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太桥旦曾堪布:别提空性,先问问自己是个好人吗?

太桥旦曾堪布:别提空性,先问问自己是个好人吗?

 
作为一名佛弟子,当然应该念经、持咒、闻思佛法、参加共修等等,这都是佛教所提倡的,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做一个好人。做个好人,是佛弟子最基本的素质。如果连好人的品德都不具备,念经、持咒等等行为,并不一定能带来真实的利益。

  即使一名佛弟子吃素很多年、四加行修了很多遍、接受了很多次灌顶,或者磕大头把头都磕破了,因为持咒很多,念珠把大拇指的指甲都磨损了,这些行为当然很好,但都不是佛法的重点。佛法的重点,首先是做一个好人——你是不是把孩子教育好了?是不是能孝敬父母?和兄弟姐妹、同事邻里是不是能和睦相处?在和师兄们一起朝圣的过程中,你是不是能包容大家、服务大家?是不是能把法会上最好的位置让给别人?是不是能做到无私、低调?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就是一位出色的佛弟子。

  此外,佛弟子们在参加共修时,也要注意提高做人的素质。共修的功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师兄之间的和谐。人越多,相处时间越长,越容易产生矛盾。如果总是观察别人的缺点、闹出很多矛盾和是非,那还不如不参加共修。即使平常脾气很坏的人,在共修期间也要努力保持平和的心态。如果大家共修时和睦团结,就能凝聚起巨大的正能量;如果大家共修时矛盾重重,那就等于败给了魔军。

  魔有四种——烦恼魔、五蕴魔、死魔、天魔,其中最厉害的就是烦恼魔。修行的过程就是与魔作战的过程,什么时候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调伏自己的烦恼,成为了一个好人,就等于是战胜了烦恼魔。

  在做个好人的前提下,持咒、念经、闻思等修行功德才能慢慢增上,内心中本具的真、善、美等正能量才能发挥出来,佛法的成就也会变得轻而易举。

  在古代,有些佛弟子信佛时间并不长,甚至连四加行也没修过,但高僧大德稍加点拨,他们就获得了证悟。为什么他们既没有吃素、持咒,也没有修持甚深密法,却能迅速获得成就?就因为他们的修养和道德已经圆满了。对于这样的人,大德们只需给予小小的指点,他们就可以恍然大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持咒、吃素等没有功德,功德是有的,但功德必须建立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上。

  比如说,你想喝一杯清茶,面前有各种茶叶:红茶、绿茶、普洱茶等等。你在选择茶叶之前,必须先准备好水。没有水,即使有上好的茶叶,你也绝不可能喝到一口茶。水就相当于一个好人的德行,茶叶相当于所修的佛法,香醇的茶水相当于佛法的修证。无论你想修持小乘、大乘还是金刚乘,无论你想修持禅宗还是净土宗,都离不开做人的道德和素质。

  因此,在皈依佛门之后,我们首先要孝敬好父母,教育好儿女,承担好家庭和工作的责任,让家人感到温暖,让同事感到钦佩。而不能整天只顾着持咒、念经、共修,逃避做人的责任,性情变得怪怪的,这样就是走入歧途了。

  如果在皈依之后,亲友、同事们感觉你和以前不一样了——外在气质变得亲和了,内心也变得善良了,并且不是傻傻的善良,而是智慧的善良,整个人都充满了正能量,他们就会觉得佛教真的了不起、真的有加持力,就会愿意亲近你,仿佛把你当成了他们的心理医生,他们更会对佛教心生向往。这样,你就是一位出色的佛弟子。

  每一位众生都具备内在的正能量,佛法中称为佛性。内在的佛性只有依靠人身才能发挥出来,其他道的众生要想发挥佛性,必须先获得人身。换句话说,一切众生平等具备解脱的种子,但只有依靠人身,种子才有机会发芽、开花、结果。而对于人来说,只有在做个好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内在的佛性。

  今生,我们幸运地获得了人身,如果不努力做一个好人,把内在的佛性发挥出来,一旦失去人身,来世变成什么样的生命都是可能的。也许我们会头上长角、身上长毛变成了牛和羊,或者变成蟑螂、蚂蚁,甚至沦为饿鬼或堕入地狱,到了那时,我们再想努力学佛,再想做个好人,已经没有机会了。正所谓“一失人身,万劫难复。”

  因此,身为佛弟子,我们一定要珍惜当下的机会,先做一个好人。这是修行佛法的前提,也是解脱轮回的基础。

 俗话说:“走千里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长遥远,初学者怎样走好第一步呢?有的初学者在皈依以后,急于观修空性,想尽快开悟、证悟般若智慧,这样的想法正确吗?

  佛法的核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侧重慈悲心的世俗菩提心,另一个是侧重离戏无分别的般若智慧的胜义菩提心。对初学者而言,首先要努力修持世俗菩提心——从做一个真诚善良的好人开始,然后培养起利他之心、慈悲心,再逐步升华为世俗菩提心。那么,初学者为什么不能直接修持胜义菩提心、观修空性呢?

  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观修空性的两种方式——“观察修”与“安住修”。

  第一、观察修。

  比如眼前的一张桌子,在我们的概念里,会认为桌子是独立存在的,是实有的。实际上,桌子是由很多因素组合而成的:支架、板面、木料、木匠、工具等,这些因素组合在一起才能出现一张桌子。如果把每一个部件都拆开,根本找不到这张桌子。

  人类自身也是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的。当我们说到某某人,我们会不假思索地认为某某是独立自主的、实际存在的。但如果把某某的身体器官逐个分开来观察,根本找不到这样一个人。从人的成长历程来看,每个人在投胎之前,只是处于中阴阶段的神识,这一世的生命是从父母的精卵融合开始的,此后,经过一周一周的生长发育,最终才出生于世。出生以后,又需要依靠食物、睡眠等很多因缘,才能生长为一个成年人。

  因此,无论是无情的物体还是有情的生命,自然界中的一切都离不开因缘,而因缘的本质就是空性。如龙树菩萨所说:“没有空性之外的缘起,也没有缘起之外的空性。”空性和缘起是一体的,缘起是显现,空性是本质,一切显现的本质并无自性、并非实有,都是因缘和合而成的。以这样的方式认识空性就是观察修。

  第二、安住修。

  我们反观自心、寻找自心,无论怎样观察,都不可能找到一个具体的“心”,这时就会生起一种“空”的极短暂的感觉,这就是我们要安住的焦点。即使我们能偶尔安住在这个境界中,由于过去世的业力和习气,这种境界一刹那就会消失,各种念头又会像海浪一样层出不穷。  


  行

  无论观察修还是安住修,对初学者来说都是极为困难的。因为佛经上说,只有世俗菩提心生起了,才能确保生起胜义菩提心、证悟空性智慧。世俗菩提心就像燃料,空性智慧就像火焰,没有燃料,怎么可能燃烧、怎么可能产生火焰?

  金刚乘法教更具体地指明,要想证悟胜义菩提心的智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具足福德资粮,也就是生起世俗菩提心;第二,对传承上师生起无伪的虔敬心;第三,依靠上师的正确引导。

  龙树菩萨在《中观四百论》中更进一步指出:如果因缘没有成熟,直接修习胜义菩提心、观修空性是相当危险的。龙树菩萨以两个比喻来说明这种危险性:第一个是毒蛇的比喻,在印度有很多养蛇人,精通祖传的养蛇秘诀,因此他们所养的毒蛇不仅不会反咬主人,还能和主人亲密相处,一起表演节目。而如果没有掌握秘诀就去养蛇,一定会被毒蛇咬伤。第二个是诅咒的比喻:如果施放诅咒的人没有精通施咒的方法,诅咒的效果反而会落在自己身上,伤害自己。正如唐代禅宗大德永嘉大师在《证道歌》中所说:“豁达空,拔因果,莽莽荡荡招灾祸。”

  基于以上原因,初学者要想生起胜义菩提心是不太可能的,甚至是危险的。然而,只要依照善知识的教导次第修行,坚持不懈,任何修行人都能生起世俗菩提心。有了世俗菩提心,会自然而然地引燃胜义菩提心的灿烂火焰,就像俗语所说的“爱心爆发智慧”。
佛法独不迷信,而且是破除迷信的。佛法不但不消极,而且是积极的。佛法不但不逃避现实,而且是舍己救人的。而且是要你发愿入世度生的。

TOP