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养慈悲心

长养慈悲心



    佛陀之一切教法,皆包含于经、律、论三藏之中,因此一切教法均教导我们如何避免伤害众生,及如何利益一切有情,即是如何长养我们的慈心与悲心。

    其实,到目前为止,尚未展露真正的慈悲心,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对“我”的执著,凡事皆以“我”为重,皆以“我”为先。直到真正去除了对“自我”的执著,不再以己为重,真实的慈悲心、菩提心才可如实发展。因此,慈悲心、菩提心的长养是必须的。

    我们均应了知,不仅自己,众生无一例外皆希望离苦得乐。有了这种认知后,应进而修持“自他交换法”,祈愿众生迅速脱离一切痛苦,获得真正的快乐。另一方面就因缘而言,一切众生皆是我们三世之父母,众生在过去世中曾为我们的父母,现在世中为我们的父母,未来世中将成为我们的父母,所以,我们应当心怀感恩,以此为出发点,培养我们的善心与菩提心。

    我们必须了解,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众生,不论他是如何糟糕,都还是具有些微的慈悲心或是潜在的慈悲心的,只是其慈悲心之大小取决于其发展之程度而已。当然,开悟的圣者与凡夫众生在慈悲心的程度上是不同的。

    对我们而言,问题在于,虽具有潜在的慈悲心,当我们需要慈悲心时,却无法展露出来。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培养发展真实不间断的慈悲心,这是十分重要的。

    何谓真实的慈悲心?真实的慈悲心是无法忍受众生受苦的。就如同我们身陷烈火之中,会尽一切力量,用一切方法从火中逃脱出来一般,对众生所受之痛苦,我们以无法忍受之心去帮助其止息。深切了解众生之苦,具足勇气发起慈悲的力量,这个力量可以让利生之愿行真正起作用。

TOP


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


    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可说是大家最熟悉的。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广受世人的信仰,主要原因是菩萨有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所谓“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若众生遇有灾厄困难时,只要至心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菩萨即寻声赴感,无求不应、无苦不拔,因此称为“观世音”。又因菩萨有大智慧,于一切事理悉皆通达无碍,能随类化身,寻声拔苦无所障碍,所以又称为观自在菩萨。

    观世音菩萨,早在无量劫前即已成佛,号为“正法明如来”,因慈愍众生而倒驾慈航,随处应机说法,度化有情。《普门品》说:“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即是菩萨随类化身、救度众生的最佳写照。“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痛、施与众生欢乐,便是慈悲。

    菩萨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所以行慈悲之时,不会因任何困境而退失菩提心、慈悲心。由于在因地上努力不懈,了解缘起性空之理,与十方诸佛本具的妙觉心体相应,所以只要众生起个心、动个念都能了知,并能随类应化,拔其苦难。

    一般人也有慈悲心,但是为何无法像观音菩萨一样自在变化呢?若慈悲当中夹杂了私欲、情感,就免不了需要其他条件的配合,当条件不具足时,慈悲心便发不出来了。例如,老师对学生慈悲,但是当学生不听话、不恭敬时,自己是否还能不断的谆谆教导,不觉疲厌呢?或者,因个人的好恶,导致无法做出平等的对待。若欲扩展自己的慈悲心量,当观“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发愿助他们离一切苦、得究竟乐。

    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包含了清净智慧,慈悲的当下,反闻闻自性,如《楞严经》所说:“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这正是修学菩萨道的行者们所应学习的目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