,引起两相斗争,俗语喻作「两头蛇 」,是最毒的捉弄。华严经十地品说:「性不两舌,菩萨於诸众生无离间心, 无恼害心,不将此语为破彼故,而向彼说;不将彼语为破此故,而向此说。未 破者不令破,已破者不增长。不喜离间,不乐离间,不作离间语,不说离间语 ,若实若不实」。
    4.不恶口:恶口、是用粗言咒骂人;不恶口,是对人不说恶毒咒咀的粗言 。华严经十地品说:「性不恶口,所谓毒害语,粗犷语,苦他语,令他瞠恨语 。现前语,不现前语。鄙恶语,庸贱语,不可乐闻语,闻者不悦语。瞠忿语, 如火烧心语,怨结语,热恼语,不可爱语,不可乐语,能坏自身他身语。如是 等语,皆悉舍离!常作润泽语,柔软语,悦意语,可乐闻语,闻者喜悦语,善 入人心语,风雅典则语,多人爱乐语,身心踊悦语」。      
    爱语,是说的话可爱,令人喜悦;亦是赞扬他人的美德的话。普贤大士学 佛曾发十愿,其中有一愿是「称赞如来」,专赞佛陀的智慧庄严和福德庄严。 也可以说在佛边是赞佛,在人边也是赞人。佛是过去的人,人是未来的佛,所 以称赞人和称赞佛,理性是平等的,功德也是一样的。杂花譬喻经说有一个「 香口沙弥」,他初生时口中就出青莲花香,使人远远闻到,就会感到神情喜悦 ;原因是他在过去世曾经称扬赞叹佛陀的功德。又过去在印度有两个乞丐,见 到佛带一大群弟子游化,一个说佛像一头牛,带了一群小牛。另一个说佛像个 国王,带了一群臣子出游。前一个乞丐轻视佛造了口业,不料酒醉道中,竟为 许多经过的牛车辗死,後一个赞佛像王的,适遇国王逝世,诸臣正在物色贤君 ,见他睡在树下,庆云在上,树影遮身不移,如是有德贵人,就扶之为王。这 是口业造的现报,毁赞因异,贫富苦乐之果亦殊。故普贤大士发愿「称赞如来,就是重视爱语,要推扬人生和爱的美德。      
    我曾在美国讲「普贤十愿」,在「称赞如来」愿中说了一个故事:从前印 度有一头黄牛,平常吃草耕田很守本分。一天早晨主人牵它入城,甫近城门, 忽用角触死一个路人。主人惊其已疯,入市贱价卖与主仆二人。途中牛欲饮水 ,新主人牵近河,又被它一角触死。仆人愤此疯牛杀主,回家把它杀了,售肉於 市。一人买其头归,路中疲倦,把牛头挂在树枝上,在树下少坐。牛头忽然掉下 ,角尖插中那人头顶,脑浆迸出而死。这头恶牛一日杀了三人,震动全城,都以为 奇,奔询於佛。佛说前世有一老媪,微本经营了一间小旅店。一天来了三客, 食宿数日,乘她出外,三人逸去。媪归觉察,穷追索值,三人欺她孤身年老可 欺,不但不付欠款,反而恶口骂辱,媪无奈何,誓杀三人,回家气愤而死。佛 说完此故事,指出媪死後投入畜生道,此恶牛即前世之媪转世;被牛角触死的 三人,就是前世旅店食宿不给分文的三个恶棍。前世昧良,今生得报,因果循 环的,毫厘无爽,不可不信。      
    总之,赞叹属於爱语,是使人生和谐最好的美德。我们人在平日,能隐恶 扬善,赞誉他人,戒经所谓「好事向他人,恶事向自己」。「吃亏好过讨便宜 」,正是做人的忠恕之道,希各勉旃!
                                                   七九年十月在菩提学校讲




                                 人生疾病的疗治

            
                             在马来亚威省木寇山医院讲


      疾病,是谁也不能幸免的,在佛法中说人生有老病死,把病列为人生的四大痛苦之一。依佛法观察人生,平时有病的人,固然已在病苦中,即使没有病的人,也无时不在病中。这话是怎样讲的呢?因人生的病,有从外界的物质上来的,有从内在的精神上来的。从物质上来的是身病,从精神上来的是心病。现在略为说明:
    一外形的身病:这是身体上的疾病,属於生理的,生理的机能不健全,或受到外界的事物袭击,以及自然界的水、火、风、霜等的侵犯,就会生起病来。平常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乱吃东西也最能引起身体上的疾病。佛法说我们的身体为「五蕴身」,是从色、受、想、行、识五种因素合组而成的。色是属於物质方面的色法,受想行识是属於精神方面的心法,由於物质与精神两方面的集合,才有这个身体,才成为一个有知觉的人。但组成色法的原质,是地、水、火、风四大要素。地属坚性,如我们身体中的骨节皮肉;水属湿 性,如身体循流的血液如小便;火属暖性,如身体中的温暖热度;风属动性, 如身体中的气息呼吸。所以说离了四大的缘合,便没有了这具身体。但身体既 由四大合成,在四大之中如有一大失调,即觉百病丛生,如筋骨痛,即地大失 调,血液中毒,即水大失调,热度高,即火大失调,气喘即风大失调,这都是 身体上的病痛。现代自从科学发明,对於我们身体上的痛,医学上,都有特定 的名词。如脑有脑病,很多人死於脑冲血。肺有肺病,胃有胃病,心有心脏病 等,亦是一样,所谓「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从这句俗话里,也可以想见人 身病痛之多了。      
    二,内在的心病,这是心灵上或精神上的疾病,属於心理的。普通心理学 上,亦说到我们人生在精神上受刺激,或因他种疾病,使心理变态,都会闹出 许多精神病来;但在佛法中的唯识学上,把我们精神心理上生出来的病,分析 得比普通心理学更为清楚。这种心理上的病,换句话说就是烦恼病。这烦恼病 有二类:      
    A、根本烦恼有六种:贪、瞠、痴、慢、疑、恶见。      
    B、随烦恼有二 十种:忿、恨、恼、覆、诳、谄、骄、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 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这二十种,都是随逐贪等六种根本烦 恼而起的枝末烦恼,所以叫做「随烦恼」。这些烦恼都是从我们心理不正常而 生起的毛病,亦可以叫它做心病。
    我们对於生理的或心理的病,应该怎样来疗治呢?从佛法讲,可以「物药 」与「法药」来疗治,即以物药来治身体上所生起的病,以法药来治心理上生 起的病,其理如下:      
    一,以物药治身病:普通物药的来源,是从植物、动物、矿物中采取的, 如西药多采动物的精血液体,矿物的元素以及植物都可以治病;尤其是现代科 学昌明,仪器发达,什 病都可把它治好,即如三期肺痨,亦可有办法医好。 所以各位中即使有肺痨病,也不必担心,现有医生看护,又在这山青水秀的海 岛上,吸收自然界的清新空气,应该自己安慰自己,身体一定可以恢复健康的 。在我国治病,多用中药。中药的原料,多采用植物的草本,如云苓、当归、 白芍、淮山等。亦有动物矿物的,如鹿茸、龙骨、虎胶、硫黄、自然铜、滑石 、石膏。我们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若经医生制成丸散、膏、丹的药品,那 里面就带点神秘性,只有医生自己知道,他人及患者都不晓得那里面是甚 药 ,但只要你肯照医生的吩咐吃下去,都可以把病治愈的。      
    二,以法药治心病:平常说:心病还须心药医,这句话是偏谈一种心理作 用,其实说心药能完全治好心病,是大有问题的。心药不能治心病,同时药物 亦不能治愈心理上的病,所以要治愈人生心理上的病,必须用佛法的法药了。 法药的种类,不出经、律、论。它里面所诠显的理法,是五戒、十善、五乘、 三乘、一乘。这些佛法,好像医生开制的药方,是明显的方法,大家可以研究的显教:还有一种陀罗尼的秘方,是属於密教的咒语,不须研究了解它的意义 ,只要你肯诚心地照梵音持诵,亦可治愈你的毛病。好像丸散膏丹的配制,只 有医生知道,病患者是不知道的,但你若照医生嘱服饮,自然能治愈你的毛病的。      
    像前面所讲的,人类心理上的贪瞠痴等根本的烦恼病,须依佛法的五戒、 十善、戒定慧等法药,才可治愈,世间的学说,多不能疗治人类这种根本的症 结。现在世界多战争,没有一日太平,以强凌弱,以众暴寡,就因许多争权夺 利者,贪瞠痴等心病在作祟,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一个人若缺乏健全的心 理,也不算是一个健康的人。何况已经有病的人,那不论在肉体上,或精神上 ,自然愈加痛苦了!况且现在病患者,看来似与战争没有关系,实则直接间接 ,多数还是受了战争的影响,有从生活挣扎的饥饿线上引起病来,有从精神上 受到某种战争的威胁影响而生起病来。所以我们要世界太平,人生减少疾病的 痛苦,还是先要消灭祸乱,而祸乱的根本,又多是从人类贪瞠痴等心病而起, 因此唯有依佛教的法药来医治贪瞠痴等心病,才是澄本清原的救济法,世间的 物药治病,不过是治标的方法而已。      
    又佛教每说众生都是在病态中,是指的「业障病」。不论身病或心病,都 是从罪业的因缘而起的,这些罪业的造成,亦由於贪瞠痴等根本烦恼,故要彻 底澄清病源,亦须先截断贪瞠痴的毒流,才会走上人生真实康健的道路。



                                  佛教对於病人的看法

                                                                                在马来亚威省木蔻山般若院欢迎会为病友讲

      今天到贵院来参观,承各位热诚的欢迎,殊为感激!贵院和国家医院,都设立在这个山明水秀的海岛上,大自然界的景色非常幽美,各位能生活在这种环境里,即使有病,还是比较幸运的!我们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生病的人,得不到医生的看护,没有好环境疗养,在苦难中抱憾死去,真不知有多少;而现在各位住在这里,既有名医看护,又有好环境以供疗养,在这点上,各位应引以自慰,先使自己的心神怡悦,那 肉体上的痛,亦会逐渐康复。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在各位的意思,是来说法;而我们的意思,是来向各位慰问,即使是说法,所说的这些法,亦离不了慰问的意思。慰问,可为人间带来一点温暖,完全是从人类同情心出发的,这在佛教中,可说是慈悲。一个佛教徒,见到众生有疾苦,有机会必须加以慰问的。世间人,对於慰问这件事,节目亦很繁多:有为奋身卫国的义士而加以慰问;有为文化教育的服务者而加以慰问;有为努力社会各种事业的辛劳者而加以慰问:其他种种的慰劳或慰 问,应有尽有,而终不及以慰问病患的疾苦者为最需要!因病者的心情是孤寂 的,是孤独的,所以他很需要人类间的温暖,来作同情的慰问。一个人平时的 心情无论如何孤僻,或不喜欢多交朋友,不欢喜朋友来看他,但一旦疾病缠身 ,辗转床席之间,那时就很盼望有人来看他。见到人来看他,他的心里终是感 到欣慰的。在这点上,读过佛经的人,常常见到佛屡教诫弟子,叫他们多向病 者问疾,多伸出温暖的手,共援助患者,可见佛教对於病人,是很重视的。      
    佛尝教他的弟子们修福,要向八种福田中求福。这八种福田的名目,出在 梵纲经中,但有三家说法不同,一依天台诸师的梵纲经疏解释,八福田是:一 佛、二圣、三得戒师,四教授师、五僧、六父、七母、八病人。以佛、圣人、 僧为敬田,以恭敬故而生福;得戒本师、教授 黎、父母为恩田,为报恩故而 生福;以病人为悲田,以悲悯同情故而生福。二依贤首诸师梵网戒疏所列的八 种福田是:一造旷路美井,二造水路桥梁,三平治险路,四孝事父母,五供养 沙门,六供给病人,七救济苦厄,人设无遮大会。这八种,亦是学佛的人应修 的福行,以此为种福之田。三依其他诸处说法,以佛法僧三宝为三福田,合父 母、师僧、贫穷、病人、畜生五种为八福田。上面说的三种八福田中,都把病 人列为福田之一,可见佛法对於病人的看法,是特别重视的。梵网经中且说: 「八福田中,以看病福田为第一福田。」因此知道佛教对病者的慰问,亦是自己的一种责任。      
    至於佛教中说到生病的人,因病的浅深程度有别,亦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 、像我们普通的人类,以佛教看来,有病的人固然已在生病,就是没有病的人 ,平时也通身是病,只是自己觉察不到,要到病在身体上发作出来,才知道自 己在生病了,其实呢,他的身体未病时,他的心理无时不在贪瞠痴烦恼的疾病 中。二、佛教中有一种声闻罗汉的小乘人,他已断了三界内的见思烦恼的病, 但三界外的无明烦恼的病,都未疗治,所以依佛教看来,仍是病人。三、佛教 中有一种菩萨的大乘人,他不但断除见思烦恼的病,也断除无明烦恼的病,只 是没有彻底究竟,还不能说是完全健美的人,有时仍不免有病态的。四、唯有 成了佛,烦恼病尽,智德圆满,人格完成,才可称为人生最健美的,一个无病 的人。      
    在佛教中,有些佛或菩萨,本来已是无病的人,但为救度众生??即是那 些在迷不觉的人,他自己有时会「示现有疾」。这示疾不同普通人有时不肯做 事,装作有病,或如小孩子们偷懒不上学,推说自己有病。这些可说是装病, 是一种「伪病」;佛菩萨的「示疾」,完全不同这种意义。像维摩经中说的维 摩居士,他本来是一个无疾的人,但为了度人的方便,示现有疾,他说他患疾 的原因是:「从痴有爱,即我病生」。「众生生病从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 我病」。这都是说明「众生病故菩萨病」的道理。同时由於他的示疾,引了好多人来问疾,来安慰他,他却乘此机会大说其法。他既因病说法,所以所说的 法,还是与病有关,而病是从身体上来的,所以做说:「是身无常、无强、无 力、无怪、速朽之法,不可信也。为苦、为恼,众病所集。……是身如聚沫, 不可撮摩。……是身不净,秽恶充满……诸仁者!此可厌恶,当乐佛身」!这 是说明我们的身体,是众苦所集,秽恶不净,所以时常会生病,是最可厌患的 ,我们要清净无病的,那就要「当乐佛身」,因佛身是金刚不坏的,无量清净 的智德斯聚,故前面曾说佛是人生最健美的男子。我们现在只须看看一般佛寺 里所塑的佛像,宝相庄严,也可以想见佛的健美了。

TOP

续 9





       佛的身是无病的,可羡慕的,因此不但有病的人应常念佛,步式佛,向佛学习,就是一般自己认为无病的人,亦应常念佛的功德智慧,使自己的三业清净,善根增长,智德所聚,将来成一个健美的人。各位现在在养病,正好利用这空暇的时间,来多做佛学上的修养工夫,使自己的心地渐渐清明,趋於平和自在,从心灵上先获得解脱,则身体上的病痛,便渐渐消灭,精神就可回复康宁。平常说:「病後始知身是苦,健时多为别人忙」。所以希望各位现在要多多地为自己忙,为自己求快乐,从而走向光明的大道。






                                                                                                                   素食与人生
  
                            在星洲观音素食馆开张致词

  
    我们很高兴,今天新春时候,在新加坡又多添一间素食馆,给予素食者的方便;而这间素食馆的位置,适在商业繁盛区的四马路,隔邻还有一间香火兴旺的观音堂,香客们在烧香礼拜後出来吃一顿丰富的素餐,精神一定十分爽利。这对於提倡素食,已获得其「地利」和「天时」的适宜,加以东主何先生伉俪,文质彬彬,待人谦让有礼,一团和气,满面春风,充满著「人和」的气氛,其深谋远虑,鸿图大展,亦是意想中的盛事了。

  素食对於人生的裨益,在卫生与道德双方面都有著很大的关系。孔子说:「食色性也,人之大欲存焉」。又说:「民以食为天」。则如饮食是人生所需要的,为了保养身体,延长寿命,必须供给身体以需要的物质营养,始能使身体保持各部组织之功能,藉以增进健康。但在食品中具有营养的物质,如矿物质、维他命、蛋白质、脂肪和炭水化合物等,据现代医生的研究,莫不来自植物界,故植物实为人类营养之直接来源。蔬菜、豆类、香菰等都富於维他命素的资养料,且容易消化,极合卫生保健;而肉食反给予身体健康以不利的影响。西医常说:人们如自肉食中取得营养,有引起各种疾病的危险,其原因有多种:
   (一)因肉内含有毒的液体,其毒素来自死动物的血液,病菌和浓汁。
   (二)因动物受屠杀时因恐惧而分泌出有毒性的物质。
   (三)因动物一死,立即腐败分解产生细菌。此细菌不易烹煮杀除,因肉类有很好的隔热作用,不易煮透,纵使煮透,能将细菌除灭,其遗毒仍在肉中。
   (四)因供肉用的动物,多数带有疾病,亦可能因它的生活环境不好而染有寄生虫,食之於身体极为不利。
   (五)因动物脂肪含有胆固醇,食之可致心脏冠状动脉疾病。
   (六)因动物脂肪积於肠管内壁,妨碍吸收钙质,食之可致消化迟滞。如上所举六种,皆有损於康健而非有益於营养;反之素食清洁卫生,有益脏俯,食之实可以却病延年而益寿。在GeoffreyL.Rudd.所著的「素食谈」中说:「自远古以来,世界许多睿智的学者思想家,多崇奉素食。古埃及的长老们禁止食肉。婆罗门教、耆那教、拜火教、佛教、乃至许多ji 督教徒,都认为生命为神圣不可侵犯,并认为不可因自己的生活而损伤他物之生命。在东方世界中,基於伦理观念,素食已有数千年历史。在西方,自西元前八世纪,素食就被许多希腊哲学家和早期的ji 督教神父们所推重。近人如牛顿、甘地、萧伯纳等皆认为肉食对於智力的发达并非必要」。这可见素食不但卫生延年,且可以使人清心寡欲,益脑醒智。放在现代的知识界中,有许多人感到有提倡素食的必要。远在四十年前,中国女词人吕碧城,和许多国际名流学者,已在瑞士和维也纳等国家,召开素食大会,提倡素食运动。活到九十多岁的学者李石曾,就是当时与吕碧城等提倡素食运动的健者。他们提倡素食,并主张保护动物,不许虐待牲畜,当时曾引起欧美人士的注意,几乎造成了一种素食的风气。有好多天主教办的医院,都实行素食,这对病人有益,那些医生、护士们亦多吃素。如现在的「槟城疗养院」,是天主教办的,其中的院长、医生、护士和病患者,都是用素食的。因此,有许多曾经受科学洗礼的医生,对素食早已另眼相看,认为许多癌症、顽疾,都是多吃不卫生的牛排、牛肉乾等硬质不洁的食物而引起的,所以他们为保持肠胃消化,脏腑清洁,常劝人多素食。同时也认为素食中含蛋白质、纤维质的素菜很多,如黄豆、马铃薯、蕃茄、红萝卜、面筋、波菜、牛奶以至牛油(Butter)、牛奶油(Cheese)等都富於维他命和脂肪质的,吃了不但不伤脏腑,抑且富於营养,使人精力充沛。如近年的奥林匹克世运游泳冠军茂林罗斯(MurrayRose),是素食的运动员,一九五六年在世运会赢得三块游泳金牌,泳术名震全球,而其素食的习惯,亦为世所共知。据谓罗氏自两岁开始素食,从未间断,而其游泳不但速度惊人,且耐久力特强,这都是素食给他的好处。还有一个运动员基洛,在一九五七年参加北路二十小时赛跑,获得冠军,他亦是吃长素的,更证明素食对於体力是有益的。有些人说,吃素的人营养不够,面黄肌瘦;也有人说,癌症顽疾的人,都是肉食的多。其实是吃素者精壮力健的很多,已如上述;而肉食的人也不是个个都有癌症顽疾,重要的是在营养与修养两方面有调理。有营养与修养的人,自然健康长命的多;相反的,你不讲修养,只讲营养,更不讲卫生,一味「么罗」(闽语贪吃),做个「为食鬼」(粤语),那纵使你牛排猪骨啃得更多,也不会长命的。古贤说:「吃饭少三口,饭後百步走,娶个老婆丑,活到九十九」。这是中国人的科学经验,颇有道理,也证明体健寿长,不可胡乱多食,以求营养,宜多素食,更要修养!至於素食在道德方面,对於人类的贡献自然更多更大。实行素食,可使人不作屠杀的兽性行为,减少社会的斗争成分,增加世界的和平力量。中国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因「有生者,皆不欲其死」,这是消极的提倡戒杀;到了佛教,不但消极地主张不杀,还要慈悲积极地提倡素食、护生、以及放生。如果每一个人,都养成素食护生,戒杀放生的慈悲普爱的精神,便可使这个世界息灭战争,而趋於和平的景象。愿云禅师诗云:「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这是从因果的据点,重视戒杀,提倡素食,描写得很深刻。因此,我们对於多设一间素食馆的心情,是非常忻的!星加坡是佛教兴盛的区域,信徒甚多,但素食馆现在只不过有佛世界等三两家;而香港九龙却有三十多间素菜馆,自然那边信佛吃素的人更多,而提倡素食的热情,自然亦更奔放。因此,我希望在座嘉宾,由於东南亚素食馆今天开幕,更引起素食的兴趣,以及提倡素食的热情,实行多吃素菜,使自己保健益寿,活多几年,假借修真,多做一些修养的工夫。同时,对於那些黩武好斗、不知戒杀放生、素食护生为何义的人们,也希望他们能够改过改过迁善,戒杀护生,那不是也有意义吗?


                                   ------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