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学诚法师:口头发了愿,然而内心生不起真实的力量,不能坚持,怎么对治呢?

学诚法师:口头发了愿,然而内心生不起真实的力量,不能坚持,怎么对治呢?

 

  【网友提问】师父,弟子有一个烦恼;我老公还没有学佛,但也不像以前那麽反对我学了,但他平时会拿特别高的标准来要求我,如果我有哪件事做的不合他意,他马上就会找麻烦,所以我就觉得整天战战兢兢,生怕做错事,但因为自己的观照力不够,免不了会犯错。弟子真的不知如何是好,求师傅解惑

  【学诚法师】“闻过则喜”,认错改错就好。

  2.

  【网友提问】您好,我总觉得生活很乏味,总是无奈做着许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自己喜欢的事又做不好,没有一点成就感。现在对生活没有一点信心,我多想一个人找个没有人烟的地方安静地离开,良思许久又觉得对不起关心自己的人们。心里好累,我努力做着能给人带来温暖的事情,却感觉自己像火一样快要熄灭。

  【学诚法师】生活并不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有意思,因为这个“喜欢”也是会变的。再者,即使有把兴趣当做职业的人,他也需要面对许多无奈的问题。人总是会憧憬自己得不到的东西,认为如果某条件满足了自己就快乐了,其实,如果不从内心解决烦恼,外在永远找不到十全十美的境界。如果我们总是在向外追寻、求索,在外境上分别、幻想,那心就会很累,就没有力量。我们的生命需要佛法来点燃内心最深处的力量和光明,要多去三宝地、多接触同行善友,用佛法沐浴身心,才能感受到方向、感受到宁静、感受到信心、感受到希望。

  3.

  【网友提问】弟子请教一个如何发愿的问题:对于一个疾病而且是慢性疾病,已经影响到工作和生活了,有师兄说是由于冤亲债主所导致的,弟子觉得有几分道理。请问师父:应该如何发愿才能减轻乃至消除由于疾病带来的痛苦?

  【学诚法师】不要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己的身体上,天天想着“我很苦,我有病,我什么时候能好”,这样痛苦会越来越重,病也不会因此更快好起来。要借这个苦去思维:人的身体四大和合,脆弱易折,实在不可贪恋;我们由于无明造下恶业,感得苦果,要拔苦唯有从烦恼、业上下手;进一步同情一切受苦众生。 若能如此深入思维、广发大愿,苦就变成了资粮、变成了庄严、变成了老师。

  4.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请问到底应该先自己精进修行成佛,再去度众生,还是必须要先努力度众生,然后才可以成佛呢?成佛前没有结上缘的众生,成佛后还可以度吗?是不是不管怎么成佛,第一步都要亲近善知识,以及净罪集资?

  【学诚法师】自利利他是一体的,例如两条腿走路,是要左腿先走到目的地,然后右腿再动吗?要广积福慧二资粮,与无量众生结善缘,最后才能成就圆满佛果。修行必须依止善知识。

  5.

  【网友提问】法师您好,请问形式上的皈依和实质上皈依是不是同等重要,如果没有形式上的皈依,是不是永远也不能算是佛教徒呢?

  【学诚法师】形式是为了辅助实质,若缺少实质内涵,形式就无大益。反过来说,若内心真正皈信三宝,又没有不得已的原因(如卧病无法前往寺院),为何要排斥皈依仪式呢?借这个仪式,能更好地激发、稳固我们内心的誓愿。形式与内涵本就是相辅相成的,不是对立相妨的。

  6.

  【网友提问】师父,弟子平时说话有不严谨不慎重,或言过其实,或过度渲染,或措辞不当等等的问题。请问如何能够把握自己减少语言上的过失?请求师父教导,感恩!

  【学诚法师】每日反省,谨言慎行。

  7.

  【网友提问】师父您好,龙泉寺有可以到家里做法事的项目吗?急需帮助!

  【学诚法师】没有。至心祈求,佛菩萨无感不应。

  8.

  【网友提问】至诚顶礼师父 ,请问师父若弟子自己一时断不掉五辛和肉食还能不能诵《四种决定清净明诲》和《金刚经》这些经典呢?

  【学诚法师】可以诵,诵之前不要食用这些,并净口净手。

  9.

  【网友提问】法师您好,可以在医院值班室拜八十八佛吗。

  【学诚法师】这个要问医院。

  10.

  【网友提问】法师好!明知道修行对我们的生命非常有利、有意,为什么还是会懈怠懒散呢?

  【学诚法师】因为只是道理上知道,内心没有真正定解。

  11.

  【网友提问】近很恐惧上班,一到要面试的关键时刻,就打起退堂鼓。

  【学诚法师】逃避者内心深处的潜台词是“害怕失败就永远不要开始”,什么都不做固然不会有失败的风险,但也永远没有机会成功,反之,这样的生命才是最大的失败和浪费。

  12.

  【网友提问】师父,弟子真的很没用。老是粗心大意。努力的去对治还是犯错还是粗心。对数字特别不敏感。但却又做着会计这种细心的活。今天末学又犯了一个大错误。挨了批评。末学真的无论怎么努力都是粗心。为什么呢?怎么改,怎么努力还是犯错。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学诚法师】说明努力得不够,继续。这也是对治法,要破除内心“我就是不行,就是干不了这个”的执著。修行者,佛尚且要成,这样一点事都突破不了怎么行呢?

  13.

  【网友提问】《地藏经》中,地藏菩萨为救自己的母亲,哭的昏天暗地,这个跟情执如何区分?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如果全部放下,孝又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

  【学诚法师】放下不等于放弃,而是要超越,在世间善法的基础上更进一层。犹如地藏菩萨在因地里,以对母亲的爱为动力,发大愿度一切罪苦众生,就是从“情执”到“慈悲”的升华。

  14.

  【网友提问】您好!阿弥陀佛,如果爱上一个人,那人却没那么爱自己。突然疏远冷漠,下一步该怎么做?求答案

  【学诚法师】放下执念。

  15.

  【网友提问】请教师父,菩萨像是否可以放在阳台上?坐东向西放置呢?我把像请回来看见网上有人说这样放置欠妥!我该怎样摆放才合适呢?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来安置就好,以恭敬清洁为宜,方位没有一定之规。

  16.

  【网友提问】法师开示“一天没有发现自己的缺点和毛病,一天就没有进步。” 起心动念,如何理解“自己”,一动念好似就拉起

  【学诚法师】每句话都有说话的对象、背景和目的,不能拿着一两句话来修习。初学佛法,重在结师友缘、培养信心、树立正见、多行善法,暂时还没有能力观照和控制细微的念头。

  17.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口头发了愿,然而内心生不起真实的力量,不能坚持,是什么原因,怎么对治呢?比如我年初发愿坚持定课,过完年就因为很困、身体不舒服、懒得动等等烦恼障碍,至今已经中断四天了。这种情况好像在我身上经常发生,是一种很深重的等流习气,我要怎么突破呢?

  【学诚法师】没有妙方,只能一点一点去勉强自己,改变自己。断了就再恢复,总比不做的好。坚持学修,多亲近三宝、团体,慢慢培养愿力、增长力量。

  18.

  【网友提问】法师你好:请教身高不高年龄又很大了 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婚姻,,工作呢。阿弥陀佛。感恩法师

  【学诚法师】接纳自我,放平心态。自尊自信地生活,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随缘就快乐,攀缘就痛苦。

  19.

  【网友提问】师傅,我是精神病,家族遗传的,请问怎样才能彻底治好去根啊?我好想像正常人一样活着。谢谢师傅

  【学诚法师】系统、持续地修行佛法。

  20.

  【网友提问】

  【学诚法师】众生平等,不等于“众生相等”,众生在究竟意义上是平等的,但缘起、事相上的差别是不可泯没的。若善恶不分、是非不辨、无差别无秩序,那不就成了一团无明了吗?如果众生平等就是这么简单,那么蚂蚁看所有人都无区别,就是智慧吗?

1.

  【网友提问】 师父,我常常感到孤独,原本很好的朋友因为圈子不同,心也渐渐疏远,排解不了这样的情绪,怎么办?

  【学诚法师】我们留恋过去的因缘,当它不再,内心就怅然若失,并由此引发孤独、猜疑、疏远等等负面情绪,这都是执著带来的痛苦。因缘不会永远不变,把过去的美好友谊珍藏心中,对朋友真诚祝福,而非执著不变。自己也要珍惜、接受现在新的因缘,认真对待每一个当下。

  2.

  【网友提问】 顶礼法师! 我现在有时候老起嗔心,老想发脾气,有时候因为工作原因说一些假话,心里现在极其烦躁!心里就像有一团火!按耐不住!恳请法师指教,阿弥陀佛!!感恩

  【学诚法师】心力低时,烦恼就冒出来,按捺不住。要去接触光明的能量,向上仰望,例如忆佛念佛、阅读祖师传记、亲近三宝地、与同行善友共造善业等,让心力慢慢恢复,烦恼便会渐渐退去。

  3.

  【网友提问】 顶礼师父,弟子食素,学佛,回老家后,家乡人并没有什么信仰,亲戚长辈知晓后总是另眼看待,觉得年纪轻轻就像愚昧的老人一样,很多时候解释不来,只好笑笑不再说什么,弟子自知福薄慧浅,很是苦恼。

  【学诚法师】在误解佛法的人看来,佛教是消极、愚昧和落后的,他们所了知的是他们内心的“佛教”,标签是贴在他们心中,并不代表佛教和佛教徒本身就是那样。不必解释辩论,也无需苦恼沮丧,反而要更加轻松、积极,更好地修行自己,用自己的身语意如实展示真正的佛法。

  4.

  【网友提问】 法师,想请教您,“执着”和“坚持”的区别在哪里?朋友都说我太执,可是执着不就是坚持有恒心吗?不是说功亏一篑就是少那么一下吗?谁又知道哪里是最后的一篑,坚持又不死心眼,或者说懂得“放下”,到底是什么?

  【学诚法师】执著这个词本身就有两种涵义,其中之一即“坚持”之意,故很多人为文字所惑,混淆不清。其实佛教中所指的“执著”是有特定内涵的,不同于“坚持”。坚持是一种力量,执著是一种烦恼,譬如运动员,刻苦训练、永不放弃是坚持,在赛场上太想得到成绩而紧张是执著。

  5.

  【网友提问】 顶礼师父,学佛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成佛,但为什么发愿或发心确是是利益众生出发。

  【学诚法师】成佛也不是为了自己解脱,而是为了利益众生。成佛与度众生,二者是完全一致的。之所以要强调“成佛”,一方面是揭示佛法所说“利益众生”极其深广的内涵,另一方面是为初阶学人树立一个高远的目标。若不是这样,我们很容易肤浅理解、得少为足,难以突破习气。

  6.

  【网友提问】 学诚师父好!为何别人主动帮助了我,而我内心却觉得自己欠了对方许多,发愿穷尽一生去偿还?我有心做个善良人,但社会风气越来越差,我越发害怕跟人交往,我害怕路遇熟人,我害怕跟人打招呼。我多想打破内心所有的桎梏,解开所有的束缚,寻寻觅觅却找不到那个结。

  【学诚法师】不愿欠人情、怕跟人交往,都是内心虚弱、自卑、怕受伤害的表现。想让我们的心更加开放、灵活、勇猛,要穿上慈悲的铠甲,拿上智慧的宝剑,把内心的无明与障碍扫除。仅仅寻求答案解决不了问题,只有修行的过程才能解决问题。

  7.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我最近表现的非常差劲,总是想吃饭,而且还想吃肉,以前从来不想吃肉,虽然思维了多吃饭以及吃肉的过患,可是还是控制不住。另外五戒也持的差劲。现在家里也不让拜忏,有什么别的方法能改变这样的状况吗?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要时常亲近三宝地、师法友团队。个人的心力很容易起伏,要靠环境的力量帮助自己稳定、坚持。

  8.

  【网友提问】法师,请问为啥猴子和象听了佛说法就可以通过跳河让自己死亡而得人身,而人却不可以自杀?法师,人在临命中那一刻那一念如是念佛求生净土是否真的可以往生不再轮回?假如可以,在自杀时命终那一刹那也是这样的诚挚发心岂不也是可以的了哦?那一瞬间佛会满愿来接吗?

  【学诚法师】区别不在于是人还是动物,而是对这颗心的把握。在特别的公案中,菩萨虽然示现为动物身,但内在是悲智具足的菩提心。凡夫不可效仿其行,因实无其心。勿流于戏论,“诚挚发心”不是说说就能真的具备的。珍惜人身,真实修行。

  9.

  【网友提问】师父您好!我特别容易对刚认识的人就掏心掏肺,然后发现人家根本就不拿我当回事,很多时候都被伤的不轻。很多人说不求回报,但我做不到尤其是在意的人,本身觉得她是交心的朋友,结果只是人家的备胎。

  【学诚法师】任何寄托在他人身上的希望,最终都会导致痛苦,不仅害了自己,也会对别人带来压力甚至伤害。真心的友谊不是情感的交换,而是彼此独立基础上的互相尊重与扶持。人要有自己生命的重心和追求,这样才能让友谊更美好,而非成为捆缚的枷锁。

  10.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家中有两只猫,弟子刚生子,家中长辈认为猫有疾病和寄生虫,坚决让弟子将猫送人或扔掉。弟子心中实难舍受。请教师父,弟子该如何面对或放下。

  【学诚法师】修行不就是要训练内心“放下”的力量吗?最终有什么是我们可以挽留的呢?事项上,好好沟通、妥善解决;对这颗心,要借这个机会思维无常,体会修行真意。

  11.

  【网友提问】顶礼大和尚,《金刚经》讲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总结过去,计划未来?

  【学诚法师】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是不要我们执著,并非不要我们总结与计划。躺在过去的成绩上或消沉于过去的失败中,是谓执著;计划的未来没有实现,就懊恼失望,是谓执著。总结过去、计划未来,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与做事,不等于执著,两回事。

  12.

  【网友提问】 大师,怎么才能不期待别人对我如何,看见别人对我不好了,心里还是堵了一会儿,求大师赐教!

  【学诚法师】人与人之间有种种因缘,每个人都总有喜欢你的人,也有讨厌你的人,就连佛陀都有人嫉恨、毁谤。如果太在意他人的态度,那自己就很容易被伤害。心中有智慧与慈悲的人,只想着自己的行为怎么能利益到别人,而不会挂碍别人对自己的态度。

  13.

  【网友提问】 法师经常谈到“愿力”,如何理解“愿力”,怎样给它下个定义?谢谢法师!

  【学诚法师】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这个“志”就是佛法所说的“愿”。为何有志者能够成事呢?因为有了志向、理想、方向,内心有一股不折不挠的力量为之奋斗,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战胜一切懈怠。这种力量就是极其宝贵的愿力,心的力量。《如何发愿》http://t.cn/RZMlyR6

  14.

  【网友提问】顶礼师父!学佛学久了,反而发现自己越来越没有慈悲心,对同事对同行都很冷漠,脑子里全是事项,觉得自己离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好像越来越远了呢,祈请师父慈悲开示!

  【学诚法师】发现不对就要去调整。学佛不是自己看书、自己理解、根据自己的想法去修行,这样反而会越来越坚固自己的习气。佛法本身是对治法,不同的药对不同的病,如果自己任意抓药吃,吃错了药反而会让病更严重。要找到师法友团体,在善知识的指点下修行,才不会走上错路。

  15.

  【网友提问】 师父,弟子总觉得自己太顽皮,而且有时候觉得自己的一些行为是为了更好的让更多的人受益,但是又不善巧又顽皮使其他师兄得到烦恼,但是结果是弟子确实这么做是可以利益更多人,然后就会发现又会有些自傲,这个分寸这个心好难把握。还请师父教授弟子应该如何改正和把握弟子这颗心。感恩师父。

  【学诚法师】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法,不能随着自己的习性来,这样固然能够赢得与自己习气相应的一部分人,但却损恼了另一部分人。对自己总是更容易看到好的一面,原谅不成功的一面,所以才会生起慢心。

  16.

  【网友提问】感恩师父,求师父开示,如何提高胆量和承受力?

  【学诚法师】要提高慈悲与智慧。

  17.

  【网友提问】 阿弥陀佛!请问法师,涉及某一法师,弟子的皈依师父说他是邪师,而弟子的一传法师父对其赞叹有加。 我转发了那篇批判的文章,表示疑惑,被同修师兄斥为造口业,失毁誓言! 两位师父,在弟子心中都是很好的师父,是正师,可面对这种情况,做为凡夫弟子,如何是好?

  【学诚法师】不理解的就不要在意纠结,也不要转发宣扬。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