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若不正确认识痛苦,脱离轮回难比登天

若不正确认识痛苦,脱离轮回难比登天

编者按:《修行本起经》等经典记载,乔达摩悉达多太子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后因出游四门,觉知世人老病死苦,感受沙门安详之乐,这才半夜逾城、出家修行,最后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太子悟道成佛之后,将解脱轮回的法门教给世人。然而,后世学佛的人很多,获得解脱的人很少,多数人依然很烦恼痛苦,这究竟是什么缘故?希阿荣博堪布认为:“学佛的第一步是生起出离心,知苦离苦,然而厌离轮回、追求解脱,又有多少人真的认为轮回不值得留恋?”

  解脱之道始于对苦的正确认识,反过来说,如果不是从正确认识痛苦着手,脱离轮回几乎不可能。为什么大多数所谓学佛者不确定自己是否真的想解脱?因为大家在心底不觉得轮回真有那么苦。

  虽然你也承认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东西会带来痛苦,应当想办法远离,比如zai 难、暴力、贫穷、疾病等,但生活也有美好积极的一面,像爱情、亲情、理想等,至少这些东西还是值得去追求和拥有的。所以,只需运用佛法重点对治生活中痛苦、阴暗的层面,在遇到困难或倒霉的时候求助于佛法,请佛菩萨帮忙渡过难关就可以了。佛法讲离苦得乐,痛苦了才用得上佛法呀,而无灾无病、春风得意时,只宜尽情享受生活,才不愧到人间潇洒走一回。大概很多人都是这么想的。

  你看现在书店里有关佛教的书籍,经常是和心理治疗、心灵鸡汤、励志之类的书摆在一起的。他们说,在你失意、痛苦的时候,看看佛陀是怎么教你舒缓情绪、调整心态、面对挫折和压力的。修习佛法确实可以达到远离怖畏、病痛、沮丧等等目的,佛门有求必应,此话一点不假,但如果你只为求这些而学佛,那就是大材小用了。你能从佛法中得到的利益,远远不止于此啊!

  有些人或许并未遭遇不幸,不需要佛菩萨来救苦救难,但却“聪明”地发现佛法另有用途:它能帮助你获得别人的肯定、赞叹和供养。如果你去求一点法,装模作样地修修行、闭闭关,或者把刚刚从上师那里听来的佛法,现买现卖、神气活现地跟其他人讲一讲,自我推销一番,把周围的人都唬住,到时候自会有人把鲜花掌声、衣食供养送到你面前。我很怀疑这样做的人会相信因果。靠贩卖佛法换取名闻利养,果报之惨烈无法想象。

  当然,多数人不会抱着这种心态和动机去学佛,却也不是为了解脱轮回去学,而是像世间一般不学佛的人所追求的那样,为了今生美满、升官发财,来世投生善趣接着享福。以这种求人天福报的心持戒、修行,哪怕修无上大圆满法也不是解脱、究竟证悟的因。

  实际上,在轮回中追求圆满,这个想法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迷惑。长期以来,我们都认为生活里之所以问题不断,是因为自己做得还不够好,如果都想到、做到了,事情一定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于是我们很努力、很用心地去生活,可不论我们多在意保养、锻炼,身体照样会生病、衰老;不论我们多么爱身边的亲人,他们早晚还是会与我们分离。事业,家庭,一切,总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常有人跟我诉说生活中的痛苦烦恼,事业不顺利、婚姻出问题、失眠厌食等等,希望我能教给他们一个方法把这些麻烦都解决掉,像看医生那样,得到一系列建议,然后按照步骤一二三四,一步一步去做,然后就万事如意了。我想我大概常常让他们失望,因为我总是说:对生活要求不要太高了,好好修行呀!我希望他们少受痛苦,但我更希望他们明白:轮回就是这样充满缺憾的,烦恼无尽的纠缠,这就是生活。

  无始以来,我们所追求的都是自己能过得更好、更安全、更快乐,然而这种追求至今没有结果,是时候停下来重新思考了。如果我们不纠正两个错误,很难得到真正持久的安乐。一个错误是在缺憾中寻求完美,另一个错误是只想自己快乐。文:希阿荣博堪布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

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

  因为痛苦或者快乐产生时,能检测到大脑某个部位的脑波会有所变化,所以有些人认为:痛苦与快乐是大脑活动的产物。其实并非如此,大脑只是一种工具而已。意识依靠大脑可以辨别、感受外面的东西,但痛苦与快乐本身却不是由大脑产生。

  佛学经典中多次探讨并论证过,痛苦来自于我执或执着,这是从另一个角度讲;此处的结论是,痛苦和幸福的产生不是来自于外界,而是与我们自己的观点、习气或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的痛苦都是我们自己的执著创造。

  无分别识的痛苦多半与我们的意识没有太大关系,但修行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也可以转变无分别识的痛苦。但目前我们要转变的是第六意识的痛苦,也即分别识的痛苦。

  譬如,当我们开着一辆昂贵的名车时,也许会觉得很有面子、很了不起,傲慢当中夹杂着轻飘飘的快乐,这种快乐就来自于第六意识。从无分别识的感觉而言,开名车与开好一点的普通车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但第六识却觉得非常不一样。

  同样,当我们穿名牌衣服时也会有满足、快乐、洋洋得意的感觉,这也不是名牌衣服创造的,而是我们的意识创造的。因为从无分别识的角度来看,质量好一点的衣服与名牌衣服的触觉是一样的。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辨别牌子的真假,另一个人拿一件普通衣服给他穿,并告诉他那是世界顶级名牌,他也一样会产生满足、快乐的感觉。

  当有一天,我们失去了名车、穿不起名牌,或当我们发现邻居有更好的房子、车子时,痛苦又开始萌生了。虽然我们仍然有衣服穿,不会挨冻受饿,无分别识已经满足了,但分别识却会觉得丢人现眼、低人一等。可见,这些感觉都是第六意识创造的。

  虽然佛陀不否定物质生活也可以带来一部分幸福,世上有少量表面的幸福也来自于外界。幸福与痛苦并不是与外界完全没有关系,但却不是最主要的关系。幸福本身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来自内心。要想获得幸福,只有往内心去寻找;要真正解决痛苦,也只有往内心寻找解决方法。所以,我们不能迷迷糊糊地做着金钱能带来所有幸福的美梦,因为金钱不能带来所有的幸福。

  启蒙运动时代的代表人物——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机械唯物主义者拉梅特利在内的很多西方哲学家都认为,痛苦与快乐来自于外界,幸福不可能从内心产生,要寻找、追求幸福,一定要在外界去寻找。因此,西方人长时以来一直鼓励人们往外追求幸福、寻找快乐。一般人本来就误以为幸福快乐来自于外界,再加上这些学者们的大肆鼓吹,所以在西方工业革命以后的几百年中,大家都拼命往外去追求幸福。但众所周知,尽管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民收入越来越高,但幸福指数却越来越低。到了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觉到,这种追求是错的,一切的努力可以说已经走向失败了。

  佛教的精神导师们一再告诉我们,内心不要太脆弱。内心脆弱的人,更容易产生痛苦。什么叫做内心脆弱?什么样的人会内心脆弱呢?

  坚强和脆弱也许与遗传也有一点关系,有些人生来就比较坚强,有些人先天就比较脆弱,但绝大多数与环境、教育背景以及自己的习惯有很大关系。从小生长在富裕家庭当中,然后又在贵族学校读书出来的人,相对来说精神比较脆弱。因为精神脆弱,所以在任何问题上都很计较、很挑剔。养成这样的习惯以后,会越来越严重,以致发展到对任何人、任何事和任何环境都产生强烈反感,所有东西都看不顺眼,找不到真正的满足感。最后的结果是觉得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乐趣,最终可能会走上极端的路。所以我们要学得坚强一些,不要让痛苦轻而易举地就在心里生起。

  总而言之,痛苦的主要来源就是自己的执著。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