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海涛法师:具足悲心,观想的力量不可思议

海涛法师:具足悲心,观想的力量不可思议

 
这样慈不慈悲?慈悲、慈悲,你更慈悲。“嗡 阿 吽 嗡 阿 吽”,你要观想,你在洒水的水变热水,然后你拿一张纸就好了,你拿一张纸折得像衣服的样子,你只要观想,这个就是棉被,“嗡 阿 吽 嗡 阿 吽”,就是可以,观想。人家道教就很厉害,上面印好,都盖个章就OK了,是不是!那个只是一个观想,你用一张纸,上面这件是衣服,烧给他。如果你要写咒语,就是“嗡 阿 吽”,你就烧给他。

  各位,这个偷偷教你,你只要写“嗡 阿 吽”,所以这三个字你要先练,如果不会,印章先盖好,就“嗡 阿 吽”,要钱吗?一百万!“嗡 阿 吽”,所以因为众生,但是你有一个表法,他就觉得他有了,这样了解吗?有了,所以我们在布施药供,其实不用那么大包,但是,各位现在还没那个信心,所以要一包给你,有一包了,因为你有信心。哪一天你信心够了,不用药,你就一张纸,你就写“感冒药”,这样就给他了,你要有很大的信心跟悲心就可以了。所以,观想,但是你要一直替他们想,各位老实讲,你一直替他们想,他们就一直想要让你知道他在想什么,你就会有感应,(包括)做梦。

  有时候你会想到那个事情,不然你在吃饭,好像他们在乞讨,你就会有这个直觉,他在乞讨,就赶快拿去,然后你会说这个是你胡思乱想吗?不是,因为你有那个想法,你有悲心,然后对方他就会拜托你;你要没悲心,他不求你,求你没有用。所以各位,这个你要自己去拿捏,修行人,久了以后他内心比较敏感,可以知道、感应到众生的苦,这没关系。乃至有些人,他身体会感觉到痛苦,其实那也没关系,你就赶快对他们做布施,你有一次感应说,布施,我身体就好了,太好用了,所以我的身体变成一种道场也好,没关系。

  我不同,我从在家开始亲近宗教,我旁边就有这种tong 灵秘书在负责痛,负责鬼在想什么、想什么,都在我旁边,都有,我到今天还有,好几个,那个神在想什么,那个在想什么,他们都会跟我讲。这也是我过去发的愿也好,或是我的业也好,我就知道那种的,所以他们都会跟我讲。然后,所以我对因果就很相信,我一点都不敢怀疑,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为这些东西百分之一百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法王如意宝说学佛应该先学做人。人品是修行的基础,没有基础,修行便像在空中盖楼,不牢靠。

  无著菩萨摄受弟子前只考察一条,就是看来者的人品是不是好。人品好,业障再重也收于门下;人品不好的,一律让回去先学会做人再来求佛法。

  世间对于好人的评判标准有很多。藏王松赞干布曾颁布过十六条在家人道德规范。这些规范在藏地深入人心,一千多年来一直是藏族人行为的准则。在藏族人的传统里,好人的根本归结起来就是一点:心地善良。

  善良可以说是学佛者最核心的人格。

  现在社会上的人都希望自己聪明、能干、果断、有权势、富有、洒脱,却并没有很多人希望自己善良,因为善良的人都心软,心太软则容易受伤害。的确,没人愿意受苦、受伤害,但放眼看看周围,我们会发现就算用铁石心肠把自己武装保护起来,也照样免不了痛苦的侵袭。所以,佛教的修行者选择开放,把一颗柔软的心完全向外界开放,春日春风也好,冰刀霜剑也无妨。

  朗日塘巴尊者在《修心八颂》中唱道:“我要把成功、喜悦、幸福送给你,把悲伤、损失留给我自己。”只要对方快乐,善良的人往往会主动去承受伤痛、失败,总是那样一派天真和忠厚地替别人打算。

  善良之心是一切世出世间功德的源头。

  从前噶当派的善知识见面问好,总是互相问:“你心里善良吗?”早上见面,问:“昨夜在梦里你善良了吗?”告别时说:“希望你保持善良之心!”有一次,阿底峡尊者手疼,他把手放到弟子仲敦巴的怀里说:“请你给我加持一下这只手吧,你有一颗善良的心。”

  善良的人没有伤害心,他(她)总会尽力避免给其他众生造成痛苦。所谓不伤人,不伤物,往宽泛里讲,是不给其他众生制造困惑、烦恼。一句话,如果会让他人心生烦恼,宁肯不说;一个行为,如果会让他人陷入困惑,宁肯不做。

  当然这世上好心办坏事的情况也时常发生。做任何事之前都应善加考虑,如果从善意出发尽心尽力去做了,结果还是不尽如人意,这份善心依然会积累福报。

  善良其次是对所有众生怀一颗慈悲之心,希望他们离苦得乐。

  别人做善事,则衷心称赞随喜。看见别人做坏事、走霉运、受苦,绝不会袖手旁观、幸灾乐祸,而是尽力去阻止、去帮忙,并真心希望情况好起来。

  仲敦巴的同门师兄弟布多巴一生从来没有对任何众生起过嗔恨伤害之心。他逢人便说:“希望你一切都好。”

  善良之人不会一边伤害旁生一边讲人间友爱,因为他的仁爱之心是平等针对一切众生的。

  我总记得,法王如意宝只要看见有动物受苦或者被杀害,都会难过得流泪,都会尽全力去解救。受到法王的影响,他老人家的弟子无论走到哪里都热心于放生,把自由、安乐与无畏带给被解救的众生,把慈悲、温暖与信心送给参与放生的人。

  善良和正直总是相提并论。善良的人不一定聪明能干,但肯定正直。他们也许看上去有点笨拙,不会讨巧卖乖,可是他们心口如一,当面背后都一样恭敬上师、道友,从不违背上师的教言。

  世出世间,唯有善良的心地里能开出安乐的花朵。

  宗喀巴大师说过:“心地善良的人今生来世都会过得安乐。”善良的人如果坚定而稳重,一旦开始修行,解脱便不远了。

  法王如意宝用他的言传身教告诉我们:只要不舍内心的善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可以是个无尽藏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我执会吞噬我们的慈悲「我执」就像是个捣蛋鬼,会使我们孤立寂寞、与他人敌对;我执,也会吞噬我们的慈悲,使我们变得自私与傲慢。当我们惊觉到我执出现的时候,应该立刻以出离心的觉照加以对治,才能解开真正束缚我们的枷锁,获得究竟的自由与安乐!修行起步的最大敌人,就是这个「我」。

  痛苦的根源来自于哪裡?

  就是来自于内心的贪、瞋、痴等叁毒烦恼。众生因为烦恼,所以对诸法产生执着;因为执着,又不断地产生对立与欲求,如此循环不已。人们的恐惧与不安,并非是来自于外在的世界,而是来自于人们不懂得调御各自的内在世界。不要总是想满足自己,因为自私的烦恼,才是我们生命中最强悍的敌人!能够「放捨自我」就是解脱,对于一切诸法皆不要产生执着;对待众生就应该积极地服务与奉献,因为仍有许多有情还困于「自我」当中,对此我们应该生起深刻的悲心,做一名勇于承担的菩萨勇士。愚昧的人,永远不会放下对财富、权力乃至知识的执着。当我们执着越多时,反而失去越多;相反的,当我们奉献越多时,得到的感动与回馈,也就越多。为了对付无始劫(註2)以来的习气与执着,我们应该反其道而行!从自己最为执着之处下手对治!从自己最为贪着之处直刀噼入!要学会征服自己,才有快乐可言;不懂与自己作对的人,他的快乐就会像泡沫一样,稍纵即逝。这个世界,就像在演一场电影一样,什么事情都将过去,切都只是虚幻不实的假象,我们要认清这一点;一味地执着,只会让我们更放捨不下,而再一次地深陷于生死轮迴的困境。我们要做自己的「监察院长」,时时「监察」自己的心,间断地看清楚它,不要再让自心随着妄念而流逝。随时观察自心,这样才能找到生命的目的;当我们的欲望越少、执着越少时,这就是我们的生命已有所成长。

  我执,会使我们变得心胸狭窄,也会障碍无限智慧与悲心的发展。我们应该将执着自我的习性转变,不要再随性自己;当我们能够折服自己的时候,解脱的自在,已离我们不远了。和合,就是别人怎么作,我们就跟着怎么作,不要突显自己;一突显自己,就有「我执」产生。佛教讲生命的敌人,就是指这个「我」;执着自我,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贫穷是一种礼物,占有是痛苦的根源。人们因为执着,才于生死轮迴中长久轮转。不断地执取与占有,只会更加深我们的贪欲烦恼;乐于安贫守道的人,才是人间真正清閒、幸福之人!

  学会放下,我们将能拥有一切。执着是痛苦的来源,我们因为执着与爱染,而盲目地与外界产生对立;放下执着、放下对立,是修行人一生中相当重要的功课。学会放下,才能享受解脱的果实,当我们放下一切执着,其实就是拥有一切的时候!让心接受训练,接受「内观」的训练;不要总是向外留恋,这样只会让我们的执着加深,并且无法真正地认识自我。不要一再地放纵自己的感官觉知,学习让心乐于寂静,保持一颗稳定的心;放下再放下,我们将渐无罣碍。

  《法华经》裡有一位常不轻菩萨,他每看到一位有情,就屈膝跪下恭敬礼拜。因为若希望成就佛道、广度众生,就必须先放下对自我的执着,并且发自内心地尊敬生命,如此才有成佛的可能。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