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怎样把佛法的精华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
佛法是主张“解行相应”、“宗说兼通”、“法印”与“心印”交相辉映的圣学,故学佛者把佛法理论的精华有力地贯彻到生活实践中去,是至当至要的生活大事。但是此中贯彻之妙道怎样呢?以要言之,有如下三方面:
(1)首先应在日常生活中发菩提大愿、下决心开悟:愿谓志愿,学佛必须有志愿,犹如航海必有南针,南针既定,方向不迷,自然会达到预期的彼岸,学佛有坚强志愿者亦然。怎样发愿呢?就是当发无上菩提的大愿,也就是树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成就佛果的雄心;立自利利他、彻底改造人生宇宙、达到转依的壮志。这种发愿绝不是平平淡淡、徒具形式,而是要庄严郑重、至诚恳切发誓以求。因为这样才能精力集中,有大勇气和大毅力,“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促使身心不断前进,而欲罢不能,终必成功。学佛者下决心应做的事很多,但其中最要者是在求开悟。因为凡夫与佛主要是迷悟之差,迷而不悟是众生,悟而不迷是如来。但是开悟有浅有深、有小有大,其大体过程有三:首先应求有真参实悟的大善知识开示,若无胜缘,即应聚精会神在重要的佛典里熟读深思,“通达人生宇宙的实相,掌握佛法理论的精华与行持的心要”,深知笃行,守死善道,始终不渝,这是初步得“文字般若的开悟”。以后继续前进,达到于诸法上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而实证现观,这便是第二度“见性登地的开悟”。自此以后,持清净见,起大悲心,在较长时间内广修六度万行,直至我法二执、烦恼所知二障消灭尽净,而转八识成四智,这便是最后“成大菩提的圆满开悟”。此中依善知识开示或于教义精究,得文字般若的初步开悟,是真参实悟的开端,对成佛起决定作用的首要一着,必须鼓足勇气,拼命以求,务期在数日或数月或在期年左右迅速达到。“思之思之,鬼神通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时便有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使其不期然而然地心开意解,豁然通达。这是笔者多年实际生活的体认,也是教授学徒过程中常见的事,真实不虚,凡学佛者,宜特加重观。
(2)把坐位摆在无量众生中去:凡夫是比较藐小的人,其所以藐小,主要是以个人为我,一切生活活动只从小我出发。菩萨名大士,如来名大觉,其所以为出类拔萃的大圣,主要是他以众生为我,一切生活活动,皆从大我的利益出发,人们若欲超凡入圣,则必须舍个体之小我,依众生之大我。同时学佛必须广积福德,而众生就是福德的海洋;成佛必须具备一切智智,而众生就是智慧的源泉。《华严经》说:“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花果。”《坛经》也说:“若识众生,则知佛性;若不识众生,则万劫觅佛难逢。”由此可见,诸学佛者,始终把坐位摆到众生中去,岂不是至要至当的事么?但是此中的具体情况怎样呢?首先要慈爱众生、而常思与之以乐?又须常常悲愍众生、而思拔其苦;见众生离苦得乐、破迷开悟则心生欢喜;虽常常饶益众生、而安住上舍,不取我相、人相、众生相。学佛者起心动念当生如是“四无量心”。同时更须在行动上勤修“四摄”,见贫乏者施之以财,见迷蒙者施之以法,被迫害者施以无畏,这就是所谓“布施”。对诸众生常行开示,含笑先言,乐说无厌,这就是所谓“爱语”。喜作公益,广兴慈善,常作种种饶益大众的事,这就是所谓“利行”。常与众生共生活,同工作,启发开导,以助人之善,成人之美,这就是所谓“同事”。再说详细一点:目见色为众生而视,耳闻声为众生而听,鼻嗅香为众生而嗅,口言舌尝为众生而言而尝,身触尘、意了法亦无不为众生而触而了。总之,一切生活活动,皆从利益众生出发。由于先前发愿广度众生,由宿愿力自然使一切视听言动,起居造作毫不费力,而全心全意为众生。修“四无量心”即是佛心,修“四摄行”即是佛行。一切时、一切处与众生融为一体,则胸襟等佛,气度同佛,同佛即是佛,是佛即成佛,如是法极简易,而见效最速,成功最大的殊胜妙行,诸有智者,谁不如是受持;
(3)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学佛者的奋斗目标,主要是求开悟见性。性是一切缘生法相有体无、远离名言、不可分别执著的真空本性。见了性就是自觉觉他、亲证实相的圣者;没有见性,就是沉迷颠倒、流转生死的凡夫。故见性与否,是凡圣差别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见性呢?,恳切地说:就是要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法上,勤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观行。为什么要这样修学呢?因为人和其他一切众生皆各有以八识为内容的一心,心量广大,无量无边,其用至妙,内变根身,外变器界,森罗万象,有为无为法无不毕备,故一切人皆各有其统摄万法的一大宇宙。但此一心所摄的八识及其所变所摄的种种法,皆从缘生,无实自体,故其性本空;虽因缘正和合时有一定的相状显现,但能生此法的因缘亦是缘生法,性不坚牢,时时变异,故其所生之相,亦随之而变异,瞬息消灭,因而此相唯是幻相。法既是幻,故其实相,是相有体无。正由于一心所变所摄之法皆是相有体无,故于见性必须根据“瑜伽”的相应义,以般若观照,随法之相有而不舍;随法之体无而不取。法之实相是相有体无,故般若的观行,必须不取不舍,两两对照,相应无乖,乃得开悟见性。此中所谓“不舍”,主要是在实际生活中正对境时,有其一定的事相,而此相上有其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必须认真处理,作得恰到好处。所谓“不取”,就是在对现境正确处理事相的同时,必须观所处理的事相如梦如幻,其中实无作者受者的人,亦实无所对所处的事,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而内心清净,荡荡无著。为详阐此中要妙,以便学人修持,且引并释《坛经·般若品》所说:“用自真如性,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以说明之。既人各有一心,此心的具体表现即外而根身器界,内而意识分别以及身心活动所表现视听言动、衣食住行的各种生活上的一切法,如是诸法缘生如幻,相有体无,这就是心的本来面目,而谓之“本心”;如是诸法无实自性,不可说它是个什么,离诸言诠分别而清净寂然,是谓心之“本性”。本心本性理事一如,是每个人自具的真实不虚、常如不变的真如自性。人们若欲“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成无上觉,就必须以般若观照。怎样观照呢?《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即起心,即是“不舍”;作“如梦幻泡影,如露如电”而观,即是令心清净,知其如幻不可分别,而外不住境,内不住心,亦不住空,而无所住,即是“不取”,故不取不舍,即是“无所住而生其心”。人是活生生的有情,要吃饭穿衣,说话做事,走路睡觉,绝不能舍具体的生活,所以庞女对修道之要妙曾说:“饥来吃饭倦来眠”。但是吃饭睡觉与常人异者,在吃饭时观如梦幻,无实有能吃之者,而无我相;亦无实饭可吃,而无法相。在睡觉时,须观此如梦幻,实无能睡之人,而无我相;亦实无睡眠可得,而无法相,食睡如是,对其它说话作事,视听思维等一切生活活动,亦复如是,这就是在自己生活上于一切法不取不舍。人能如是修般若行,则活泼泼地当言而言,言了便了;当作而作,作了便了。随缘应分,不假思虑分别,随感随应,直往直来,于一切时中纯一直心,而自在解脱,这就是《坛经》所谓;“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拘留孙佛偈云:“见身不实是佛见,了心如幻是佛了,了知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这恰就是“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之义。有一件禅德的公案,灵训问归宗说:“什么是佛”?归宗说:“……你就是佛”。人们若参透此语,通达自己本来是佛的所以然,而修般若观行,则自心中的天真佛必脱颖而出,顿时顶天立地,昂首挺胸地站了出来。通过这一公案,也可见学佛人在日常生活中对一切法不取不舍的活参活悟、以期见性是大有必要的。
如来法身不增一法,不减一法,若在日常生活中修“不取不舍”的般若行,以不取故于法不增;以不舍故于法不减。不增不减,即妙契中道,而见清净法身。在日常生活中修大士行,自会“大慈大悲愍众生,大喜大舍济含识”,而常生四无量心。其中慈悲与喜属大悲,是不舍;常于其中安住上舍,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即属大智,是不取。这种不取不舍的两相结合,恰是“悲智等运”。《维摩诘经》云:“不舍妙道行凡夫事”。凡夫是人,必须过衣食住行的生活,尽尊老爱幼、结交朋友的人事。学佛者是人,当然要行凡夫一样的生活事务,属俗谛,即是不减;但是在行凡夫事中,必须离言绝虑,无执无著,这就是不舍妙道,属于真谛,也就是不取。把这里的不取不舍结合起来,就是“真俗圆融”。《金刚经》云:“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大乘人必须在生活中广修六度,常行布施,饶益有情;严守净戒,清净三业;于诸侮辱困苦,逆来顺受,安忍无瞋;对止恶修善,大雄无畏,精进炽然;如是四度,即是修一切善法,属于修福,也就是不减。在日常生活中“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即得定慧等持,也就是修诸善法的同时,不取我人众生寿者相,主要属于修慧,也就是不取。这里的不取不舍,恰正是“福慧双修”,福德智慧修积圆满,就成了“两足尊”的佛果。所以说“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问:佛教修道,自来重视闭关修禅,今言见性开悟,但讲在生活上以般若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而不言闭关坐禅呢?答:大乘经中如《金刚经》、《心经》、《净名经》乃至其它要典,皆讲在度济众生的生活实践中不取不舍地真参实悟,见性成佛,而不讲静坐死修。五祖弘忍宗《金刚经》,但讲见性,不讲禅定解脱。六祖慧能继承东山法门的见性顿教,广为开化,着重“行人”,于动中求不动,而大大反对闭关坐禅,曾作是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又有偈云:“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原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今宗六祖顿法,“不取不舍,见性成佛”,考之经论而有据,揆之情理而至当,验之实践而多效,故特取此妙法以自修教人。因为学佛首重见性,真性不离具体的法。《金刚经》云:“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然者,法但有幻相,若见幻为幻,即于相而离相,当下成道见佛,“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翠竹黄花尽是真如”,“担水砍柴无非妙道”,而“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其次,人们在什么地方跌跤,就一定要在什么地方爬起来。准此则人们从哪里迷,就一定要从哪里悟。所以蕅益大师云:“迷即迷其所悟,悟即悟其所迷”。人们常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不达身如幻,心如幻,身心活动所有的作作受受、受受作作的多种生活动态皆如幻,而起分别计度,执有实我实法,成为终身不解的大惑。人们从这些生活方面沉迷,就一定要从这些生活方面来破迷开悟,而破迷开悟,就一定要在这些生活动态上,修般若观行,不取不舍,才能对破迷起决定作用。“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若觉诸法本性空寂,当下即得“无生法忍”;若于法上远离分别,当下即入“不二法门”。一念大悲即观世音,一念净智即妙吉祥。这样活参活悟,现证现观,自会在现实生活中得大自在,受用广大法乐。此法微妙,难可思议,谁有智者,而不奉行?若人不识此至极妙道,或在深山古洞中闭关,或居静室卧榻里坐禅,与一切众生取远距离,从何修福?与现实中具体事相相隔绝,怎样修慧?纵有一些定境,也不过是死禅憨定,桎梏形骸,蹉跎岁月,于道无补,故今特舍彼而不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