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封向家人介绍佛教的信】

【一封向家人介绍佛教的信】

【简介:这封信是一位学佛者写给自己家人的信,起因是该作者的爷爷因为身体长期不好,作者就劝其念佛,并寄去一套《和谐拯救危机》的光碟介绍佛教,但是作者的家人并没有接受作者的建议,反而坚持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是消极、有害的,他的三叔还因为此事几乎和他发生了争吵,想劝阻他学佛。因此作者根据自己学佛两年多来的认知,结合他自己家里和他在社会中遇到的各种情况,给他的三叔写下了此信。本信适合于不太了解佛教的人阅读,以此理解佛教的基本思想,消除长久以来人们对于佛教的误解。作者主要从调伏心性、改造命运的角度,向家人介绍了佛教,并在信中谈到了自己的职业观和家庭观等,现发布出来供同修们批评和参考,如有意见和建议,欢迎联系原作者:Aretego@Gmail.com


三叔您好,前段时间因为学佛的问题和您产生了一些误会,在电话里引起了争论,为了避免以后再出现这种不愉快的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向你们简单的谈谈我的一些想法。我所了解的佛教和你们所批评的佛教有很大差别,大概是这样一回事:


佛是“佛陀”的简称,佛陀是印度梵文的音译(音译就是把它的原始读音用汉字记录下来,不涉及它的真实含义,就好比“沙发”是英文sofa的音译,真实含义是指“长椅”),佛陀的真实含义是指“觉悟了的人”,他彻底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所以被尊称为“佛陀”。佛陀用他觉悟出来的道理对那些还没有觉悟的人进行教化,就形成佛教。佛不是神,也不是其他宗教的上帝,他是一个人。所以,佛教是无神论,不认为有外在的、控制我们命运的神,而是命运掌握在每个人自己手里,关键在于我们怎么去认识自己的命运,如果认识不正确,当然就无法改变命运。简单的说,佛教就是通过教育人们如何处理好三种关系,以最终掌握自己的命运:第一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这是处理后面两种关系的基础;第二是自己和他人的关系;第三是自己与整个世界、宇宙的关系。


先谈第一点,怎样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人的一生大都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出生、衰老、得病、死亡,从古至今无一例外,我们也不例外。有的人出生环境好一点,比较富有,又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家庭也幸福;有的人则生而贫穷,受不到教育,乃至还会残疾、家庭破裂甚至无家可归。这些事情有的我们可以控制,有的根本无法控制,比如生、老、病、死。回顾自己的一生,人们所作的每一件事情,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习惯、欲望和情绪的推动下所作出来的。不同的情绪和习惯,产生了不同的性格,再配合不同的外在环境,就形成了人们种种不同的命运。如果一个人如果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必须先改变自己的习惯,就是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调伏自己的心性。这个控制情绪、调伏心性的过程,就是常说的“调心”。基本上,我们所有的问题都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要从“调伏心性”开始。一个人如果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就能体现出常说的做人境界的高低。


怎样才能有效地调伏心性、控制自己的情绪呢?大概来讲主要有两种情绪需要控制:贪婪心和嗔恨心。见到一个东西不去贪爱、见到不满意的人或事不起嗔恨,才叫做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例如有些身居高官的人,利用职务之便,做的那些贪污受贿、包养二奶之类的事情,不就是贪爱金钱和女色吗?最后的结果就是身败名裂,害了自己也害了家人,就算没有被抓住,他们自己也是心知肚明;有些人喜欢喝酒,喝了酒之后情绪不受控制,遇到一点的事情就大动肝火,甚至打得头破血流,这不就是嗔恨心在作怪吗?而且那些平时性格暴躁的人也总是容易与人产生矛盾,处理不好人际关系,这种人如何能够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所以贪爱和嗔恨这两种情绪是我们主要需要控制的,也是我们改变自己命运的出发点。打个简单比方,一个人在贪欲旺盛或者怒火中烧等情绪不稳定的时候,连下象棋都会昏招迭出、连连失误,何况是开车、管理货物这些带有危险性、特别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事情?还有坐办公室上班、上课,都更加需要专注和谨慎,不控制自己的情绪怎么行?再比如,如果我们不熬夜上网、看电视,也不打牌、喝酒到半夜,做到早睡早起,身体才能保持健康,然后才有精力上学和工作,如果情绪控制不住,任意妄为,又怎么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呢?


这些说起来都不是什么深奥的道理,只是我们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也就没法形成这些良好的习惯,往往搞到自己一身的病,等到老的时候那就更不用说了,如果要等老的时候再来恢复调理,恐怕已经来不及。所以最好要在年轻的时候意志力强,及早学会调伏心性、控制自己情绪,这样就能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自己和自己做朋友,也才能真正的关心自己。这是一切成功的基础,也是改造命运的基础。佛教的几乎所有道理都建立在调心的基础上,调伏好心性才能做到专注,只有专注才能卓越。


在调伏心性、控制自身情绪的基础上,再谈怎么样处理第二种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很多人都看过《增广贤文》、《三字经》这些古人的智慧总结,但是基本上道理是道理、我们是我们,这些道理很难落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就发挥不了作用、处理不好人际关系。什么原因?说到底还是情绪控制不住。境界现前的时候,该贪的还是贪,该怒的还是怒,把那些古训都抛到了脑后,如此一来,人际关系当然没法改善,这样的人生如何能够成功?只有当很好的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心态调整地到位,并且富有包容心,不随意发火,这样才能很好的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乃至于陌生人和一切有感情的生命等。这不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伎俩,因为没有贪心,关心他人也就不求回报,才能拿得起、放得下,做到自然而然,这就是和谐的开端。你们常常好意地提醒我说搞政治要懂得耍心机、用手腕,否则怕我在外面吃亏上当,其实这些说法是有待商榷的。要说玩弄心计,其实比我有权势、有能力的人多得是,那能玩弄到什么时候为止?而且别人都不傻,我们干什么别人其实都很清楚,根本没必要搞那些花样,骗来骗去都是骗自己。那些吃亏上当的人,大都是爱贪小便宜,或者是性格暴躁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真是做到拿得起、放得下的人,确实是不多。另一方面,靠耍心计谋得的利益,就好比偷来的钱一样,花起来心里都不安,有什么意思?难道你们愿意和整天专门耍心计的人生活在一起吗?所以这些都是不必要的担心。如果一个工作或单位,非得靠耍心计才能待下去,那么这个工作不要也罢,这和靠偷东西维生没什么区别,说不定换个工作能过得更好。其实这些话都轮不到我来给你们讲,你们的人生经验比我丰富,应该是你们来教育我,我这只是用事例来论证控制情绪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让你们消除对佛教的误解。如果没有贪心和嗔心,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自然就能真诚地关心自己的家人、朋友、同事,这样一来,与人交往的动机原本就不是为了求得回报,也不会刻意去讨好谁,当然也就不必担心得与失的问题,这样就能专注地做好本职工作。这和你们常常叮嘱我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处事原则也不矛盾,这都只是做人的本份而已。


很多人把佛教这种调伏心性、控制情绪的方法用在处理人际关系中时,就误解为消极避世、懦弱退缩,其实佛陀也没有说过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任人宰割,对于那些没法讲道理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暂时保持距离、不发生联系;如果实在避免不了碰到了,也应该在沉着冷静的心态中妥善地处理好冲突,不要由于情绪的失控而把事态弄得不可收拾。既不退缩、也不张扬,必要的扬善去恶本身就是一种“中道”的智慧,这个道理在《了凡四训》里面也都讲得很清楚,我推荐三叔看过。中道智慧必须是在心态非常冷静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来,如果情绪不受控制,又如何能运用这种大智慧?这种中道智慧就是一种修养水平的体现,展示的是一种优雅的境界,也是每个人本来都具有的能力,只是我们的贪婪与嗔恨的情绪蒙蔽了这种本有的智慧,这也是佛教为什么强调要“调伏心性”的原因:心性一旦被调伏,本有的大智慧自然就会显现,人际关系就能处理得恰到好处。但是如果悟性不够,理解不了这套深刻的道理,学佛也许就会走偏,那就不是“中道”了,这也是佛教容易被人误解的原因,因为佛教的道理讲得比较深奥,如果理解了它,就知道它是非常活泼和积极向上的,没有任何消极和迷信,但是需要一定的智慧、善根和深入思考,才能真正理解。


有了这种对于“中道智慧”的了知,然后进一步,在这种良好的心态和温和的情绪下,我们了解到世界形成的原因以及宇宙运行的规律,最终就能掌握人类自己的命运。包括战争冲突、贫富差距、环境污染、社会犯罪等问题,这些都是可以改变的,这就是处理好第三种关系:自己与整个世界和宇宙的关系。而这必然是建立在前两种关系处理好的基础之上。所以中国古人讲:先修身,后齐家,再来治国,最后平天下,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来。如果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修养不高,连人际关系和家庭的问题都处理不好,更何谈处理国家大事、平定天下?道理也就在这里,一切问题的解决先要从自己身上入手。


关于世界的形成、宇宙的运行规律,佛教谈得比较复杂,我的知识浅薄,没有办法三言两语给你们说清楚,只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谈谈最主要的因果律。佛教谈的因果律和民间常说的因果报应并不完全相同。佛教谈的因果律是“因-缘-果”律的简称,因就是原因,好比种西瓜需种子作为“因”,“缘”就是各种条件,好比种子的成长需要的阳光、肥料等,“果”是最后的果实。西瓜从播种到中间的成长到最后的结果,都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过程,缺少其中一个环节都不能得到最后的西瓜。把这个道理引申到日常生活中,就得到这样一个佛陀的教导: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必须有好的因和缘,我们不能指望通过坏的因缘得到好的结果。所谓坏的因缘包括发心是不是纯正、方法是不是合理。如果我们带着贪婪或嗔恨的动机与手段去做一件事情,恐怕就不会得到好的结果。以盖房子为例,如果我们要想得到一栋美观实用的房子,首先必须要有盖好房子的动机,这是原因,然后还要有规划好的图纸、合格的施工队、充沛的资金,这些都是外缘,最后才能得到房子。整个环节都是密切联系的,如果其中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那么房子就盖不成。比如,要是发现盖房子的钱不够,就去偷、去抢、去贪污,就等于是种下了不善的因,那么就算拿些钱盖好了房子,也不能说得到了好的结果,就像一杯纯净的牛奶里面滴了一滴农药就没法再喝,将来一旦被发觉,房子恐怕也会被没收,就算没有被发现,盖房子的人自己心里也是很清楚这房子是怎么来的,他获得金钱的行为完全是情绪失控的体现,已经伤害了自己的本性和人格,甚至这种情绪的延伸还会伤害他身边的家人朋友,不论怎样,后患都会无穷。


引申开来,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不幸的结果,不管是贫穷还是身体得病、家庭不幸,如果仔细思维就知道,根本就不是某个神在考验他或者惩罚他,更不是佛菩萨要怪罪他,而是他自己曾经种下了不善的原因,只是他自己也许不记得了,如同我们甚至都不记得自己上个月做过的每件事情一样。但机缘一旦成熟,就要承受不善的结果,如此而已,并不神秘。民间说的善恶报应也是这个道理,但大多忽略了“缘”(外在条件),只谈因和果,所以说服力不强,最后容易流于迷信。如果要深入谈因果,就涉及到三世因果的问题,这个暂不多谈。


所以佛陀教导说,我们时刻都要谨慎对待自己的起心动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不被污染。如果任由自己的贪婪和嗔恨发展,最后恐怕不仅会伤害自己,也会殃及身边的家人朋友,那个时候再来求神拜佛、哭天喊地就晚了。说到底,还是要回到第一条:控制自己的情绪、调伏心性,自己跟自己搞好关系,要从心地上下功夫,提高做人的境界和修养水平,了知宇宙运行的因果规律,最后才能真正关心自己所处的世界,否则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恐怕只是一句空话。


    调伏心性、深信因果,是佛陀整个教法展开的基础,也是掌握自己命运的基本出发点;其实离开这个原则,我们也没法做任何事情,因为人们的所有日常行为都是建立在心性的运转和“因-缘-果”律的基础上的,一旦了解,就知道佛教并不神秘。真正深信因果律的人,会比一般人更加精进的努力工作和学习,也会比一般人更加谨慎和真诚,因为根据因果律,天下从来就没有白来的午餐,所有的收获都必须来自事先的耕耘,要想有好的结果,就必须有好的发心和行动,要改变命运同样也必须遵循因果律,任意胡来是绝对害了自己,消极颓废同样也不可取;如果靠着投机取巧、昧着良心做事,就算有收获其实也只是自己曾经已经种下过善因,但是同时却又给自己种下了无穷的后患,这完全是得不偿失的。根据因果律就可以知道,那些非常风光和成功的人士,无不是曾经付出过艰辛的劳动,我们不需要过分关注明星和富豪的奢侈生活,而应该关注那些正在默默努力的人们,他们才是学习的榜样;甚至就算想成佛,也必须先种下成佛的因缘,因果律就是如此公平。

TOP

调伏心性、深信因果的道理说起来人人都懂,却很难做到,就是因为人们的习气过于强大,不经过系统训练很难改变自己的性格,就像明明知道赌博、喝酒、吸烟不好,却还要忍不住去做一样,有人以“人际交往”为借口放纵自己赌博、喝酒的贪习,殊不知将来生病开刀的时候,这些“人情”可帮不上什么忙。我们安静的坐下来,闭眼观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自己的情绪几乎完全是跟着自己的心在起伏波动,不受半点控制,因为心里面什么乱七八糟的的念头都有,于是我们也就会做出各种各样的事情,调伏心性、控制情绪谈何容易。

所谓“理可顿悟,事需渐修”,道理很容易能说明白,但要落实它就需要长期的修持。就像武功不是一天就能练成的,心性的调伏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于是佛陀制定了戒律,来帮助人们降伏住粗大的恶习,保护人们不受伤害。最基本的五戒是:不杀生(不恶意杀害包括人和有感情的动物等一切的生命)、不偷盗(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一针一线)、不邪淫(包括婚前同居和婚外恋等都是佛教反对的)、不妄语(恶意的谎言是佛教反对的)、不饮酒(因上瘾而服用酒以及其他麻醉品,容易让情绪失控,与控制情绪的目的背道而驰)。杀、盗、淫、妄、酒这五戒,说起来其实是每个人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控制情绪、调伏心性的基础,但比较难做的恐怕是第一条。人们为了自己的口腹之欲,每天都杀很多有感情的动物,却不知这些动物同样也是会痛苦、是有父母兄弟子女的,一个心态健康的人何忍去去杀害它们?当然佛陀也非常清楚,要人们一下子不吃肉就像要人戒毒一样困难,所以佛教倡导可以先改吃三净肉(不见杀、不闻杀、不为我杀),然后逐步纠正。仔细思考就会知道,佛陀制定戒律并不是为了约束人们,而是为了保护人们,因为整个宇宙的运转是基于简单而严格的因果律,因果律的运作非常残酷,如同战场上横飞的子弹一样不留情面,一旦恶报现前就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比如我们把手指伸进齿轮下面,当然就要被绞断,这没什么可商量的;因果律的运作也是这么无情。日常生活中的因果律运作是比较复杂的,不都是这样直接体现,于是很多人就不信因果,斥之为迷信。要避免恶果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种下恶因,守持五戒就是避免种下恶因的最好方法,也是自我保护的最好方法;已经种下的恶因,就要及时反省忏悔,就像是把种下的种子尽快烧掉。佛陀宣讲了五戒,并不是要每个人都要跑到寺庙里受戒,而是说要尽可能落实在我们的生活中。道理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如果控制不住情绪,又怎么能够守持得住戒律呢?所以这就需要先明白事理,在道理上搞清楚因果律。如果真正的明白了因果律,就应该知道,世界上的所有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没有事情是无缘无故发生的,因此我们没必要有任何看不惯或者愤愤不平的心态,任何不平的心态其实还是贪心和嗔心的体现,也是不明白因果律的表现,最后还会伤害我们自己;所以从另一个方面来讲,真正明白了因果律的人,自然也就能调伏心性、控制好情绪,不起贪嗔之心。如果一个人像小孩子一样,看到好东西就贪爱、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发怒,这其实是心智不成熟的表现,不管这个人的身体发育多么健壮、优美,都只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而已,一个人是否成熟跟财富和权势的多少都无关,只在能否调伏心性;另一方面,就像小孩子哭闹是在迫使自己的父母满足他的目的,这等于是把他的责任和义务推卸到了父母身上,成年人冲着别人发火同样也是这个道理,无非是想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却很少反省自己的过失。一个心智成熟的成年人,基本上应该没有什么脾气,因为一切都是事出有因,事后发怒基本上解决不了问题,应该事先做好准备才对,这才是修养的体现。所以佛教的戒律和因果律也是密切联系的。

戒律看似复杂,其实对普通人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不可告人之事就不要去做,不可做之事连想都不要想”。聪明的人应该吸取他人的种种教训,遵循圣贤的教导,从种种反常的现象中知道因果律的无情,护持好自己的身、口、意(行为、语言和意念),不要随意做哪些杀、盗、淫、妄、酒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向佛陀学习,不是神神鬼鬼的搞迷信;就算是真有神鬼,他们也是要依照因果律行事,不是任意胡来,正所谓“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五戒主要是针对在家的居士制定的,因为佛法非常丰富,有的人偏好把佛教落实在日常世俗生活中,有的人则专门出家去修学佛法,就好比有的人是业余自学,有的人专门去学校读书一样。业余学者和在校学习的人所遵守的规则当然不相同。佛陀针对出家人也制定了相应的戒律,最多有两、三百到五百条戒律,包括了不能成家等,这都是为了他们更专注地修学,提醒他们从最细微处护持好自己的言行举止、敬畏因果;在家人当然不必都要遵守这些戒律。但所有这些规则和戒律的目的都是一个:控制情绪、调伏心性,最终能够掌握我们自己的命运,只是针对不同根基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罢了。

再谈谈我以前为什么劝爷爷念佛,这里面也都是有道理的。仅仅守持五戒,并不足以完全调伏我们的心性,也不能完全控制我们的情绪。针对这个问题,佛陀就教导了很多方法,其中有这样一个方法:先把自己的念头都集中在一处,不让它乱跑,就像军队作战之前要先集合好队伍,不能一盘散沙不受指挥。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念一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是音译,含义是致敬、皈命,“阿弥陀”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意思,“南无阿弥陀佛”的含义就是归命无量觉、无量佛,亦即归命于无量寿佛及无量光佛),把自己的念头都集中在这一句佛号上,心就不会散乱;贪心和嗔心一旦升起,可以马上用佛号来对治和消灭。这个方法确实很简单,所以流传非常广泛,电视电影里的僧人也都是开口闭口一句佛号,主要就是这个道理,不理解才会把它当作迷信。当不断的念佛、心念变得集中、注意力变得专注之后,身体的机能就能逐渐恢复正常,这就是念佛能治病的基本道理,这也符合传统医学所讲的“身心合一”原理,当一个人的心理变得祥和且专注时,身体会逐渐恢复正常,如果一个人的心里经常焦躁不安,身体当然就会有影响;而焦虑不安的原因,往往都是贪心和嗔心在作怪。如果不习惯念佛,念其他的也可以,比如念“清凉的晨风”、“灿烂的晚霞”等等……。佛在世的时候,他还教过一个记忆力非常不好的人念“扫帚”来调心,因为他连稍微长一点的句子都记不住,这个人最后也证得了阿罗汉果。所以念佛也并不迷信,不要误解。根据佛教净土宗的说法,念佛还有更深的含义:念佛人除了现世能得到安乐,命终之时还会有阿弥陀佛接引到极乐世界继续修学,直至成佛都不用再受生老病死的轮回之苦。所以能念佛的人,不是一般的有福报。虽然接引到极乐世界的说法超乎了我们日常的想象,但是宇宙之大无奇不有,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能,在古代人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比如载人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在现在看来不也都实现了吗?何况更加不可思议的事情。除了念佛这个法门之外,佛陀在大藏经里面总共讲了八万四千个调伏心性的法门,对治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里面涉及到很多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我也不是都懂,暂不多说。

有人把佛教简单的理解为寺庙、佛像、烧香、拜佛、因果报应,乃至于西游记讲的那些神话故事,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真正的佛法确实比较难讲,一般人又沉不下心来认真看一两本佛经,至于为什么沉不下心来呢?无非是因为情绪不受控制、太过浮躁。一个情绪浮躁的人,连武侠小说都看不下去,何况看佛经。如果不懂道理就去烧香拜佛,当然可说是迷信,但是这里面也不神秘:就像中国人春节和清明的时候祭祀祖坟要烧香、磕头,是为了缅怀自己的祖先,不是什么迷信,去庙里烧香拜佛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老师佛陀曾经给人类教导了许多珍贵的道理,解决了很多人的痛苦。庙里面敲锣打鼓类似于上坟的时候放鞭炮,钟鼓一响是为了提醒大家:时刻要保持正念,不忘控制自己的情绪、调伏心性,不要被贪婪和嗔恨所左右,严格护持基本的戒律,不要伤害任何众生。庙里面的佛像,就是为了便于人们更好的纪念和学习佛陀,好比很多人在自己家里挂一幅祖先的画像一样。我们在寺庙里面看到的佛像都是盘腿正坐、手结定印,这里面也有道理:佛陀的这种特定的坐姿,是告诉人们这是一种很好的控制情绪的方法,以这种姿势坐着,妄念会比较少,心性容易被调伏,正念容易升起,烦恼自然消减,好比练瑜伽体操的人也要保持很多特定的姿势一样;念珠一般是用来提醒人们持戒护心,并可以在念佛和持咒时用来计数;敲木鱼主要是为了提起修行者的注意力,不要昏沉或走神,鼓励精进修行。走进寺庙,处处都有东西可学,不懂的人只是看热闹,甚至诽谤为迷信,这很可惜。佛教是非常讲道理的,也完全符合科学,甚至超越科学。

简单的说,佛陀的整个言传身教都是在劝导人们调伏心性,敬畏因果,尊重生命,最终与整个宇宙世界保持和谐的关系。佛陀就好比一个大医生,而充满烦恼的众生就好比病人,佛陀针对各种症状开出了种种的药方,告诉人们得病的原因、预防的方法和治疗的方法,但是很多人拿着佛陀开出的药方既不做好预防工作,得病之后也不去抓药吃,平时更不愿意按照佛陀劝导的方法调伏心性,反而是贪、嗔、痴旺盛,杀、盗、淫、妄、酒样样不落,丝毫不敬畏因果,非得等到招引来恶报之后,再来求神拜佛,一旦不灵就怪佛菩萨不保佑,说佛教是迷信,怪医生医术不高明,这不是开玩笑吗?佛陀没说他是万能的神,他是证悟了整个宇宙人生的真相,并告诉人们怎么做;如果人们不做那也不是佛陀的错,但是随口诽谤佛教就不是理智者所为了。流传非常广的一部佛经《金刚经》里面,佛陀说得非常清楚:“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向内反省和调伏,只知道向外求神拜佛就是一种邪道。有的人去烧香求保佑,就像是贿赂佛菩萨似的,自己做的坏事却没有惭愧和反省,所以烧香也未必感应;而有的人通过烧香的形式,来和佛陀这样具备完美人格的圣人交流,产生了忏悔之心,清醒了头脑,慢慢的就会走上正轨。真正聪明的人应该学会自我调伏、控制情绪、敬畏因果,人们普遍的劣习是出了问题不知道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想向外攀求、找人帮忙,求不灵的时候就开始诋毁、谩骂圣贤,实在是贪、嗔、痴习气严重。

根据调伏心性、认识因果律的程度不同,佛教里面对不同的修学者起了不同的称谓,就像学校里面有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的不同称谓,佛教里面根据证悟程度的不同,依次是阿罗汉、菩萨、佛,这跟在家或出家没有必然关系,就看个人的领悟水平和勤奋程度。汉地最出名的菩萨应该是观世音菩萨,他在佛教里面是慈悲的代表,我们经常说一个人菩萨心肠,往往是说这个人心地非常慈悲,无私的关心帮助别人。“慈”就是给人以快乐,就像父母带自己的孩子去公园玩,让他快乐一样,但是含义更深;“悲”就是救拔痛苦,就像父母想尽办法给自己的子女治病除苦一样,但还有更深的含义。“慈悲”合起来就是“给予快乐、拔除痛苦”的意思。但是没有能力,又怎么帮助别人呢?所以还是要从自己努力做起。

为什么一般人对佛菩萨的慈悲带有一种怀疑、讥讽乃至恶意诽谤的心态呢?这并不难理解,因为一般人都只守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生怕别人占自己的便宜,还总想多占一点别人的便宜、多拿一点公用的财物,其实这都是贪心,而根据因果律,恶习必定会带来恶果。一般人居于这种自私的心量,当然没法体会佛菩萨无量的慈悲心,更想不到要去关心别人,还总是防着别人;如果整个社会都陷入这种自私的心态,那才真是黑暗时代的到来……聪明的人不是光要求别人怎么做,而是自己反省、自己时刻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是不是贪、嗔、痴旺盛,看看自己是不是杀盗淫妄酒样样俱全,否则我们也没有资格评判和教育别人;如果我们自己做好了,也就不会愤怒那些无知的、不信因果的人做什么,因为我们曾经无知做过同样的错事,现在只要言行对得起因果律就行,那些不信因果、常犯五戒的人,也不是真的本性很坏,他们只是因为无知,或是因为不得已的苦衷,就像不懂事的小孩不小心打破家里的花瓶一样,是因为无知,也就是佛教里面讲的“痴”(愚痴)。对于愚痴的人,我们应该升起同情心并在时机合适的时候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提醒,就像提醒不懂事的小孩不要随意玩火,因为我们知道因果律非常残酷,没有人可以躲得掉,一旦火烧到身上再救恐怕就来不及了。如果实在帮不上忙当然就不要勉强,要记得行“中道”。这种对无知者的关心正是一种慈悲的体现,而佛菩萨的慈悲远远超过这个程度,我很难讲得很全面。请问这里面有什么迷信吗?没有。其实慈悲也是做人的本份,当然,一个天天为了吃肉而杀害其他生命的人,就很难说是有慈悲心的。

TOP

最后把佛教里面的一些常见的概念解释一下,主要是皈依、轮回和神通。


皈依的意思是: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好比恋爱中的男女决定永久一起生活时会有结婚的仪式,学佛之人在了解了佛教的义理之后,决定依照佛陀的教导来掌握自己的命运、自度度人,也应该有皈依的仪式,皈依之后的人才是佛教徒或称佛弟子,否则只是佛学爱好者,就像没有结婚的恋人就没有合法的婚姻关系。(佛弟子的称谓比较适当,因为我们称佛陀为本师;有些人将佛教理解为有神论的宗教后,才将佛弟子称为佛教徒,其他人则也借用这种说法)。在皈依的时候,最好有一位出家师父作为见证人,但不是说只皈依这位僧人、或者一定要拜他为师,因为佛教的皈依主要指皈依佛、法、僧三宝(金刚乘密宗先加一条皈依法师,称为四皈依)。皈依三宝的具体含义是指:尽未来际,皈依正觉佛陀,依佛陀人格为行持模范;尽未来际,皈依无上法典,依法典教理为思想标准;尽未来际,皈依清净僧伽,依清净僧伽为修学道师。从这个皈依的内容中可以看到,一切重在调心,皈依也是表示内心真正接受佛陀教理的一个仪式,不是对某个神灵的迷信和崇拜,皈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向佛陀学习,学习他所教导的调伏自身心性、改变自身命运的方法,直至我们自己也成佛。既然皈依也是为了调伏自己的心性、改变以前的那种向外攀缘的习气,所以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在谈到皈依时,不说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他说“皈依觉,皈依正,皈依净”,然后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佛是自性觉,从迷惑颠倒回头依自性觉,觉而不迷,这叫皈依佛;法是正知正见,从一切错误的想法、看法回过头来,依自性的正知正见,这叫皈依法;僧是清净的意思,从种种染污回过头来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皈依有无边的利益,有机会应该尽快皈依。佛法修学的总纲领就是觉正净,这叫自性三宝,是我们真正皈依处!


再谈轮回。轮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广义的轮回所描述的是一种情绪反复无常、起伏不定的状态,我们人的情绪时而高兴,时而悲伤,时而焦虑,时而怡悦,总体上就是患得患失、担惊受怕,就这样反反复复没有穷尽,就像笼中的老鼠一样永远在那里打转,一直出不来,所以轮回的众生非常可怜;狭义的轮回是指人死之后神识转世投胎,其实这也是情绪支配下的体现,主要和心的连续性有关。具体可以参考曾经寄给你们的那套光盘,里面关于六道轮回的问题讲得很清楚。从因果律来讲,六道轮回也很好理解:如果送一个小孩去学钢琴,经过长期熏陶他会成为一个音乐家;如果送一个小孩去学杀猪,经过长时间熏习他最后就是屠夫。如果我们不注意调伏心性,而是任由自己的贪、嗔、痴习气蔓延滋长,最后当然会轮回于非常坏的境地。这个不说来世,光看今生都看得出来:那些处境不好的人,多是修养不到位;还有些人凭借曾经的善业积累获得了很多财富,但是不敬畏因果,拿着巨大的财富做下种种杀、盗、淫、妄、酒的恶业,旁人还羡慕得他过得潇洒,殊不知恶因一旦种下,恶报来得就毫不留情。你们的人生经验比我丰富,肯定比我更懂这个道理。我也没有资格教导长辈,只是根据自己的所学来说明深信因果的重要。从这个道理上讲,佛教并不反对人们赚钱享受,如果我们能够合理合法的挣钱,然后慎护身、口、意业,在不犯戒律的情况下,怎么样花钱都没有问题;实际上没有钱的话,也很难去帮助、劝导和教化别人,历史上护持佛教的有很多国王、高官和贵族。因为世间的人非常势利,不是看智慧的多少,主要看财富和权力的大小,很有钱或者有权的人,说话的份量当然很大,教化别人行善除恶自然更容易,所以权力、财富的作用是很大的,而像我这样人微言轻,道理说得再好也没人听,也没资格去教育别人,最多就是听说我弟弟身体不适、情绪烦躁的时候,教他用简单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让他稍微睡个好觉,但就是这点善良的行动,还被人误解为带坏自己的弟弟,可见教化别人是多么困难。如果我是一个非常有权势的人,恐怕就没人会指责我,说不定还要争先恐后跟我学。因此佛教也鼓励精进工作、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以便帮助更多的人解除于无知的痛苦;如果还没有能力帮助别人,就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是非常积极的心态,没有半点消极迷信。关键在于不要因为有钱或有权而增长自己的贪、嗔、痴习气,恣意妄为,最后给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带来种种恶果。


顺便谈一谈你们一直所关心我的成家的问题。相信你们也很清楚,很多家庭不和睦,往往都是夫妻双方或者其中的一个贪心旺盛或者脾气暴躁的缘故,而且大部分都是因为经济问题而产生矛盾,说到底也是不知道财富的来源和怎么支配财富,也不知道怎么处理好人际关系,所以才产生种种五花八门的矛盾。所以我是不想随便找一个不了解的对象,最后弄得矛盾不断、心身疲惫,如果总是随随便便就轻信别人的介绍,而根本不了解对方的人品习气,最后出了问题是介绍人负责还是我自己负责呢?所以真正明白事理的对象,只能可遇不可求,缘分来了自然就来了,强求也没用;你们根本用不着因为这种事情来替我操心,如果要关心,也应该是关心我对于做人的道理是不是都通透、修养水平是不是在提高。


最后是关于神通的问题。你们对于神通的主要了解应该是来自于西游记等影视作品里面所描述的佛菩萨、神仙的广DA法力,然后因为不了解神通的来源和本质,就把神通当作迷信,继而就认为佛教也是迷信,这也不是理智者作应为的。神通在佛教里主要是修习禅定的副产物,禅定与念佛一样,也是调伏心性、控制情绪的一种方法,当身心进入高度合一的禅定状态时,能激发人体的很多潜在能力,身体也能受到心的高度控制,然后就能做出种种超乎寻常的事情,这就是神通的本质。但是佛教强调的是增长智慧和慈悲,不是要学神通。这就好比一个锅炉工在烧炭炼钢时,因为炉火非常旺盛,所以旁边的一杯凉茶也顺便被烤热了,但是他烧锅炉的本意不是为了喝热茶。烧炭的行为就好比我们在时时刻刻提起正念、调伏心性、控制情绪,目的是为了得到有用的钢——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慈悲,能够自助助人;而神通就是那杯被烤热的凉茶,是副产物。基本上气功也大多是修禅定得来的,所以气功能治病道理就在这里。因为神通是一种超乎寻常的能力,所以使用者非常谨慎,否则一旦造下恶业,那恶报可就更加严重。我们一般看不到有神通的人,是因为现代人非常贪婪,即使有神通的人也不会随意显露,以免给自己带来无尽的麻烦和后患,越是懂这些的人,越是知道因果律的可怕,所以更加严格的持戒。其实现在的电话、飞机和互联网,在古代人看来就是神通,但这有什么了不起的呢?现代人的智慧和慈悲并没有增加多少,光增长一点小聪明,利用这些高科技做坏事的也多了,人心更乱。现在我们了解了神通的本质,就知道它不是迷信,也犯不着去刻意关注它或诋毁它。总得来说一句话,佛教就是佛陀教育我们怎么做人的方法,归纳起来就是处理好三种关系,出发点就是要调伏心性、控制情绪、深信因果、关爱生命、和谐各种关系,最终从生老病死的轮回苦海中解脱,达到掌握自己命运的目的。所以佛教也称佛陀为“本师”,是最根本的老师,教导了最伟大的真理。可见佛教不只是“劝人向善”这么简单,要是这么简单,我们从中学里请一个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来给大家上上课就可以了,为什么佛教还能存在几千年?佛法的根本在于“调心”,若不懂得调伏心性,所行的善也大多是伪善,或者并不够真诚,最后还可能会引发烦恼和无穷后患。


实在很抱歉,我作为一个后学晚辈,竟在自己的长辈面前卖弄了这么多做人的道理,本来我的知识浅薄,又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实在没资格向别人讲这些大道理,因为我自己也做得不够好,哪有资格去教育别人?但是你们非常关心我,看了我寄给你们的那套《和谐拯救危机》的光碟之后,可能基本上没有太看懂,又因为我学佛的事情弄出了一些小摩擦,生怕我在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如果我再藏着掖着不说,引起你们无谓的担心,那就是我的过失了。所以我就把我所知道的佛教给你们简单讲一讲,说得不好的地方,请不要见笑。佛法的全部内容之丰富令人叹为观止,如《乾隆大藏经》有7168卷,《大正藏》则共有一万三千五百多卷,此信中讲到只是佛法的九牛之一毛、大海之一勺,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通过介绍,我想你们也知道了佛教跟迷信根本搭不上边,每个人都应该了解佛教调心的道理,否则幸福从何谈起、人生的意义又从何谈起呢?我是书稍微读的多一点,懂的道理也稍微多一些,所以有机会也向尚不了解的人谈谈这方面的知识,免得别人遭受种种不必要的误解和烦恼。人的一生是很短暂的,如果不知道正确的做人方法,荒废了自己的一生,那才是非常可悲的。但我大部分时间不太想说这些,主要也因为没有几个人愿意被别人教育。


可以说做人的道理每个人都多少懂一点,但是既不系统,也不全面,更没有什么可信赖的论证方法;而佛陀则是根据自己的亲身证悟,把所有这些道理都系统而全面的讲述出来,又有各种修学的理论依据与验证方法,让人很信服,才能形成了伟大的佛教。古今中外多少伟大的王国和皇帝都灭亡了,佛教却还存在,只是了解它的人越来越少,因为人心越来越浮躁。本来佛教也不是宗教,而是一种完善的教育体系,作为无神论的佛教,与ji 督教、yisilan教有很大的区别。只是佛教的教理比较深,流传的时间过于久远,在中国已经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后来的人不了解,所以迷信和正信的佛教总是很容易被人们弄混,这是很可惜的事情。根据各人接受能力和偏好不同,佛陀针对不同的人宣讲了不同的法门,就像我们不能给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都用同一本教材,必须因材施教,佛教里面也就有小乘、大乘和金刚乘(密宗),大乘里面还有禅宗、净土宗等等宗派,教法虽然不相同,目的却是相同的“调心”,就像高中要分文科和理科,只是各人兴趣、能力不同,但目的还都是为了考大学。


佛教作为一个流传了几千年的教育系统,内容非常复杂和深奥,如果理解了就知道所有的问题都立足于“调心”,但如果光解释说佛教就是“调心”,恐怕你们还是会误解我的意思,所以我就稍微有条理地解释一下佛教是什么,没想到一下子说了这么多,希望你们看了不要厌烦。我以前在信里面也大概的介绍过佛教的问题,但是当时因为怕讲得太复杂你们不了解、反而觉得我在卖弄,所以是从民间传统的说法里试探性的给你们谈一谈佛教的道理,因为爷爷身体不好嘛,所以劝他念佛,结果还是被你们误解。现在我就重新根据相对正统一点的教理给你们讲一讲佛教,希望你们不要为这个事情再和我争吵,什么都是可以交流的,不要因为误解伤了一家人的和气。因为你们很关心我,作为晚辈,尽管我学佛不久,学到的做到的也很不够,但是也愿意向你们汇报一下我学佛以来的一些感受,而且你们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经验,要是把话说开,你们会比我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我作为家里的晚辈,早期的思想基础也是你们教育的结果,正是在你们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我才发现佛陀的教育是完备正确的,因此,即使学佛也并没有脱离你们的教育,你们不要有不必要的担心和忧虑。看了我的介绍,你们再看那套光碟,应该有一些新的收获;至于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四法印、缘起性空等等概念,是一些佛教的术语,主要用来解释佛陀讲述的教理,基本道理还是不离于“调心”,可以再多了解。


看了这些介绍就知道,佛教是非常讲道理的,每一件事情都能说得明白透彻,让人心服口服,每一个教理也都是为了利益别人,从不是害人;那些认为佛教是有害的人,只能说是不了解佛教,这不是佛教的错,就像别人不认识我们,就破口大骂我们、说我们是有害的,请问这是一种理智的行为吗?迷信这个词就是说如果不懂道理和原因,就盲目的相信、崇拜和行动,那就是迷信。就像当年中国人不明事理、头脑发热,搞的种种政治运动,甚至到现在还有很多类似的举动和政策,而且很多人都赞同和拥护这些事情,那才是迷信,怎么从来不见有人反省、检讨这些事件呢?反倒很多人还一个劲的阿谀逢迎、巴结有权势的人,总想着多捞一把,无非都是贪心作怪,其实盲目相信别人的宣传和鼓吹才是迷信。


再广泛地谈教育问题,有些父母自己天天赌博、喝酒、损公利私、做着那些杀、盗、淫、妄、酒的事情,对自己的子女却是高标准、严要求,要他们怎么样怎么样认真学习、做人,不知道那些冠冕堂皇的话都是怎么说出口的。读了书干什么呢,难道又继续造作恶业?父母如果做不好人,能教育好子女吗?要是佛陀不亲自证悟那些伟大的道理,他说的教法能有人信吗?这也是整个中国的教育质量不能很好地提升的原因,因为很多教育者,包括做父母的、做老师的、当领导的,自己做的都不到位,怎么能教育好别人?道理不是光教育别人的,要自己做起。一个生性贪婪和脾气暴躁的人,一个在卑躬屈膝、毫无原则的人,怎么能教育好后代堂堂正正做人呢?这不是专门针对某个人,而是针对社会上普遍的乱象而言。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调伏心性,不明因果,知道再多的道理又有什么用?不明因果律的人,读书越多、害处越大;官做得越高,危害越大,因为他的起心动念都是念念随顺自己的烦恼和贪婪、嗔恨习气,哪想到要关心别人和社会?甚至还用种种借口来为自己的罪恶狡辩,最后好像连杀人放火都是有道理的,这是很严重的问题。再看看某些一心想当官的读书人,有几个不是想给自己多捞点私利?有多少父母鼓励自己的子女当官也是这个自私的目的?但最后害的还是百姓自己。可怜这些百姓不去批评这些事情,还专门鼓励自己的孩子继续参与这种龌龊的行为,自作聪明地认为因果律在他们家就会失效,真到坐牢、枪毙的时候,又有几个父母愿意替自己的孩子挡子弹?从小偷针、长大偷金,就是这么回事。就算百姓们批评贪污腐败没用,那么总可以远离吧,为什么很多人还像苍蝇叮狗屎一样热衷参与行贿、巴结官员的恶习呢?无非是贪心作怪、不懂因果律。调伏心性、深信因果的道理除了佛教讲得通透之外,我还没见谁讲得这么清楚过,而这恐怕才是真正做人的道理,却被某些别有用心的人说成是迷信,让大家恣意妄为、都甘受物欲的奴役和操控,真是一盲引众盲、相继入火坑。如果你们认为我说这些还有错误和迷信的地方,或者还觉得佛教是有害的,请你们批评指正,这也是对我的帮助;真理不怕讨论,真理越辩越明。


致礼,祝好!






希望对佛教有进一步了解的人,推荐阅读以下资料:





视频类:


《和谐拯救危机》


《超越轮回》


《四法印》(宗萨蒋扬钦哲 教授师 在北京大学的讲演)





著述类:


《了凡四训》


《俞净意公遇灶神记》





《无常》(作者:阿姜查)


《正见》(又名《近乎佛教徒》,作者:宗萨蒋扬钦哲 教授师)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作者:宗萨蒋扬钦哲 教授师)


《时间真相》(作者:白玛格桑法王)


《黑蛇总义》(慈诚罗珠 堪布 开示)


《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普贤法师言教》(索达吉 堪布 译)





佛经类:


《佛说十善业道经》


《地藏菩萨本愿经》


《心经》


《金刚经》


《楞严经》


……





佛经原文经典选摘-《楞严经》第五卷,大势至菩萨白佛言: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