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华严三圣的意义

华严三圣的意义

华严三圣的意义

在华严经中,以“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来襄辅“毗卢遮那佛”的教化, 而将此三者合称为“华严三圣”。当我们将错误的观念与行为破除,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与行为后, 会拥有完整的人格与德行, 也才能成就毗卢遮那光明遍照的境界。换言之,以文殊之极智,融合普贤之体性, 方成毗卢遮那之境界, 所以华严宗即以此认定“本体为主, 轨则为辅”, 因此即“以普贤为长子, 文殊为庶男”称之。


以文殊智慧为导引,以普贤体性为目标
在修持法门上, 以文殊、普贤为本尊系统的法门中有一大原则, 就是“以文殊之智慧为导引, 以普贤之体性为目标”。 这当中有两种方法:
1、 以文殊师利为本尊。
以文殊的智慧为导引, 而契证普贤的法界体性。
2、 以普贤菩萨为本尊。
以普贤的法界体性为目标, 而契证文殊之智慧、普贤的法界体性。

就华严经的结构分析,文殊和普贤自成一别的系统:

文 殊 系 统
文殊代表的是“能证之教”或“能成之道”。这系统主要重点在“历练成就之志”及“指导成就之方”。因此其所彰显者,主要属于成就之过程、次第及阶次。故文殊之德,对行者而言,则在于心志的淬炼、心路的历程、心性的彰显、以及心地的成长与转化。所以行者重在“转八识成四智”、“转烦恼成菩提”等转化工夫上。若约法门言,则着重在“教法”,教法乃指“觉悟的教育训练方法”。即华严经中的六位俢证之“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观。

普 贤 系 统
普贤代表的是“所证之境”或“所成之果”。
这系统主要的重点在“法界体性的彰显”及陈述“佛果标的之境界”。 因此,普贤所彰显的是属于“法界的本来面目”或称为“修行最后的目标景象”。故普贤之德,约行者言,则在明白“心性”眼前的境界,即目前的“心地”是属于何种层次,继之又该如何奋进才能更上一层楼,乃至达于最究竟的“佛境”。而将华严三圣圆融的思想发展出去,就衍伸出“西方三圣”、 “东方三圣”、“娑婆三圣”等等。例如西方三圣即是由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 融合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则成就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无量寿。所以,当我们进入佛寺,礼拜三圣时,要能感受其所代表的真实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