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生修养的选择

人生修养的选择

人生修养的选择
佛法的道理既简明扼要,又可无穷无尽地展开。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讲了四件事:信仰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这就是佛法的总纲。今天我想从佛教的角度谈谈人生修养的选择问题。人不能没有信仰。信什么呢?最重要的就是信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这是一个根本。那么,怎样来体现对因果的信仰和落实因果呢?那就要有良心。良心如何来体现呢?用道德来体现。当然,这只是一个参照系统。既然叫做选择,那就是每个人有选择的权利、也有不选择的权利。
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 一.信仰的选择
人来到这个世界,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很多,诸如人生的目的问题、价值问题、归宿问题。归宿问题也就是所谓终极关怀问题。人来到这个世界究竟为了什么,几十年以后又怎么样,这就是所谓的终极关怀。这些问题都与信仰有关。如果说人是万物之灵的话,那么这个“灵”字就主要体现在人有强烈的终极关怀。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信仰追求,而不是说人比其他生命更能干。信仰问题是人生的根本问题,人生是清醒还是迷茫,是空虚还是充实,是充满希望还是绝望,是有价值还是幻灭,这些都涉及到人的信仰这个根本问题。信仰问题也是一切哲学和宗教试图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哲学和宗教的存在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体现在它能够在多大的时空范围内成功地为人们提供可靠的精神家园。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哲学和宗教,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正在消失,有的却在不断地发展,并且日益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信仰对象。比如说佛教,现在还在呈现出发展的趋势,但是佛教中有的派别已经成了历史的遗迹,它的传承已经没有了,仅仅成为一种研究的对象而已,并没有人去按照它实修。今天我们所说的佛教,是从佛陀的整体教义和整个的思想体系出发的,并不局限于某一宗某一派,这样的佛教是一个大佛教,不是一宗一派的小佛教。
佛法的道理既简明扼要,又可无穷无尽地展 从世界范围来看,可供人们选择的信仰有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但是把它们归类,可分为东、西两大派,这两大派的信仰形态是有所区别的。东方人往往追求内在的信仰,从自心出发;西方人的信仰则是追求外在的东西,他们认为人自己是无能为力的,一定有个外在的东西成为人们信仰的对象,成为人们的救星。这是东西方人在信仰形态上的总的区别。这种信仰形态上的区别影响到了哲学、科学等各个领域,其结果是,东方的人文科学比较发达,西方的自然科学比较发达。现在有一个重要的时节因缘,东西方能够互通,这应该说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机,是东西方人能够彼此交流、彼此学习的最好机会。
从信仰的角度来观察现实情况,可以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世界有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也可以说是个无可奈何的名词,叫做“垮掉的一代”。什么东西垮掉了呢?信仰垮掉了。为什么信仰会垮掉?因为在欲望和虚无主义的冲击之下,人的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失去了平衡,就象一个掉到水里面的人一样,见到什么东西就以为是救命草,就想抓住它,也不管它是可靠还是不可靠;只要能够在当下得到一点刺激,就去冒险,比如吸毒、se 情、恐怖活动等等。这些人不见得都是没有想法的人,应该是有想法的人,但是他们找不到一个真正的生命归宿,受到一些不正确的引诱,于是陷入其中,不能自拔。这些人可以说是真正名副其实的无家可归的生命。虽然在近现代也有不少哲学家试图在这个传统价值观念崩溃的土地上重新为人类营造一种精神大厦,比如说西方的存在主义、唯意志哲学等等,都试图为人类的存在问题、人类的终极关怀、价值追求等,提供一个解释、一个说明。但是,很不幸,这种努力不仅没能解决问题,反而使本来就糟糕的局面更加混乱。
西方世界的情况是这样,我们东方的中国又怎么样呢?应该说,从近十多年来的现实情况来看,也不容乐观。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中国人价值标准的,叫做“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观念。以三不朽为核心的儒家价值观念经过“五四”以来的多次冲击,在当今这个功利主义主导一切、社会道德水准普遍下降的世风下,已无力充当人们的终极价值准则。虽然还有不少的知识分子,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还在坚守这样一些观念,还在弘扬这些观念,希望这些观念能够重新受到我们中国人的关注和认同。但是,由于在广大的民众中间,传统教育成了一个断层,人们对什么是“五经四书”都不知道,里面讲的是什么内容更加不知道,因此,认同三不朽观念的人非常稀少。虽然,我们现在也办了一些学习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的学校,想从小孩子就培养起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但那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的。仅仅从文化的层面,从知识的层面去学习传统文化,这样还不够。它必须成为一种指导我们生活实践的信仰,才能对社会起作用。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不能指导生活,不能在生活中去落实,就是空谈。
开。佛法住世二千五百年,讲了四件事:信仰 我们的传统文化,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由于没有新的诠释,没有新的方法去传播,所以尽管它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但是它仍然象一个宝藏一样在很深的土层下面埋藏着,人们无法受用它。我们不去挖掘它,仅是在宝藏上面跳来跳去,接受的尽是一些糟粕。由此想到,不仅是佛教要现代化,儒教也要现代化。没有儒家的现代化,孔老夫子的好思想就会被束之高阁、被抛到九霄云外。有人以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来面对我们的祖宗,认为祖宗没有留下什么值钱的东西。实际上,祖宗留给我们的财富是极其丰富的,只是被古老的外壳掩盖了。与众多的宗教和哲学相比,我觉得佛教在当代,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还是有优势、有条件为人类提供一个恒固的精神家园。在佛陀的教导中,有几点特别值得注意:
第一,人的生命是一个非断非常的、无穷无尽的、因果流转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十二因缘。生命既是无限的,所以人并不是一死百了。生对人来说是永远地充满着希望,同时死对人来说也并不恐怖。生命既是非常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人才有改造和解脱的可能。如果人真的有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的话,那么我们将永远处在一种绝望的生活状态之中,既不可以改造我们的命运,也没有解脱的希望,那我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搭。所以佛教提出的“无常”的观念,是一种非常积极的思想。
第二,“万法唯心所造,因缘而起”。这个命题是一般人所无法接受的,通常人认为物质存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怎么说万法是唯心所造的呢?大家注意这个“造”字,它不是创造的造,这个“造”是“变”的意思。唯识宗讲诸法唯识所变。变就是变现,变现并不是这个心念象变魔术一样变出一个茶杯来。从个人的主观意识来说,佛教还是主张反映论的,当六根与六尘相接触的时候,中间的六识就取这个外境,从而在自己内心就变现一个认识外界事物的能力,变现出“茶杯”这种认识。所以说万法唯心所造是因缘而起。一切事物都是有因有缘的,没有无因无缘的东西。因缘是什么东西呢?因就是一切事物存在发展的内在根据,缘就是外在的条件。如果光有内在的根据,没有外在的条件,事物要存在要发展是不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诸法都是有条件的存在。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就是如此,你一定要在事物存在的本来面目以外去找一个原因出来,佛教认为这个就是我执,就是法执。我们人类的一切问题都是从这个地方开始——不认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非要在客观事物上面去另外加一个什么东西。佛教说一切法因缘而起,“心净则国土净,心秽则国土秽”,“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一念迷即众生,一念悟即解脱”,也就是说,我们人类所处的国土的秽与净,个人五蕴身心的美与丑、强与弱、贤与愚、以及寿命的长与短、命运的穷与通、得与失等等,这一切都不是先天决定的,都不是由某个外在的力量加到我们身上的,都是每一个人的心在各自的业力的作用下所感现出来的、所感招出来的。因此,超越和解脱的根本就在当下,当下的一念悟就是天堂。所以一心分为十法界,十法界在什么地方?不是在一个遥远的不可捉摸的空间,它们就在我们的方寸之中,就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中。它并不是一个渺茫的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就在此岸,离开了此岸,不会有彼岸,离开了秽土,哪儿去找净土?佛教的这种积极的精神,完全是建立在我们当下的这一念心之上。把握过去的东西,可能是个妄想,未来的东西还没有来,你不可以去把握,最现实的就是当下的这一念。当下这一念就是永恒。一个人能够把握住每一个当下,他的修行就到家了。
佛法的道理既简明扼要,又可无穷无尽地展 第三,“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这个观念也是非常特殊的。从这一点出发,一下子就把我们的人性升华了,给我们提供了无限创造和努力的机会和目标。因为我们每个人看到自己都是非常的渺小,没有希望,都在绝望中度过一生。佛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最大的希望,就是人人皆可以成佛,每个人都可以养成至高无上的人格。应该说这种思想和儒家的“人人皆可以成圣贤”,“人人皆可以成为尧舜”的思想有相类似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国人最能够欣赏、接受佛教的这个观点。佛教说众生和佛在本性上是平等的,这个本性就是我们每个人本有的成佛的可能性、本自具足的成佛的可能性。这就是每个人的优势。佛和众生的关系,不是救世主和被救者的关系,而是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众生可以拥有佛的慈悲、智慧和福德,正如《华严经》上面讲的“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我们一旦把妄想执着排除了、净化了,那么就会发现,如来的功德我们本自具足。一切东西都不从外来,众生愿不愿意成佛,以及能不能成佛,最终不是由别人决定,也不是由佛决定,而是由众生自己来决定。众生要去掉众生性,要圆满这个佛性,关键在什么地方?关键就在于每个人的发心。我们无意之中做了一件善事和发心做某一件善事在性质上是不同的。要发心成佛,就要按照佛陀所开示的目标和方法去一点一点地落实。佛教所开示的最基本的修行纲要就是戒定慧。所以戒定慧三学是我们实现人生的超越、实现从众生到佛、从此岸到彼岸、从烦恼到菩提的修行的基本纲领。当然,还有六度,这些都是我们求解脱、转换人生、改变人生的最基本的修行方法。
第四,为人类提供了成佛的途径。这个成佛的途径就是我们修行解脱的方法。这些解脱的方法不是凭空假设,而是经过释迦牟尼在修证过程中实践过的,也是一切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大德所实证过的,它是真实不虚的,绝对不是揣摩、猜测的方法。它是被无数的实例证实过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三学也好,六度也好,它的实质就是强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利利他、自觉觉他,强调以净化心灵为枢纽,以止观为实现心灵净化的手段,以慈悲和智慧作为自利利他的最高方便。所以,佛教的解脱方法实际上已经把人生的终极关怀和道德实践、个体的解脱和社会的完善等等圆融在一起了。在这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仅是个人的社会存在价值的圆满实现,同时也是每个人究竟解脱的必由之路。佛教的人生价值理念立足于现实人生,为人类确立了真正的自主性,它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个人解脱的彼岸性与此岸性、个体性与社会性、现实性与超越性等等这样的一些关系,圆满地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不仅是理论上的事情,而且是实践上的事情,它具有实证性,并不是一种纯粹的形而上学的假设。这一特征保证了佛教的人生价值理念一方面能够跟现实社会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能够跟自然科学乃至人本主义哲学相安无事。爱因斯坦曾说过,现时代能够与科学对话的宗教只有佛教。佛教能够与科学对话,佛教的很多深层次的观念和现代科学不谋而和。当然,不要勉强用佛教的观点去解释科学,也不要勉强用科学的观点解释佛教。二者可以沟通,可以对话,但不要划等号。若生硬地划等号,科学家不高兴,他说你这是伪科学。佛教是不是很高兴呢?也不高兴,因为佛陀所说的道理都是他亲证过的,科学家说的东西有一些是假设,有一些是通过仪器验证出来的,与其个人的生命修养关系不大。
二.因果的选择
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 人生修养选择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要讲因果。一切事物都有因有果,这是一个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为什么我们要强调选择这个题目作为人生修养的要义?一般的人只承认现实的因果,只承认一世的因果,只承认眼前看到的极其简单的、极其表面的因果关系,没有深入地去了解因果的复杂性、长期性、与生命永远连结在一起的必然性。所以我在这里特别地强调要讲因果。讲因果是什么呢?不仅要知道因果,而且要按照因果的规律去做,这才叫讲因果。佛教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建立在因果规律基础之上的。因果是宇宙间的根本法则,不管我们是否认识到这种因果的事实,也不管你是不是承认因果,它都在毫厘不爽地发生作用。在因果面前,真正是人人平等。一个人要做到时时刻刻不失良心,就需要认识因果,深信因果。没有因果作基础,良心就失去了保证。
作为人生修养的一个方面,选择信仰因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类认识和改造的对象不外乎宇宙、人生两大块,认识宇宙的因果规律,这主要是自然科学的职能;认识人生的因果规律,这是宗教和哲学的职能。前者要解决的是人的生存所面临的物质问题,而后者所要解决的是人类生存所面临的精神问题。佛教的宗趣,就是为了认识宇宙人生的因果规律。圆满的人生是建立在对因果规律的深信不疑和透彻把握的基础之上。有人问究竟为什么要学佛?没有别的,就是要改造命运。
佛教认为人生痛苦和社会混乱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人有无明。无明中最根本的结症就是不明因果、不信因果、不按照因果的规律去行善积德。我们仔细想一想,现在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如生态环境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气候的反常,社会的动荡不安,人心的陋劣不堪,精神病患者的激增,自杀现象的频频出现,恐怖活动的猖獗,地区冲突的不断,核战争的恐怖等等,有哪一样与对因果的无知没有关系?都是在因果上,没有好好地去体会,才造成了我们现在极为被动、极为无奈的现实。比如沙尘暴来了,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就只有躲在屋子里不出来。躲在屋子里不出来也不行呀,窗户有缝,门有缝,它还会袭击进来。它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找找原因,很容易找得到。再如环境污染,大家走到街上去,总是觉得这里不干净,那里是垃圾,这个不文明,那个不道德,这些是怎么来的?原因也可以找得到。不但有他人的原因,也有自己的原因。我们自己觉得这个环境脏得不得了,同时我们也是这个脏环境的制造者之一。所以说,因果既是一切事物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也是造成我们身心是否干净、环境是否净化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佛教讲了两件事,一个叫正报,一个叫依报。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正报好象是我们每个人的小环境,就是我们的身心世界;依报就是我们所依赖的外在的物质世界。这两个世界、两个环境、两个果报,都是我们自己的业因所感招的。要改造这两各个环境,只有从内心做起,这才是关键。所以佛教讲,我们要做到依正庄严,小环境要庄严,大环境也要庄严。
天我想从佛教的角度谈谈人生修养的选择问题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造人生和社会,我们就必须深信因果,要证实因果,用因果的规律来分析问题,并且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这就是我们走出困境的唯一的途径。所谓困境,既包括我们个体生命的困境,也包括整个的社会困境。我们个体生命有困境,那就是我们的生存烦恼。我们的社会有困境,那就是诸多的社会问题。要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从因果上下手。世间是人自己弄脏的,还得靠我们人还它以清净。要清净世间,首先我们每个人要先清净自心,要用因果来规范自己的心念和行为。人只有在认识并深信因果的前提下,才可以做自然的主人,才可以做命运的主人。如果不信因果的话,那就只能永远地做自然的奴隶,做命运的奴隶。命运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过去种下的因,过去种下的因,现在必然要受这个果报。对于“命运”我们现在能做些什么呢?就是要创造条件,使善因善果能够及早变成现实,使恶因恶果推迟实现。这中间的关键环节就是缘。缘,就是条件。有因有果,这个中间的桥梁就是缘。现在能够起作用的就是我们要在桥梁上做工作。这个桥梁既能使过去的因提前或延迟起作用;同时,它又是现在种的因。它既作为缘,又作为因。一件事物具有多重性。缘,一切都是缘。我们好好在“缘”字上面想一想,把这个缘想通了,对因果规律大体上就可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三.良心的选择
佛教本来没有使用“良心”这个概念。佛教讲慈悲心,讲智慧,讲觉悟。良心是个复合概念,也是一个通用的概念。不管信教的人也好,不信教的人也好,信这种教的人也好,信那种教的人也好,大家都要讲良心。但是,我在这里用使“良心”这个概念,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当人们选择了信仰之后,接下来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通过闻、思、修,把这种信仰变成自己的心理因素。这种心理因素是什么呢?就是良心。良心是信仰和因果的落实,也是信仰和因果的具体表现。有没有信仰,讲不讲因果,就看为人处事有没有良心。社会法师们都讲,某某人有良心,是个好人;某某人不讲良心,是个不好的人。可见良心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概念。从佛教的角度来讲,良心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善良意愿和觉照的能力,也就是大悲心和菩提心。良心既是一种仁心,也就是利他的慈悲心;同时它又是一种觉照的心,它时刻警觉自己的三业,使之向善、向上。大悲心体现在良心的向善性,菩提心体现在良心的向上性;大悲心要下化众生,菩提心要上求佛道。所以把向善、向上都包括在良心之内。向善向上的仁心和决心就是我们的良心。良心要通过信仰因果、认识因果才能得以维系,不信因果或不明因果的人很难做到真正地持久地拥有良心。
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良心失落的时代,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一件事。造成良心失落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其中断灭论的思想恐怕是主要的原因。因为断灭论宣扬人的全部一死百了,否认三世因果。这种否认三世因果的观念,认为人一死百了的观念,实际上就是断送了众生的慧命,扼杀了人的良心。这种观念认为,良心有什么用呢?人死了就完了,做了坏事没有责任。只要能够逃过现世法律的眼睛,做坏事就没有责任。现在的实际情形是,法律的眼睛没有用,群众的眼睛更没有用。金钱至上,关系至上,做了天大的恶事在现世也可能没有任何报应。这是一个反常的现象,这是良心彻底的失落。这个问题是非常重大的,是一种极不正常的人类悲惨的现象。它从根本上毁掉了道德价值的基础。有些人可以说就是无法无天,他们信奉的是享乐主义、利己主义,大肆挥霍、及时行乐,根本不管未来,也不管子孙后代。这种现象很可怕,也很可悲,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这是我们时时刻刻在现实生活中都会感受得到的事情。佛教认为,人做每一件事都有责任。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当下的责任,而且是一种永恒的责任。这种责任既是现世的,也是来世的,它通三世。只有在这样一种思想前提下,人才能做到自觉自律。所以我认为,有了三世因果的观念,有了生命永恒的观念,人们才能产生对自己的言行永恒地负责任的思想,这样,人类的道德良心就有了保证。良心有了保证,一切就有了保证。无论是从教育的圆融性来说,还是从教化的善巧性来说,应该说佛教在现代社会是有所作为的,它不但能为人类提供一整套终极关怀的价值体系,同时还能为人类提供系统的行之有效的戒、定、慧的修行方法。若能遵守这些修养的规范,就个人而言,他就可以摆脱痛苦和烦恼,获得幸福圆满的人生;就社会而言,就可以普遍地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促进人类和平,保护生态环境以及建设人间净土,其意义和价值是非常巨大的。所以,良心的选择对所有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四.道德的选择
人生修养的第四个方面的选择,就是要讲道德,要过好完善的道德生活。道德生活最基本的规范,就是守五戒。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是要行十善。五戒十善就是信仰在行为上的要求和落实。五戒和十善在内容上有交叉的地方,但是它各有重点不同。十善的意义更加广泛。五戒的重点是在身口,十善则三业都包括进去了,要求净化身口意三业。用什么来净化三业?就是用十善法来净化。
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 佛教的戒律,无论是摄仪律戒也好,摄善法戒也好,还是饶益有情戒也好,它们都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也不是从抽象的概念中演绎出来的条条框框,它们都是佛陀对因果规律彻见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佛教的戒律强调以心为本,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为方便,以自他解脱、利乐有情、庄严国土为目的,把个体当下的离苦得乐与死后的究竟解脱、个体的自我完善同整个社会的稳定祥和、个人的自觉需要同社会对个体的必然要求有机地统一起来了。佛教所提出的人生道德价值,它的高妙之处就在于它把道德生活与个体对解脱的渴求融为一体,而不是互相外在的。它没有丝毫的强迫,人们遵守戒律都是出于一种自觉自愿,都是一种自我要求。如果想求得解脱,就必须遵守戒律,实施道德。因此,戒律绝对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加于人的约束,而是一种自觉自愿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对社会的一种积极的回应。因为社会都要我们每个人讲道德,如果道德成了我们每个人的自觉性,那就是我们对整体社会的一种最积极的回报。
从因果和人性的追求来看,每个人都渴望自由解脱。追求人生圆满的人都必须毫无条件地坚持过完善的道德生活,不这样就不可能克服我们的弱点、真正地离苦得乐。因此,从消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至少要持五戒,从积极的方面来说,我们还要行十善,通过五戒十善来逐步地淡化和拔除自己的杀害心、贪欲心、嗔恨心和愚痴心,相应的就能增长我们的慈悲心、平等心、智慧心和包容心。我们的福德智慧,我们的自由和快乐,就在这一消一长的过程中慢慢地得以成就。而同时我们的家庭、团体、社会乃至国家也会随之变得越来越清净,越来越祥和。因为每个家庭也好,社会也好,国家也好,都是由每一个个体生命组织起来的,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净化了,就会给这个群体带来祥和,带来清净。
完整的人生离不开上面这四个方面的修养。在这里,信仰的修养是人生修养的根本,而其他三个方面则是信仰的具体表现和落实。因果是信仰在认识方面的表现,属于知的修养,其内容也就是知因果,信因果,不昧因果;良心是信仰在心灵方面的表现,属于情的修养,其内容就是要发大悲心和菩提心;道德是信仰在行为上的表现,属于意的修养,其内容就是持五戒、行十善。如果能够确立信仰,并以此而加强知因果、讲良心、守道德这几方面的修养,也就是知情意三个方面的修养,那么我们必定有一个充实的、有价值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