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人心皆散乱 ,如何一念便纯真?

人心皆散乱 ,如何一念便纯真?

人心皆散乱 ,如何一念便纯真?

道教


1


道经中写道:“人心皆散乱,一念皆纯真。”

是说人们在面对世间的各种诱惑的时候,如果能够保持住自己纯正的心念,就可以保养元和,恒久持之,便是对自我心性的炼养。

“心生则欲生,心静则欲灭。”

《阴符经》中写道:“天道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为人也”。

人生在天地之间,是最具有修道的缘分的。


老子在《道德经》二十五章中言:“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认为,人是万物之灵长,是能够参悟天地大道的存在。

但在红尘世界中,我们人类既是道德的化身,也是一切罪过的制造者。

究竟要成为怎样的人,决定往往就在一念之间。

面对世间的重重诱惑,如何才能保持自己的纯真一念呢?

人应效法天地之德性,遵守事物之内在法则,摒弃妄念,清心寡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

古语有言,天堂和地狱的分水岭就在“善”、“恶”一念之间。

既然自称为修道人,那就要做到正心以养性,以人心之清静上格天心之无为。

道教强调,天道即人道、人心化有无的思想,并进一步强调人道的核心就是要遵照天道自然之法度,做到起心动念、行为举止符合、顺从事物的本性与规律,不可虚动和妄为。



2


在道教看来,人心浮躁不安、偏激失态的根本原因,在于不能正确对待人生中的得失,以及难以把握住欲望的尺度。

说到根本,这是人的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想要人心常清常静,就需要能够坦然地面对世间的一切因缘变化。

不论悲喜,一切人事都不过是一时的际遇。

正如朗朗夜空中的明月一般,它并不会因为夜空中是否有乌云而改变自我的特性。

在浮躁的社会中,若是随波逐流,就容易丢失了自己。

人心需要净化,需要去伪存真,去除掉对世事的追逐,沉淀下对人生和自我的思考。

在净化人心的方法上,道教主张有二:一是寡欲,二是自然。


所谓寡欲,即摒弃个人无休止的贪欲,特别是对那些于人生、社会、自然不利的、不正确的欲望和行为,要坚决的予以制止与克服。

相反,对于那些有利于个人的道德修持、身心清静与社会和谐、环境保护等正义之事,要积极作为、深入实践。

同时还要注意,寡欲并不等于无欲。

道教认为,人们受到红尘世界的影响而产生各种欲望,这本是阴阳相生的正常表现。

关键在于,修行不能受到欲望的牵引,而是要适当地排遣欲望,并不是和红尘切断联系,以断绝欲望的方式去克制心魔。

如此,反倒可能会走向心性的偏执。



3


道教所言“寡欲”,是在以少为基础、以适当为前提、为自然为本性。违背了人之本,也就再没有修的必要和意义了。

强调自然,就是强调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这一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个人意志而转移的,始终处在自然而然状态中。

万物之自然,必定是和谐有序、周而复始且运行不殆的。

人作为万物中的个体存在,必须遵循事物运行的客观规律性,树立“祸兮福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祸福观与得失相互转化观。

持守尊重事实、少思寡欲、不以得喜、不以失悲、顺应自然、宠辱不惊的生活理念。

以达到身心清静、圆融无碍的思想境界,久之则能变压力为轻松,化腐朽为神奇。


当然,如此功行并非是口头上的表达,而是要在实践中去磨练的。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不断的反复,但修行本来就是且行且修的过程。

不必着急早日达到修道的大境界,一辈子且长,安然于当下的每一天才是最好。






                                                                                                


我不能用圣水洗净人的罪业;也不能用手取掉人的身心之苦;
我的悟心也无法移植给别人;只能用真理进行教化使人们自解脱。
               
释迦牟尼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